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经几千年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优秀诗篇,让他们成长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我们摒弃传统古诗文教学的繁琐分析、讲解,还学生一片放飞的天空,开展“吟诵”和“创作”的教学尝试。实践证明,这一课改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吟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始终。古诗文讲究平仄压韵,对仗工整,节奏匀称,最适合吟诵。吟诵不同于一般的“读”,它是在人们了解诗意后,有所感有所思地低吟高诵。反复吟诵,读出诗的情调气韵,读出激荡的心潮,让你情不自禁地进入诗的意境。吟诵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
1.课中吟诗。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字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因此,课堂古诗文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模式,提倡“课中吟诗”。
2.嬉戏诵诗。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我们把诵读古诗文和学生喜爱的“跳橡皮筋”、“跳绳”、“石头、剪子、布”和“拍手”等游戏结合起来。课间,学生们伴随着嬉戏的轻快的身影,那些古诗文中的句子就像儿歌一样脱口而出,清脆的拍掌声正好衬出文字的节奏,不仅为游戏增添了欢乐的色彩,更给学生们的心灵插上了快乐的翅膀,嬉戏诵诗成了学生欢乐的源泉。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把课内的古诗文背得滚瓜烂熟,还向课外的古诗文进军: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李白的《蜀道难》、《行路难》,屈原的《离骚》……
3.每周一诗。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吟诵古诗文的同时,还开展“每周一诗”活动。
4.活动背诗。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某一事物的爱好、兴趣不能持久。因此我们结合他们喜爱的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诗活动。如, “古诗大擂台”、“诗王争霸”、“诗海撷趣”、“走进古诗城”、“诵读接龙比赛”、“郊游诵诗”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们兴趣盎然,高潮选起,入情入境,如痴如醉,感受着诵读古诗文的快乐。
二、创作——“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教学,儿童心中充盈着“诗”的情愫,趁此时机,教师让文本延续:构建儿童发展的平台,这些孩子们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插上想象的翅膀,“诗”兴大发。
1.改写。在古诗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完成一篇或主旨与诗文相同,或内容与诗文相同,但体裁、人称截然不同的习作,让其在领悟诗文主旨和掌握诗文素材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文的改写,用一种全新的样式对诗文进行诠释。如,学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再见了,朋友》为题,叙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学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以《外地打工》为题述说漂泊异乡的酸甜苦辣;学了白居易的《池上》让学生以《童年》为题追寻那儿时的记忆……
2.补白。叶圣陶先生说:“古诗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力”。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多处留有艺术空白,留给读者回味无穷的余地。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学习这些古诗文时,我们要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填补诗中的一个又一个空白,进行“补白”式的创作。如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大胆“补白”,描述出园中春天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3.仿写。这里的“仿写”,并不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写古体诗,而是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情况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如周丹娴同学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诗一首《送刘航同学之西安》“同窗泪别火车站,金秋十月上西安。火车呼啸远方去,唯见双轨平地行。”这里再记录几首儿童诗:林小同学的《山》“山的嘴巴真大呀!肚子饿了,傍晚,连太阳也给吞了。”吴清同学的《春天是怎么来的》“三三说:春天是冬天换来的/四四说:春天是燕子叫来的/五五说:春天是对联系贴来的/我说:春天是百花盛会邀请来的嘉宾”。让学生边背诗边写诗,这一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契机,一片土壤,萌发了他们心中那颗诗的种子,他们写的诗虽然稚嫩,但他们以自己朴素的语言,抒发着纯真的感情,他们尽管还在蹒跚学步,但毕竟已迈出了一步。
4.引用。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后,虽然对意思还不完全理解,但作文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大年三十晚上,是我们民族传统中的团聚的日子,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遨夜……我们十分想念远在台湾的伯父、伯母和倪遐姐姐,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采用“吟诵——创作”的古诗文教学,是我校语文课改的新尝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师生的思想情操和文化底蕴都潜移默化地得到了优化,学校的办学效应也逐渐扩大。它将以点带面,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新飞跃。
(苍南县灵溪镇一小)
一、吟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始终。古诗文讲究平仄压韵,对仗工整,节奏匀称,最适合吟诵。吟诵不同于一般的“读”,它是在人们了解诗意后,有所感有所思地低吟高诵。反复吟诵,读出诗的情调气韵,读出激荡的心潮,让你情不自禁地进入诗的意境。吟诵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
1.课中吟诗。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字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因此,课堂古诗文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模式,提倡“课中吟诗”。
2.嬉戏诵诗。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我们把诵读古诗文和学生喜爱的“跳橡皮筋”、“跳绳”、“石头、剪子、布”和“拍手”等游戏结合起来。课间,学生们伴随着嬉戏的轻快的身影,那些古诗文中的句子就像儿歌一样脱口而出,清脆的拍掌声正好衬出文字的节奏,不仅为游戏增添了欢乐的色彩,更给学生们的心灵插上了快乐的翅膀,嬉戏诵诗成了学生欢乐的源泉。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把课内的古诗文背得滚瓜烂熟,还向课外的古诗文进军: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李白的《蜀道难》、《行路难》,屈原的《离骚》……
3.每周一诗。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吟诵古诗文的同时,还开展“每周一诗”活动。
4.活动背诗。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某一事物的爱好、兴趣不能持久。因此我们结合他们喜爱的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诗活动。如, “古诗大擂台”、“诗王争霸”、“诗海撷趣”、“走进古诗城”、“诵读接龙比赛”、“郊游诵诗”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们兴趣盎然,高潮选起,入情入境,如痴如醉,感受着诵读古诗文的快乐。
二、创作——“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教学,儿童心中充盈着“诗”的情愫,趁此时机,教师让文本延续:构建儿童发展的平台,这些孩子们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插上想象的翅膀,“诗”兴大发。
1.改写。在古诗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完成一篇或主旨与诗文相同,或内容与诗文相同,但体裁、人称截然不同的习作,让其在领悟诗文主旨和掌握诗文素材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文的改写,用一种全新的样式对诗文进行诠释。如,学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再见了,朋友》为题,叙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学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以《外地打工》为题述说漂泊异乡的酸甜苦辣;学了白居易的《池上》让学生以《童年》为题追寻那儿时的记忆……
2.补白。叶圣陶先生说:“古诗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力”。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多处留有艺术空白,留给读者回味无穷的余地。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学习这些古诗文时,我们要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填补诗中的一个又一个空白,进行“补白”式的创作。如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大胆“补白”,描述出园中春天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3.仿写。这里的“仿写”,并不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写古体诗,而是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情况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如周丹娴同学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诗一首《送刘航同学之西安》“同窗泪别火车站,金秋十月上西安。火车呼啸远方去,唯见双轨平地行。”这里再记录几首儿童诗:林小同学的《山》“山的嘴巴真大呀!肚子饿了,傍晚,连太阳也给吞了。”吴清同学的《春天是怎么来的》“三三说:春天是冬天换来的/四四说:春天是燕子叫来的/五五说:春天是对联系贴来的/我说:春天是百花盛会邀请来的嘉宾”。让学生边背诗边写诗,这一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契机,一片土壤,萌发了他们心中那颗诗的种子,他们写的诗虽然稚嫩,但他们以自己朴素的语言,抒发着纯真的感情,他们尽管还在蹒跚学步,但毕竟已迈出了一步。
4.引用。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后,虽然对意思还不完全理解,但作文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大年三十晚上,是我们民族传统中的团聚的日子,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遨夜……我们十分想念远在台湾的伯父、伯母和倪遐姐姐,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采用“吟诵——创作”的古诗文教学,是我校语文课改的新尝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师生的思想情操和文化底蕴都潜移默化地得到了优化,学校的办学效应也逐渐扩大。它将以点带面,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新飞跃。
(苍南县灵溪镇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