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一)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你们看来,最美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我想,正值青春的你们应该都或多或少地憧憬过吧。是《傲慢与偏见》里达西和伊丽莎白那种机智小妞降伏傲娇贵公子式的,还是《飘》里面斯嘉丽和白瑞德那种棋逢对手相爱相杀式的,抑或《茶花女》里玛格丽特和阿尔芒那种缠绵悱恻,为了成全对方不惜把孤独留给自己式的?还有《荆棘鸟》《简·爱》《双城记》《查令十字街84号》《廊桥遗梦》……咦,放眼望去的经典爱情模式怎么全是国外的呢?
  中国文学经典里难道就没有令人向往的爱情吗?《凤求凰>?卓文君倒是为了追随司马相如当垆卖酒了,可司马相如后来移情别恋了啊!不行不行!《孔雀东南飞》?一个投河一个上吊,呸呸呸!《粱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化蝶挺唯美的,但到底还是太惨了!《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女主角的个性面目都太过模糊,肤白貌美之外就是坚贞痴情外加会吟两句诗,就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中国娃娃。我想,之所以一聊起经典爱情,你不大会想起中国古典文学里的那些模式,除了文言障碍方面的原因之外,还因为这些爱情中的女子都有模式化和符号化的倾向,没什么生命活力。那为什么中国古典文学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会如此缺乏性格的独特美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故事,强调故事情节而淡化生活细节,只是,人物的个性特征往往是借由生活细节反映出来的。
  三毛说过: “爱情如果不能落实到柴米油盐吃饭睡觉这些琐事上是不能长久的。”正因为混合了人间烟火,三毛笔下她和荷西的爱情才那么真实,那么让人羡慕和神
  往。
  事实上,中国古典文学中还真有一本书记录了中国式爱情最美好的样子,那就是《浮生六记》。
  我知道我讲起《浮生六记》,估计好多同学都会眨巴眨巴眼睛发会儿呆——怎么感觉有点耳熟啊,然后马上又会狐疑——我啥时候看过这么高格调的书?
  喂!醒醒!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里,咱们进入中学学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就是节选自这部散文集《浮生六记》啊!
  哦!那怎么我们老师没告诉我它是本爱情小说呢?
  语文老师表示“心累”。请你注意!它不是本爱情小说,它是一部散文集。它记录的是沈复的生活往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和妻子芸娘的恩爱过往。
  《浮生六记》自光绪三年(1877年)首次刊印,至今有多种版本。在作者沈复的传记都不是很完整的情况下,这部散文集百年间的版本竟如此之多,远超晚清以来所有散文随笔作家,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其实《浮生六记》真正流传下来的只有前面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现在很多出版社出的所谓“足本”里边补充了最后两卷《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事实上是当年的读者惋惜后两卷散佚想弥补缺憾,或是想托这本书以假乱真流传自己的文字,而后从其他地方抄袭或摘引来的。这跟当年大把的文人争先恐后地补缀《红楼梦》的性质差不多。从这个角度咱们就可以看出,《浮生六记》在当年有多受欢迎了。
  有人说,《浮生六记》里的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是自《浮生六记》面世以来所有文人士子的梦中情人。芸娘有何过人之处,可以让这么多自命清高的真学士和附庸风雅的假文人都心向往之呢?
  不用说!她肯定美若天仙!我知道这应该是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因为美貌是爱情故事的标配嘛!孩子,你真机智!但你猜错了!芸娘说不上非常貌美,沈复是这样形容她的:“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说通俗点就是这姑娘身材还好,也神采飞扬,算得上一枚美娇娘,不过需戴两年牙套,但是没关系,我还是为她神魂颠倒。
  就是这样一位乍一看上去貌不惊人的女子,穿着品位也极尽低调: “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要知道,芸娘当时是出席她堂姐的婚宴,那时的女子很少能出闺阁抛头露面的,好不容易逮着一次机会,一屋子的环肥燕瘦都尽己所能地装扮自己。但为何清清淡淡的芸娘能独得大才子的青睐?原因其实只有四个字:兰心蕙质。
  兰心,说的是芸娘情趣高雅,情深且情真。
  芸娘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一贫如洗,全靠她一双巧手刺绣织染奉养母亲,供弟弟上学。从没进过学堂的她,只在学说话的时候背过《琵琶行》,后来年岁稍长在书筐中翻到了这首诗,便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这才学会了识字。饶是这般她还走上诗歌创作的崎岖道路,写出来的诗句譬如“秋侵入影瘦,霜染菊花肥”之类文艺范十足。虽打认字起就只是自学,她也还撰有自己的诗稿;一本诗稿虽是断章残篇,却叫大才子沈复叹赏不已。这种韧劲,这种才华,让这个女人的精神气质迥异于那些庸脂俗粉,比任何美容神器都更能散发出她内在的光芒。而且更为难得的是,芸娘作为闺中女流还特有君子之风,她不爱璀璨金银,只爱破书残画,“书之残缺不全者,必搜集分门,汇订成帙,统名之日‘继简残编’;字画之破损者,必觅故纸粘补成幅,有破缺处,倩予全好而卷之,名日‘弃余集赏’。于女红、中馈之暇,终日琐琐,不惮烦倦。芸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旧邻冯妪每收乱卷卖之”。通俗点说,就是芸娘有雅好,她可以把她所有的闲暇都投注于自己的爱好,且自得其乐。她这爱好跟当年李清照爱好搜集金石古玩有些类似,这种雅致的追求也让芸娘与那些整日只知道拈酸吃醋谈论家长里短的女人大相径庭。
  芸娘和沈复其实是青梅竹马,芸娘虽不像现在的女孩子那么大胆直露,但还是遮掩不住自己的一往情深。就在参加她堂姐的婚宴当天,沈复半夜肚子饿找不到可口的东西吃。
  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日:“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日:“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日:“顷我索粥,汝日‘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嘩笑之。
  这份少女的痴心和娇羞不知撩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等到两人洞房花烛夜,沈复给芸娘夹菜,发现芸娘竟然只吃素。   暗计吃斋之初,正余出痘(出水痘,在古代是比较凶险的病症)之期,因笑谓日:“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芸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为了祈祷心爱的人平安,可以让自己默默斋戒如许年—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这份含蓄婉转的痴情又如何不叫人怦然心动?
  蕙质,说的是芸娘聪慧异常,连游历四方见识开阔的男人们都束手无策的事,这个一般情形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居家女子,却往往能够独辟蹊径,简单轻巧地把难题都一一化解了。
  沈复最大的爱好是制作盆景,这个大才子有一个本事,就是在毫厘之间建筑大干世界。《童趣》那篇文章中有一段描写,说他把蚊子看成仙鹤,将一群蚊子关在蚊帐里面,往蚊子身上喷烟,看着那蚊子穿云越雾就像是仙鹤翱翔其间。靠着这种童年时候早已显示出来的超凡脱俗的想象力,沈复把这种“芥子须弥”的趣味顺势就延展到制作微缩景观上去了。他在外郊游都会捡拾一些造型奇特的石头回家,而后将石头叠成山,在山间培以沙土、植株,点缀以玲珑精巧的亭台楼阁,几乎就是以上帝之手造一个可以俯瞰可以触摸的蓬莱仙岛,然后“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日‘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胸中丘壑,若将移居者然”。
  沈复在制作盆景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瓶颈,比方不同的地方的石头颜色质地不一样,如何用灰油粘连而不露痕迹?芸娘就出主意,要他把石头中形状粗劣但颜色相近的捣成粉末,涂抹在灰油接缝的表面,风干了以后,颜色就浑然天成了。沈复的插花技法也是一绝,芸娘说他“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但似乎还缺点什么,于是芸娘献计:花草盆景要是有昆虫做点缀,可不就生趣盎然!沈复听了两眼直放光,但瞬间又愁上了:虫子乱扑腾哪里听得了我安排!芸娘妙想一法:“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文人花鸟画的趣致就这样被芸娘的奇思妙想给定格到静态的盆景中来了。
  芸娘的这些巧慧不只体现在为夫君的爱好添彩增色上,还在于她能把清贫的生活过出贵族般的精致格调来。她把沉香、速香等放在饭锅里蒸透,又在炉子上放一个铜丝架子,距离火焰半寸左右,慢慢烘烤,这样香气弥漫,却没有丝毫烟气,显得幽静蕴藉。她把纱囊包上茶叶放到含苞待放的荷花花心里,次日早上取出用雨水烹煮冲泡,香韵妙绝。当院落空旷阳光逗人的时候,芸娘设计出了“活花屏”,蔽日乘凉的同时还通风透气,迂回曲折,还可以随时更换装饰用的藤蔓植株,绿意盈盈,甚是可爱。当房屋简陋没有窗户没有护栏的时候,芸娘就用竹帘替代窗栏,遮挡视线的同时还可以用作装饰,俭省实用且美观大方。夫君喜欢喝点薄酒,不讲究佐酒菜的繁复,但求可口就好,芸娘便根据夫君的审美趣味设计出了一个梅花盒,把它放到案几上如同一朵墨梅覆盖桌面。打开盒子,六色佳肴盛于花瓣,两三知己相聚便可随意取食。芸娘明明是布衣荆钗,却把自己的生活布置得如同大观园里妙玉那般雅致高洁,她有着林黛玉那般的七巧玲珑心,却又完全没有妙玉和黛玉那种自视甚高的倨傲。沈复有妻如此,心满意足,直感叹“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世间怕是再找不出如此巧慧的妙人了!
  《浮生六记》之所以写出了中国最美好的爱情,首先是因为它刻画出了这样一位中国古代最可爱生动的女子芸娘。其次,还因为那里面书写的种种婚后生活情境也都是让人十分羡慕神往的。曾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就是因为爱情常常经不起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琐事的浸泡—风花雪月被凡俗生活泡得皱巴巴的简直没法看。所以一般的爱情小说只会呈现给读者跌宕起伏的追爱过程——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真真有一天到了天涯,成了眷属,怕就只剩下兴味索然了。尤其人们又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沈复和芸娘可不就是家徒四壁,节衣缩食嘛。然而于这对夫妻而言,最宝贵的却是婚后长达二十三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其间沈复常常穷到饿得发慌,甚至连过冬的衣服都买不起,芸娘最后也是因为无钱就医,才一病不起香消玉殒。但沈复一辈子都活在对那二十三年生活的追忆中,还因此写下了这本书。
  这二十三年到底有哪些情境使得沈复念念不忘,甚而使得后来的怀春少女和潇洒文人都欣羡不已?咱们还是下個月再来分享吧。
  同学们可以趁这个月的空当把这本书找来看看。建议大家选择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这个版本的插图美不可言,大家可以对着注释读文言,实在读得累或者读不懂,也可以就着前面的全文翻译来看。但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对着注释看原文”这个过程,因为有些情节光看翻译会少了很多趣味的。比方说,全书开篇第二段的原文中有一个词叫“稍识之无”,这个词全文翻译上写的是“识字不多”——就这样读过去,一点味道都没有。但是看到注释你就会发现,原来“稍识之无”是个典故,说的是白居易在六七个月大的时候,乳母抱着他在书屏下玩,指着“之”“无”两个字给他认,他虽还不能开口说话,但已经默记在心里了。(是不是觉得很神奇?文豪的婴儿时代真是我们这种普通人难以捉摸和想象的!)而这种隐藏在注释中的趣味整本书俯拾皆是,所以光看翻译真真会“错过一个亿”啊!
  好了,咱们约好下个月见面,接头暗号就是《浮生六记》哦!兰姐等你们来。
其他文献
白话文的自然跳脱,清新随性是今人得以直抒胸臆的关键。今声聚焦现当代美文与时文阅读,今人所思所想自然是振聋发聩,声声入耳。活在当下,既严肃又幸福。  可是母亲乌油油的柔发却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微风吹来,一绺绺的短发不时拂着她白嫩的面颊。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拢一下,一会儿又飘过来了。她是近视眼,眯缝眼儿的时候格外的俏丽。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见妈妈这一头乌亮的好发,一定会上街买一对亮晶晶的水钻
期刊
老李正在为一件事情感到烦恼。  儿子今年刚刚初中毕业,成绩本不拔尖,一个数学大题失误,就沦为“三等生”,挣扎在择校人潮里,抬头不见名校大门,连市立的普通高中都得额外交“建校费”。  而老李作为一个好干部,恰恰是单位里领导中的典范。一清二廉,不拉关系,不收红包,深入基层,一心为民。  可面对儿子的升学,他却伤透了脑筋。儿子虽不聪明,却也努力。本来拼一拼,运气好还可以踩线拿到市重点补录名额。他深知好的
期刊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炼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作者简介】  孟元老,号幽兰居士,宋代文学家。所著《东京梦华录》是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都市生活及风土人情的著作,描绘了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1102-1125)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
期刊
我近来常担心的事情估计同龄人并不很理解——我担心生大病。  在我十几年的生命中其实并未生过大病,一般只是头疼脑热小感冒罢了。最严重的是小学四年级时遭遇车祸而右腿骨折,但那不算身体自身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病”,只能算是由于外力而致的身体变化;又因那时年纪小,并未觉得住院手术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好像并没有感到多么痛苦烦恼。让我对生病感到惶恐不安的缘起,大概要从半年前我被查出右下颔骨囊肿说起。  去年
期刊
未曾在香港住过的人,应该不会深入了解香港的分区吧,尽管这片土地统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但其实住在香港的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你问他们的生活经验,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从内地来的我们,感觉尤深。  比如住在港岛的同学,就绝少来新界,而住在新界的朋友们,除却在港九上班而无法避免每日通勤外,一周里也绝少“进城”。有时候我们会互相调侃,把習惯了港岛、油尖旺(油麻地、尖沙咀、旺角)生活的人称
期刊
每个人都曾思考过,如何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高更远,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这也许就是生而为人的重要意义吧。人生的价值都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可以说主要是你的事业。做事业用一句话概括即“见大而行远,迎刃方通简”。就是说,见识、视野或目标很远大,行动很多、很深远。犹如一场远行。遇到矛盾了,就用简单、通达的原则去化解。  “见大”。即目标和视野、格局不可小,有的人说我就想发财,这个就是视野小了。为了发财,他可能会
期刊
作者/多多  坐弯了十二个季节的椅背,一路  打肿我的手察看麦田  冬天的笔迹,从毁灭中长出:  有人在天上喊:“买下云  投在田埂上的全部阴影!”  严厉的声音,母亲  的母亲,从遗嘱中走出  披着大雪  用一个气候扣压住小屋  屋内,就是那块著名的田野:  长有金色睫毛的倒刺,一个男孩跪着  挖我爱人:“再也不准你死去。”  我,就跪在男孩身后  挖我母亲:“决不是因为不再爱!”  我的身后跪
期刊
作者/小宽  帘子垂下来  外面黑了  里面还亮堂堂  夜里是多么静  有火车在远处走  我听不到了  你也是  我只看见墙上挂着画  也看不见你  看见你的帘子垂下来  没有印出你的影子  看见了风  它力量不大  只能把帘子掀开  一个小角  这帘子,到底是掀开了好,还是不掀开好呢?这是一个问题。  关于这首诗的“点”,我一点都不想多说。我反而想在这样一首貌似最没有写法的诗歌后面说说诗歌的写法
期刊
这次,咱们要来一回由“彼”及“此”了,先从“瞿”字说起。“瞿”,篆书作“×”,上面是“×”,很突出的两只眼睛,下边是“廑”,本是短尾鸟。《说文解字》说“瞿,鹰隼之视也”,这是说“瞿”是鹰隼(猛鸟)双眼逼视,让人望而生畏。后来“瞿”被借用,本义消失,再加“心”另造“惧”。《说文解字》解释为:“僵,恐也。从心,瞿声。”其实还是形声兼会意;再后来就换了声旁,写成了“惧”。但它的基本意义“怕”就固定下来了
期刊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因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著述浩繁。其散文成就最高,诙谐奇诡,鲜活灵动,冠绝一时,是晚明小品文集大成者。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夜航船》等。  原文  祭秦一生文  崇祯戊寅八月二十日,秦子一生以病暴死。①越五日,其友人某等谋所以荐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