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在当前学科整合背景下,信息技术既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认知工具,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认知对象。作为认知工具,学生要能够对此较熟练地加以运用,借此实现对已知学习内容的巩固复习和对未知学习内容的深入探究。作为学习对象,学生要能够就信息技术的内容、特点、学习步骤等加以练习和把握。
一、信息技术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认识
1.强调三维目标并不是不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
三维目标并没有把知识和技能排斥在外,但与传统概念上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有本质区别。首先,过于关注和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使我们的教育偏离方向,太重基础扎实,会导致思维定势、缺乏创想像和创新。其次,太重基础扎实,会导致学生兴趣丧失,课堂效率低下,以致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真正抓好基础将信息技术课里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与动手操作实际应用相结合,融会贯通、讲透、讲活,引起学生好奇心,挑选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做到举一反三。
2.“知识与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探索、学习、实践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果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如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教师不仅要重结论,而且要重过程。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学会,重在理解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经历思考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长效、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关注人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在教学中应该具体表现为: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要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同时也成为了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述出来的,更不可能一一罗列出来。教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教学的情境和氛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通过制作环保站点渗透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利用图表统计历届奥运奖牌数激发爱国情感,等等。
二、围绕三维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验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为技术而教技术,本质上不等同于计算机专业教育。在当前学科整合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更应当将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研究、设计和创造的工具,着眼于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及利用,认识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成为有责任感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成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探索发现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1.讲授示范与探索式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巩固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讲授教学法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信息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等。这种方法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效果也比较明显。
示范教学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示范操作,学生从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单元教学,如文字处理软件一节,我让学生用Word制作创意海报。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对软件本身很熟悉,实际应用却很陌生,但是对我展示的作品却颇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制作步骤交给学生让其自主完成,不但不能很好地完成,而且会因难度稍大而失去学习兴趣。示范教学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教师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并且模仿性强的特点,示范教学的成果很明显。
在引导学生自学探索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比如:申请不同邮局提供的电子邮箱。当然这样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较多,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教学方法。
2.“任务驱动”贯穿课堂内外。
“任务驱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的好方法。教师应使用各种方法,巧妙地引入“任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我们分别采取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游戏引路、学生自我探究等多种方法,巧妙地导出学习“任务”,以“具体的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在布置任务时,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能力差异,可以采取“合作学习,适当竞争”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网上获取信息”时,上课时我先组织学生自己上网寻找感兴趣的时事话题和相关评论,然后分享给大家。各组的同学在本组内可以互相切学习,下课之前组与组之间将举行比赛,看看哪组找到的最多最好。于是学生都紧张地寻找起来,熟练的学生还帮助组内较慢的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成功的一面。最后通过比赛选出冠军,冠军向大家谈一下获胜心得。学生们在下课回去的路上,还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怎样才能获取最多的信息。这样学生们既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又受到了竞争体验,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在引导同学关注时事的同时,在评论中我还进一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对于学习过程和不同程度的学生,任务的评价也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促进教学,其中最重要的过程评价、作品评价。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应该分层次来评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里,我们不应该只看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而要看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收获。评价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创新意识、技能熟练程度,基本知识、技能或兴趣习惯,参与程度,等等。课堂里每一个活动教师都要简单地评价一两句,使得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认真学习成功的重视,要让评价有针对性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3.在活动中内化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应与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如在新生入学时我们了解到他们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还比较陌生,既好奇,又不了解自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做什么,有的又有把计算机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针对这种情况在新生开学初,我们就让他们参观我校的校园信息环境,由学校的学生作为“导游”参观他们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各个班级,多媒体音像资料室,观看各班的网站,个人的主页,学生的美术作品,学生自己设计的各类小报,以及各类获奖证书等,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初步认识,并且知道他自己能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对学科课程起着极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而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增长,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增强,这样他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使隐性课程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内容版块,结合其他学科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活动的开展,而且是内化学生信息素养的好方法,学生也乐于参与,可谓一举多得。如语文学科曾开展过“乡土文化探寻”的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利用网络非富自己从现实中采集到的相关材料,并用运用信息加工手段分类转化和存储,最后用文字处理软件或者网页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学生都接受得特别快,而且也乐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脑子转得比老师还快。学以致用,学的效果就好,而且能延伸课堂学习时间,使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拘泥于课堂上的45分钟。
在当前课程整合背景下,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学会应用技术”转向“利用技术进行学习”,把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融汇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来,把信息技术视为一种环境,让学生利用这种环境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和环境达到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数字化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十年回顾:成长的快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05).
[2]袁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刍议.中小学电教,2009,(03),(下半月).
[3]邵逆芬.新课改给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新气象.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9,(04).
[4]何柏才.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7).
在当前学科整合背景下,信息技术既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认知工具,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认知对象。作为认知工具,学生要能够对此较熟练地加以运用,借此实现对已知学习内容的巩固复习和对未知学习内容的深入探究。作为学习对象,学生要能够就信息技术的内容、特点、学习步骤等加以练习和把握。
一、信息技术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认识
1.强调三维目标并不是不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
三维目标并没有把知识和技能排斥在外,但与传统概念上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有本质区别。首先,过于关注和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使我们的教育偏离方向,太重基础扎实,会导致思维定势、缺乏创想像和创新。其次,太重基础扎实,会导致学生兴趣丧失,课堂效率低下,以致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真正抓好基础将信息技术课里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与动手操作实际应用相结合,融会贯通、讲透、讲活,引起学生好奇心,挑选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做到举一反三。
2.“知识与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探索、学习、实践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果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如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教师不仅要重结论,而且要重过程。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学会,重在理解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经历思考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长效、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关注人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在教学中应该具体表现为: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要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同时也成为了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述出来的,更不可能一一罗列出来。教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教学的情境和氛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通过制作环保站点渗透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利用图表统计历届奥运奖牌数激发爱国情感,等等。
二、围绕三维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验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为技术而教技术,本质上不等同于计算机专业教育。在当前学科整合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更应当将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研究、设计和创造的工具,着眼于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及利用,认识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成为有责任感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成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探索发现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1.讲授示范与探索式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巩固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讲授教学法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信息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等。这种方法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效果也比较明显。
示范教学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示范操作,学生从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单元教学,如文字处理软件一节,我让学生用Word制作创意海报。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对软件本身很熟悉,实际应用却很陌生,但是对我展示的作品却颇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制作步骤交给学生让其自主完成,不但不能很好地完成,而且会因难度稍大而失去学习兴趣。示范教学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教师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并且模仿性强的特点,示范教学的成果很明显。
在引导学生自学探索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比如:申请不同邮局提供的电子邮箱。当然这样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较多,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教学方法。
2.“任务驱动”贯穿课堂内外。
“任务驱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的好方法。教师应使用各种方法,巧妙地引入“任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我们分别采取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游戏引路、学生自我探究等多种方法,巧妙地导出学习“任务”,以“具体的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在布置任务时,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能力差异,可以采取“合作学习,适当竞争”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网上获取信息”时,上课时我先组织学生自己上网寻找感兴趣的时事话题和相关评论,然后分享给大家。各组的同学在本组内可以互相切学习,下课之前组与组之间将举行比赛,看看哪组找到的最多最好。于是学生都紧张地寻找起来,熟练的学生还帮助组内较慢的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成功的一面。最后通过比赛选出冠军,冠军向大家谈一下获胜心得。学生们在下课回去的路上,还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怎样才能获取最多的信息。这样学生们既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又受到了竞争体验,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在引导同学关注时事的同时,在评论中我还进一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对于学习过程和不同程度的学生,任务的评价也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促进教学,其中最重要的过程评价、作品评价。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应该分层次来评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里,我们不应该只看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而要看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收获。评价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创新意识、技能熟练程度,基本知识、技能或兴趣习惯,参与程度,等等。课堂里每一个活动教师都要简单地评价一两句,使得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认真学习成功的重视,要让评价有针对性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3.在活动中内化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应与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如在新生入学时我们了解到他们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还比较陌生,既好奇,又不了解自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做什么,有的又有把计算机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针对这种情况在新生开学初,我们就让他们参观我校的校园信息环境,由学校的学生作为“导游”参观他们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各个班级,多媒体音像资料室,观看各班的网站,个人的主页,学生的美术作品,学生自己设计的各类小报,以及各类获奖证书等,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初步认识,并且知道他自己能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对学科课程起着极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而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增长,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增强,这样他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使隐性课程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内容版块,结合其他学科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活动的开展,而且是内化学生信息素养的好方法,学生也乐于参与,可谓一举多得。如语文学科曾开展过“乡土文化探寻”的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利用网络非富自己从现实中采集到的相关材料,并用运用信息加工手段分类转化和存储,最后用文字处理软件或者网页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学生都接受得特别快,而且也乐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脑子转得比老师还快。学以致用,学的效果就好,而且能延伸课堂学习时间,使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拘泥于课堂上的45分钟。
在当前课程整合背景下,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学会应用技术”转向“利用技术进行学习”,把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融汇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来,把信息技术视为一种环境,让学生利用这种环境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和环境达到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数字化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十年回顾:成长的快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05).
[2]袁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刍议.中小学电教,2009,(03),(下半月).
[3]邵逆芬.新课改给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新气象.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9,(04).
[4]何柏才.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