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功和速度变化关系”的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87z654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倡导自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下面笔者结合,“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二、研究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课,也是新课改后新课改后增加的一节课。以前的实验课的教学中笔者都是自己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将给学生聽,然后学生操作.而这节课笔者一改往日的做法,通过教学中不同环节设置问题.注重问题的切如时机和问题的设计的形式完成这节课的。
  三、情景描述
  1、引入新课时提问
  观察视频①足球世界杯赛中,足球运动员射门的情景
  ②奥运会射箭比赛中,拉开的弓把箭射出的情景
  提问:在两段视频中,足球和箭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速度发生了变化.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速度发生了变化?
  学生:是由于人对足球和箭做了功
  2、引发探究时提问
  提问:外力做功会引起速度变化,那么外力所做的功和物体的速度是什么关系?
  学生1:(猜想)可能功和速度成正比.
  学生2(猜想)可能是功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老师:同学们都能各述己见,但意见不同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功和速度是什么关系.
  3、突破重点.难点时提问
  提问: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呢?
  学生:可以测出力对物体做功及力对物体做功的获得速度的关系来研究
  提问:如何测力?如何求速度?
  (展开分组讨论,讨论后每组一代表发言)
  学生1:可以在铁架台上连一个打点计时器,然后用重锤连上纸带,求出重力做功,并根据纸带上的点测出速度来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
  学生2:可以联想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用水平拉力做功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
  提问:同学们提出的这两种方案都很有道理,但他们都是恒力做功,缺少普遍性,能否用变力做功入手,(提示)联想一下课前的视频箭是怎样被射出去的,是不是可以把小车代替箭,橡皮筋代替弦看看能否设计一下?
  (讨论)学生:可以把小车放到木板上,前面用橡皮筋拉着,测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再在小车后面连上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速度。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
  提问:如何使小车获得不同的速度?
  学生1:更换不同的橡皮筋
  学生2:把橡皮筋拉得更长
  学生3:增加橡皮筋的条数
  提问:同学们提出这么多种做法,但哪一种做法更能有效的比较出每次做的功呢?
  学生1:(讨论后)第二种可以把橡皮筋成倍增加。
  学生2:第三种可以每次增加一个
  老师总结:哪种说的更有道理呢?如果如果长度成倍增加,但做功并不成倍增加,所以我们可选用增加条数的办法,这样的好处还有不必计算每次的橡皮筋做功,把一根橡皮筋时的功设为W.两根为2W.接着3W.4W…
  提问:那么这样的话对橡皮筋有什么要求吗?
  学生:必须是相同的
  提问: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只有受到橡皮筋的弹力吗?
  学生:木板是不光滑的,还受到阻力
  提问:阻力是否做功
  学生:阻力有做功
  提问:这样的话,小车的速度就不只是弹力做的功获得的,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必须平衡摩擦力
  (学生开始进行操作)
  提问:(在学生那里拿来一条纸带)纸带上的点有什么的特点?
  学生:前边的间距逐渐变大,后边不变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根据那段计算小车的速度呢?
  学生:前边是小车的加速阶段,后边是匀速阶段,我们应根据后面一段计算在小车的速度
  4、引导思维发散时提问
  操作完毕后
  提问:根据得到的数据怎样来分析功和速度的关系?
  (学生不语)提示:回想我们以前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是怎样处理数据的
  学生:用图象法,做W---V的图象
  学生开始操作
  提问: 我们从W---V的图象中好象不能直观看出功和速度的关系,但W---V的图象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好象一条抛物线,可以试着做W-V2的图象
  学生非常顺利做出W-V2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W∝V2
  提问:本节课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课下同学们可以想一下是否用理论可以探究出功和速度的关系?
  课堂效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非常轻松自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各个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表达想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很愉悦。
  四、教学反思
  1、引入新课时提问
  一般上课前引入可以直接提问,也可以创造情景提问,物理当中创造情景可以通过生活经验.身边的故事等,但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而创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积极营造学习的兴趣,而时机的把握就在情景之中,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情景提出问题。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有效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探究创造能力。
  2、引发探究时提问
  在引出课题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非常发散的,这不利于教学的调控,所以教师必须
  及时引导,提出问题使学生顺利进入主课堂的教学当中,及时提出问题引导探究课题.
  3、突破重点.难点时提问
  除了新课导入外,教学环节的过渡也要合理利用,使环节过渡自然,然而探究过程中的重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另方面是实施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的探究,为了引导这两方面的顺利,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引导工作,在这一环节中,备课时要尽量去想学生会怎么想,你这样问学生会不会顺利的答出来。
  4、引导思维发散时提问
  探究式教学注重过程和评价,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注重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思维在不断的跳跃,而探究式教学提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还要归属与课堂,所以当学生的思维处发散时要及时提问,以免偏离课堂太远,在本案例中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实验数据时,对数据无从下手时,适时提问。
  五、结语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中、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主动去发现和构建新知识,比教师生硬的传授知识好的多,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各种寻找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用“疑问”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生活、用“问题的头脑”思考周围的一切、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便于形成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营造宽厚、和谐的课堂气氛,便于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其他文献
摘要:課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本身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数学学习的精神与品质、方法与策略、师生关系等多渠道和多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关键词:学生资源 数学教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核。随着这项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课程”与“教学”也获得了新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近15年了,从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学生快乐吗?  15年来,一直觉得自己是负责的:每天负责的讲课,负责的批改作业,负责的辅导学困生,负责的找调皮孩子谈话,负责的提高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我恰恰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对于孩子的快乐,我负责了吗?  每天早晨,孩子们背着沉沉的书包,带着些许无奈踏上了上学的路;学校里,为了不给班级扣分,有的孩子干脆课间不出教室了;出了教室的,
中等职业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它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熟练的某一类专业技能,必备的通用技能以及一定的其他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毕业生出去能适应一定的职业,谋得一份工作。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对就业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期望值过高、依赖较强、自卑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主阵地,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与生活中去。那么,在平时的教育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使班级有更强的凝聚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
【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关键词】小学德育途径方法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可谓“五彩缤纷”,各种学说或流派粉墨登场,大有“风起云涌”之势。但,浮华荡尽见真知。作为执教者,在教学实践中不应该有太多的失迷。  笔者在地处偏远的一所山区小学执教,纵观近几年来的一些新型课堂,课堂上充斥着喧闹纷杂,盲目和随从成为时尚。教育的实施者严重存在着主体无意识的问题,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在喧闹嬉笑中消失了。看似很热闹,很精彩的课,包括一些精心准备的公开课
“灵感”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人们对它的探索、研究已有一个漫长的历史,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它的神秘面纱被不断揭开,人们对它的本来面目看得越来越清楚。在创造性活动中,尤其是在科学发明和文学艺术活动中,灵感的神奇力量和巨大作用早己为人们共知和惊叹。长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对灵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说到灵感思维、灵感的培育,人们似乎总喜欢把目光投向或集中在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身上,人们
有一则语文幽默:一学生用“还是……虽然……”造句,他完成作业并交了,还是受到老师的处罚,因为他是这样造句的:语文老师还是挺丑的,虽然她已经化了妆。  从这一则幽默里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单一地从表面去评价一个人,认为相貌难看的就是丑,相貌好看的就是美。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美育”的渗透。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更应重视“美育”的渗透。  首先,美育是素质教育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课堂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的主要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掌握化学思想的重要环节。我们把探索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模式作为二期课改的突破口,设计成发现问题一探究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通过设置探索问题的情景,提倡质疑,鼓励创新。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对未知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