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传统数学教学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导致结果是许多学生“懂而不会”现象的产生。而高中学生发展应当具备思维创新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以提高学生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学而不死”活学活用,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35-01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本人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竞争合作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所以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学习,就要摈弃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与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而且,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恰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2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或与数学有关的一些典故,既可以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有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动学习,努力创新。例如,我在讲解数学归纳法时,为了形象的说明“两步骤,一结论”中的第一个步骤的重要性,我举了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说明一开始信息错误,后面的跟着就错了。同学们都聚精会神的听,听完后又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反应热烈。不仅增长了知识,还牢牢地掌握了归纳法。对于归纳法体现的“列举,猜想,求证”的重要数学思想,我又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及其形成的过程,以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在证明这个结论上的贡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既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爱国情怀,并激发了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上要不断探究的兴趣。
3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讲授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后,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这三中曲线中,只有双曲线有渐近线,我们可以利用渐近线画图,那么能否利用渐近线去解决一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就可以借机启发学生,渐近线是两条直线,那么在直线中斜率是很重要的,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曲线的开口大小是随着渐近线的斜率而变化的,所以就可以利用渐近线的斜率来判断一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问题,一个本来是二元二次的问题在此就被轻松的解决了。
在创新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创新,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创新中来。
4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标新立异
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设计了一些相互联系又渐次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中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探求、去创新。因此,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去发现疑难,才能抛弃常解,另辟新径,促使学生在质疑中深入地探索,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很多数学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充分和情境丰富的过程
在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后,抽象的运算才会对他们有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许多种,如生活性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情境、实践性问题情境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变换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将数学探索活动开展得富有生计,富有创造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值得一提的是,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的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学生发现的问题更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
在新课改的今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35-01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本人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竞争合作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所以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学习,就要摈弃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与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而且,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恰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2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或与数学有关的一些典故,既可以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有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动学习,努力创新。例如,我在讲解数学归纳法时,为了形象的说明“两步骤,一结论”中的第一个步骤的重要性,我举了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说明一开始信息错误,后面的跟着就错了。同学们都聚精会神的听,听完后又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反应热烈。不仅增长了知识,还牢牢地掌握了归纳法。对于归纳法体现的“列举,猜想,求证”的重要数学思想,我又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及其形成的过程,以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在证明这个结论上的贡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既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爱国情怀,并激发了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上要不断探究的兴趣。
3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讲授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后,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这三中曲线中,只有双曲线有渐近线,我们可以利用渐近线画图,那么能否利用渐近线去解决一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就可以借机启发学生,渐近线是两条直线,那么在直线中斜率是很重要的,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曲线的开口大小是随着渐近线的斜率而变化的,所以就可以利用渐近线的斜率来判断一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问题,一个本来是二元二次的问题在此就被轻松的解决了。
在创新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创新,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创新中来。
4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标新立异
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设计了一些相互联系又渐次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中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探求、去创新。因此,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去发现疑难,才能抛弃常解,另辟新径,促使学生在质疑中深入地探索,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很多数学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充分和情境丰富的过程
在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后,抽象的运算才会对他们有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许多种,如生活性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情境、实践性问题情境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变换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将数学探索活动开展得富有生计,富有创造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值得一提的是,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的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学生发现的问题更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
在新课改的今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