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党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以及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起了全社会广泛而深入的关注,尤其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加大了工作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如我县普遍开展的“三讲两实践”活动,民族爱国精神教育,珍爱生命、拒绝邪教、远离毒品教育,法制教育等,取得了显著成效。欣喜之余,认真反思,觉得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注重“速成效应”,缺乏长效机制
  
  一些学校口头上强调德育首位,实际上只把组织几次大型活动作为完成德育任务,应付上级检查而已。缺乏长期的、扎实的、细致的教育;有的学校追求短期轰动效应,即今天动员之后,很快“立竿见影”,则算达到目的;有相当多数学校把德育工作的成效只满足于偶尔出现的个别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先进典型事迹上,对大多数学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为的转变关注较少;有的学校对此项教育活动缺乏周密、系统的计划、安排,往往是东一郎头西一棒,活动一过,未见总结评价便不再提及,使教育活动没有真正落实并进入学生心灵世界,而只是过眼烟云。
  
  二、形式呆板、缺乏新意
  
  有些学校德育活动每年只限于看见几部电影,搞一次宣传资料展,做一场报告,听几个革命故事,扫扫街道,帮孤寡老人提几桶水,或举行不签名仪式等。这样的活动未免过于单调,缺乏艺术性和灵活性,很难激发道德情感,产生内在需求,其实效性不强。
  
  三、学生空间太窄,德育活动很难开展
  
  德育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需要开辟广阔的途径和空间。然而不少学校对此心有余悸,顾虑多多。一怕影响教学任务完不成,质量下降,上级部门和社会群众有看法;二是担心意外事故发生,宁可活动不搞,也不敢冒风险,一旦出了不安全事故,谁也承担不起责任,因而尽量减少教学以外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整天只能困守在教室或校园小天地内活动,没有社会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道德信念、意志难以得到体验、训练与强化,结果德育工作多数变成空洞的说教。
  
  四、教育评价不科学,对思想道德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有些学校受应试教育思想支配,对学生评价过分注重文化课成绩(不少家庭亦如此),以成绩高低定优劣,淡化思想道德评价与考核,只要学习成绩好,便可“一好遮百丑”。在评价方式上,单纯依据学校表现而由班主任一人定论,而未顾及学生自评、互评、家庭评价。由于评价方式的单一,评价内容过于简单化,缺乏评价的主体性、客观性、全面性,结果给不良思想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1、确立德育内容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德育工作要从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入手,确定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教育内容要“小、近、实、亲”。“小”就是从小事做起,从日常行为习惯做起,抛弃“假、大、空”的倾向;“近”就是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实”就是德育内容知行统一,要让良好道德融入学生内心,“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亲”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验,自我评判,潜移默化,形成道德习惯。对小学生应从基本的传统美德教育做起,如勤劳、友善、正直、诚实、爱父母、爱他人、有同情心,谦让、文明、守纪、有礼貌等。这些内容小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做到,实效性强。
  其次,要确立“发展性”培养目标。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在发生变化,加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各种信息量不断增加,需要我们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的侧重点逐步由具体的生活化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向道德、法制意识、理想、信念、意志、品格、人文情怀方面转移,但不能人为随意拔高,不能搞抽象化的理论说教。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促进学生个性品质不断健全、完善,为终生生活、工作、做人奠基。
  
  2、注重德育的主体性和实践
  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其次,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自主实践的过程。完全依靠强制是很难达到的,必须依靠他们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教育者为学生创设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比如教育学生爱父母,除了举例讲道理,激发亲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表达“爱心”与“孝心”,学生出于自觉自愿,完全有真情付出。
  又如某校组织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了一次春游,在爬山活动中,既有相互拉扶协作,又有食品、饮料相互分享,爱心与友谊的真情奉献,同时还有不怕疲劳、乐于吃苦、勇往直前的精神。它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两年之后,这些学生已进入初中读书,还写信给老师回忆当时幸福、快乐情景。我想,这样的主体性实践活动,要比在教室里规戒性的教育效果要强几十倍!因为学生中体现的优良品质与精神是情境中自然的迸发与流露,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人与人和谐之美。
  
  3、增强德育方法的针对性和感染性
  德育方法,针对性、感染性是产生实效性的关键。如果缺乏针对性与感染性,教育内容最重要,也只能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一阵风过去,孩子们脑子里荡然无存,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一是要针对小学生特点开展学生乐于接受、感兴趣的集体性主题教育活动。如低年级可采用讲故事、情境模拟表演、游戏、观看少儿节目、示范引路等形式;高年级可采用读书讲演、参观、讨论、案例分析、报告会、心得交流等形式。二是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感染性。要通过历史屏幕的再现,显示背景、社会生活当中的先进典型的人和事,以及教师的形象、真诚情感给学生以感染,使他们受到活生生的教育。三是除了集体教育活动外,更要注意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和平时出现的不良道德行为开展心灵间的对话、交流、沟通。教育科学家谱郎格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要通过对话、倾听、交流,深入到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体察学生心理需求,用教师的真情去感染、激励,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给他们以启迪生活力量。
  
  4、增强德育的持久性和长效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细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以为开几次大的教育活动就能一劳永逸,更不能急功近利,满足于出现的先进典型事例,而标榜自己的成绩。只有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算得上真正有实效。必须树立长远育人思想和目标,建立长效机制,为学生终生奠基,从思想上牢固筑起不良行为的一道防线。在工作部署上,克服短期行为,确立“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思想,把思想道德贯穿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使德育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总结、有评价,真正取得实效。
  
  5、增强德育力量的协同性和一致性
  德育工作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步调一致,齐抓共管才能有明显效果。学校首先要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关注受教育者作为育人的根本宗旨,渗透、贯穿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样德育的地位才能落到实处。
  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基础,近年来,连续发生教育悲剧,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犯罪年龄多为15-18岁,个别年龄更小,其原因多由家教缺失而造成。一是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过于溺爱,娇生惯养;有不少家庭只注重孩子学习分数,轻视品格和行为习惯;有不少家庭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办企业,放松孩子管教,或者依靠金钱刺激孩子,使孩子逐渐堕落,任性、追求享乐,甚至违法犯罪,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许多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慈爱和温暖,性格变得孤僻、散漫、烦躁、苦闷不安,甚至放荡无忌,于是向社会流浪青年、少年寻找伙伴,结伙作案。这就一方面需要家庭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加强家庭对孩子的沟通、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家庭联系、沟通,并教育家长不能只顾挣钱,误了孩子;三方面,需要宣传、媒体部门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与教育。执法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督力度,规范文明市场,严厉打击各种诱惑、毒害青少年思想的不法经营,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宏观管理、指导与监督,克服只求发一份文件、作一次动员报告,过后无人专管、无人问津的现象。
  总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涉及面广、量大而艰巨,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支持与密切配合。更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力求将教育人的工作做得更细致、扎实、富有成效,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其他文献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序言中有这样一段充满童趣的诗句:“我们喜欢游戏,玩小车、玩滑梯。跷跷板上比高低,弹簧、磁铁真有趣。小朋友们做游戏,游戏里面有秘密。”它不仅概括了本单元的知识,而且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向导,即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过程中,我结合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在具体操作中抓住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各种游戏里开阔了眼界,看到了游戏
期刊
新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的基本理念突出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作为新课改中的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在实施新课改时,总是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绳,依法执教,热爱学生,学会理解学生,善于接
期刊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除了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之外,还在引导、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
期刊
利用电教媒体,如配乐朗诵、生态模拟等悦耳的声音、逼真的画面,能够很快把学生的精神和注意力引入一种情节、氛围、情态中,从而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在电化教学设备还没有普及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大多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完成,显得枯燥、单调、乏味。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不利用电教媒体,也可设置非常巧妙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和情境。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语法时,为了把“什么叫定语”的概念牢固地扎根在学生思维
期刊
从多年的中职教育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中职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时大都存在一种较为灰暗的心理:由于中考失利,导致他们没有确定的人生取向,对自我价值、人生观及职业选择等问题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老师产生排斥,对学习失去热情,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们对新环境又有一种本能的好奇心理和骤然萌发的上进心及进步的欲望。因此留住这份冲动、延缓这份冲动是我们中职
期刊
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师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为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本文就新课程下教师反思的方式与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反思的方式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1、自我反思  通过教学预案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学
期刊
兴趣是指人的一种认知需求或爱好倾向,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认识到了,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某一方面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一个接一个问“为什么”,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那么,怎样将兴趣带进课堂活动中,让课堂洋溢乐趣、充满活力呢?根据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体会。    
期刊
一、针对优秀生自我需要较强的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首先,要及时肯定优秀生的正确需要。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由于学校对他们在学习上的强化培养,教师、家长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在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优秀生的行为常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促使其产生强烈的自我需要。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的正确行为进行及时肯定和表扬。比如考试后,教师应当对他们的优异成绩进行鼓励,并让他们做学习经验介绍。而
期刊
【摘要】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甚至于我们的课堂。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网络可以加快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 模式 教学互动    Krashon认为课堂互动是为保证学习者有大量的机会参与信息交流的话语活动,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有效方式。同时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流活动中使用
期刊
在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有关数、形、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幼儿如果没有一点儿数和形的知识,就会连自己有几只手、有几件玩具,家里有几口人,手帕、皮球、积木等是什么形状这些简单的问题也弄不清楚;如果没有一点时间观念,就会分不清昨天、今天和明天;如果没有一点空间方位观念,就会分不清上下、前后、左右。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使他们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周围客观事物。  幼儿最喜爱游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