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它把歌唱、舞蹈、音乐、美术自然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怎样让京剧艺术走进课堂,特别是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呢?近两年,我在实施校本课程京剧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了在少年儿童中普及京剧知识,欣赏京剧艺术的尝试。 京剧校本课程从美术的角度切入京剧艺术,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视角审视京剧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教学目标。学校从二年级开始,将课程排入课表,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实践,其中有《京剧中的猴子》、《京剧故事:闹天宫》、《有趣的京剧脸谱》、《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天女散花》、《霸王别姬》、《贵妃醉酒》、《京剧中的行当》、《卡通京剧人物》、等一系列近二十个内容的教学。
通过两年的课堂教学试验,学生在对京剧艺术的认知和兴趣、审美素养的积淀和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情感等方面都悄然发生着变化。
首先,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儿童来讲,京剧距离他们生活相对比较远,舞台上反映古代的事件居多,如果直接从唱腔入手,孩子们不容易听懂,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因此,我从调动学生的感官入手,因为外在直观的因素往往最容易吸引住孩子。比如说京剧角色的扮相、京剧的服装、道具,兵器、京剧脸谱等等,本身的图案丰富,色彩强烈,寓意深刻,视觉上非常抓人。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上《京剧中的猴子》、《京剧故事:闹天宫》这两课的时候,当学生看到京剧中孙悟空、巨灵神、李天王后都很好奇,有的学生还形象的把巨灵神的脸谱称为“两面派”!在观看孙悟空“偷桃”的表演时不仅发出了情不自禁的笑声,而且还手舞足蹈地学起了其中的动作。学习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代表作——《霸王别姬》后,不仅知道了故事情节,区别了行当,认识了鱼鳞甲、硬靠等服装,还运用了美术手段,用绘画的形式进行有趣地表现。
其次,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通过接触京剧艺术,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比如将京剧中孙悟空的脸谱与真正的猴子面部进行对照比较,体会艺术的夸张与美化;欣赏《天女散花》中天女的“长绸舞”时,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结合,体会东方艺术中特有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钟馗嫁妹》时体会“丑中见美”以及夸张、变形带来的乐趣;从《贵妃醉酒》中体会服装服饰的华丽美;从京剧中关羽的扮相中学会对比色的运用;从《霸王别姬》中楚霸王项羽和虞姬在服装、动作、声音体现出的阳刚与阴柔的对比关系;从京剧《三岔口》的那种摸黑格斗的表演与传统水墨画留白的关系中体会艺术的虚实处理。当学生发现到这些美学因素后,自然渴望用自己熟悉的美术材质和工具进行大胆的表现。
再次,在京剧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不能只是简单的局限在学唱京剧和画京剧这个层面上,应该关注和挖掘的是课程的人文性质,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京剧艺术,这里离不开文学、历史的渗透,而且要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比如在学习《京剧中的关羽》这个内容时,挖掘了崇尚关羽的原因是推崇他的忠和义,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吗?再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这个学习单元,主要指导学生从梅兰芳先生精湛的演技和崇高人格的角度來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大师的生平以及京剧表演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通过典型的梅派剧目(例如《抗金兵》、《穆桂英挂帅》)来学习大师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学习后感受到什么?”有学生回答:“我觉得梅兰芳(不但)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爱国者,我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有同学写到“梅兰芳不给侵略者演出,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爱国精神,我长大了也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片力量。”“学习了这一课,我感受到了梅兰芳对祖国的热爱,对京剧事业的热爱,不怕敌人,我要学习他对工作的认真和对祖国的热爱。”
京剧校本课程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陌生的京剧于是世界,渐渐他们对于京剧艺术有了一些了解,能用部分京剧的语言名词进行交流,部分学生愿意从电视等媒体中关注京剧了,甚至有的学生走进剧场看京剧表演,亲身体验,还购买了京剧光盘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教师也和孩子们一道,伴随着课程的实施共同提高和成长。
通过两年的课堂教学试验,学生在对京剧艺术的认知和兴趣、审美素养的积淀和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情感等方面都悄然发生着变化。
首先,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儿童来讲,京剧距离他们生活相对比较远,舞台上反映古代的事件居多,如果直接从唱腔入手,孩子们不容易听懂,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因此,我从调动学生的感官入手,因为外在直观的因素往往最容易吸引住孩子。比如说京剧角色的扮相、京剧的服装、道具,兵器、京剧脸谱等等,本身的图案丰富,色彩强烈,寓意深刻,视觉上非常抓人。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上《京剧中的猴子》、《京剧故事:闹天宫》这两课的时候,当学生看到京剧中孙悟空、巨灵神、李天王后都很好奇,有的学生还形象的把巨灵神的脸谱称为“两面派”!在观看孙悟空“偷桃”的表演时不仅发出了情不自禁的笑声,而且还手舞足蹈地学起了其中的动作。学习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代表作——《霸王别姬》后,不仅知道了故事情节,区别了行当,认识了鱼鳞甲、硬靠等服装,还运用了美术手段,用绘画的形式进行有趣地表现。
其次,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通过接触京剧艺术,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比如将京剧中孙悟空的脸谱与真正的猴子面部进行对照比较,体会艺术的夸张与美化;欣赏《天女散花》中天女的“长绸舞”时,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结合,体会东方艺术中特有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钟馗嫁妹》时体会“丑中见美”以及夸张、变形带来的乐趣;从《贵妃醉酒》中体会服装服饰的华丽美;从京剧中关羽的扮相中学会对比色的运用;从《霸王别姬》中楚霸王项羽和虞姬在服装、动作、声音体现出的阳刚与阴柔的对比关系;从京剧《三岔口》的那种摸黑格斗的表演与传统水墨画留白的关系中体会艺术的虚实处理。当学生发现到这些美学因素后,自然渴望用自己熟悉的美术材质和工具进行大胆的表现。
再次,在京剧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不能只是简单的局限在学唱京剧和画京剧这个层面上,应该关注和挖掘的是课程的人文性质,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京剧艺术,这里离不开文学、历史的渗透,而且要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比如在学习《京剧中的关羽》这个内容时,挖掘了崇尚关羽的原因是推崇他的忠和义,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吗?再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这个学习单元,主要指导学生从梅兰芳先生精湛的演技和崇高人格的角度來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大师的生平以及京剧表演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通过典型的梅派剧目(例如《抗金兵》、《穆桂英挂帅》)来学习大师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学习后感受到什么?”有学生回答:“我觉得梅兰芳(不但)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爱国者,我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有同学写到“梅兰芳不给侵略者演出,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爱国精神,我长大了也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片力量。”“学习了这一课,我感受到了梅兰芳对祖国的热爱,对京剧事业的热爱,不怕敌人,我要学习他对工作的认真和对祖国的热爱。”
京剧校本课程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陌生的京剧于是世界,渐渐他们对于京剧艺术有了一些了解,能用部分京剧的语言名词进行交流,部分学生愿意从电视等媒体中关注京剧了,甚至有的学生走进剧场看京剧表演,亲身体验,还购买了京剧光盘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教师也和孩子们一道,伴随着课程的实施共同提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