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广西荔浦衣架产业集群为例,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研究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阐释了购买者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下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过程和内容,揭示了欠发达地区通过接受国际间知识转移和产业集群内知识扩散,可以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 产业升级 欠发达地区 产业集群
全球生产网络通常被定义为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或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它构成了产业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Sturgeon,2002)。随着新型国际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通过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实现经济增长和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通过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实现了经济腾飞和技术能力的巨大进步,但是从地域范围上多是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广大内陆欠发达地区产业如何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完成与国际产业对接则缺乏成功案例和深入研究。本文以广西荔浦衣架产业集群为例,探讨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升级之路。
一、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升级的一般理论
1.全球生产网络类型与治理模式
Gereffi(1994)根据治理主体—领先公司的类型,把价值链分为两种类型: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Henderson (1998)指出采购者驱动网络则是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组织通过全球采购和贴牌加工(OEM) 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能够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决定了生产网络的运行机制,网络中领导企业的行为对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外围企业会产生巨大影响。Gereffi et.al(2005)按照行为主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和权力失衡程度的高低把全球生产网络的治理模式分为五种,即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等级型。网络治理结构决定了领导企业的行为模式和外围企业参与生产网络的程度和知识转移的可能性,从而对参与企业的升级速度和升级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2.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集群升级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制造更好的产品、更有效率的生产、或者从事技术性更强的活动(Kaplinsky,2001)。Humphrey & Schmitz(2000)概括了升级的四种形式:工艺升级(Process Upgrading):通过对生产体系进行重组或采用新技术来提高投入产出率,使自己的生产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产品升级(Production Upgrading):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种,不断推出新功能和新款式,以更好的质量、更低的价格与对手进行竞争;功能升级(Function Upgrading):从生产环节向设计和营销等利润丰厚的环节跨越,如从OEM到ODM再到OBM的转换常常被视为功能升级路径。价值链跨越(Intersectoral Upgrading):指的是从一条价值链跨越到另一条价值链。
现有研究表明以上四种产业升级方式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实现价值链跨越。但是,不同的全球生产网络类型对于产业升级的速度和升级的方式产生影响,在购买者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价值链上主要价值份额都集中在流通领域,且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价值形成过程中边际价值递增率是递增的,其升级路径一般会依据工艺流程→产品→功能→价值链跨越这样的轨迹,升级难度也会随着升级序列变化过程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购买者驱动型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产业集群从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过程中,整个产业集群经济活动的非实体性或资产空心化程度会不断上升,即集群升级过程实际上也是原有低附加值环节不断剥离或分离出去的一个过程。
图1 购买者驱动型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集群升级轨迹
资料来源:张辉等(2007)
而在生产者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价值链上的主要价值份额都集中在生产领域,而且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价值形成过程中边际价值增值率是递增的,因此生产者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产业集群的升级轨迹一般是功能-产品-工艺流程-价值链跨越(如图2)。随着升级序列的不断伸展,升级难度会不断上升。
二、广西荔浦衣架产业升级
1.荔浦衣架产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
(1)萌芽阶段(1990-2000年)
荔浦县木衣架生产于 1990 年起源于蒲芦瑶族乡,当时大多数采用手工操作,自制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产品数量和质量受到限制,主要面对国内市场。由于当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行情吸引了大量资金纷纷投入开发生产木衣架,产品的销路出现困难。1992年,主要衣架企业纷纷走出家门口,利用各种信息,瞄准国外市场,慢慢地打开了一家出口的大门。
此时发达国家纷纷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荔浦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时机,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当地较为丰富的林木资源,在国外需求的刺激下,大力发展木制衣架生产。到2000年,全县共有生产木衣架企业47多家,产量超亿只,销售额超2亿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产品销往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有的企业已在国外建立了联络处、销售网络。在这个阶段,也培养了一大批懂市场的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初步形成了以荔浦镇为中心的衣架产业集群。
(2) 快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阶段(2001-2007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口的空间被彻底打开。在全球价值链的推动下,荔浦衣架产业从OEM转向集群供应链的整合,构建了由原料供应、设备制造、衣架加工及营销服务构成的产业链,与衣架相关的相关行业如包装、物流也迅速发展。产业集聚的结果是竞争加剧,企业为了脱颖而出必须在产品的花色品种、成本和管理上不断提高,推动了产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张。同时企业的空间集聚也带来了思想、技术和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的步伐。
到2007年,荔浦衣架行业拥有各类衣架制品及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多家 自营出口企业20多家,年衣架产品产量8亿多只,品种1000多个,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均突破了10亿元大关,上缴财政税收近8000万元,安排从业人员2万多人。 衣架制品90% 以上出口欧美市场及东南亚各国,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出口交货值8亿多元。
(3) 转型阶段(2008—)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型出口受海外市场需求锐减影响大幅缩水,荔浦衣架产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小型企业破产,即使生存下来的企业也面临着利润微薄,竞争更加激烈的困境,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和价值链延伸方面不断探索,如大力塑造自身品牌,建立研发中心,建立自己的海外销售网络等。在2004年获得“广西衣架制品生产基地”后,在2008年成功获得国家级授名“中国衣架生产基地”荣誉称号,积极打造行业品牌和特色经济区域。一系列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目前为止先后有4家企业的5个产品获得区级以上名优称号 有3家企业得到了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如俏天下等已经成为了国内知名品牌。
2.荔浦衣架产业升级的路径及特征
(1) 荔浦衣架产业升级路径
纵观荔浦衣架产业的发展过程,其遵循了购买者驱动全球生产网络下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在产业起步阶段,以手工及自制简陋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较差,其首先在工艺流程方面升级,采购先进的设备,应用流水线生产,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差异化产品上,为了迎合市场需要,企业间不断拓宽产品范围,不断开发新产品,由单一生产普通衣架向西服衣架、裤架、裙架、鞋架、衣夹等多功能品种的综合开发,由单一生产木衣架产品向竹衣架、布衣架、铁衣架、塑料衣架等多材料的综合开发。但是购买者驱动型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生产制造是这个链条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迫使企业不断追求功能升级,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开始朝建立自主品牌,组建营销网络等,走向功能升级。到目前为止,荔浦衣架产业基本完成了从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过程,但是价值链跨越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2) 荔浦衣架产业升级的特征
荔浦衣架产业集群升级是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升级的范例。衣架产业是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价值链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是品牌和营销,其次是产品的研发,但是由于其技术结构的可复制性极强,产品极易模仿,技术外溢性强削弱了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而生产制造是整个链条中附加值最低,基本上依赖价格竞争。荔浦衣架产业诞生不久就面向国际市场,依托国际订单开展加工贸易,是通过加工贸易嵌入购买者驱动型全球生产网络。从网络结构特征来看,其治理结构按照Gereffi et.al(2005)的划分标准可归于市场型治理结构,原因在于其交易复杂程度低,交易信息编码能力高而交易双方权利对比严重失衡 。网络中的领导企业是零售商、品牌运营商和品牌制造商控制着研发、营销这些居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并承担了协调价值链各个环节共同创造价值的功能。荔浦当地企业更多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企业,在网络中的议价能力较差,往往受制于领导企业而依赖于价格竞争。因此本土衣架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联系表现为“浅层次一体化”,即本土企业通过出口贸易与全球价值创造网络建立起联系,价格竞争是这种联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本土企业没有能够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龙头企业建立起长期的、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非常容易被价值链中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同类供应商所替代(Edward, 2004)。
3.荔浦衣架产业升级的微观机理
荔浦衣架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是全球生产网络下知识转移的结果。在工业化国家中,许多外部的知识链接是在国内组织间发生的,但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国际链接在最初显得尤为重要。国际链接主要可分为两类:FDI 和嵌入全球生产网络。荔浦地处内陆,不具备吸引FDI的条件,基本上是通过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完成,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主要方式是专业代工。荔浦衣架产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导致知识扩散,产生跨边界的知识转移:首先,全球生产网络增加了领导企业供应链长度和物流复杂性,为荔浦当地小型专业化供应商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并随着本土企业能力的提高,从简单的合同制造升级到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其次,本土企业能力提升就会对进一步的知识转移和扩散施加更大的压力,这需要旗舰企业把更多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支持性服务活动转移给单个的网络节点。
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提升了本土企业能力,也激发了本土企业间的知识溢出程度,集群内知识溢出的渠道主要有两个:后向联系,水平联系。在荔浦衣架产业早期,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引发了本土企业中支撑性企业的形成和供应商以及转包商的后向联系以及大量进入的本土企业水平关系上竞争和协作上的水平联系。
三、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启示
荔浦衣架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大批本土企业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全球生产网络中国际代工模式下本土企业通过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前向链接和本土企业间的后向联系及水平联系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学习。从荔浦衣架产业集群升级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欠发达地区通过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
首先,积极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是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捷径。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际生产组织模式,产业升级必须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生产体系内,在接受国际及国内知识溢出和转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技术能力。荔浦衣架产业正是通过承接国际订单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并成功实现产业升级。
其次,形成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的助推剂。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加速了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激烈的竞争也迫使企业必须更加努力才能生存,更重要的是集群的本质在于一种知识和技术的交换以实现知识转移和扩散,在于为创新和灵活性提供激励模式。在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和知识,加速技术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快速升级。
总的来说,本文认为产业升级应该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生产体系当中,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是欠发达地区产业提升技术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行选择。欠发达地区要优先发展本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并通过专业代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接受国际间知识转移——集群内部知识溢出和扩散——提升技术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模式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Edward S. Steinfeld.(2004).China s Shallow Integration: Networked Production and the New Challenges for Late Industrialization. World Development. Vol. 32,No. 11, pp. 1971–1987.
Henderson, J. (1998). Danger and Opportunity in the Asia-Pacific. In G. Thompson(Ed.). Economic Dynamism in the Asia-Pacific, Routledge.
Humphrey J., Schmitz H. (2000).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 IDS Working Paper, No.120,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Brighton: University of Sussex.
Kaplinsky, R. (2001). Learning networks in the South African auto components industry. Innovation News.
Timothy Sturgeon. How do we define value chains and production networks [Z]. IDS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y, University of Sussex) Bulletin, 2002,32(3): 1-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 产业升级 欠发达地区 产业集群
全球生产网络通常被定义为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或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它构成了产业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Sturgeon,2002)。随着新型国际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通过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实现经济增长和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通过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实现了经济腾飞和技术能力的巨大进步,但是从地域范围上多是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广大内陆欠发达地区产业如何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完成与国际产业对接则缺乏成功案例和深入研究。本文以广西荔浦衣架产业集群为例,探讨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升级之路。
一、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升级的一般理论
1.全球生产网络类型与治理模式
Gereffi(1994)根据治理主体—领先公司的类型,把价值链分为两种类型: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Henderson (1998)指出采购者驱动网络则是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组织通过全球采购和贴牌加工(OEM) 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能够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决定了生产网络的运行机制,网络中领导企业的行为对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外围企业会产生巨大影响。Gereffi et.al(2005)按照行为主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和权力失衡程度的高低把全球生产网络的治理模式分为五种,即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等级型。网络治理结构决定了领导企业的行为模式和外围企业参与生产网络的程度和知识转移的可能性,从而对参与企业的升级速度和升级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2.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集群升级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制造更好的产品、更有效率的生产、或者从事技术性更强的活动(Kaplinsky,2001)。Humphrey & Schmitz(2000)概括了升级的四种形式:工艺升级(Process Upgrading):通过对生产体系进行重组或采用新技术来提高投入产出率,使自己的生产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产品升级(Production Upgrading):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种,不断推出新功能和新款式,以更好的质量、更低的价格与对手进行竞争;功能升级(Function Upgrading):从生产环节向设计和营销等利润丰厚的环节跨越,如从OEM到ODM再到OBM的转换常常被视为功能升级路径。价值链跨越(Intersectoral Upgrading):指的是从一条价值链跨越到另一条价值链。
现有研究表明以上四种产业升级方式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实现价值链跨越。但是,不同的全球生产网络类型对于产业升级的速度和升级的方式产生影响,在购买者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价值链上主要价值份额都集中在流通领域,且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价值形成过程中边际价值递增率是递增的,其升级路径一般会依据工艺流程→产品→功能→价值链跨越这样的轨迹,升级难度也会随着升级序列变化过程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购买者驱动型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产业集群从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过程中,整个产业集群经济活动的非实体性或资产空心化程度会不断上升,即集群升级过程实际上也是原有低附加值环节不断剥离或分离出去的一个过程。
图1 购买者驱动型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集群升级轨迹
资料来源:张辉等(2007)
而在生产者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价值链上的主要价值份额都集中在生产领域,而且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价值形成过程中边际价值增值率是递增的,因此生产者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产业集群的升级轨迹一般是功能-产品-工艺流程-价值链跨越(如图2)。随着升级序列的不断伸展,升级难度会不断上升。
二、广西荔浦衣架产业升级
1.荔浦衣架产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
(1)萌芽阶段(1990-2000年)
荔浦县木衣架生产于 1990 年起源于蒲芦瑶族乡,当时大多数采用手工操作,自制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产品数量和质量受到限制,主要面对国内市场。由于当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行情吸引了大量资金纷纷投入开发生产木衣架,产品的销路出现困难。1992年,主要衣架企业纷纷走出家门口,利用各种信息,瞄准国外市场,慢慢地打开了一家出口的大门。
此时发达国家纷纷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荔浦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时机,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当地较为丰富的林木资源,在国外需求的刺激下,大力发展木制衣架生产。到2000年,全县共有生产木衣架企业47多家,产量超亿只,销售额超2亿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产品销往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有的企业已在国外建立了联络处、销售网络。在这个阶段,也培养了一大批懂市场的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初步形成了以荔浦镇为中心的衣架产业集群。
(2) 快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阶段(2001-2007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口的空间被彻底打开。在全球价值链的推动下,荔浦衣架产业从OEM转向集群供应链的整合,构建了由原料供应、设备制造、衣架加工及营销服务构成的产业链,与衣架相关的相关行业如包装、物流也迅速发展。产业集聚的结果是竞争加剧,企业为了脱颖而出必须在产品的花色品种、成本和管理上不断提高,推动了产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张。同时企业的空间集聚也带来了思想、技术和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的步伐。
到2007年,荔浦衣架行业拥有各类衣架制品及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多家 自营出口企业20多家,年衣架产品产量8亿多只,品种1000多个,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均突破了10亿元大关,上缴财政税收近8000万元,安排从业人员2万多人。 衣架制品90% 以上出口欧美市场及东南亚各国,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出口交货值8亿多元。
(3) 转型阶段(2008—)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型出口受海外市场需求锐减影响大幅缩水,荔浦衣架产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小型企业破产,即使生存下来的企业也面临着利润微薄,竞争更加激烈的困境,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和价值链延伸方面不断探索,如大力塑造自身品牌,建立研发中心,建立自己的海外销售网络等。在2004年获得“广西衣架制品生产基地”后,在2008年成功获得国家级授名“中国衣架生产基地”荣誉称号,积极打造行业品牌和特色经济区域。一系列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目前为止先后有4家企业的5个产品获得区级以上名优称号 有3家企业得到了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如俏天下等已经成为了国内知名品牌。
2.荔浦衣架产业升级的路径及特征
(1) 荔浦衣架产业升级路径
纵观荔浦衣架产业的发展过程,其遵循了购买者驱动全球生产网络下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在产业起步阶段,以手工及自制简陋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较差,其首先在工艺流程方面升级,采购先进的设备,应用流水线生产,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差异化产品上,为了迎合市场需要,企业间不断拓宽产品范围,不断开发新产品,由单一生产普通衣架向西服衣架、裤架、裙架、鞋架、衣夹等多功能品种的综合开发,由单一生产木衣架产品向竹衣架、布衣架、铁衣架、塑料衣架等多材料的综合开发。但是购买者驱动型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生产制造是这个链条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迫使企业不断追求功能升级,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开始朝建立自主品牌,组建营销网络等,走向功能升级。到目前为止,荔浦衣架产业基本完成了从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过程,但是价值链跨越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2) 荔浦衣架产业升级的特征
荔浦衣架产业集群升级是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升级的范例。衣架产业是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价值链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是品牌和营销,其次是产品的研发,但是由于其技术结构的可复制性极强,产品极易模仿,技术外溢性强削弱了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而生产制造是整个链条中附加值最低,基本上依赖价格竞争。荔浦衣架产业诞生不久就面向国际市场,依托国际订单开展加工贸易,是通过加工贸易嵌入购买者驱动型全球生产网络。从网络结构特征来看,其治理结构按照Gereffi et.al(2005)的划分标准可归于市场型治理结构,原因在于其交易复杂程度低,交易信息编码能力高而交易双方权利对比严重失衡 。网络中的领导企业是零售商、品牌运营商和品牌制造商控制着研发、营销这些居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并承担了协调价值链各个环节共同创造价值的功能。荔浦当地企业更多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企业,在网络中的议价能力较差,往往受制于领导企业而依赖于价格竞争。因此本土衣架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联系表现为“浅层次一体化”,即本土企业通过出口贸易与全球价值创造网络建立起联系,价格竞争是这种联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本土企业没有能够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龙头企业建立起长期的、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非常容易被价值链中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同类供应商所替代(Edward, 2004)。
3.荔浦衣架产业升级的微观机理
荔浦衣架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是全球生产网络下知识转移的结果。在工业化国家中,许多外部的知识链接是在国内组织间发生的,但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国际链接在最初显得尤为重要。国际链接主要可分为两类:FDI 和嵌入全球生产网络。荔浦地处内陆,不具备吸引FDI的条件,基本上是通过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完成,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主要方式是专业代工。荔浦衣架产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导致知识扩散,产生跨边界的知识转移:首先,全球生产网络增加了领导企业供应链长度和物流复杂性,为荔浦当地小型专业化供应商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并随着本土企业能力的提高,从简单的合同制造升级到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其次,本土企业能力提升就会对进一步的知识转移和扩散施加更大的压力,这需要旗舰企业把更多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支持性服务活动转移给单个的网络节点。
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提升了本土企业能力,也激发了本土企业间的知识溢出程度,集群内知识溢出的渠道主要有两个:后向联系,水平联系。在荔浦衣架产业早期,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引发了本土企业中支撑性企业的形成和供应商以及转包商的后向联系以及大量进入的本土企业水平关系上竞争和协作上的水平联系。
三、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启示
荔浦衣架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大批本土企业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全球生产网络中国际代工模式下本土企业通过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前向链接和本土企业间的后向联系及水平联系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学习。从荔浦衣架产业集群升级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欠发达地区通过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
首先,积极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是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捷径。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际生产组织模式,产业升级必须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生产体系内,在接受国际及国内知识溢出和转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技术能力。荔浦衣架产业正是通过承接国际订单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并成功实现产业升级。
其次,形成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的助推剂。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加速了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激烈的竞争也迫使企业必须更加努力才能生存,更重要的是集群的本质在于一种知识和技术的交换以实现知识转移和扩散,在于为创新和灵活性提供激励模式。在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和知识,加速技术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快速升级。
总的来说,本文认为产业升级应该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生产体系当中,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是欠发达地区产业提升技术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行选择。欠发达地区要优先发展本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并通过专业代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接受国际间知识转移——集群内部知识溢出和扩散——提升技术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模式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Edward S. Steinfeld.(2004).China s Shallow Integration: Networked Production and the New Challenges for Late Industrialization. World Development. Vol. 32,No. 11, pp. 1971–1987.
Henderson, J. (1998). Danger and Opportunity in the Asia-Pacific. In G. Thompson(Ed.). Economic Dynamism in the Asia-Pacific, Routledge.
Humphrey J., Schmitz H. (2000).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 IDS Working Paper, No.120,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Brighton: University of Sussex.
Kaplinsky, R. (2001). Learning networks in the South African auto components industry. Innovation News.
Timothy Sturgeon. How do we define value chains and production networks [Z]. IDS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y, University of Sussex) Bulletin, 2002,32(3): 1-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