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良:美育无界 美育有助于提升民族素质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5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我爱书画》节目播出一年多来,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无论从节目内容还是拍摄场地,都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这不仅是经过一年多的磨炼和摸索,节目组获得了更多的可贵经验,也是观众在一年多的参与后,对节目需求不断提升使然。当然,作为节目组的核心人物,史国良先生的视野高度和专业水平也可以说是这个节目成功的关键。
  简历
  史国良(释慧禅),1956年生,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国画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他的作品《刻经》荣获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教科文组委会大奖”。为此又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嘉奖。他的画风以写实手法,反映现代生活为主。功底扎实、笔墨厚重,是中国写实人物画坛的重要代表。
  美育有助于提升民族素质
  李荣:想请您谈谈这个节目的当前定位和您的主导思想。
  史国良:《我爱书画》节目播出一年多,据我们了解,观众对这个节目的关注点主要是美术利普知识的普及和推广。通过这个节目,大家了解到更多的美术知识和其社会价值、意义,并在生活实际中实践了美术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回顾前些年许多国人在美术欣赏和相关知识方面走过的弯路,我们认识到,向大众普及美术知识不仅是艺术家和媒体的责任,也是全社会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以前许多人看一幅画,无论国画油画,都不去考虑自己喜欢哪里,只是看热闹,或者无论读懂读不懂,只凭画值多少钱去欣赏它。这是一种被误导的不良现象,它背离了正常的艺术欣赏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有机会走出国门,到世界级的美术馆去欣赏名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但在国外美术馆,经常有这种现象,成群結队的中国旅游团,熙熙攘攘地挤在一个名作前拍照,他们先是大喊大叫“维纳斯在哪呢?”“蒙娜丽莎在哪呢?”找到后挤过去,照张相就走了。有的甚至连画、像都不看,更谈不上去欣赏这张画好在什么地方。好一点的游客最多也是听别人说过,这个画是世界名画,那个雕塑出自哪位艺术家之手,很少有人通过参观国外美术馆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教义,似乎真的只是为了完成给人口的一张门票。而这种旅游方式在外人眼里恰恰是比较滑稽可笑和没素质。
  在英国和法国访问期间,我们时常会看到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观美术馆的场景:老师讲,学生一边听,有的趴在地上画。这里的美术馆是免费向全社会开放的。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国家的小学生美育教育与我们有所不同,也能感觉到他们对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资源的高度利用率。虽然我国也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教孩子画画,但对美术和美育的认识一直跟不上。国内一些大型美术场馆也不是公开对外开放,民众共享资源的途径不够畅通。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外当前有一些令人振奋的现象,比如,各大美术场馆原来不重视中国游客,看到亚洲面孔,他们会问:你是日本人吗?不是。那你是韩国人吗?也不是。他们很难想象现在大陆中国人已成为国外旅游的主要客人。以前国外博物馆,很少有中文的解说词或讲解员,包括视听,几乎没有中文的,现在随处可见中文的标识和翻译。这些现象不仅表明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崛起,也表明中国人民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关注。而这时中国人普遍素质的提升则显得尤为重要。
  美术在社会大家庭里的作用
  史国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文艺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在文艺里,美术对社会的影响究竟应当如何定位?
  这又联系到我们做这个节目:想做一台让大家更多了解美术常识、会从正确的角度欣赏艺术品,并通过了解作品创作背后的一些故事获得更多的乐趣。换句话说,我们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观众的美术知识和科普教育,增加生活情趣,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位。
  我们这次拍摄欧洲之旅,有一些可喜的感受,到欧洲,发现中国人受尊重的程度跟前几年大不一样,大多外国人见到中国人都会说“您好”。但是同时我们也能遇到,有些中国游客在美术馆周围随地吐痰、衣着不整、在馆内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的举止。大家知道,法国或英国这些欧洲国家,女人的穿着打扮和举止都很优雅,处处给人以微笑和美的感受。男士也风度翩翩、高度尊重妇女和儿童。这些跟他们国家的壁画、雕塑以及众多的美术馆的设立似乎都很匹配。我想这跟他们从小接受美育也有分不开的关联。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研究古今中外人文教育卓有成效的学者,他的“以美育代宗教”之说塑造了人类的信仰理论。他说:“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人有高尚纯粹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渐消沮者也。”所谓“陶养感情”,就是用美和艺术去陶冶、净化人的感情,使之具有美的超脱性和普遍性,从而陶铸人类高尚的情操。蔡元培认为:美育随时代而进步,美育是普及的,美育没有界限,能独立,很自由。
  再回到我们这个节目,我们的“欧洲艺术之旅”,主要是带大家到欧洲著名的几个美术场馆去学习什么是艺术,这个艺术好在哪里,它的流传是要传播一种什么信息,发挥什么社会功能等等,观众看了我们这个节目,再到欧洲时,他们学会了欣赏画作,可以验证从我们节目里学到的知识,若能进一步从这些美术创作中汲取人生的养分,这便是我们这个节目最大的收获。
  史国良不能鉴定自己的作品吗?
  齐建秋
  有一位收藏者买了一幅著名画家史国良的画,后经史国良过目被判定为赝品。收藏者找出售赝品者理论,出售者拒绝退款,收藏者将出售者告上法庭。史国良出庭做证认定该作品是署他名款的伪作,支持原告的申诉,而被告则辩称有的画家因为各种原因对自己的作品采取不承认的态度,画家属于当事人,不能自己为自己的作品做证。这件事情在书画圈闹得沸沸扬扬,那么画家究竟可不可以鉴定自己的作品,史国良有没有权利指证自己的赝品?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将书画鉴定的门类讲讲。   书画鉴定是一门学科,也分成类别和细目,有些像医院的科室,看病要找对科别和医生。比如中国书画,从类别上可以分为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和当代书画;从鉴定细目上看,有人鉴定宋元的东西比较在行,有人看明清的东西比较好;再细分有人看清代四僧的东西有一套,有人则精通于四王;再再细分有人专看石涛,还有人则对王石谷有专门的研究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书画鉴定没有全科医生,号称无所不能的鉴定家都是江湖骗子,比江湖的郎中要可恶百倍。
  我曾经在自己已出版的多部关于艺术市场的专著中表达过对于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如何进行鉴定的意见。我认为自徐邦达先生过世以后,仅靠某一位鉴定家的意见已经很难左右一幅古书画,特别是有力度的古名家书画的命运。古书画需要的是传承有序,有皇家著录,这一类的古书画价值自然高,相反如果不是这类古书画,仅靠现在某位鉴定家的意见,则很难被收藏家认同,自然这类古书画也就不那么容易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特别是遇到那类所谓“全才”和半吊子的江湖鉴定家,就是真品也会大打折扣。现在对于大名家重头古书画的鉴定要求的是一个鉴定群体的意见,国内目前没有任何一位专家在古书画的鉴定上具有一言九鼎的权威。近现代书画在某些方面和古代书画相似,也需要传承有序,比如有可靠的著录,作品来路有可靠的出处等等。另外专家和已故作者在世亲属的意见也占有重要的分量。
  那么,当代书画呢,谁是鉴定当代书画方面的权威?谁是当代画家作品真伪鉴定的终极评判者?当代这个词是一个历史的定位,当代画家一般是指尚在世的一批画家,如史国良就属于当代画家,他的作品就属于当代画作的范畴,这些人既然还活跃在画坛上,那么将他们的作品交由作者本人来断真伪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但现在恰恰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的人说:某些画家对自己早年画的比较粗糙、不成熟的作品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认为这些作品的水平有碍于他现在的名望,有碍于他在美术界、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因此对自己的作品不认账,指真品为赝品。
  還有人反映:某些画家的作品在拍卖行图录里标出的参考价格和成交记录与作者本人当前卖画的润例出入较大,特别是有些画家正和一些艺术或文化公司合作炒自己的作品,因此市场上这些作品的价格对于操盘手们形成了冲击,压力最终还是要落到画家的头上,在压力面前这些画家对自己的作品采取了否认的态度,来搪塞操盘手,这又是市场因素使然。
  当代画家作品真伪的鉴定同古代、近现代书画比起来,本是一件最容易的事,现在反而变得棘手了。对于某些画家对自己作品的轻率和不负责的态度,我也曾产生过困惑和纠结,但认真分析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行径,不能代表整个画家群体,不具有代表性,所以从长远看,为大局计,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树立这样的认识:即当代画家作品的真伪,作者本人的评判意见具有决定的意义,画家对于自己作品的真伪能说出最具有权威的话。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们必须在一个法制的范围来认识问题。我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如商标法、专利法等等,特别是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更是对著作者的权益及保护做了明确规定,诸如像史国良这样的画家对自己的绘画作品名誉的侵犯有指证和申诉的权利,著作者本人对于伪作的指证有着法律的效力,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净化书画市场,要在当代书画市场开展打击造假、售假活动,是离不开画家本人的指证和参与的。不否认有极少数画家出于各种动机对自己作品真伪的评判采取不实事求是的做法,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人的道德沦丧,不能据此以偏概全,更多的情况是:一些造假者制造散播的某些画家对于自己作品不认账的蜚言,不过是在收藏者和买家面前为自己的造假售假行为进行掩饰而已。
  当代书画的鉴定最终还是要由作者本人说出具有决定性的话,要把这个话语权、鉴定权交给画家。如果不是这样,将画家摒出决断者外,那就会搅乱书画市场的秩序,引发当代书画赝品的大泛滥。这对于造假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他们会肆意造假,一批批当代画家的伪作也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类公开的市场上。这不仅会扰乱书画市场,同时会在国内和国际上造成恶劣的影响。所以为了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画家的权益,也为收藏者,投资者的利益,我们还是要把当代画作鉴定终极评判者的座位留给画家们来坐。他们有鉴定自己作品的权利!
其他文献
2008年8月的一天,重庆市19中学的数学老师王东去上班,和往常一样,妻子瞿兰跟在他后面。走着走着,瞿兰突然觉得头晕目眩,被紧急送往涪陵区中心医院。经诊断,她的头晕目眩是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在医院待了一周,瞿兰的头终于不晕了。哪知没过多久,8月29日,她在单位再一次晕倒,而且陷入了深度昏迷。检查结果显示,她这次出血比上次要严重,医生直接下了病危通知书……  妻子失忆,智商倒退  瞿兰昏迷了26
期刊
一个小女孩被养母收养10年,被虐待后,她终于找到了“妈妈”,她说对于过去的生活唯—要做的就是忘记。  2017年4月的一天,广州旧云区一幢居民楼里,一位漂亮的小女孩坐在客厅里安静地练习着画油画。画面上是一片静谧的云杉林,林荫下有一对母女,她们手牵着手,踏着树下斑驳的阳光,徐徐向着远方的茵茵绿草走去。站在女孩身后的母亲微笑着,望向女儿的目光中,充满了无尽的甜蜜。  伤痕累累,无辜女童牵系众人心  2
期刊
作为被公安部刑侦局聘任的“公安部刑侦局侦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放火案件专家组”成员,崔燕平从警15年来,一直在刑事技术一线工作岗位上踏实钻研,利用心理测试技术主办和破获了一系列重特大案件,先后被评选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和公安部刑事技术青年人才,成绩斐然。  明察秋毫、洞悉心理  利用心理测试技术服务案件侦破  在“2010年张某某被杀案”的侦破过程中,崔燕平利用
期刊
人们总是看高了作家,有些作家也愿意并擅长自带光环。在我看來,作家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判断一个作家的标准,应该和判断普通人的标准是一样的,我们对作家的要求也应该跟对普通人的要求一样。人品很重要,不能因为你是作家,就对你提高或放低要求,就允许你干违规的事情。  把文学的地位放低一点  记者:您会不会害怕自己做不到这一点?  叶兆言:从第一天写作开始,我就时刻面临着一种江郎才尽的恐惧。写作带给我快乐,也
期刊
他向来喜欢在名片上自我推介,比如“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遗欧赠美千首诗,不是院士胜院士”。他常说:“我是狂,但我狂而不妄,句句实话。”  许渊冲是一个对翻译充满热情的老人,是目前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他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不时有一些狂妄之举。  我是狂,但我狂而不妄  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
期刊
至今,姜杰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以北斗导航、探月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近50枚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纪录……  长三甲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格外忙碌。近期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承担起将“北斗三号”卫星送上天的重任。56岁的姜杰戴着金边眼镜,几乎每个第一次见到她的人都有些惊讶,很难把眼前温婉、娴静的女子与火箭联系在一起。可在发射火箭时,她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条分缕析、
期刊
在很多人眼里,理工男天生“不解风情”、“低调内敛”,似乎让他们表达对另一半的爱意,比较困难。然而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有位卵巢癌患者经历了15年间4次手术30多次化疗,她的丈夫用他特有的理工男方式,相伴相依,一路保驾护航——他运用大数据,给妻子的癌症指标画出曲线图,在还没有达到医学认定的指数之前,就发现了复发的癌症;从原理上分析核磁共振和B超的工作原理,没有单纯信任核磁共振的结果,坚持让
期刊
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我们中医药人的一件大喜事。大家一定要知道它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啊,继承什么?继承它的文化、精神、质量。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发展。过去我制造药片儿,一个小时我能切二斤,现在我能切二百斤了。在保证质量上进行创新,我认为是这样。所以说通过这法以后,今后我们中医药更有很大的发展了。我现在主要带学生,我有四句箴言:“热爱中药事业,
期刊
卢志学,1941年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96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沈阳市文史馆馆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历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沈阳美术家协会主席、沈阳画院院长、辽宁省高级职称评委等职。  现任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东北画院院长、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一级创作员、中国扇子家学会艺委会副主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特聘画家。
期刊
每一个中国文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时间里,与苏东坡相遇。表达挚爱之思,莫过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月圆之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永恒的唱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归隐理想的终极表达;“大江东去,浪淘尽”里的千古风流人物,永远让人心潮澎湃……  今年7月,作家祝勇出版新书《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由他担任总撰稿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随后在央视播出。作为故宫博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