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了一个纰漏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xi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费希特在柏林时期的知识学体系有没有演变,向来就有争议。黑格尔认为费希特的思辨哲学只有在他早期的著作里才有,而把他1800年定居柏林以后的著作统称为通俗哲学。(《哲学史演讲录》,第4卷,北京1995年,第309页)与此相反,谢林则指出,柏林时期的知识学体系是得到改进的费希特学说,而这种改进的关键在于,这个体系的基础绝对不再是自我,而是神圣理念。(《同时代人书评中的费希特》,伏克斯等编,第4卷,斯图加特1995年,第54页)
  长期以来,我们国内编写的西方哲学史教材在苏联哲学界的影响下,一直沿袭了黑格尔的看法。只有在目前出版的《费希特柏林时期的体系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中,此书作者梁志学经过多年翻译与研究费希特的晚期著作,参考国际费希特研究的成果,才终于向国内同行揭示了耶拿知识学体系到柏林知识学体系的演变,从而令人信服地证明黑格尔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先研究了费希特与谢林在1800年11月至1802年1月书信来往中发生的争议和费希特的遗著《知识学的阐述(1801-1802年)》,说明费希特已经不复在实在论的意义上,而是在唯心论的意义上理解“存在”(Sein),即认为“存在”具有创造宇宙万物和发出真理之光的本原性,从而不再把知识学的最高原理选定为“自我”或“本原行动”,而是选定为“绝对”或“存在与意识的绝对统一”。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而研究了费希特1804年作过的知识学演讲,说明他已经以“绝对”为最高原理,建立起了一种客观唯心论的知识学,而这种知识学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为从“绝对”到“现象”的现象论,一为从“现象”到“绝对”的真理论。最后,作者研究了费希特此后发表的一系列演讲,即《现时代的根本特点》(1804年)、《关于学者的本质》(1805年)、《极乐生活指南》(1806年)、《法学》(1812年)和《国家学说》(1813年),一方面说明这些演讲女晌深化了1804年的知识学,另一方面评述了费希特在这种新的知识学基础上建立或修订的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和法权哲学。虽然此书让人读起来感到晦涩,甚至在引文中还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那种概念不精确的痕迹,虽然作者没有评述费希特晚期的道德哲学(据笔者所知,这是因为郭大为先生即将发表的《费希特的伦理学》对此已作了研究),显得缺少了一门实践哲学,但是,谁认真读了这本书,谁都会概括地把握费希特知识学体系的演变和它的晚期形态。 说也奇怪,费希特在1806年谈到他的这个体系时说,“这种哲学观点我在13年前就已经获得,尽管它像我希望的那样,可能已经改变了我的某些东西,但它本身从那个时候起就没有在任何一个部分发生过变化。”(《费希特全集》,第1辑第9卷第47页)但是,正如这本书里说的,“对于一位哲学家的思想的评论决不能以他的自我度量为依据,而是要看他在自己的著作里究竟讲了些什么”(第21页)。所以,在事情过去一个世代,人们对费希特晚期的著述认识得更加清楚以后,亨里希·海涅也这么写道:“费希特的全部体系经受了最为令人惊讶的修改”,但“这个倔强的人从来都不承认自己的这种巨大变化,他认为他的哲学是始终如一的,只不过表述方法有了改变和改善,而世人是从来都不了解他的。”(《论德国》,1980年,第329页)这个评论一方面体现了这位伟大作家深刻韵洞察力,另方面也在当代国外费希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和公认。例如,著名费希特研究家沃,杨克就认为,这位古典哲学家“完成了批判理性的工作”,他的晚期知识学“构成了柏拉图式形而上学的一种独特的完成形态。”(《费希特·存在与反思》,柏林1970年;第XV页)因此,我们应该肯定,梁志学先生在国内费希特研究中弥补了一个纰漏o
  (《费希特柏林时期的体系演变》,梁志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18.00元)
其他文献
禅宗的历史,是一段令中国佛教自豪和骄傲的历史。佛教是由印度传入的,但禅宗却是佛教完全中国化的产物。禅宗以及天台宗、净土宗的创立,改变了佛教讲坛上原来由外来僧人主宰的局面,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产生了一大批中国本土的高僧,像智者大师、善导大师、六祖慧能、南岳怀让、石头希迁、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法门龙象,灿若群星,薪火相传,续佛慧命,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还如一股源头活水,
期刊
钱仲联先生享年九十六岁(1908- 2003),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诸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著名学者王元化称“钱先生是当今中国文化的弥足珍贵的国宝级人物”;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亦云:“现在被尊奉为大师的似已多起来了,而真正的大师却珍稀如凤毛麟角。钱仲联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诚哉斯言。在二十世纪学术界,钱先生是足可与王国维、马一浮、陈寅恪、钱穆、钱锺书诸家相提并论的国学大师,是“百科全书”式的
期刊
司马云杰先生把自己的著作《大道运行论》、《绵延论》、《盛衰论》称之为《大道哲学》三部曲。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国冢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还要不要立于自己文化历史基础上.中国几千年文竹,绵延及盛寰治乱的历史经验还有没有用,“道”的刚健中正仁义精神.怎样贯通政道治道与发挥大用,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还要不要担当维护国家民族文化生命与精神牛命的历史责任等问颧.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  《大道运行论》的前两版,
期刊
在阿根廷有个故事:有一天,一片竹林失火了,火越烧越大,越烧越烈。这时,一只小鸟飞到河边,弄湿了翅膀,然后回到火场上空,将翅膀上的水滴下来,希望熄灭大火。  它一趟又一趟地来回取水灭火,天上的诸神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它:“火这么大,就凭你这些小水滴,怎么可能扑灭它?”  小鸟回答说:“竹林给了我许多,我非常爱它。我出生在这里,这里是我的家、我的根,就算我不能扑灭大火,我也要不断地洒下水滴,直到死去。
期刊
伊斯兰文化、蒙古文化、儒家文化是东方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三大文化,对当今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重视。蒙古文化从大的方面讲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支,但从其内涵来说,它与中国儒家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样一个成吉思汗,在伊斯兰文化、蒙古文化、儒家文化中,呈现出颇为异趣的三种不同的历史形象。  一、《史集》里的真主之剑  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
期刊
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上玛丽·E·凯茜教授的“社会与道德发展”课,她极力推荐学生去读詹姆斯·亨特(James D.Hunter)的《品德的死亡》(The Death ofCharacte40  亨特对美国社会品德的衰落充满哀伤,他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当代美国人的道德理想,得出“品德已经死亡”的结论,尽管他并不否认品德在人们身上常有体现,但认为对于美国社会来说,恢复一种普遍的品德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瞬间完成的事
期刊
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故事梗概;  两个想要租房的人保罗和让娜在一处公寓里偶然相遇,立刻就坠入不能自拔的情欲纠缠。除了在这个空间里的性爱事件,他们对彼此其实一无所知:保罗的妻子自杀了,她的丈夫、情人和母亲都不知道为什么。让娜正和一个年轻导演恋爱,这场恋爱也在发生变化。保罗终于不再拒绝让娜对他的探究和了解,他希望和让娜开始的时候,却使得让娜受到惊吓,意外地对他开枪:
期刊
“人教社”1990年版和2000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在论述到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时,有“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一句,编者在此加了一条关于邵洵美的注释:“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意在讽刺他做了富家翁的女婿,得了一大笔财产以后如此这般等等。  快七十年过去了,读到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尤其是这句话后的那个注释总觉得有点别扭和多余。  其一,这个注释本
期刊
如今健在的老一辈学者中,早年曾经参加过革命斗争的,为数已经不多,现年已经74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梁志学研究员乃是其中之一。梁先生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接受过枪林弹雨的洗礼,其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在今天年轻一代学子们的眼里,已是一个个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趣闻故事。2004年底,梁先生应邀到上海交通大学讲演,与该校哲学系的部分老师、研究生进行了座谈。梁先生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谈及学术思
期刊
笔者拿到孙玉明先生所著《红学:1954》的当晚,在忙完日常事务之后于十点半开始阅读,一口气读了近三章,因为第二天上午八点有课,凌晨三点多才不得不暂时搁下。后来听说不仅许多年轻朋友有与我类似的欲罢不能的阅读经历,一些资深的红学专家亦然。实话说,以阅读的实际感受而言,首先吸引我的与其说是该书的学术价值,毋宁说是俞平伯们的命运。接下来的十几天,在一遍、二遍地通读之后,最初的阅读激情才逐渐平息,关注的焦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