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并分析 76例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原因和发病年龄以及积血时间分组。分析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 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三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中,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临床效果
截至目前,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中,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1]。本研究对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76例患者的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方法及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计76例。所有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均与《实用眼科临床诊断标准》[2]中规定的该病症的临床诊治标准相符合。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视力、间接检眼镜、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以及眼压等临床检查。
1.2 方法
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指征表现为:患者存在严重的、不吸收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者合并有牵拉性视网膜的脱离以及白内障等。玻璃体切割手术步骤:于患者的眼球周围及球后注射利多卡因20g/L 和罗哌卡因8.93g/L,然后安放灌注管;对玻璃体进行分段切除,切除干净玻璃体后的皮质以及基底部和周边的玻璃体;若患者的视盘前新生有血管膜或者黄斑前膜,便需进行仔细的剥离,若患者的视网膜前无灌注区,则实施视网膜光凝术,若患者的视网膜有脱离现象,于手术中则需行视网膜光凝术或者冷凝术,并在手术结束之后使用C3F9或者硅油进行填充,或于患者的角膜缘后的14~16mm处使用2mm的宽硅胶带实施环扎术;若患者伴有黄斑水肿,则于手术结束后,在患者的玻璃体腔需注入曲安奈德;若患者的晶状体有明显的混浊现象,则在术中需行晶状体摘除术。手术结束后,按照常规进行冷凝切口,并对患者实施眼科的常规临床检查,而后对患者进行抗炎、预防感染的临床治疗。对于术中眼内注入曲安奈德的患者,要指导其行半卧位,针对眼内填充由C3F9或者硅油的患者,则需行俯卧位。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视力、直接检眼镜、眼压、间接检眼镜等全面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资料行分析以及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根据出血原因的分组
手术患者共计76 例(76 眼),其中,男46例,女30例,左眼为33 例,右眼为43 例; 发病原因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为10 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为31 例,视网膜中央靜脉阻塞为3 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24 例,双眼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为1 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为1 例,眼球钝挫伤为2 例,单纯玻璃积血为2 例,视网膜血管炎为2 例。在致使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原因的最多分型之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患者于术后的视力为 0.1~ 0.3,共计18 例;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于术后的视力>0.3,共计11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于术后的视力为0.1 ~0.3,共计4 例。本次研究中,76 例患者于术后的视力为:手动为2 例,数指为4 例,0.01 ~0.09 为16 例,0.1 ~0.3 为32 例,>0.3的共计22 例。
2.2 按照患者的年龄分组
本研究将患者的年龄分期划分为 3 组:(1)青年组: < 45岁(含45岁);(2)中年组:45 ~ 60 岁;(3)老年组:>60 岁(含60岁)。青年组中,由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导致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为最多,共计11 例,其次则为由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而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计5 例,再次则为由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 而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各为 2 例;中年组中,以由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为最多,共计9 例,其次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共计5 例,最后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共计2 例;老年组中,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而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为最多,共计24 例,其次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共计4 例,最后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共计3 例。
2.3 按照患者出血的时间分组
根据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时间可分为四组:(1)第一组:出血时间为15 ~30d;(2)第二组:31 ~60d;(3)第三组:61 ~ 90d;(4)第四组:> 90d。每组的眼数则分别是26,24,11以及15。在本次分组中,患者术后的视力与术前相比,均具备统计学的差异(P < 0. 01)。第一组患者术后的视力>0. 3;第二组患者的术后视力为 0. 1 ~0. 3;第三组患者术后的视力为0.01 ~0.09;第四组患者术后的视力为0. 01 ~0. 09 与 0. 1 ~0. 3,各为6 例。
3.讨论
大多数的患者在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存在于视网膜内,其发病原因可有多种,但是由于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手术前难以窥探患者眼底的具体情况,再加上屈光介质混浊,所以仪器检查也难以获得满意的检查结果,所以多是于玻璃体切割手术过程之中或手术后才可明确患者的具体病因[3]。
本研究提示,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诱因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重要的原因。临床治疗中,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效果满意,若患者于发病后的15 ~ 60d内接受手术,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尚利晓.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3):1317.
[2]冯萧萧,肖丽波,胡竹林等.单纯23G玻璃体切割手术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比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4,30(2):193-194.
[3]黄春梅.玻璃体切割术与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3.
【摘要】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并分析 76例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原因和发病年龄以及积血时间分组。分析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 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三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中,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临床效果
截至目前,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中,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1]。本研究对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76例患者的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方法及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计76例。所有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均与《实用眼科临床诊断标准》[2]中规定的该病症的临床诊治标准相符合。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视力、间接检眼镜、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以及眼压等临床检查。
1.2 方法
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指征表现为:患者存在严重的、不吸收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者合并有牵拉性视网膜的脱离以及白内障等。玻璃体切割手术步骤:于患者的眼球周围及球后注射利多卡因20g/L 和罗哌卡因8.93g/L,然后安放灌注管;对玻璃体进行分段切除,切除干净玻璃体后的皮质以及基底部和周边的玻璃体;若患者的视盘前新生有血管膜或者黄斑前膜,便需进行仔细的剥离,若患者的视网膜前无灌注区,则实施视网膜光凝术,若患者的视网膜有脱离现象,于手术中则需行视网膜光凝术或者冷凝术,并在手术结束之后使用C3F9或者硅油进行填充,或于患者的角膜缘后的14~16mm处使用2mm的宽硅胶带实施环扎术;若患者伴有黄斑水肿,则于手术结束后,在患者的玻璃体腔需注入曲安奈德;若患者的晶状体有明显的混浊现象,则在术中需行晶状体摘除术。手术结束后,按照常规进行冷凝切口,并对患者实施眼科的常规临床检查,而后对患者进行抗炎、预防感染的临床治疗。对于术中眼内注入曲安奈德的患者,要指导其行半卧位,针对眼内填充由C3F9或者硅油的患者,则需行俯卧位。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视力、直接检眼镜、眼压、间接检眼镜等全面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资料行分析以及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根据出血原因的分组
手术患者共计76 例(76 眼),其中,男46例,女30例,左眼为33 例,右眼为43 例; 发病原因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为10 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为31 例,视网膜中央靜脉阻塞为3 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24 例,双眼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为1 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为1 例,眼球钝挫伤为2 例,单纯玻璃积血为2 例,视网膜血管炎为2 例。在致使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原因的最多分型之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患者于术后的视力为 0.1~ 0.3,共计18 例;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于术后的视力>0.3,共计11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于术后的视力为0.1 ~0.3,共计4 例。本次研究中,76 例患者于术后的视力为:手动为2 例,数指为4 例,0.01 ~0.09 为16 例,0.1 ~0.3 为32 例,>0.3的共计22 例。
2.2 按照患者的年龄分组
本研究将患者的年龄分期划分为 3 组:(1)青年组: < 45岁(含45岁);(2)中年组:45 ~ 60 岁;(3)老年组:>60 岁(含60岁)。青年组中,由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导致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为最多,共计11 例,其次则为由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而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计5 例,再次则为由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 而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各为 2 例;中年组中,以由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为最多,共计9 例,其次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共计5 例,最后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共计2 例;老年组中,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而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为最多,共计24 例,其次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共计4 例,最后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共计3 例。
2.3 按照患者出血的时间分组
根据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时间可分为四组:(1)第一组:出血时间为15 ~30d;(2)第二组:31 ~60d;(3)第三组:61 ~ 90d;(4)第四组:> 90d。每组的眼数则分别是26,24,11以及15。在本次分组中,患者术后的视力与术前相比,均具备统计学的差异(P < 0. 01)。第一组患者术后的视力>0. 3;第二组患者的术后视力为 0. 1 ~0. 3;第三组患者术后的视力为0.01 ~0.09;第四组患者术后的视力为0. 01 ~0. 09 与 0. 1 ~0. 3,各为6 例。
3.讨论
大多数的患者在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存在于视网膜内,其发病原因可有多种,但是由于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手术前难以窥探患者眼底的具体情况,再加上屈光介质混浊,所以仪器检查也难以获得满意的检查结果,所以多是于玻璃体切割手术过程之中或手术后才可明确患者的具体病因[3]。
本研究提示,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诱因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重要的原因。临床治疗中,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效果满意,若患者于发病后的15 ~ 60d内接受手术,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尚利晓.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3):1317.
[2]冯萧萧,肖丽波,胡竹林等.单纯23G玻璃体切割手术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比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4,30(2):193-194.
[3]黄春梅.玻璃体切割术与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