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落后的知识构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并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老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不能积极主动愉悦地学习,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采取一些影视音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2 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通过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师权威、师道尊严,把学生看成是教师的附庸,实行“家长式的统治”,把课堂搞成“一言堂”,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致使学生“唯命是从”,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改革课堂教学管理,实行民主的、平等的教学管理,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去激发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
3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内容上多了许多探究性活动,从而创设大量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启发创新思维。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感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问题情景的创设离不开设疑,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结合这些探究性活动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在思维上创新。
4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实践证明,思维定势严重束缚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新课程内容的编排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从一种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同时新课程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
当今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教育。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实施创新教育;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学生自我思考、学习、创新的力度,力求在课堂教学这片土壤上培养出创新之花,收获到丰硕的创新之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1 山东省青州市职教中心;2 山东省青州市实验中学)
1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老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不能积极主动愉悦地学习,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采取一些影视音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2 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通过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师权威、师道尊严,把学生看成是教师的附庸,实行“家长式的统治”,把课堂搞成“一言堂”,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致使学生“唯命是从”,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改革课堂教学管理,实行民主的、平等的教学管理,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去激发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
3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内容上多了许多探究性活动,从而创设大量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启发创新思维。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感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问题情景的创设离不开设疑,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结合这些探究性活动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在思维上创新。
4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实践证明,思维定势严重束缚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新课程内容的编排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从一种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同时新课程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
当今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教育。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实施创新教育;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学生自我思考、学习、创新的力度,力求在课堂教学这片土壤上培养出创新之花,收获到丰硕的创新之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1 山东省青州市职教中心;2 山东省青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