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倡导自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下面笔者结合,“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二、研究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课,也是新课改后新课改后增加的一节课。以前的实验课的教学中笔者都是自己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将给学生聽,然后学生操作.而这节课笔者一改往日的做法,通过教学中不同环节设置问题.注重问题的切如时机和问题的设计的形式完成这节课的。
三、情景描述
1、引入新课时提问
观察视频①足球世界杯赛中,足球运动员射门的情景
②奥运会射箭比赛中,拉开的弓把箭射出的情景
提问:在两段视频中,足球和箭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速度发生了变化.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速度发生了变化?
学生:是由于人对足球和箭做了功
2、引发探究时提问
提问:外力做功会引起速度变化,那么外力所做的功和物体的速度是什么关系?
学生1:(猜想)可能功和速度成正比.
学生2(猜想)可能是功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老师:同学们都能各述己见,但意见不同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功和速度是什么关系.
3、突破重点.难点时提问
提问: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呢?
学生:可以测出力对物体做功及力对物体做功的获得速度的关系来研究
提问:如何测力?如何求速度?
(展开分组讨论,讨论后每组一代表发言)
学生1:可以在铁架台上连一个打点计时器,然后用重锤连上纸带,求出重力做功,并根据纸带上的点测出速度来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
学生2:可以联想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用水平拉力做功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
提问:同学们提出的这两种方案都很有道理,但他们都是恒力做功,缺少普遍性,能否用变力做功入手,(提示)联想一下课前的视频箭是怎样被射出去的,是不是可以把小车代替箭,橡皮筋代替弦看看能否设计一下?
(讨论)学生:可以把小车放到木板上,前面用橡皮筋拉着,测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再在小车后面连上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速度。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
提问:如何使小车获得不同的速度?
学生1:更换不同的橡皮筋
学生2:把橡皮筋拉得更长
学生3:增加橡皮筋的条数
提问:同学们提出这么多种做法,但哪一种做法更能有效的比较出每次做的功呢?
学生1:(讨论后)第二种可以把橡皮筋成倍增加。
学生2:第三种可以每次增加一个
老师总结:哪种说的更有道理呢?如果如果长度成倍增加,但做功并不成倍增加,所以我们可选用增加条数的办法,这样的好处还有不必计算每次的橡皮筋做功,把一根橡皮筋时的功设为W.两根为2W.接着3W.4W…
提问:那么这样的话对橡皮筋有什么要求吗?
学生:必须是相同的
提问: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只有受到橡皮筋的弹力吗?
学生:木板是不光滑的,还受到阻力
提问:阻力是否做功
学生:阻力有做功
提问:这样的话,小车的速度就不只是弹力做的功获得的,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必须平衡摩擦力
(学生开始进行操作)
提问:(在学生那里拿来一条纸带)纸带上的点有什么的特点?
学生:前边的间距逐渐变大,后边不变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根据那段计算小车的速度呢?
学生:前边是小车的加速阶段,后边是匀速阶段,我们应根据后面一段计算在小车的速度
4、引导思维发散时提问
操作完毕后
提问:根据得到的数据怎样来分析功和速度的关系?
(学生不语)提示:回想我们以前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是怎样处理数据的
学生:用图象法,做W---V的图象
学生开始操作
提问: 我们从W---V的图象中好象不能直观看出功和速度的关系,但W---V的图象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好象一条抛物线,可以试着做W-V2的图象
学生非常顺利做出W-V2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W∝V2
提问:本节课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课下同学们可以想一下是否用理论可以探究出功和速度的关系?
课堂效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非常轻松自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各个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表达想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很愉悦。
四、教学反思
1、引入新课时提问
一般上课前引入可以直接提问,也可以创造情景提问,物理当中创造情景可以通过生活经验.身边的故事等,但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而创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积极营造学习的兴趣,而时机的把握就在情景之中,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情景提出问题。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有效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探究创造能力。
2、引发探究时提问
在引出课题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非常发散的,这不利于教学的调控,所以教师必须
及时引导,提出问题使学生顺利进入主课堂的教学当中,及时提出问题引导探究课题.
3、突破重点.难点时提问
除了新课导入外,教学环节的过渡也要合理利用,使环节过渡自然,然而探究过程中的重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另方面是实施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的探究,为了引导这两方面的顺利,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引导工作,在这一环节中,备课时要尽量去想学生会怎么想,你这样问学生会不会顺利的答出来。
4、引导思维发散时提问
探究式教学注重过程和评价,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注重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思维在不断的跳跃,而探究式教学提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还要归属与课堂,所以当学生的思维处发散时要及时提问,以免偏离课堂太远,在本案例中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实验数据时,对数据无从下手时,适时提问。
五、结语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中、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主动去发现和构建新知识,比教师生硬的传授知识好的多,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各种寻找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用“疑问”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生活、用“问题的头脑”思考周围的一切、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便于形成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营造宽厚、和谐的课堂气氛,便于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倡导自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下面笔者结合,“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二、研究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课,也是新课改后新课改后增加的一节课。以前的实验课的教学中笔者都是自己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将给学生聽,然后学生操作.而这节课笔者一改往日的做法,通过教学中不同环节设置问题.注重问题的切如时机和问题的设计的形式完成这节课的。
三、情景描述
1、引入新课时提问
观察视频①足球世界杯赛中,足球运动员射门的情景
②奥运会射箭比赛中,拉开的弓把箭射出的情景
提问:在两段视频中,足球和箭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速度发生了变化.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速度发生了变化?
学生:是由于人对足球和箭做了功
2、引发探究时提问
提问:外力做功会引起速度变化,那么外力所做的功和物体的速度是什么关系?
学生1:(猜想)可能功和速度成正比.
学生2(猜想)可能是功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老师:同学们都能各述己见,但意见不同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功和速度是什么关系.
3、突破重点.难点时提问
提问: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呢?
学生:可以测出力对物体做功及力对物体做功的获得速度的关系来研究
提问:如何测力?如何求速度?
(展开分组讨论,讨论后每组一代表发言)
学生1:可以在铁架台上连一个打点计时器,然后用重锤连上纸带,求出重力做功,并根据纸带上的点测出速度来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
学生2:可以联想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用水平拉力做功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
提问:同学们提出的这两种方案都很有道理,但他们都是恒力做功,缺少普遍性,能否用变力做功入手,(提示)联想一下课前的视频箭是怎样被射出去的,是不是可以把小车代替箭,橡皮筋代替弦看看能否设计一下?
(讨论)学生:可以把小车放到木板上,前面用橡皮筋拉着,测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再在小车后面连上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速度。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
提问:如何使小车获得不同的速度?
学生1:更换不同的橡皮筋
学生2:把橡皮筋拉得更长
学生3:增加橡皮筋的条数
提问:同学们提出这么多种做法,但哪一种做法更能有效的比较出每次做的功呢?
学生1:(讨论后)第二种可以把橡皮筋成倍增加。
学生2:第三种可以每次增加一个
老师总结:哪种说的更有道理呢?如果如果长度成倍增加,但做功并不成倍增加,所以我们可选用增加条数的办法,这样的好处还有不必计算每次的橡皮筋做功,把一根橡皮筋时的功设为W.两根为2W.接着3W.4W…
提问:那么这样的话对橡皮筋有什么要求吗?
学生:必须是相同的
提问: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只有受到橡皮筋的弹力吗?
学生:木板是不光滑的,还受到阻力
提问:阻力是否做功
学生:阻力有做功
提问:这样的话,小车的速度就不只是弹力做的功获得的,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必须平衡摩擦力
(学生开始进行操作)
提问:(在学生那里拿来一条纸带)纸带上的点有什么的特点?
学生:前边的间距逐渐变大,后边不变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根据那段计算小车的速度呢?
学生:前边是小车的加速阶段,后边是匀速阶段,我们应根据后面一段计算在小车的速度
4、引导思维发散时提问
操作完毕后
提问:根据得到的数据怎样来分析功和速度的关系?
(学生不语)提示:回想我们以前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是怎样处理数据的
学生:用图象法,做W---V的图象
学生开始操作
提问: 我们从W---V的图象中好象不能直观看出功和速度的关系,但W---V的图象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好象一条抛物线,可以试着做W-V2的图象
学生非常顺利做出W-V2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W∝V2
提问:本节课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课下同学们可以想一下是否用理论可以探究出功和速度的关系?
课堂效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非常轻松自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各个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表达想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很愉悦。
四、教学反思
1、引入新课时提问
一般上课前引入可以直接提问,也可以创造情景提问,物理当中创造情景可以通过生活经验.身边的故事等,但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而创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积极营造学习的兴趣,而时机的把握就在情景之中,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情景提出问题。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有效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探究创造能力。
2、引发探究时提问
在引出课题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非常发散的,这不利于教学的调控,所以教师必须
及时引导,提出问题使学生顺利进入主课堂的教学当中,及时提出问题引导探究课题.
3、突破重点.难点时提问
除了新课导入外,教学环节的过渡也要合理利用,使环节过渡自然,然而探究过程中的重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另方面是实施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的探究,为了引导这两方面的顺利,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引导工作,在这一环节中,备课时要尽量去想学生会怎么想,你这样问学生会不会顺利的答出来。
4、引导思维发散时提问
探究式教学注重过程和评价,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注重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思维在不断的跳跃,而探究式教学提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还要归属与课堂,所以当学生的思维处发散时要及时提问,以免偏离课堂太远,在本案例中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实验数据时,对数据无从下手时,适时提问。
五、结语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中、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主动去发现和构建新知识,比教师生硬的传授知识好的多,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各种寻找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用“疑问”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生活、用“问题的头脑”思考周围的一切、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便于形成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营造宽厚、和谐的课堂气氛,便于师生共识、共享、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