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年级的数学为啥学不好
小爱的班级开家长会,数学老师(很好的一个老师)一脸无奈地乞求我们家长“多多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理由很可爱,“大家就别跟我说什么‘我们小时候大人都不管的’了,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一样吗?他们的能力,跟咱们那时候能比吗?”
具体怎么回事呢?
就是小爱同学她们班,升入二年级以后,数学成绩哗啦啦往下掉。原来那些次次100分的孩子,有好几个95都不保。最让数学老师心碎的是,有些孩子,脑袋就是一点儿弯都转不过来,遇上稍微变化一点的题目,比如——上课的时候讲“我们最多可以看见文具盒的3个面”,考试的时候换成“我们最多可以看见桌子的()个面?”——半个班就完蛋了。
我挺同情小爱的数学老师的,真的。
这样的局面,也不是很难理解。现在的很多孩子,从3岁起,可能还更早,就被家长带着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aoe、ABC什么的,一直学到6岁。在上学之前用了3年的时间做预习,所以一年级的知识点,肯定掌握得牢牢的,想不考100都难。问题是然后呢?一年级过后,家长总不能开天辟地,再搞出个3年的时光,让孩子继续提前准备好二年级的知识,再去学校考试吧?
所以,进入二年级以后,数学老师很伤心,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小心“卡片式教学”
好了,不卖萌了,如果单单是时间的问题还好办,多下点儿功夫,多花些时间,很多东西都能慢慢补。更让我心疼的,是真地看到有很多孩子被早教给毁了。
怎么说“被早教毁了”呢?
当然我知道这世界的事情不能简而言之,我相信还有很多家长实施的早教效果很不错,养出来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健康。今天这里要提醒大家小心再小心的,就是“卡片式教学”——请记得不要把卡片式教育使用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我真见过,还是在麦当劳里,一个年轻的妈妈,握着一大摞学习卡片,语文数学都有,一遍一遍地摧残她的儿子,大概也就3、4岁那么大。
不要过早把符号带入幼儿的世界,尤其是6岁以前,如果父母想让他将来学业略有成,考个一本大学什么的。
这个道理其实特别好理解——大家都发过短信,或者邮件吧?我们发一句话和发送一张图片,哪个用的时间长?如果是视频呢?在电脑里存文件也是同理。像我这样从来不用电脑存照片和视频的人,十几年,D盘的剩余空间依然大得惊人。
为什么?因为越是高级的符号,越是简便,其负载的信息越少、越苍白。
“苹果”,两个字,没有苹果的味道,没有苹果的触感,没有苹果的光泽,没有苹果的几乎一切信息……一个只见过“苹果”二字的孩子,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苹果。
这世界,也如同苹果一样。
6岁以前的孩子,通过整个身心的各个感觉通道,每分每秒都从这个世界吸收数以百万计甚至百亿计的信息,积累在他们的头脑深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人为将他隔离在一个仅仅由卡片(也就是符号)所组成的世界里,他的内心将会由于缺失外界信息的足够刺激而日渐荒芜。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在一年级的时候考试很棒,但是同样很有可能在几年之后,凸显出严重的学习困难,哪怕孩子本身非常努力——因为他的脑袋是空的。
不会叫妈的孩子都懂“数学”
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自然的养育过程中,小孩子是怎样初步掌握数字的概念。
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研究人员让一群7、8个月的孩子观看手偶表演,小舞台的中间有一个幕布,幕布遮着的部分布景是兔宝宝的家,幕布没遮着的部分布景是室外。孩子们一开始都只能看见兔宝宝们在家外面玩耍。一会儿,一只兔子回家了(就是进入被幕布遮着的部分),再一会儿,又有一只兔宝宝回家了。这个时候,工作人员把幕布揭开,当孩子们看到屋子里只有一只兔宝宝(另外一只让工作人员偷偷撤走了),就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也就是说,仅仅才7、8个月的小宝宝,心里就大约知道:一个兔子回家,再一个兔子回家,家里“应该”有两个兔子!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数学思维萌发的起点。
这些小东西没有一个能够说出1+1=2——废话,他们连“妈”都不会叫——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心里没数!
所以,我们不必急着去带孩子大声背诵1+1=2,在此之前,他们更加需要在生活中体会它。
联系实际,我对数学的热爱是5、6岁的时候替老妈打酱油(是真打酱油啊),老妈说找回来的零钱都归我,所以每一次都计算得极其精准。
又扯了。下面是一些“相对靠谱的”培养孩子们适应将来学业要求的小方法:
数理逻辑类:
首推的是三个好玩具:水、沙子和积木。
数理思维的本质,是关系。
水和沙子,可以最直接地让孩子去感受大与小、多与少、结合和分离、聚合和分配……这些都是数理思维模式的原型。(所以,面团也不错。我个人很不喜欢橡皮泥的味道,所以我们家每次蒸馒头,都会留一小块给小爱捏着玩,不浪费,孩子提前洗过手,玩够了扔到锅里和馒头一起蒸)再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玩积木,平面地摆,到立体地搭,玩多了,初中几何不会太差。
但是,我的意思,绝对不是说要在孩子玩的时候,贱兮兮地凑过去告诉他“这就是一加一”。
不出声的教育,才是了不起的教育。
语言类:
多听孩子说话,认真听,和他聊天,不是下命令。
幼儿园的时候,小爱每天都跟我讲当天发生的事情,越说,叙事越清楚;
后来开始给我讲她身边的同学,越说,描述越到位。
不过上学以后,她的狐朋狗友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懒得跟我说话呢,呜呜。
然后就是多看书,多讲故事,多认真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语文知识自然就掌握了。
这些是说学前,打底的。
至于上学之后,老师会好好教孩子读书写字的。
小爱的班级开家长会,数学老师(很好的一个老师)一脸无奈地乞求我们家长“多多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理由很可爱,“大家就别跟我说什么‘我们小时候大人都不管的’了,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一样吗?他们的能力,跟咱们那时候能比吗?”
具体怎么回事呢?
就是小爱同学她们班,升入二年级以后,数学成绩哗啦啦往下掉。原来那些次次100分的孩子,有好几个95都不保。最让数学老师心碎的是,有些孩子,脑袋就是一点儿弯都转不过来,遇上稍微变化一点的题目,比如——上课的时候讲“我们最多可以看见文具盒的3个面”,考试的时候换成“我们最多可以看见桌子的()个面?”——半个班就完蛋了。
我挺同情小爱的数学老师的,真的。
这样的局面,也不是很难理解。现在的很多孩子,从3岁起,可能还更早,就被家长带着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aoe、ABC什么的,一直学到6岁。在上学之前用了3年的时间做预习,所以一年级的知识点,肯定掌握得牢牢的,想不考100都难。问题是然后呢?一年级过后,家长总不能开天辟地,再搞出个3年的时光,让孩子继续提前准备好二年级的知识,再去学校考试吧?
所以,进入二年级以后,数学老师很伤心,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小心“卡片式教学”
好了,不卖萌了,如果单单是时间的问题还好办,多下点儿功夫,多花些时间,很多东西都能慢慢补。更让我心疼的,是真地看到有很多孩子被早教给毁了。
怎么说“被早教毁了”呢?
当然我知道这世界的事情不能简而言之,我相信还有很多家长实施的早教效果很不错,养出来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健康。今天这里要提醒大家小心再小心的,就是“卡片式教学”——请记得不要把卡片式教育使用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我真见过,还是在麦当劳里,一个年轻的妈妈,握着一大摞学习卡片,语文数学都有,一遍一遍地摧残她的儿子,大概也就3、4岁那么大。
不要过早把符号带入幼儿的世界,尤其是6岁以前,如果父母想让他将来学业略有成,考个一本大学什么的。
这个道理其实特别好理解——大家都发过短信,或者邮件吧?我们发一句话和发送一张图片,哪个用的时间长?如果是视频呢?在电脑里存文件也是同理。像我这样从来不用电脑存照片和视频的人,十几年,D盘的剩余空间依然大得惊人。
为什么?因为越是高级的符号,越是简便,其负载的信息越少、越苍白。
“苹果”,两个字,没有苹果的味道,没有苹果的触感,没有苹果的光泽,没有苹果的几乎一切信息……一个只见过“苹果”二字的孩子,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苹果。
这世界,也如同苹果一样。
6岁以前的孩子,通过整个身心的各个感觉通道,每分每秒都从这个世界吸收数以百万计甚至百亿计的信息,积累在他们的头脑深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人为将他隔离在一个仅仅由卡片(也就是符号)所组成的世界里,他的内心将会由于缺失外界信息的足够刺激而日渐荒芜。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在一年级的时候考试很棒,但是同样很有可能在几年之后,凸显出严重的学习困难,哪怕孩子本身非常努力——因为他的脑袋是空的。
不会叫妈的孩子都懂“数学”
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自然的养育过程中,小孩子是怎样初步掌握数字的概念。
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研究人员让一群7、8个月的孩子观看手偶表演,小舞台的中间有一个幕布,幕布遮着的部分布景是兔宝宝的家,幕布没遮着的部分布景是室外。孩子们一开始都只能看见兔宝宝们在家外面玩耍。一会儿,一只兔子回家了(就是进入被幕布遮着的部分),再一会儿,又有一只兔宝宝回家了。这个时候,工作人员把幕布揭开,当孩子们看到屋子里只有一只兔宝宝(另外一只让工作人员偷偷撤走了),就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也就是说,仅仅才7、8个月的小宝宝,心里就大约知道:一个兔子回家,再一个兔子回家,家里“应该”有两个兔子!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数学思维萌发的起点。
这些小东西没有一个能够说出1+1=2——废话,他们连“妈”都不会叫——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心里没数!
所以,我们不必急着去带孩子大声背诵1+1=2,在此之前,他们更加需要在生活中体会它。
联系实际,我对数学的热爱是5、6岁的时候替老妈打酱油(是真打酱油啊),老妈说找回来的零钱都归我,所以每一次都计算得极其精准。
又扯了。下面是一些“相对靠谱的”培养孩子们适应将来学业要求的小方法:
数理逻辑类:
首推的是三个好玩具:水、沙子和积木。
数理思维的本质,是关系。
水和沙子,可以最直接地让孩子去感受大与小、多与少、结合和分离、聚合和分配……这些都是数理思维模式的原型。(所以,面团也不错。我个人很不喜欢橡皮泥的味道,所以我们家每次蒸馒头,都会留一小块给小爱捏着玩,不浪费,孩子提前洗过手,玩够了扔到锅里和馒头一起蒸)再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玩积木,平面地摆,到立体地搭,玩多了,初中几何不会太差。
但是,我的意思,绝对不是说要在孩子玩的时候,贱兮兮地凑过去告诉他“这就是一加一”。
不出声的教育,才是了不起的教育。
语言类:
多听孩子说话,认真听,和他聊天,不是下命令。
幼儿园的时候,小爱每天都跟我讲当天发生的事情,越说,叙事越清楚;
后来开始给我讲她身边的同学,越说,描述越到位。
不过上学以后,她的狐朋狗友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懒得跟我说话呢,呜呜。
然后就是多看书,多讲故事,多认真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语文知识自然就掌握了。
这些是说学前,打底的。
至于上学之后,老师会好好教孩子读书写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