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今的中学生应该怎样来学习物理知识呢?对物理教师的教学又有什么要求呢?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下面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更突出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必然要把课程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情景,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课程实施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也相应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对话、互动与合作、理解的整合
1.1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独立的个人为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在建构社会结构体系的同时,也生成个体人格,使每个人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教学就是交往的变体,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
1.2课堂教学要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的理由进行争论,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是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教师应更多地作为一个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讲解者;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
1.3在当代,合作作为一种方式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而且它标示了一种精神、一种教育的理念、一种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不是个体头脑中封闭的事件,它要通过学习者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才成为可能。总之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必须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意见交换、言辞交锋)中,在由交流合作而推动的积极深入思考中,才能实现。所以“教学是师生的合作”,是教学交往论必然引出的论题。
1.4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理解”,是后现代对话的重要特征,如果对话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你一言我一语,而没有达成相互的理解,这实质上是读白式交流,只有当人们能够相互间展开交谈,由此产生不同的界的‘融合’,形成新的共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才是可能的,理解的过程指向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精神上的融合与交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人为对象来塑造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一种对话,也是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
2物理课堂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光的折射》时,可提出以下问题: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样?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的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这是为什么呢?骑自行车上坡时,要想省力,后轴的齿轮应该换用较小的还是较大的?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飘?为什么呢?为什么苹果熟了要向地下落,却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或向右抛开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2.2以直观,形象的实验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例如,“浮力”这一节课,老师把一杯水放在桌子上,然后一脸神秘地说:“你们听说过人能躺在水中悠闲地阅读吗?你知道巨大的潜艇能够上浮吗?你见过气球载人腾空而起吗?那么,你能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看谁的橡皮泥里放的钢珠多?”
老师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把橡皮泥做成锅型、船型,一会儿,各组就报出数目“48、44、38……”老师问学生:“橡皮泥为什么可以浮在水上?”学生回答:“水有浮力。”老师让学生研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平时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如此投入,如此的会提问题,是老师始料不及的。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热闹,这个说与重量有关,那个说与体积有关、与形状有关、与密度有关……这是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得出的结论,对不对呢?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对或错的评价,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学生分小组开始探究,他们在水中放入鸡蛋,鸡蛋沉下去,他们不停地往水中放盐,鸡蛋浮起来,学生又把铁块放入量筒、用弹簧测力器去测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都处在主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种种猜想,有些猜想被否定了,有些猜想被证实了。最后得到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果发表”,每个小组都很自信地列出几条他们一致认为正确的解释,这节课在学生的兴奋中结束了。学生通过这节课的“自我体验”已获得了参与科学活动的美感,这也许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课后作业是以下思考题:解释“死海不死”、“曹冲称象”、“孔明灯”、“探测气球升空”、“热水选种”、“驶进大海的轮船”、“饺子熟了会上浮”等现象让学生通过探究,发表意见。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把握好“预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牢记各物理量的单位、公式;精选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掌握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正向李政道先生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4树立以身作则的原则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初中生仍处于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着重,介绍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教学”,学生要“学会学习”,在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历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合作文化的环境中,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和共同发展。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要勤于动手,勤于思考,联系社会,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更突出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必然要把课程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情景,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课程实施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也相应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对话、互动与合作、理解的整合
1.1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独立的个人为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在建构社会结构体系的同时,也生成个体人格,使每个人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教学就是交往的变体,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
1.2课堂教学要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的理由进行争论,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是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教师应更多地作为一个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讲解者;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
1.3在当代,合作作为一种方式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而且它标示了一种精神、一种教育的理念、一种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不是个体头脑中封闭的事件,它要通过学习者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才成为可能。总之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必须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意见交换、言辞交锋)中,在由交流合作而推动的积极深入思考中,才能实现。所以“教学是师生的合作”,是教学交往论必然引出的论题。
1.4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理解”,是后现代对话的重要特征,如果对话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你一言我一语,而没有达成相互的理解,这实质上是读白式交流,只有当人们能够相互间展开交谈,由此产生不同的界的‘融合’,形成新的共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才是可能的,理解的过程指向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精神上的融合与交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人为对象来塑造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一种对话,也是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
2物理课堂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光的折射》时,可提出以下问题: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样?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的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这是为什么呢?骑自行车上坡时,要想省力,后轴的齿轮应该换用较小的还是较大的?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飘?为什么呢?为什么苹果熟了要向地下落,却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或向右抛开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2.2以直观,形象的实验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例如,“浮力”这一节课,老师把一杯水放在桌子上,然后一脸神秘地说:“你们听说过人能躺在水中悠闲地阅读吗?你知道巨大的潜艇能够上浮吗?你见过气球载人腾空而起吗?那么,你能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看谁的橡皮泥里放的钢珠多?”
老师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把橡皮泥做成锅型、船型,一会儿,各组就报出数目“48、44、38……”老师问学生:“橡皮泥为什么可以浮在水上?”学生回答:“水有浮力。”老师让学生研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平时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如此投入,如此的会提问题,是老师始料不及的。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热闹,这个说与重量有关,那个说与体积有关、与形状有关、与密度有关……这是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得出的结论,对不对呢?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对或错的评价,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学生分小组开始探究,他们在水中放入鸡蛋,鸡蛋沉下去,他们不停地往水中放盐,鸡蛋浮起来,学生又把铁块放入量筒、用弹簧测力器去测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都处在主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种种猜想,有些猜想被否定了,有些猜想被证实了。最后得到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果发表”,每个小组都很自信地列出几条他们一致认为正确的解释,这节课在学生的兴奋中结束了。学生通过这节课的“自我体验”已获得了参与科学活动的美感,这也许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课后作业是以下思考题:解释“死海不死”、“曹冲称象”、“孔明灯”、“探测气球升空”、“热水选种”、“驶进大海的轮船”、“饺子熟了会上浮”等现象让学生通过探究,发表意见。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把握好“预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牢记各物理量的单位、公式;精选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掌握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正向李政道先生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4树立以身作则的原则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初中生仍处于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着重,介绍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教学”,学生要“学会学习”,在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历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合作文化的环境中,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和共同发展。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要勤于动手,勤于思考,联系社会,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