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在落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笔者发现教师们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而忽视了课外实验在启迪学生探究能力,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行为和探究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课外实验实现了课堂实验的巩固与提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除了开展好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外,还要根据教学和教材的需要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外小实验,安排这些课外实验的目的
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实现对课堂实验的巩固、拓展、提升,以此促使学生对相应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课堂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需要巩固和提升的环节,并借此选取学生可以完成的、力所能及、安全可靠的课外实验,在实现巩固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上的巩固与提升,更是方法与思维上的延伸。
例如:在学习有关酒精知识的时候,学生认识到常见的酒精除了有液态的之外,在生活中还有一种固体形态的酒精存在。而对于固体酒精是不是酒精的固态形态,学生还是不太了解,在课堂学习中,由于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可能展开来讲。为此,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课外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制取固态的酒精。具体方法是:让学生以制取固体酒精为实验课题开展研究,让学生用量筒来量取95%的酒精样品40 mL,倒入大烧杯中。另外再取一个烧杯将白色晶体状态的醋酸钙2 g放入烧杯中,并且滴入蒸馏水,在滴入的过程中用玻璃棒进行慢慢地搅拌,促进醋酸钙的逐步溶解。之后,把溶解完成的醋酸钙液体慢慢地倒入第一个盛有酒精的烧杯中,在倒入的过程中用玻璃棒慢慢地搅拌,并仔细地观察,如果出现了浑浊现象,向烧杯中滴入几滴熔化了的石蜡液体,并慢慢搅拌,让溶液慢慢变得稠浓,最后形成一个果冻状的固体状态。然后,倒转烧杯,底部朝上,轻轻地用手拍打烧杯的底部,让固体酒精从烧杯中倒出,这样就制成了固体酒精。学生经过这样的自主实验,就会充分地认识到固体酒精和固态酒精的本质区别。
可见,在课堂实验不能够讲清楚或是没有时间讲清楚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教学任务放到课外去完成,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的疑问,设计并布置合适的课外实验,让学生经过自主实验活动,不仅解决了心中的疑问,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课外实验激励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安排的课外实验,不像课内实验是教材规定好的。课外实验探究课题的选择,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安排和设计的,这就很好地兼顾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兴趣培养的目标。所以,课外实验在激励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优势。
例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化学实验制作一些有趣的物品。在制作这些物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制作了五彩蜡烛,并让学生把制作好的五彩蜡烛带到课堂上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首先教给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出各种不同形状的蜡烛模子,然后让学生根据乙醇、蜡和金属盐类的溶解特性制作出各种颜色的蜡烛样品。
为此,先要給学生讲清楚乙醇不仅能够溶解在金属盐类中,而且也能够溶解在蜡里边,不同的金属盐类在高温燃烧的火焰中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如:MgCl2·6H2O在高温的火焰中会形成紫红的颜色,CuCl2·2H2O在高温的火焰中会呈现出蓝色,Ba(NO3)2在高温的火焰中会呈现出绿色,Ca(NO3)2在高温的火焰中呈现出暗红色等等。通过让学生把不同的金属盐和乙醇溶解,然后再溶解在液态的蜡里边,倒入事先制作好的模具中,制作出各种形状的五彩蜡烛。蜡烛的制作过程,不仅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课外实验激励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发掘有效的实验内容,解决课上无法解决的实验课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此通过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渐进提升。
三、课外实验完善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
实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有效舞台。课外实验相比于课堂教学实验来说,由于不再有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完全由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对锻炼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在课外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不仅从意志力层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意志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培养。在长期的课外实验的参与下,学生思维习惯、思维深度、思维方向都会得到校准,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了一氧化碳的知识之后,学生都会对一氧化碳中毒的现象心有余悸。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指导学生体验生活,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潜在需求和兴趣,更可以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且对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现实的意义。
于是,笔者布置了这样的化学实验:
让学生尝试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原理。首先,用鸡血代替人血来制取抗凝鸡血。先取一个小烧杯,并放入些许柠檬酸钠晶体和20 mL的蒸馏水和相同量的新鲜鸡血,在倒入的同时,用玻璃棒进行慢慢地搅拌。这样就制取成功了抗凝鸡血,之后利用课本上的方法制取需要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了。首先在甲乙两个试管中抽取等量的抗凝鸡血,分别向甲乙两个试管中充入氧气和二氧化碳观察血液的颜色变化,之后再向甲乙两个试管中分别充入二氧化碳和氧气并观察和记录血液的颜色变化。经过对比就可以知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对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作用是一样的。接下来,再取丙丁两个试管放入等量的抗凝鸡血,并分别在丙试管中先后充入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在丁试管中先后充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观察血液的颜色变化。
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相比于二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气体更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液中氧气的运载能力发生故障,导致生物机体由于缺氧而中毒。
可见,学生通过课外实验不仅获得了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及时获得的知识,而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摆脱了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依赖,真正地实现了自主探究、自主实验。
(收稿日期:2016-02-15)
而忽视了课外实验在启迪学生探究能力,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行为和探究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课外实验实现了课堂实验的巩固与提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除了开展好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外,还要根据教学和教材的需要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外小实验,安排这些课外实验的目的
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实现对课堂实验的巩固、拓展、提升,以此促使学生对相应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课堂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需要巩固和提升的环节,并借此选取学生可以完成的、力所能及、安全可靠的课外实验,在实现巩固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上的巩固与提升,更是方法与思维上的延伸。
例如:在学习有关酒精知识的时候,学生认识到常见的酒精除了有液态的之外,在生活中还有一种固体形态的酒精存在。而对于固体酒精是不是酒精的固态形态,学生还是不太了解,在课堂学习中,由于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可能展开来讲。为此,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课外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制取固态的酒精。具体方法是:让学生以制取固体酒精为实验课题开展研究,让学生用量筒来量取95%的酒精样品40 mL,倒入大烧杯中。另外再取一个烧杯将白色晶体状态的醋酸钙2 g放入烧杯中,并且滴入蒸馏水,在滴入的过程中用玻璃棒进行慢慢地搅拌,促进醋酸钙的逐步溶解。之后,把溶解完成的醋酸钙液体慢慢地倒入第一个盛有酒精的烧杯中,在倒入的过程中用玻璃棒慢慢地搅拌,并仔细地观察,如果出现了浑浊现象,向烧杯中滴入几滴熔化了的石蜡液体,并慢慢搅拌,让溶液慢慢变得稠浓,最后形成一个果冻状的固体状态。然后,倒转烧杯,底部朝上,轻轻地用手拍打烧杯的底部,让固体酒精从烧杯中倒出,这样就制成了固体酒精。学生经过这样的自主实验,就会充分地认识到固体酒精和固态酒精的本质区别。
可见,在课堂实验不能够讲清楚或是没有时间讲清楚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教学任务放到课外去完成,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的疑问,设计并布置合适的课外实验,让学生经过自主实验活动,不仅解决了心中的疑问,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课外实验激励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安排的课外实验,不像课内实验是教材规定好的。课外实验探究课题的选择,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安排和设计的,这就很好地兼顾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兴趣培养的目标。所以,课外实验在激励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优势。
例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化学实验制作一些有趣的物品。在制作这些物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制作了五彩蜡烛,并让学生把制作好的五彩蜡烛带到课堂上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首先教给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出各种不同形状的蜡烛模子,然后让学生根据乙醇、蜡和金属盐类的溶解特性制作出各种颜色的蜡烛样品。
为此,先要給学生讲清楚乙醇不仅能够溶解在金属盐类中,而且也能够溶解在蜡里边,不同的金属盐类在高温燃烧的火焰中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如:MgCl2·6H2O在高温的火焰中会形成紫红的颜色,CuCl2·2H2O在高温的火焰中会呈现出蓝色,Ba(NO3)2在高温的火焰中会呈现出绿色,Ca(NO3)2在高温的火焰中呈现出暗红色等等。通过让学生把不同的金属盐和乙醇溶解,然后再溶解在液态的蜡里边,倒入事先制作好的模具中,制作出各种形状的五彩蜡烛。蜡烛的制作过程,不仅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课外实验激励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发掘有效的实验内容,解决课上无法解决的实验课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此通过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渐进提升。
三、课外实验完善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
实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有效舞台。课外实验相比于课堂教学实验来说,由于不再有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完全由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对锻炼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在课外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不仅从意志力层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意志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培养。在长期的课外实验的参与下,学生思维习惯、思维深度、思维方向都会得到校准,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了一氧化碳的知识之后,学生都会对一氧化碳中毒的现象心有余悸。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指导学生体验生活,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潜在需求和兴趣,更可以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且对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现实的意义。
于是,笔者布置了这样的化学实验:
让学生尝试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原理。首先,用鸡血代替人血来制取抗凝鸡血。先取一个小烧杯,并放入些许柠檬酸钠晶体和20 mL的蒸馏水和相同量的新鲜鸡血,在倒入的同时,用玻璃棒进行慢慢地搅拌。这样就制取成功了抗凝鸡血,之后利用课本上的方法制取需要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了。首先在甲乙两个试管中抽取等量的抗凝鸡血,分别向甲乙两个试管中充入氧气和二氧化碳观察血液的颜色变化,之后再向甲乙两个试管中分别充入二氧化碳和氧气并观察和记录血液的颜色变化。经过对比就可以知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对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作用是一样的。接下来,再取丙丁两个试管放入等量的抗凝鸡血,并分别在丙试管中先后充入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在丁试管中先后充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观察血液的颜色变化。
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相比于二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气体更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液中氧气的运载能力发生故障,导致生物机体由于缺氧而中毒。
可见,学生通过课外实验不仅获得了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及时获得的知识,而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摆脱了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依赖,真正地实现了自主探究、自主实验。
(收稿日期: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