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位伟人的思想殿堂的时候,就会发现当今的素质教育思想两千多年前就在他那里熠熠闪光了。
一、“正汝身哉”,“形就心和”
庄子在《人世间》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卫灵公的太子蛮横残暴,且又聪明,聪明得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过错。颜阖要去作他的教师,这可为难了。要规范太子的行为,恐遭杀身之祸,要放纵太子的行为,又未尽到太师的职责。庄子借蘧伯玉之口说道:“你最重要的,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绝不能有私德上的过错。其次,态度上要客气些,内心要平和,平和中要透出宽容。行为上要多迁就。”“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这样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观念跟着作恶,而是要在感情上接近他,成为他们的朋友,然后用德行去感化他,在恰当的时候教育他。
在这里庄子告诉我们要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尊重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同时庄子指出,教育方法比教育内容更重要。
二、“彼非所明而明之”,“终无成”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昭文是最好的古琴师,师旷是最好的拍击师,惠施是最长于论辩推理的哲学家。因为他们技艺超群,所以人人也想跟他们学习并达到他们的水平。他们也想教授别人并使之达到他们的水平。这就大错特错了。你不是能达到那种水平的人却偏要达到那种水平(“彼非所明而明之”),只能是浪费自己一生的宝贵时光。
庄子指出,人们为什么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这是因为他们把技艺才智当作竞争和炫耀的资本,当作发财致富的工具。庄子认为,专业技艺本应是才情志趣的挥洒而已,在挥洒之外不应有所需求。专业技艺谁都可以学,但是我们学会了什么或不会什么都不要太激动,要使生活中的所需求者与所享用者都保持一种自在感。专业技艺随时可用,也可随时不用,使人处在逍遥自适的心境中。
孔子认为,“修身”是基础,“齐家”“治国”是目的。庄子认为“修身”是基础,同时也是目的。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专业技艺都是为了使人性更加完美,人格更加高尚。在当今之时,却有一些人认为,孩子上大学是为了高官厚禄,孩子学钢琴是为了成为钢琴家,孩子练长跑是为了成为世界长跑冠军,孩子上幼儿园是为了多认识几个汉字。这与庄子的“全面发展思想”相去甚远。
三、“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庄子在《德充符》中讲到:鲁国有个人叫王骀,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他站着时并不教给学生什么,坐着时也不给学生谈论什么,讲述什么,而他的学生总是空着头脑来,充实饱满而归。不可思议的是,他的学生与孔子的学生数量差不多,几乎“与夫子中分鲁”。王骀教学法的奥妙何在呢?原来王骀是一个有着超凡思想境界的人物,他的内心自有一套以深刻知识为基础的真理观,他以这个真理为生活态度的基础,并不依赖一般社会常识里的价值原则生活,他对自己的生死以及天地的變动这样的大事都毫不动心,他永远沉浸在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探索之中,王骀正是以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影响着学生,以他对知识和真理不倦的追求精神去成为学生的榜样,因此,他能在“立不教,坐不议”的情况下做到让学生“虚而往,实而归”。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孔夫子没有告诉我们这一境界,庄子告诉我们。应试教育绝不敢向往这一境界,素质教育则以这一境界为终极目标。
一、“正汝身哉”,“形就心和”
庄子在《人世间》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卫灵公的太子蛮横残暴,且又聪明,聪明得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过错。颜阖要去作他的教师,这可为难了。要规范太子的行为,恐遭杀身之祸,要放纵太子的行为,又未尽到太师的职责。庄子借蘧伯玉之口说道:“你最重要的,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绝不能有私德上的过错。其次,态度上要客气些,内心要平和,平和中要透出宽容。行为上要多迁就。”“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这样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观念跟着作恶,而是要在感情上接近他,成为他们的朋友,然后用德行去感化他,在恰当的时候教育他。
在这里庄子告诉我们要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尊重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同时庄子指出,教育方法比教育内容更重要。
二、“彼非所明而明之”,“终无成”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昭文是最好的古琴师,师旷是最好的拍击师,惠施是最长于论辩推理的哲学家。因为他们技艺超群,所以人人也想跟他们学习并达到他们的水平。他们也想教授别人并使之达到他们的水平。这就大错特错了。你不是能达到那种水平的人却偏要达到那种水平(“彼非所明而明之”),只能是浪费自己一生的宝贵时光。
庄子指出,人们为什么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这是因为他们把技艺才智当作竞争和炫耀的资本,当作发财致富的工具。庄子认为,专业技艺本应是才情志趣的挥洒而已,在挥洒之外不应有所需求。专业技艺谁都可以学,但是我们学会了什么或不会什么都不要太激动,要使生活中的所需求者与所享用者都保持一种自在感。专业技艺随时可用,也可随时不用,使人处在逍遥自适的心境中。
孔子认为,“修身”是基础,“齐家”“治国”是目的。庄子认为“修身”是基础,同时也是目的。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专业技艺都是为了使人性更加完美,人格更加高尚。在当今之时,却有一些人认为,孩子上大学是为了高官厚禄,孩子学钢琴是为了成为钢琴家,孩子练长跑是为了成为世界长跑冠军,孩子上幼儿园是为了多认识几个汉字。这与庄子的“全面发展思想”相去甚远。
三、“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庄子在《德充符》中讲到:鲁国有个人叫王骀,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他站着时并不教给学生什么,坐着时也不给学生谈论什么,讲述什么,而他的学生总是空着头脑来,充实饱满而归。不可思议的是,他的学生与孔子的学生数量差不多,几乎“与夫子中分鲁”。王骀教学法的奥妙何在呢?原来王骀是一个有着超凡思想境界的人物,他的内心自有一套以深刻知识为基础的真理观,他以这个真理为生活态度的基础,并不依赖一般社会常识里的价值原则生活,他对自己的生死以及天地的變动这样的大事都毫不动心,他永远沉浸在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探索之中,王骀正是以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影响着学生,以他对知识和真理不倦的追求精神去成为学生的榜样,因此,他能在“立不教,坐不议”的情况下做到让学生“虚而往,实而归”。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孔夫子没有告诉我们这一境界,庄子告诉我们。应试教育绝不敢向往这一境界,素质教育则以这一境界为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