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中的“生死观”比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与村上春树这两位看似南辕北辙的两位大家,如若仔细品读、认真剖析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作品中所隐藏的诸多关联性和相似性。本篇论文拟从生死观的角度对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的内在关联性、相似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庄子;村上春树;生死观
  1.序言
  庄子生活在两千年前中国战国时代,村上春树生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庄子》磅礴恣肆、包罗万象;村上春树文学奇异瑰丽、天马行空。但若仔细品读、认真剖析,就会发现作品中所隐藏的诸多关联性和相似性。目前学界鲜有人将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进行比较分析,作者欲尝试从生死观的角度挖掘出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的内在关联性、相似性,从而剖析某些亘古不变的人性。
  2.从生死观的维度分析
  生存与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千古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它在一个时候有一个终结称为死,在另一个时候又再生出来,但是永远地不会消亡。”雅斯贝尔斯说:“在死亡中,实存中断了,而我们的实存被切断以及它的片面性,恰恰使我们有可能从死亡处境出发来认识实存的局限,便站到实存与生存的分界线上,看到了我们的实存。”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是向死的存在”。《论语》云:“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篇》)。《易传》云:“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系辞上传》)。
  那么庄子和村上春树在生死观上有何异同呢?
  《庄子》中有以下两则寓言故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养生主》)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莊子并没有将“生”与“死”二元对立起来,也没有用“好”与“坏”、“乐”与“悲”简单而粗暴地给“生”与“死”定性。“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在庄子看来生与死就像春夏秋冬的不停更迭一般,是极其自然的事。对于此,我们只要心平气和地接受就可以了,并不值得痛苦。死亡本身是一种顺乎自然法则的转变,如果我们能“安时而处顺”,那么自然也就“哀乐不能入也”。庄子还认为,对于这种顺应自然的变化,我们不仅不用悲伤,反而应该“方箕踞鼓盆而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死亡。对于“慎终追远”的儒家而言,庄子的生死观毋宁说是一种石破天惊的奇谈怪论,但是对于生活在战争频繁、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中的庄子而言,对生死的豁达和乐观,不失为一剂自我拯救、自我安慰的良药。当然,也只有看透生与死的自然转化,不戚戚于生与死的苦与乐,才能无所依托,而真正步入绝对自由的高邈境界。
  那么,村上春树对于生与死又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村上春树的许多作品中都提到了“死”。譬如,《寻羊冒险记》里自杀的鼠、《挪威的森林》里自杀的直子,以及2013年出版的《没有颜色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被杀害的阿白等等。村上在《挪威的森林》里有一段关于生与死的论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雾团状的东西开始以清楚而简练的轮廓呈现出来。那轮廓我可以诉诸语言,就是: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诉诸语言之后确很平凡,但当时的我并不是将其作为语言,而是作为一团薄雾样的东西来用整个身心感受的。无论镇纸中,还是桌球台上排列的红白四个球体里,都存在着死。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在活着的同时像吸入细小灰尘似的将其吸入肺中。
  在此以前,我是将死作为完全游离于生之外的独立存在来把握的。就是说:“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反言之,在死俘获我们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天经地义、无懈可击的。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
  然而,以木月死去那个晚间为界,我再也不能如此单纯地把握死(或生)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我们无论怎样力图忘掉它都归于徒劳这点便是实证。因为在17岁那年5月一个夜晚俘获了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
  首先,村上告诉我们“死”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的宿命,无谓的挣扎终归是徒劳一场。这其实折射出根植于日本文化中的“无常观”。 正如《方丈记》开篇所言:「ゆく川の流れは绝えずして、しかももとの水にあらず。よどみに浮かぶうたかたは、かつ消えかつ结びて、久しくとどまりたるためしなし。世の 中にある、人と栖と、又かくのごとし」。人生正如河水里的水泡,时而聚集,时而消逝,都未曾在世间久留。
  其次,村上并没有将“生”与“死”对立起来,对他而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生存本身已经包含了死亡,而死亡不过是生存的延续。既然生与死已经水乳交融、结合在一起,那么极力摆脱死亡的行为终究只能是徒劳无功。
  再次,村上的生死观里多少透露出对生命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挪威的森林》创作于上世纪80年,正如前面所言,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正处于“黄金时代”。用村上的语言总结这个时期的日本,即“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一个物质高度发达、消费极具旺盛的时代,人们都忙于享受美好生活,“死亡”对他们而言,确实显得过于沉重,也很难有人能对“死”做到达观。于是,此处流露出的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实属自然。
  综上所述,虽然对于生与死,庄子表现出顺物自然的豁达和乐观,而村上春树却流露出对生命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但是庄子和村上春树都认为,生与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12月
  [2]王先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尚一鸥:《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日本学刊》2008年02期,北京
  [6]秋山虔 , 三好行雄:《日本文学史》,日本,文真堂 ,1984: 66 - 67 .
其他文献
【摘要】:晚报与早报一直为人们所熟悉,久而久之我们都习惯简单的以其发行时间的早晚来区分两者,但二者的區别不仅于此。早报,也叫晨报,是早上发行的,稿件在前一天下午4点之前截止,凌晨两点之前出版,五点左右各个报刊点可以得到最新的晨报,如遇特殊情况,稿件可以延时出版进行修改以便更全面准确。晚报是下午5点左右发行的,稿件在当天下午两点截稿,当天出版,有些事件是对当天的报道,准确性高,但时效性比晨报低。但是
期刊
对于马路上的路人来说,可能摄影对于他来说仅仅是个单反相机,但对于我来说,摄影带给我的是思想的改变。其实我们也知道如果仅仅是靠摄影本身的话根本无法改变世界,但是我通过对世界摄影史的学习后,也能感受的到,自从银版术问世以来,摄影和照片对人类的生活、交流、思想产生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从而间接促成了世界的改变。  第一张照片在我小的时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我当时还不能很具体的理解其中得含义。1945年2月
期刊
赠昕昀  盼君至寒舍,步云踏青苔。  黍黎应常备,绿蚁酿新醅。  北牖共分月,金樽石门开。  蟾光若有意,为君折桂来。  酬觉明寒夜书感怀赠  不觉寒冬至,别君已多时。  羁旅久作客,举目无故知。  麓山春尚早,湘水雁归迟。  何劳羡远雁,不肯栖寒枝。  园游偶得  朔方胡葉老,楚天秋草香。  轻风吹暖树,微雨送清凉。  路远行人少,园深石径荒。  秋情固我有,暂于人境藏。
期刊
【摘要】:杜尚著名作品《下楼梯的裸体》在艺术评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本文通过了解杜尚早期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艺术创作的特点,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分析杜尚的内心世界,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下楼梯的裸体》;杜尚;精神分析法  1.关于作品《下楼梯的裸体》的争议  杜尚一位奇特而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艺术,
期刊
就在我的梦中,经常浮现一座美丽的古城。  夕阳西下,小小的我沿着错落有致的老街,  轻快地踏着潮湿的石板路,  看着两边的四合院和房顶瓦片闪烁的金光,  静静的暖暖的映入了心田。  不知不觉来到了城墙脚下,  细细的微风拂过残旧墙砖,拂过我的眼帘,  伸手轻触,放佛能感受到她那慈祥的笑脸。  突然阵阵的香味扑鼻而来,  引得我一路小跑來到主街,  是我最爱的油茶和小烧饼。  正待我流连忘返时,听到
期刊
【摘要】:“自然”是中国人的长远追求,浸透于其人生、思想、美学和文学艺术等等方面。“自然”也是贯穿《二十四诗品》的一种美学精神,《二十四诗品》的尚“自然”有其特色和贡献。本文主要通过简析《自然》这一品,以及“自然”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自然;视觉传达设计  自老庄哲学以来,“自然”就成了中国人的一个长远的追求,这种追求浸透于中国人的人生、思想、美学和文学艺术等等之
期刊
一、风格传统  在中国,“风格”一词,最早是晋代葛洪提出来的,起初的意思是指人的风神品格。北齐时候的颜之推,把“风格”一词借入到文学中来。三国时期,著名的文论家曹丕提出了他的“文气说”,在《典论·论文》中他写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1]他的“文气说”,强调了作品风格中的作者主观因素的重要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指出:“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期刊
【摘要】:高校校园新闻网通过全方位展示高校的发展情况,逐渐成为高校的门面、形象和窗口,受到越来越多校内外人士的重视与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四川三所高校校园新闻网络编辑在稿件选择、内容整理、标题制作、版面编排四个方面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三所高校校园新闻网的编辑特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高校校园新闻网络编辑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网络编辑;编辑特色;校园网;对比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校
期刊
诉衷情  平常衣裳笑正浓,抬头若初逢。风景两岸正同,相思隔千秋。寒风送,江水东,雁难留,此情谁共?两行清泪,一枕闲愁。  诉衷情·过郡园  灯酒繁华热闹处,莫藏书香门。也曾登楼仰看,雾里瑟瑟冷冷。游子心,离人情,梦魂景,浮云落日,莫叫长泪,惊煞冬雪。  世外缘·叹黛玉  曾經是海誓山盟,今儿却花谢枝尽。如此说,世外良姻蓬莱缘。曾经是,将泪忘了意流年。海棠枝,怡红潇湘文才苑。终不过,镜花水月两重天。
期刊
【摘要】:毛姆对很多喜欢西方文学的人来说,都非常熟悉,对于毛姆这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其实在中国可能这位作家享有更高的地位,在英国有人甚至把毛姆当做是一位二流的幽默作家来看待,然而在中国毛姆所受到的推崇就要高得很多,侯维瑞先生也把毛姆的作品称为“自然主义的余波”。文章通过对毛姆小说的一系列的叙事者与叙事结构进行研究。  【关键词】:毛姆小说;叙事者;叙事结构  一、毛姆小说在中国以及世界上的声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