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先阐述了初中科学教学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接着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关对策,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问题意识
近年来,美国密歇根儿童医院采用电子放射断层摄影技术(pel)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科学实验。实验证明:主动提问对于大脑皮质活动的刺激程度要远远比只听不问强烈。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大胆地开口提问,对于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入,才能提高学习成绩,这是良性循环。那么教师如何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如何激发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呢?笔者从当下初中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现状及原因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对策分析。
一、初中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大多数初中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不敢问,不知道怎么问,或者不知道问什么。现就以上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1. 视教师的话为真理
“应试教育”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不少教师自己本身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有效提问,在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人书合一,教师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以教为唯一中心,以中考为终极目标,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这样一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空谈。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就懒得思考了,觉得只要把课本上教师说的重点背会了就能考高分,就能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他们把教师说的话奉为真理,没有任何怀疑,照抄照搬,不加思考,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
2. 对内容缺乏思考,无疑可问
有些教师上课时总会问学生:“大家对于这个知识点还有问题吗?”多数学生会回答:“没问题。”这说明学生没有认真思考。笔者在两个任教的班级做过小测试,对于同一个事实,有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不能提出問题,可见归根到底还是关乎问题意识。
3. 对提问缺乏勇气,不敢多问
学生之间有差异,有些学生生性胆小、害羞,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去问,会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如果我问的问题太简单了,老师、同学会不会嘲笑我,是不是别的同学都能理解,只有我理解不了”;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或表达能力有限,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新意,还会招致教师的批评甚至挖苦,于是因怕惹麻烦而不敢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对此,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提问。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1. 想问——激发学生的提问动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其创新思维。而要做到让学生想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恰当的氛围
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易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对于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管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批评,启发他用其他方法思考,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对学生的评价尽量以鼓励为主,允许多样化的答案。只要排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他们在上课时就敢大胆发问。
(2)借助媒介对象
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完成教学活动,用网络呈现知识点,使其趣味化、形象化,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了这种学习积极性,再结合新颖高效的学习方法,必然能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运动和力”时,如果只是给学生讲一些理论知识,学生很容易走神;如果借助多媒体,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力的相互作用。在课件上,两边分别有一个小球,两球开始慢慢向中间靠拢,当两球相撞后,开始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证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力的相互作用,学生会提问“老师,哪个球的力量更大一些呢?”这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经过讨论得知,两个球的力是相等的,只是作用相反。这无意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3)应用课外资源
长期以来,教育界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事实上这是人为地将学习的过程分解了,并未把它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生活资源,引用生活已有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压强”时,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认为椅子舒服还是沙发舒服?”“沙发舒服。”“为什么针扎一下会比笔扎一下更疼?”“根据这些生活现象,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身体部位与一个物体接触的面越小,使的劲儿就越大。”虽然学生的回答并不全面,但是能看出他们大概理解了原理,只是具体的理论知识他们不太清楚。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出压强的概念——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作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也就是说,当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能引发学生思考,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全面,也是他们认真思考以后的结果,对此教师应该大力表扬。
2. 能问——构建学生提问支架
(1)找准“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设置的问题应尽量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 例如,教授“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基于学生已对显微镜有所了解,教师在讲其使用步骤时可设置疑问:“为什么要在放片后把显微镜镜筒下调?如果不这么做会出现什么问题?”而学习了使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物体变化后,可提问:“为什么一般要先用低倍镜后换高倍镜观察?”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使其向“潜在发展水平”靠近。
(2)做好“问题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教师要利用好媒介对象,站在学生角度做好提问示范。
例如,笔者在教“脊椎动物”一课时,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了鳖、鳄鱼、鲸鱼、娃娃鱼等的图片,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们都不属于鱼类?”接着,让学生模仿教师的问题,深入思考,力求使他们提出另外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借助图片,认真观察比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特征,马上就提出:“那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为什么?”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逐渐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了。
(3)把握“问题时机”
媒介对象的介入,往往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适时打断、暂停的时机教师要好好把握。
例如,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脱水性,为了避免危险,教学中不会让学生尝试使用。借助微视频展示用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碳化前可暂停视频,问学生:“同学们猜接下来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部分学生预习过课文,大致能猜到,这就为后续教学铺平了道路。
三、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关键。在实践中尝试每堂课都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就会不小。
第一,培養问题意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目的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深挖兴趣点、矛盾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这在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第二,学生变得敢问、会问、爱问了。因为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浓了,这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上,还反映在学生的平时生活中。学生的成绩得到了稳步提升,实验动手技能也获得了一定的提高。
与此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怎样有效提高提问的质量,如何注意提问的层次性,个体差异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等。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凯.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3(8).
[2]王旺起.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9).
[3]邱爱萍.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3(4):35-36.
[4]黄学良.初中科学课堂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24).
[5]黄彦.创造性思维教学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10):33.
作者简介:王德梁(1979 — ),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问题意识
近年来,美国密歇根儿童医院采用电子放射断层摄影技术(pel)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科学实验。实验证明:主动提问对于大脑皮质活动的刺激程度要远远比只听不问强烈。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大胆地开口提问,对于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入,才能提高学习成绩,这是良性循环。那么教师如何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如何激发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呢?笔者从当下初中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现状及原因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对策分析。
一、初中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大多数初中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不敢问,不知道怎么问,或者不知道问什么。现就以上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1. 视教师的话为真理
“应试教育”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不少教师自己本身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有效提问,在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人书合一,教师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以教为唯一中心,以中考为终极目标,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这样一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空谈。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就懒得思考了,觉得只要把课本上教师说的重点背会了就能考高分,就能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他们把教师说的话奉为真理,没有任何怀疑,照抄照搬,不加思考,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
2. 对内容缺乏思考,无疑可问
有些教师上课时总会问学生:“大家对于这个知识点还有问题吗?”多数学生会回答:“没问题。”这说明学生没有认真思考。笔者在两个任教的班级做过小测试,对于同一个事实,有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不能提出問题,可见归根到底还是关乎问题意识。
3. 对提问缺乏勇气,不敢多问
学生之间有差异,有些学生生性胆小、害羞,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去问,会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如果我问的问题太简单了,老师、同学会不会嘲笑我,是不是别的同学都能理解,只有我理解不了”;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或表达能力有限,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新意,还会招致教师的批评甚至挖苦,于是因怕惹麻烦而不敢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对此,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提问。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1. 想问——激发学生的提问动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其创新思维。而要做到让学生想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恰当的氛围
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易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对于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管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批评,启发他用其他方法思考,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对学生的评价尽量以鼓励为主,允许多样化的答案。只要排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他们在上课时就敢大胆发问。
(2)借助媒介对象
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完成教学活动,用网络呈现知识点,使其趣味化、形象化,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了这种学习积极性,再结合新颖高效的学习方法,必然能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运动和力”时,如果只是给学生讲一些理论知识,学生很容易走神;如果借助多媒体,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力的相互作用。在课件上,两边分别有一个小球,两球开始慢慢向中间靠拢,当两球相撞后,开始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证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力的相互作用,学生会提问“老师,哪个球的力量更大一些呢?”这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经过讨论得知,两个球的力是相等的,只是作用相反。这无意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3)应用课外资源
长期以来,教育界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事实上这是人为地将学习的过程分解了,并未把它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生活资源,引用生活已有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压强”时,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认为椅子舒服还是沙发舒服?”“沙发舒服。”“为什么针扎一下会比笔扎一下更疼?”“根据这些生活现象,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身体部位与一个物体接触的面越小,使的劲儿就越大。”虽然学生的回答并不全面,但是能看出他们大概理解了原理,只是具体的理论知识他们不太清楚。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出压强的概念——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作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也就是说,当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能引发学生思考,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全面,也是他们认真思考以后的结果,对此教师应该大力表扬。
2. 能问——构建学生提问支架
(1)找准“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设置的问题应尽量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 例如,教授“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基于学生已对显微镜有所了解,教师在讲其使用步骤时可设置疑问:“为什么要在放片后把显微镜镜筒下调?如果不这么做会出现什么问题?”而学习了使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物体变化后,可提问:“为什么一般要先用低倍镜后换高倍镜观察?”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使其向“潜在发展水平”靠近。
(2)做好“问题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教师要利用好媒介对象,站在学生角度做好提问示范。
例如,笔者在教“脊椎动物”一课时,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了鳖、鳄鱼、鲸鱼、娃娃鱼等的图片,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们都不属于鱼类?”接着,让学生模仿教师的问题,深入思考,力求使他们提出另外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借助图片,认真观察比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特征,马上就提出:“那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为什么?”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逐渐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了。
(3)把握“问题时机”
媒介对象的介入,往往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适时打断、暂停的时机教师要好好把握。
例如,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脱水性,为了避免危险,教学中不会让学生尝试使用。借助微视频展示用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碳化前可暂停视频,问学生:“同学们猜接下来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部分学生预习过课文,大致能猜到,这就为后续教学铺平了道路。
三、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关键。在实践中尝试每堂课都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就会不小。
第一,培養问题意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目的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深挖兴趣点、矛盾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这在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第二,学生变得敢问、会问、爱问了。因为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浓了,这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上,还反映在学生的平时生活中。学生的成绩得到了稳步提升,实验动手技能也获得了一定的提高。
与此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怎样有效提高提问的质量,如何注意提问的层次性,个体差异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等。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凯.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3(8).
[2]王旺起.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9).
[3]邱爱萍.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3(4):35-36.
[4]黄学良.初中科学课堂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24).
[5]黄彦.创造性思维教学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10):33.
作者简介:王德梁(1979 — ),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