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铸就智慧

来源 :心理技术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慧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开展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一书详尽展现了智慧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达到了破与立、继承与创新、古今中西以及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统一。纵观全书,主要凸显四个鲜明特色:核心内容彰显原创性、结构体系突出完整性、研究取向强调中国化和实践应用注重操作性。
  关键词智慧;德才兼备;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智慧教育; 培育策略
  分类号G256.4
  智慧(wisdom)是人类生命文化中精华的产物,有智慧的作为往往能修正人生方向、提升生活品质、消弭人际冲突、增益社群福祉(杨世英,2008)。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表明,智慧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各民族文明共同尊崇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中西方智慧文化源远流长。西方文化中的智慧概念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文化中,其智慧观的发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古希腊时期的认知智慧与道德智慧并重,至中世纪的神性智慧取代道德智慧,再引发出近代的科学智慧、技术智慧的过程(施炎平,2001)。总体上,相对于道德理性,西方文化的主流智慧观实则是一种认知或知识取向的智慧观(陈浩彬,2013)。在中国文化中,爱智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汪凤炎,郑红,2014)。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道家、墨家和佛家等各个流派对智慧的看法各有其特点。总体上,中国文化强调智慧是实践之道,是对人对事的整体性把握与判断,是实践的指导,具有明显的伦理特征,它不是对事物的旁观者式认识和客观知识,而是实践的决断(张汝伦,2010)。智德并重、以德为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智慧观。中西两种智慧文化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取向,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对话和相互补充,有利于激活智慧研究的发展潜力,从而使智慧的研究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科学心理学对于智慧的研究,最早约略出现于Erikson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1980年,智慧的心理学实证研究开始萌芽(Clayton & Birren,1980)。进入21世纪以来,智慧正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西方智慧心理学研究已经在智慧的概念与结构、智慧的理论建构、智慧的测量方法和智慧的应用等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陈浩彬,2013)。相比较而言,目前中国智慧心理学的研究还略显薄弱。开展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心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看清智慧的本质、弘扬中西智慧观的精义、了解中西方智慧观的文化差异、提升智慧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水平,而且有助于拓展智慧教育思路与智慧干预策略,可以为科学开展智慧教育、培育大批智慧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實践指导。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丛书”之《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汪凤炎,郑红,2014)一书,是著者在智慧心理学领域近十年来耕耘的结晶,它详尽展现了智慧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在妥善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智慧心理学思想精义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首次提出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通览全书,可以切身感受到作者对于智慧心理学研究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不懈追求。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学丛书”的首部出版著作,作者以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心理学功底、强烈的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心、较高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智慧心理学研究的原创性理论,为智慧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话题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世界智慧研究提供了灵感和启发。纵观全书,主要凸显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0期 (总第26期)
  李海青德才铸就智慧——评《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
  1核心内容彰显原创性
  本书的核心内容有四(汪凤炎,郑红,2014)。其一,对智慧的新界定,主张智慧是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所以,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合金是智慧的本质。其二,对智慧结构的新看法,认为智慧由德与才两部分组成。智慧必须含有足够的善,智慧中的善主要有动机上的善、效果上的善和手段上的善;智慧中的聪明才智主要由正常乃至高水平的智力、足够用的实用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三部分构成。其三,对智慧的新分类,依据智慧里包含的才能的性质不同,或者依据个体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将智慧分为人慧和物慧;依据智慧包含的创造是真创造还是类创造,将智慧分为真智慧和类智慧。其四,对影响智慧生成与发展因素的新看法,主张用五因素交互作用论来解释影响智慧生成与发展的诸因素。
  由上介绍可知,著者在建构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时,以“新”贯穿研究的始终。在对智慧内涵进行新界定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智慧的本质是“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合金”;在探讨智慧的结构时,第一次对“德”与“才”包含的内容进行清晰界定;在对智慧进行分类时,第一次根据不同标准把智慧分为人慧和物慧、真智慧和类智慧;在谈及智慧的影响因素时,第一次运用五因素交互作用论来探讨影响智慧生成和发展的因素。著者在对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进行建构时,提出了颇具特色的专门术语,如“人慧”“物慧”“真智慧”“类智慧”等,这些术语的提出与分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著者在建构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时,特别注重中西统一、古今统一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具体而言,“中西统一”和“古今统一”指的是本书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古今中外的智慧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整合。从横向上看,著者分别选取了典型的、具有不同文化内核的中西方文化中的智慧心理学思想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本书主要参考文献中心理学类的128篇文献为例,其中,英文文献有70篇,译著9篇,如此,英文文献的比例达到了61.72%。中、英文智慧相关文献的全面掌握,使得著者在建构该理论时具备了广阔的视野。从纵向上看,著者既挖掘、分析了中西两种文化中传统的智慧心理学思想(如本书的主要参考文献中专门列了“中国古籍类”),又关注了当前两种文化中智慧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十年以来的成果。其中,在所有的参考文献中,2000年以后的参考文献占到了59.75%,如表1所示。传统的智慧相关文献分析为该理论核心观点的提出增加了深度和厚度,最新的智慧心理学文献的掌握提高了该理论核心观点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也体现了该理论核心观点的前瞻性。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统一”具体体现在本书第四章“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对智慧的新探索”中。在理论探索方面,著者花了较大功夫从智慧内涵、智慧结构、智慧分类、影响智慧生成和发展的因素四个方面建构了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为了寻求支撑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实证证据,著者进行了中德大学生智慧者提名的跨文化研究、智慧者/聪明者/愚蠢者的提名研究、智慧的正例与反例研究等相关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证实了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成立的。
  概要言之,智慧德才兼備理论的提出既继承了中西智慧研究的传统,又有本质上的创新;既具文化普适性,又有文化相对性;既具理论高度,又有实证支持。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是一个在融会了中西智慧观精义思想基础上的原创性智慧观,该原创理论的提出充分体现出中国心理学人“顶天立地”学术追求中的“顶天”魄力。
  2结构体系突出完整性
  2000年之后,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关注智慧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周泓,张庆林,2001;张卫东,2002),研究者采用国外智慧理论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开展了一些验证性研究,这些研究多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董海涛,2002;汤玲莉,2003;张卫东,2006;侯祎,2009,2011;王立皓,2011;陈浩彬,2013)。著作方面,目前国内以“智慧”题名的著作已有不少,但这些著作大多是非学术型读物。从心理学角度对智慧进行理论和应用的整合性、系统性研究的著作数量极少,且以译著为主(皮亚杰,1992;斯滕伯格,2007;丁芳,熊哲宏,2009)。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智慧心理学研究还比较薄弱,存在研究队伍较小、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度不够等问题,这使得人们仅能零星窥见智慧的某一方面,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智慧理论,更无法清楚了解智慧的内涵、分类、结构、影响因素等,制约了对智慧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和智慧教育的开展。
  《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一书系统梳理了中西方哲学史上和心理学中的经典智慧观,在更为系统的框架内探讨智慧这一主题,明确阐释了智慧心理学中德与才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深入探讨了智慧的内涵、结构、分类和影响因素,给出了培育智慧的通用策略以及可操作性强的培育德慧和物慧的策略,实现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整合,从而使全书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逻辑性强的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该理论的提出达到了对智慧理论研究的破与立、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精湛的理论功底、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对于智慧研究的宏观把握能力。
  图1《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的体例结构
  3研究取向强调中国化
  美国著名跨文化心理学家推蒂斯(Harry C. Triandis)认为:“在得到中国的资料之前,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万明钢,1996)推蒂斯的这句话强调了心理学与文化的重要关系,因为人的心理既是通过“自然进化”得来的,又是在“文化”中生成的,是“自然”与“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从智慧与文化的关系看,智慧既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也有一定的文化普适性。
  中华民族文化里有厚重的智慧文化,中国人自孔子开始就主张做人要做到“必仁且智”,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讨智慧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是将智慧分为真智慧与伪智慧,中国先人要人去掉小智以成就大慧。本书著者基于文字学和先哲相关言论两方面的证据,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而获智”智慧观。“知而获智”或者“转识成智”的含义是:一个人只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并做恰当的创造性转换,就有可能通过“变知识为智慧”的途径逐渐获得智慧(汪凤炎,郑红,2009)。“知而获智”智慧观主要是从获得智慧的途径的角度来探讨智慧的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智慧的一种重要而有价值的见解。作为经典的中式经典智慧观之一,“知而获智”观里蕴含“注重从知识角度来定义智慧”与“转识成智”的精义思想。本书著者明确了“转识成智”中“转”的途径:既要努力学习大量实用的明确知识,并将其中的陈述性知识创造性地转换成程序性知识,又要努力学习大量实用的默会知识,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还要将其目的指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祉,从而涤除中国古典“知而获智”观潜藏的不足。
  本书著者从20个世纪末开始从事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时至今日,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多有建树。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的建构,植根于中国传统智慧思想的精义,借鉴现代西方心理学里的智慧思想,促进了人们对智慧内涵、智慧结构、智慧分类、智慧的影响因素与智慧教育等问题的认识。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学丛书”的第一本著作,本书所建构的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可以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深度,大大提高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生命力,有力地促进中国心理学的建设。
  4实践应用注重操作性
  《管子·权修》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既然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强调“德才兼备方是智慧”,那如何提高智慧与智慧教育研究的实用性,使得个体成长为智慧之人?著者在本书里首次系统、深刻地探讨了培育智慧的通用策略以及培育德慧与物慧的策略,总结出规范的、操作性强的修德育才原则和方法以及不同层次智慧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授方式,凸显了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实践价值,做到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统一。
  著者强调,为了使个体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智慧之人,就必须把“修德”与“育才”结合起来,用“五心”浇开“良心之花”,用汗水培育“才华之树”。如何修德?著者认为,个体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五种品质:节制、责任、诚信、仁爱以及公平公正。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五种品质的内涵、层次及培育方法。以责任心为例,著者在对责任心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把责任心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正确的责任心和错误的责任心、他律型责任心和自律型责任心、硬角色责任心和软角色责任心等,进而对责任心进行了五个层次的划分,且明确阐释了培育责任心的方法。如何育才?著者认为,须多管齐下培育个体的聪明才智,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提高个体的智力、按“六度”标准提高个体的知识素养并善于“转识成智”、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帮助个体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如何开展智慧课程?著者总结了智慧教育的十条原则,根据受教育者智慧水平的高低和我国的国情,将智慧教育课程分为初级智慧教育课程、中级智慧教育课程和高级智慧教育课程。著者详细阐述了智慧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授方式,为智慧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步骤和措施。   在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指导下提出的培育智慧策略、修德育才原则和方法以及不同层次智慧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授方式均是该理论在教育实践应用中的有益尝试,这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心理学人“顶天立地”学术追求中的“立地”情怀。
  综上可以看出,《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一书是智慧心理学研究的一本鼎力之作。该书所建构的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使人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智慧。著者通过两个整合——古今中西方智慧心理学思想研究的整合以及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整合——使得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提出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智慧思想的精义,又借鉴了现代西方心理学里的智慧思想,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证支持,兼具实践价值,达到了破与立、继承与创新、古今中西以及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心理学人“顶天立地”的学术追求。该书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学丛书”的首本著作,其出版拓展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深度,提高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生命力,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心理学的建设。正如著者在书中提到的,“本书仅仅意味着我们对智慧的研究有了一个真正的开始”,今后,将对该领域的许多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如智慧的脑机制、智慧的测量、智慧教育策略的细化等。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著者还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版或发表,为培育大批德才兼备的智慧者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陈浩彬. (2013). 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实证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陈浩彬, 汪凤炎. (2013). 智慧:结构、类型、测量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7(1), 108-117.
  丁芳, 熊哲宏. (2009). 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董海涛. (2002). 成年人智慧的隐含理论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侯祎. (2009). 大学生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侯祎. (2011). 谁是大学生眼中的智者——大学生提名智慧者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1), 82-86.
  皮亚杰. (1992). 智慧心理学(洪宝林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施炎平. (2001). 先秦儒家智慧观念初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3), 43-49.
  斯滕伯格. (2007). 智慧、智力、创造力(王利群 译).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汤玲莉. (2003). 智慧显义理论研究:成年人生活规划能力及其评价.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万明钢. (1996). 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跨文化心理学导论.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王立皓. (2011). 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汪凤炎, 郑红. (2009). “知而获智”观:一种经典的中式智慧观.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04-110.
  汪凤炎, 郑红. (2014). 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杨世英. (2008). 智慧的意涵与历程. 本土心理学研究, 29, 185-238.
  张汝伦. (2010). 重思智慧.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9.
  张卫东. (2002). 智慧的多元—平衡—整合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4), 61-67.
  张卫东. (2006). 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老年人心理适应的柏林智慧范式研究. 心理科学, 29(6), 1480-1483.
  周泓, 张庆林. (2001). 斯滕伯格的智慧平衡理论述评. 心理科学, 24(2), 228-229.
  Clayton, V., & Birren, J. E. (1980). The development of wisdom across the lifespan: A reexamination of an ancient topic. In P. B. Baltes & O. G.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Vol. 3, pp. 103-135). New York: Academic.
  Morality and Intelligence Create Wisdom
  ——A Comment o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Wisdom Psychology
  LI Haiqing1, 2
  (1 School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
  Wisdom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curr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f wisdom psych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Wisdom Psychology shows us detailed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wisdom psychology and creatively put forward a new theory of wisdom: Integrating Intelligence and Morality. The new theory reflects organic unities of de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etical researc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The book has four major features: first, the originality of core content; second, the integrity of construction system; third, the sinicization of research approach; last, the maneuverability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wisdom; integrating intelligence and morality; a new theory of wisdom: Integrating Intelligence and Morality; wisdom education; cultivation strategy
  欄目编辑/王晶晶终校/丁尧
其他文献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本科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性别和性别角色在爱情观上无显著交互作用;(2)大学生的爱情观中奉献得分最高,其次是同伴,得分最低的是游戏;(3)男大学生爱情观中的浪漫、游戏、同伴、占有和奉献得分都显著高于女大学生;(4)男性化个体的游戏爱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双性化个体的游戏爱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个体
期刊
摘要积极的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策略的结合是大学生学习绩效达成的必然路径,但学术界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绩效实现机制研究并不深入。该研究抽取699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控制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学习难度、学习投入时间等变量进行了一系列回归分析,以探析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与学习绩效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自主学习策略是达成学习绩效的关键性路径;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绩效促成有着显著的调节效应,其中,深层动机和
期刊
摘要 进入老年之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机能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在注意和记忆中却存在积极效应,即与消极材料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注意和记忆积极材料。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积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研究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老化悖论;积极效应;注意;记忆  分类号B8423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
期刊
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整整16个年头了。它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和得到的社会认可,应归功于各有关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全体参与同仁的共同努力。作为中国现代心理技术学的首倡人和论坛的发起者,我和大家一样是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此次论坛由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承办,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甘肃省心理学会、江苏省心理学会协办。河西学院所在的甘肃省张掖市是河西走
期刊
摘 要 研究根据“时间意识”的理论及已有实证结论,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探讨“时间流逝感”(feeling of the passage of time,FPT)这一概念的内部结构。结果发现,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时间流逝感的三个子维度,即“情绪情感”、“易感性”和“行为反应倾向”。前两个维度验证了前人“情绪—注意”的理论模型,而“行为反应倾向”则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时间流逝感的
期刊
摘要为探讨父亲缺失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随机抽取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大学生445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亲外出组Si分量表得分高于母亲外出组;父亲粗暴者组D、Pd、Mf、Pa、Sc、Si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教育者组;父亲亲切组Pd、Pt、Sc分量表得分低于平淡疏远组,Si分量表得分低于父亲不满组。可见,缺少父亲的教育、关心和爱护,会对孩子的性别认同、
期刊
摘要 张耀翔是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把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文化相结合,为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确立、发展与普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自幼对心理游戏感兴趣,早年赴美学习心理学,归国后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创建了中国较早的心理实验室,并成为远近闻名的教学名师。他担任了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学术组织中华心理学会的首任会长,并创办了我国乃至东方第一本心理学专业杂志《心理》。他的研究兴趣广泛,除在民意测验、中国古
期刊
摘要回顾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与个体社会行为与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探讨典型发展群体和存在社会交往问题的孤独症群体中内源性催产素、催产素受体基因与个体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外源性催产素干预对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数据的积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催产素系统对个体社会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也为与社会交往问题等相关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催产素;催产素受体
期刊
摘要  交通警示是指用文字或符号传递引导、限制、警告或指示信息的道路设施,其呈现方式主要为文字类、图片类和图文结合类。研究以120名青年人为被试,探讨了民众对三种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民众对不同类型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自由回忆成绩上,图片类交通警示的成绩最好,图文结合类次之,文字类的成绩最差;(2)再认反应时上,图片类交通警示标识的再认时间最短,图文结
期刊
摘要研究对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阴影的概念及其在个体、文化、集体和原型层面上的形成进行了探讨,明确了阴影的性质及其表现方式;指出了心理分析过程中发现、面对、接纳和转化阴影的方法。通过对阴影的接纳和转化,个体将体验到更多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成为更“完整”的人。  关键词荣格;分析心理学;阴影;文化阴影  分类号B848  1引言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总结,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