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叙事学发端于20世纪后半叶文学理论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它主要是将电影作为一门语言来进行研究,着眼于其文本本身的表现手法,探讨电影文本形式发展的可能性,探究其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以探求其丰富多元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叙事学;叙事结构;视点;语言;《罗曼蒂克消亡史》
前言
法国电影理论家、当代电影理论的奠基人克里斯蒂安·麦茨曾对电影的叙事艺术作出一准确的概括:“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使自己成为了一种语言。”电影的叙事手法于电影尤其是故事电影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脱胎于文学(小说)叙事学文论,主要着眼于电影的情节布置、叙述语言、叙述的时间空间、叙述视点等电影叙述技巧的研究。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以叱咤十里洋场的帮派大亨陆先生为主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的命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时代大浪潮裹挟下的浮沉跌宕。导演程耳采取多样化的电影叙事技法来为观众呈现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本文将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对影片的文本进行解读,以窥探影片的叙事策略。
1.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影片第一部分的时间线是1937年,淞沪会战前夕,陆先生杀死拒不与之合作的北方客,之后引出全篇的主线——日军军官向陆先生提出合作遭拒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暗杀行动。而开篇渡部脱帽衫及小六乘车的镜头其实发生于本时间线之前,即故事的第二部分——三年前的1934年,王老板的夫人小六的私情被撞破,陆先生遣妹夫渡部把小六与其情夫一道送往苏州,之后,画面在一片闪烁的车灯中戛然而止。在此期间,又穿插了第三个故事——电影明星吴小姐被其夫抛弃而委身于戴先生。紧接着时空跳转,又回到第一部分的主线剧情之后的1941年,二哥张先生因投敌与日本人合作而被陆先生下令暗杀,以此将该条逻辑线索补充完整。第四部分开始于一段1945年8月身处重庆的陆先生与吴小姐的简短闲谈,“喜欢哪个地方,就会喜欢哪里的菜”一语将陆先生的思绪拉向那个喜欢做日本料理的妹夫,此时画面再次切回到过去,紧接第二部分小六被渡部送往苏州的那个夜,途中被其强奸并私下截留、囚禁的命运,并以插叙手法刻画了渡部在刺杀日军军官一役中假装中枪,陆先生惨遭灭门的真相,一步步揭开其日军间谍的身份。最后一节,第五部分以顺序展现的形式叙述了日军战败,陆先生寻到小六,并在吕宋岛盟军战俘营寻到渡部,将其并其子杀死复仇。至此,所有故事发展完毕,结尾陆先生赴港,影片结束。
2.多维转换的叙述视点
首先是零聚焦,即常规的全知视角。观众拥有上帝视野,可以看到剧中人物所看不到的影像画面。影片开头,1937年,淞沪会战前夕在渡部的独白中展现的高楼林立的上海,一派繁荣安宁。影片后期,1941年的上海,俯瞰到的卻是黑白画面中的弹坑残旗,断壁残垣,一片废墟。零聚焦的视点,极具历史的纵深感,使观众直接感知到时代的全貌,两幅画面的鲜明对比,突出了日侵战争对上海造成的灾难性伤害,文明被战争所摧毁的无情和残暴。
其次是内聚焦,即叙述者是故事的亲历者,观众透过人物的视角参与到故事之中。这种方法是电影最常用的技法,即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眼睛化作观众的眼睛。本片中人物众多,所以视点同样繁杂,包括陆先生、渡部、小六、马仔、车夫、王妈、吴小姐、黑猫等。导演将他们的眼睛作为镜头,把他们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事情分别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有助于拉近电影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增加受众的参与感。如在刺杀日军军官之后,陆先生回家看到亲人下属纷纷遇难,观众随着陆先生的目光目睹了倒在血泊之中的妹妹和儿子,对陆先生此刻的悲怆心情感同身受。
最后,外聚焦手法在影片中同样有所表现。外聚焦是指叙述者只展示人物行动、客观环境,而不告知人物的目的、动机、情感等。如在渡部送小六赴苏途中,他将司机与赵先生枪杀,并强奸小六,影片进行到此时,观众对渡部的印象,还是一位关爱妻子、忠诚陆先生而挺身赴死的悲情人物,观众未明真相,对一个好好先生会突然转变得邪恶,背叛陆先生,感到一头雾水,直至影片逐步揭开渡部的真面目,才明了一切的良善做派都只是他的伪装,而他在自己的双重身份的不断转换中,人格也因此变得扭曲、分裂。
3.多元化的叙述语言
其一,字幕。影片在过场时,时常夹杂一些简短的字幕作为旁白。如开场“他终年质地考究的长衫,说着地道的上海话,跟沪上时髦的中产者一样又是喝茶又是泡澡堂子,经年累月,再看不出日本人的样子”全篇没有直接地明说渡部日本人的身份,只靠开篇的这几句话便已经明白地交代了他的背景信息。另外,由于本片时间线的跳跃性,字幕又充当了时间、背景的叙述者,能够迅速地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到即将发生的场景之中。如:“1937 上海 淞沪会战前夕”“三年前 上海”“1941 香港 太平洋战争前夕”“1945年8月 重庆 日本投降”“1944 菲律宾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等,使影片的时间逻辑顺序变得清晰。
其二,说白。影片人物念白大多是上海方言发音,这样的好处是增加观众观影的代入感,使观众迅速进入上海的地方氛围之中,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结语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叙述结构精巧,叙述角度繁多,电影语言十分丰富,这正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对电影叙事艺术永无止境的孜孜求索。形式更加新颖、多样的电影语言呈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观赏惰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电影的创作技法,满足受众的接受快感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审美追求,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为其带来更加坚韧和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冯宣凯.有差别,又没差别 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01):23-27.
[2] 卢毅.乱世众生相——解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消亡”主题[J]. 电影评介,2017,(04):12-14.
【关键词】:叙事学;叙事结构;视点;语言;《罗曼蒂克消亡史》
前言
法国电影理论家、当代电影理论的奠基人克里斯蒂安·麦茨曾对电影的叙事艺术作出一准确的概括:“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使自己成为了一种语言。”电影的叙事手法于电影尤其是故事电影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脱胎于文学(小说)叙事学文论,主要着眼于电影的情节布置、叙述语言、叙述的时间空间、叙述视点等电影叙述技巧的研究。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以叱咤十里洋场的帮派大亨陆先生为主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的命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时代大浪潮裹挟下的浮沉跌宕。导演程耳采取多样化的电影叙事技法来为观众呈现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本文将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对影片的文本进行解读,以窥探影片的叙事策略。
1.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影片第一部分的时间线是1937年,淞沪会战前夕,陆先生杀死拒不与之合作的北方客,之后引出全篇的主线——日军军官向陆先生提出合作遭拒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暗杀行动。而开篇渡部脱帽衫及小六乘车的镜头其实发生于本时间线之前,即故事的第二部分——三年前的1934年,王老板的夫人小六的私情被撞破,陆先生遣妹夫渡部把小六与其情夫一道送往苏州,之后,画面在一片闪烁的车灯中戛然而止。在此期间,又穿插了第三个故事——电影明星吴小姐被其夫抛弃而委身于戴先生。紧接着时空跳转,又回到第一部分的主线剧情之后的1941年,二哥张先生因投敌与日本人合作而被陆先生下令暗杀,以此将该条逻辑线索补充完整。第四部分开始于一段1945年8月身处重庆的陆先生与吴小姐的简短闲谈,“喜欢哪个地方,就会喜欢哪里的菜”一语将陆先生的思绪拉向那个喜欢做日本料理的妹夫,此时画面再次切回到过去,紧接第二部分小六被渡部送往苏州的那个夜,途中被其强奸并私下截留、囚禁的命运,并以插叙手法刻画了渡部在刺杀日军军官一役中假装中枪,陆先生惨遭灭门的真相,一步步揭开其日军间谍的身份。最后一节,第五部分以顺序展现的形式叙述了日军战败,陆先生寻到小六,并在吕宋岛盟军战俘营寻到渡部,将其并其子杀死复仇。至此,所有故事发展完毕,结尾陆先生赴港,影片结束。
2.多维转换的叙述视点
首先是零聚焦,即常规的全知视角。观众拥有上帝视野,可以看到剧中人物所看不到的影像画面。影片开头,1937年,淞沪会战前夕在渡部的独白中展现的高楼林立的上海,一派繁荣安宁。影片后期,1941年的上海,俯瞰到的卻是黑白画面中的弹坑残旗,断壁残垣,一片废墟。零聚焦的视点,极具历史的纵深感,使观众直接感知到时代的全貌,两幅画面的鲜明对比,突出了日侵战争对上海造成的灾难性伤害,文明被战争所摧毁的无情和残暴。
其次是内聚焦,即叙述者是故事的亲历者,观众透过人物的视角参与到故事之中。这种方法是电影最常用的技法,即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眼睛化作观众的眼睛。本片中人物众多,所以视点同样繁杂,包括陆先生、渡部、小六、马仔、车夫、王妈、吴小姐、黑猫等。导演将他们的眼睛作为镜头,把他们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事情分别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有助于拉近电影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增加受众的参与感。如在刺杀日军军官之后,陆先生回家看到亲人下属纷纷遇难,观众随着陆先生的目光目睹了倒在血泊之中的妹妹和儿子,对陆先生此刻的悲怆心情感同身受。
最后,外聚焦手法在影片中同样有所表现。外聚焦是指叙述者只展示人物行动、客观环境,而不告知人物的目的、动机、情感等。如在渡部送小六赴苏途中,他将司机与赵先生枪杀,并强奸小六,影片进行到此时,观众对渡部的印象,还是一位关爱妻子、忠诚陆先生而挺身赴死的悲情人物,观众未明真相,对一个好好先生会突然转变得邪恶,背叛陆先生,感到一头雾水,直至影片逐步揭开渡部的真面目,才明了一切的良善做派都只是他的伪装,而他在自己的双重身份的不断转换中,人格也因此变得扭曲、分裂。
3.多元化的叙述语言
其一,字幕。影片在过场时,时常夹杂一些简短的字幕作为旁白。如开场“他终年质地考究的长衫,说着地道的上海话,跟沪上时髦的中产者一样又是喝茶又是泡澡堂子,经年累月,再看不出日本人的样子”全篇没有直接地明说渡部日本人的身份,只靠开篇的这几句话便已经明白地交代了他的背景信息。另外,由于本片时间线的跳跃性,字幕又充当了时间、背景的叙述者,能够迅速地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到即将发生的场景之中。如:“1937 上海 淞沪会战前夕”“三年前 上海”“1941 香港 太平洋战争前夕”“1945年8月 重庆 日本投降”“1944 菲律宾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等,使影片的时间逻辑顺序变得清晰。
其二,说白。影片人物念白大多是上海方言发音,这样的好处是增加观众观影的代入感,使观众迅速进入上海的地方氛围之中,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结语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叙述结构精巧,叙述角度繁多,电影语言十分丰富,这正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对电影叙事艺术永无止境的孜孜求索。形式更加新颖、多样的电影语言呈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观赏惰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电影的创作技法,满足受众的接受快感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审美追求,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为其带来更加坚韧和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冯宣凯.有差别,又没差别 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01):23-27.
[2] 卢毅.乱世众生相——解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消亡”主题[J]. 电影评介,2017,(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