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给“磁力”—一吐为快、给“钥匙”—各抒己见、给“自由”—我口“说”我想、给“灵性”—三思而后“说”等四个方面对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放飞学生“个性”,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这一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农村 作文教学 个性作文
农村的自然景观、乡性风俗、文化生活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都是十分丰富的。农村作文教学中只有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农村素材,让学生说农村话,叙乡间事,抒家乡情,习作材料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才能真正放飞学生“个性”,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来。
一、给“磁力”—— 一吐为快
平时,笔者总是把适合表现农村生活的习作题材先向学生做一番口头描述,或展示相关图片,放一段录像等,以激发学生表达热爱家乡的愿望。比如,一次作文要求“描写一处景物或一件东西,把由这处景物或这件东西联想到的也写进去”。不少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乡村,既没有公园又无古迹,哪有什么稀奇的景物可写。是呀,都是农村孩子,在他们眼中的景物只有本乡本土罢了,而农村孩子对这些景物又熟视无睹,写这些的作文引不起兴趣。如果教师不做指导,强行写,学生习作多半是抄录型或改写型,写的是异乡异地景物,内心无表达欲望,个性无从谈起。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习作课上,利用平时爱好-摄影,拍了几幅描述家乡风土人情的精彩照片,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大家饶有兴趣的欣赏着散发浓浓乡土气息的照片。有的被“鱼塘秋景”逗乐,有的被“猪棚鸡舍”吸引,有的捧着“丰收乐”双手要嗅出那香澄澄的稻谷的清香……。同学们在啧啧在赞美中深深感受到他们司空见惯的这些家乡景物似乎胜过了名胜古迹,认识到只要留心观察,乡村里也有写不完的素材。这时,他们心中涌起了一股爱乡之情,感到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不吐不快。这样再要求他们写家乡的景物,自然就有了内驱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习作”,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主动地流露也懒惰的真情和个性。
二、给“钥匙” ——各抒己见
农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发现、创造的源泉。认真的观察周围的事物,会使儿童从中发现有所启迪,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和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反映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如果学生题材库存充裕,随手拈来,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自然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自然而然就会发现不同的个性。
为了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笔者曾尝试在学生中开展“每日记录”和“循环观察日记”活动,让学生时时留心,处处留意,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场面等分五大类记录在“生活记录卡”上。学生轮流“循环学生日记”,每周两名学生负责写“观察日记”,把从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新奇的事物、发现的新道理写出来,贴到班级“习作园地”中“我的发现”栏目上,然后在组织集体评议、修改、赏析。全体学生在互评、修改、互帮互学的过程中提高读写能力。
三、给“自由” ——我口“说”我想
生活在农村,有广阔的空间,但属于学生自身的空间却不多,这也就无形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張扬。因此,想要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土味”来,就必须倡导无拘无束地“怎么想,就怎么说,就怎么写”。
当然,所谓“自由”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摸索”,因为农村学生的时间及空间毕竟有限,教师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农村孩子的“野性”疏导当中。因此只有教师切实指导好“怎么写”,才能让“野性”焕发出“个性自由”的光彩。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即把学生按写作水平的四种类型以及写作题材的异同加以分类,组成学习小组分别予以指导。如农村中庭院里的菊景,不仅让儿童写出其形、色、味,而且要求他们体察出乡下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写鱼塘,注意鱼塘晨昏的动、静变化,养鱼人的精明与苦乐……。这样,学生的个性油然而生,而且细细品嚼“土味”涌上心头,趣味无穷。
四、给“灵性” ——三思而后“说”
学生在童年时代最具有想象力,是幻想的年龄。所以,在习作指导中,要鼓励学生写现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教师可以根据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让学续写或者扩写;可能通过实物、温画、图画等材料让学生想象作文;让学生练写童话等,最大限度地调动想象的潜力,促进独立思考,进而挖掘内部灵性,使其更大地生成和发挥。
教师要以童心为线,赏识学生不同层次的创新,在学生作文评价上,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以一颗童心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习作,降低标准,放缓坡度,既要避免评价上的成人化、标准化、压抑学生的表达天性,又要力戒简单化、笼统化,三言两语打发了事。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好评价的“杠杆”,引导学生作文的内在冲动,使其乐于作文,但是,不能把创新能力定位太高,以免使学生对创新产生畏惧心理。小学生的创造力,尚属“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教师切莫过分拔高创造的要求。教师要遵循激励性、发展性的原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多鼓励、多引导,多扶持,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创造火花”,也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信心和习作信心。
总之,利用这样的优势农村环境,让学生自然掌握技巧,积累了材料,真正在习作中展现学生个性的写作风采。
参考文献
[1] 《论文写作》.王士彦,李光年著.
[2] 《二十世纪教育改革论文汇编》 主编:柳明.
[3] 《园丁杯全国优秀教师论文大赛获奖作品集》 主编:兰呈辉.
【关键词】农村 作文教学 个性作文
农村的自然景观、乡性风俗、文化生活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都是十分丰富的。农村作文教学中只有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农村素材,让学生说农村话,叙乡间事,抒家乡情,习作材料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才能真正放飞学生“个性”,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来。
一、给“磁力”—— 一吐为快
平时,笔者总是把适合表现农村生活的习作题材先向学生做一番口头描述,或展示相关图片,放一段录像等,以激发学生表达热爱家乡的愿望。比如,一次作文要求“描写一处景物或一件东西,把由这处景物或这件东西联想到的也写进去”。不少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乡村,既没有公园又无古迹,哪有什么稀奇的景物可写。是呀,都是农村孩子,在他们眼中的景物只有本乡本土罢了,而农村孩子对这些景物又熟视无睹,写这些的作文引不起兴趣。如果教师不做指导,强行写,学生习作多半是抄录型或改写型,写的是异乡异地景物,内心无表达欲望,个性无从谈起。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习作课上,利用平时爱好-摄影,拍了几幅描述家乡风土人情的精彩照片,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大家饶有兴趣的欣赏着散发浓浓乡土气息的照片。有的被“鱼塘秋景”逗乐,有的被“猪棚鸡舍”吸引,有的捧着“丰收乐”双手要嗅出那香澄澄的稻谷的清香……。同学们在啧啧在赞美中深深感受到他们司空见惯的这些家乡景物似乎胜过了名胜古迹,认识到只要留心观察,乡村里也有写不完的素材。这时,他们心中涌起了一股爱乡之情,感到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不吐不快。这样再要求他们写家乡的景物,自然就有了内驱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习作”,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主动地流露也懒惰的真情和个性。
二、给“钥匙” ——各抒己见
农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发现、创造的源泉。认真的观察周围的事物,会使儿童从中发现有所启迪,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和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反映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如果学生题材库存充裕,随手拈来,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自然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自然而然就会发现不同的个性。
为了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笔者曾尝试在学生中开展“每日记录”和“循环观察日记”活动,让学生时时留心,处处留意,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场面等分五大类记录在“生活记录卡”上。学生轮流“循环学生日记”,每周两名学生负责写“观察日记”,把从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新奇的事物、发现的新道理写出来,贴到班级“习作园地”中“我的发现”栏目上,然后在组织集体评议、修改、赏析。全体学生在互评、修改、互帮互学的过程中提高读写能力。
三、给“自由” ——我口“说”我想
生活在农村,有广阔的空间,但属于学生自身的空间却不多,这也就无形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張扬。因此,想要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土味”来,就必须倡导无拘无束地“怎么想,就怎么说,就怎么写”。
当然,所谓“自由”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摸索”,因为农村学生的时间及空间毕竟有限,教师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农村孩子的“野性”疏导当中。因此只有教师切实指导好“怎么写”,才能让“野性”焕发出“个性自由”的光彩。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即把学生按写作水平的四种类型以及写作题材的异同加以分类,组成学习小组分别予以指导。如农村中庭院里的菊景,不仅让儿童写出其形、色、味,而且要求他们体察出乡下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写鱼塘,注意鱼塘晨昏的动、静变化,养鱼人的精明与苦乐……。这样,学生的个性油然而生,而且细细品嚼“土味”涌上心头,趣味无穷。
四、给“灵性” ——三思而后“说”
学生在童年时代最具有想象力,是幻想的年龄。所以,在习作指导中,要鼓励学生写现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教师可以根据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让学续写或者扩写;可能通过实物、温画、图画等材料让学生想象作文;让学生练写童话等,最大限度地调动想象的潜力,促进独立思考,进而挖掘内部灵性,使其更大地生成和发挥。
教师要以童心为线,赏识学生不同层次的创新,在学生作文评价上,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以一颗童心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习作,降低标准,放缓坡度,既要避免评价上的成人化、标准化、压抑学生的表达天性,又要力戒简单化、笼统化,三言两语打发了事。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好评价的“杠杆”,引导学生作文的内在冲动,使其乐于作文,但是,不能把创新能力定位太高,以免使学生对创新产生畏惧心理。小学生的创造力,尚属“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教师切莫过分拔高创造的要求。教师要遵循激励性、发展性的原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多鼓励、多引导,多扶持,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创造火花”,也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信心和习作信心。
总之,利用这样的优势农村环境,让学生自然掌握技巧,积累了材料,真正在习作中展现学生个性的写作风采。
参考文献
[1] 《论文写作》.王士彦,李光年著.
[2] 《二十世纪教育改革论文汇编》 主编:柳明.
[3] 《园丁杯全国优秀教师论文大赛获奖作品集》 主编:兰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