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面向全体并关注个别学生的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准备有效的材料,营造交流的气氛,扩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重视问题的预设与引导,及时进行交流的评价激励,加强教师的调控,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创造能力 培养方法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木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独立操作的能力,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木领时旱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关键
1.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出示这样一道补充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思考之后提出:“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兔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6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1.2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逐步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3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点,不管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可以设问:取一根16厘米的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已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实践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热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创设有趣的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多利用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或者以学生热悉的生活背景作为情景导入,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能自觉地利用这种数学意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上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边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我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与学生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通过巧妙新颖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从实践中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2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纪青青.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教研版), 2010(04)
[2]王绪娟.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巧妙融合[J].新课程(小学),2010(06)
[3]初艳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1(28)
[4]张海华.“做”数学、“悟”数学和“说”数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创造能力 培养方法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木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独立操作的能力,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木领时旱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关键
1.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出示这样一道补充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思考之后提出:“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兔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6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1.2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逐步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3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点,不管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可以设问:取一根16厘米的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已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实践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热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创设有趣的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多利用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或者以学生热悉的生活背景作为情景导入,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能自觉地利用这种数学意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上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边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我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与学生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通过巧妙新颖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从实践中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2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纪青青.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教研版), 2010(04)
[2]王绪娟.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巧妙融合[J].新课程(小学),2010(06)
[3]初艳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1(28)
[4]张海华.“做”数学、“悟”数学和“说”数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