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不是识数做加减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ing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年级的数学为啥学不好
  小爱的班级开家长会,数学老师(很好的一个老师)一脸无奈地乞求我们家长“多多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理由很可爱,“大家就别跟我说什么‘我们小时候大人都不管的’了,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一样吗?他们的能力,跟咱们那时候能比吗?”
  具体怎么回事呢?
  就是小爱同学她们班,升入二年级以后,数学成绩哗啦啦往下掉。原来那些次次100分的孩子,有好几个95都不保。最让数学老师心碎的是,有些孩子,脑袋就是一点儿弯都转不过来,遇上稍微变化一点的题目,比如——上课的时候讲“我们最多可以看见文具盒的3个面”,考试的时候换成“我们最多可以看见桌子的()个面?”——半个班就完蛋了。
  我挺同情小爱的数学老师的,真的。
  这样的局面,也不是很难理解。现在的很多孩子,从3岁起,可能还更早,就被家长带着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aoe、ABC什么的,一直学到6岁。在上学之前用了3年的时间做预习,所以一年级的知识点,肯定掌握得牢牢的,想不考100都难。问题是然后呢?一年级过后,家长总不能开天辟地,再搞出个3年的时光,让孩子继续提前准备好二年级的知识,再去学校考试吧?
  所以,进入二年级以后,数学老师很伤心,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小心“卡片式教学”
  好了,不卖萌了,如果单单是时间的问题还好办,多下点儿功夫,多花些时间,很多东西都能慢慢补。更让我心疼的,是真地看到有很多孩子被早教给毁了。
  怎么说“被早教毁了”呢?
  当然我知道这世界的事情不能简而言之,我相信还有很多家长实施的早教效果很不错,养出来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健康。今天这里要提醒大家小心再小心的,就是“卡片式教学”——请记得不要把卡片式教育使用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我真见过,还是在麦当劳里,一个年轻的妈妈,握着一大摞学习卡片,语文数学都有,一遍一遍地摧残她的儿子,大概也就3、4岁那么大。
  不要过早把符号带入幼儿的世界,尤其是6岁以前,如果父母想让他将来学业略有成,考个一本大学什么的。
  这个道理其实特别好理解——大家都发过短信,或者邮件吧?我们发一句话和发送一张图片,哪个用的时间长?如果是视频呢?在电脑里存文件也是同理。像我这样从来不用电脑存照片和视频的人,十几年,D盘的剩余空间依然大得惊人。
  为什么?因为越是高级的符号,越是简便,其负载的信息越少、越苍白。
  “苹果”,两个字,没有苹果的味道,没有苹果的触感,没有苹果的光泽,没有苹果的几乎一切信息……一个只见过“苹果”二字的孩子,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苹果。
  这世界,也如同苹果一样。
  6岁以前的孩子,通过整个身心的各个感觉通道,每分每秒都从这个世界吸收数以百万计甚至百亿计的信息,积累在他们的头脑深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人为将他隔离在一个仅仅由卡片(也就是符号)所组成的世界里,他的内心将会由于缺失外界信息的足够刺激而日渐荒芜。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在一年级的时候考试很棒,但是同样很有可能在几年之后,凸显出严重的学习困难,哪怕孩子本身非常努力——因为他的脑袋是空的。
  不会叫妈的孩子都懂“数学”
  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自然的养育过程中,小孩子是怎样初步掌握数字的概念。
  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研究人员让一群7、8个月的孩子观看手偶表演,小舞台的中间有一个幕布,幕布遮着的部分布景是兔宝宝的家,幕布没遮着的部分布景是室外。孩子们一开始都只能看见兔宝宝们在家外面玩耍。一会儿,一只兔子回家了(就是进入被幕布遮着的部分),再一会儿,又有一只兔宝宝回家了。这个时候,工作人员把幕布揭开,当孩子们看到屋子里只有一只兔宝宝(另外一只让工作人员偷偷撤走了),就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也就是说,仅仅才7、8个月的小宝宝,心里就大约知道:一个兔子回家,再一个兔子回家,家里“应该”有两个兔子!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数学思维萌发的起点。
  这些小东西没有一个能够说出1+1=2——废话,他们连“妈”都不会叫——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心里没数!
  所以,我们不必急着去带孩子大声背诵1+1=2,在此之前,他们更加需要在生活中体会它。
  联系实际,我对数学的热爱是5、6岁的时候替老妈打酱油(是真打酱油啊),老妈说找回来的零钱都归我,所以每一次都计算得极其精准。
  又扯了。下面是一些“相对靠谱的”培养孩子们适应将来学业要求的小方法:
  数理逻辑类:
  首推的是三个好玩具:水、沙子和积木。
  数理思维的本质,是关系。
  水和沙子,可以最直接地让孩子去感受大与小、多与少、结合和分离、聚合和分配……这些都是数理思维模式的原型。(所以,面团也不错。我个人很不喜欢橡皮泥的味道,所以我们家每次蒸馒头,都会留一小块给小爱捏着玩,不浪费,孩子提前洗过手,玩够了扔到锅里和馒头一起蒸)再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玩积木,平面地摆,到立体地搭,玩多了,初中几何不会太差。
  但是,我的意思,绝对不是说要在孩子玩的时候,贱兮兮地凑过去告诉他“这就是一加一”。
  不出声的教育,才是了不起的教育。
  语言类:
  多听孩子说话,认真听,和他聊天,不是下命令。
  幼儿园的时候,小爱每天都跟我讲当天发生的事情,越说,叙事越清楚;
  后来开始给我讲她身边的同学,越说,描述越到位。
  不过上学以后,她的狐朋狗友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懒得跟我说话呢,呜呜。
  然后就是多看书,多讲故事,多认真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语文知识自然就掌握了。
  这些是说学前,打底的。
  至于上学之后,老师会好好教孩子读书写字的。
其他文献
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学者走访北京数所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幼儿园。考察结果令德国专家的失望甚至超出了她的想像。“中国今天的一些幼教理论还在重复着西方昨天的错误,比如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西方对这一方法从产生怀疑到加以否定,已经花了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 。  在一处婴幼儿早期教育基地,当德国专家听说一个9?16个月的婴幼儿上课时间竟长达45分钟时,惊得险些从座椅上跌下来。在其总结报告中尤其提到
期刊
大热天,一个包着头巾的男人在茶餐厅吹牛,因为他的打扮和声调都太扎眼,我不得不蹭了一耳朵——“我鸡道,这店是连锁的啦,偶们那里就有好多家啦,但系,这里这么冷清……你们北方银,传统啦,觉得自己吃好点穿好点,好对不起父母!”  半年后,茶餐厅倒闭。  如果写一篇《论三线城市叉叉茶餐厅的倒掉》,会分析出各种原因,吾以为头巾男说得直中要害。你看,假如我闷得蛋疼去茶餐厅喝一口,正好接到老妈电话问我在哪儿在干嘛
期刊
儿童的创造力该如何培养和开发?家长和老师能做些什么?10月14日“最家长”在莱芜房干组织了“培养和开发儿童创造力”专题论坛。论坛邀请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景焕、维也纳皇家美术学院绘画教育与艺术品制作教育双硕士孙楠以及“最家长”的高级编辑冯晓春进行了专题报告,山东省各地的幼儿园园长、校长、家长与编辑们共同参与了讨论。晚上十点多了,讨论还热火朝天。或许,大家讨论的问题也正是你的困惑,一起来
期刊
拽拽冲水池的绳,它只哑着嗓子咕噜了几下——不是吧,竟然停水了!我来了传说中的“好事”,池子里难堪的颜色让人喘不上气来。  哥哥在厕所门外已经等了好一会了,他捂着蛋跺着脚尿急砸门。怎么办?我急慌慌地把剩下的卫生纸全都塞到衣服里,捂着脑袋冲出门。  不管了!哥哥进去肯定会大吃一惊,他是尿完了然后把我妈叫来,还是觉得恶心直接大喊弄得全家皆知?不管了!夺命一样逃向学校。  我终于“来了”神秘的月经!这事是
期刊
小龙在学校组织了个小帮派  小龙今年15岁,个子不高,瘦小精干,小眼睛滴溜溜地转,是我见过口才最好的孩子,是被他爸爸押进咨询室的。  这个爸爸脾气真是火爆:“小子,你不给我听话,要么我把你两条腿砸断,在家养你一辈子,要么你就规规矩矩在北京给我待着,跟张老师上课(龙爸管咨询叫上课)。”  小龙的个子快赶上爸爸了,也没嘴软:“砸断我腿?你试试啊!试试啊!”  龙爸做煤矿生意,一年进账几千万。钱挣得多,
期刊
我的朋友发过这么一则微博:小时候一二年级在农村上。姥姥总在下雨的时候来接我。牵着我走过已经起风的麦场。她的偏襟粗布褂总是洗得发硬,有肥皂的清香。她的手心总是刺刺的,却温柔抚过我生病的额头。记得这些温暖的瞬间,记得被这样小心爱护过,就能够攥着拳,再多走很久。  ——我看完了,心里难过了很久。  这种难过混合着惆怅空落,跟看见邻居挎个爱马仕还不同。自从这两年微博上流行“晒”,摆拍的幸福早就不值一晒了,
期刊
李子涵的青春期就这么说来就来了。  个头和小痘痘蹭蹭长,小胡须也隐约可见了,刷牙时呲牙咧嘴地对着镜子猛照,明明已经走到门口,却非要踮着脚尖溜到镜子前,从头到脚再瞅一眼。  在我们还没缓过神儿来时,儿子又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有一天放学后,他扔下书包凑到厨房门口,装着很不经意的样子告诉我:“班花儿向我表白了。”啊?谈恋爱啦?不,不能情绪太激动,不能!我假装镇定,切着葱花儿聊班花儿:“是吗?怎么表
期刊
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孩子也跟着“凑热闹”  前段时间,我整个人接近崩盘,发烧持续不退,牙疼不想吃任何东西,被小点点折磨得精疲力尽。本来指望点爸出差回来帮点忙,无奈他一回来就开始蔫蔫地倒时差,完全不行。我们家每个人的情绪都低落而暴躁。我唯一想做的就是:离开家,找个宾馆,没有牵挂焦虑地蒙头睡个饱。  那几天我们的状况是什么样子呢?  早晨醒来,点点就说:“不要去幼儿园。”吃饭穿衣刷牙都磨磨蹭蹭,不停地
期刊
父母焦虑令孩子无法安心学习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我们在某一方面精通擅长,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快,做得比别人轻松,我们就乐意在这方面多付出,无论是唱歌、跳舞、演讲、游泳、打羽毛球、做饭,还是整理家务这样的琐事。  只要有成就感我们不怕付出努力。如果学习也让孩子有成就感,孩子当然也不怕付出努力。如何让孩子有成就感?这得从家长对待学习的“情绪”说起。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一点感觉很重要。
期刊
我的专业不是中文,上学时把99.99%的精力用在数学上,但我却是从事了跟文字有关的工作,并且靠此糊口。  文章,我也能写一点,有人觉得不孬,问有什么秘诀,我只给两个字:天赋。  唱:天赋是个很玄的东西,噢噢。为什么我这么信“天赋”?倒不是我真有,而是因为高中时数学已经差到无法及格,下了几天决心哭着去求数学老师,他在办公桌上用手指写下“天赋”俩字,然后又蘸了一点茶水,把那俩字圈起来,画地为牢……于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