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计算题常见病例剖析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6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题严密,运算正确,步骤规范,结果准确”是化学计算的基本要求。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不过,教学实践证明,把易犯的“病例”列举出来加以“诊断”剖析,让学生“错中悟理”,是强化“计算功底”的省力措施。现举出几例,以供参考。
  1.“定律”理解不透
  对“质量守恒定律”不理解是造成计算错误的常见原因之一。如在计算“2.4 g镁在10 g氧气中燃烧,可生成氧化镁多少克?”时,学生解答是: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4 g镁在10 g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为2.4 g+10 g=12.4 g。计算过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只注重了“相等”这一宏观条件,而忽视了“参加反应(即实际消耗)的量”这一微观条件。因此依据错了,算得再有理也无济于事。
  2.丢三漏四,考虑不周
  如求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把算式列为:
  Ar(N)Mr(NH4NO3)×100%,漏掉了一个氮原子。
  3.没有配平化学方程式
  初中学生在计算时,顾此失彼,未配平化学方程式就直接运算的现象极为普遍,如电解18 g水可得氧气多少克的错解:
  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依题意,有
  H2O通电H2↑+O2↑
  1832
  18 gx
  解得:x=32 g
  结果氧气的质量竟比水的质量还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有一些学生却不知道“病”在何处。
  4.不乘系数,马虎大意
  分子式前面的系数不乘,也是学生在计算时常犯的错误。如计算122.5 g KClO3受热分解可生成多少克氧气?错解如下:
  设能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则有
  2KClO3△2KCl+3O2↑
  122.532
  122.5 gx
  解之得:x=32 g
  5.单位不统一
  在化学计算中,因所用量的单位不统一而造成的错误也是常见之病。如,要制取标准状况下的CO2 4.4 L,需要多少克CaCO3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错解设需用CaCO3的质量为x,则有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44
  x4.4 L
  不问青红皂白,只要见数就套用,这是解化学计算题之大忌。
  6.化学方程式不对,单位又不标,列式爱倒置
  如计算50 g CaCO3与多少克10%的盐酸恰好反应一题时,竟写出了下列化学方程式并依此列式计算:
  CaCO3+2HClCaCl2+H2CO3
  50x·10%
  10073
  虽然计算结果正确,但书写的化学方程式不规范也是错误的。
  7.纯杂混淆,设解错位
  在化学计算时,设是前提,纯是根本,遇混变纯是关键。但学生往往在关键和根本问题上出现错误。如解与40 g 14.6%的盐酸完全反应,需要含杂质(杂质不参与反应)10%的石灰石多少克时,错误地按下列步骤进行:
  设需要含杂质10%石灰石的质量x,依题意有: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
  x40×14.6% g
  余解略。还有一些学生以x×10%作为CaCO3的量而代入计算;再有一些学生虽然设参加反应的纯物质CaCO3的质量为y,但在列式时却又给y×10%。此题作为高一新生入学测试题,结果出现了纯与杂混淆,设与解错位的典型失误,不能不引起重视。
  8.忽视反应,直接计算
  如解12.4 g Na2O溶解于87.6 g水中,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类题,常常将已知物看成溶质,直接列式为12.4 g87.6 g+12.6 g×100%,这显然是错误的。
  9.概念不清,阴差阳错
  如对用水多少克和一定量的60%的硫酸(d=1.50 g/cm3)混合,能配制成1 L 20%(d=1.14 g/cm3)的硫酸溶液一题,学生进行如下的错误运算:
  设所用60%的硫酸溶液的体积为x,依题意有
  x×60%=1×20%
  解之,得x=0.33 L
  所加水的量为
  1000 mL×1.14 g/cm3-330 mL×1.50 g/cm3=64.5 L
  这是由于概念不清,将质量分数按体积分数计算。阴差阳错,值得注意。
  初中学生在化学计算中常犯的毛病很多,本文只列举以上几种。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要害,对症下药,才能防患于未然。
  (收稿日期:2015-08-10)
其他文献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提出背景  1.建构主义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 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得到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学生的学习与任务相结合,以解决任务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任务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分析问题。  2.
期刊
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可见未来中学化学改革一定会不断地革新。所以有必要对我国中学化学改革进行梳理回顾,以期为未来中学化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进行合理的展望。  一、我国中学化学改革的回顾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因为教育的任何改革都要落实到课程上,落实到课堂中,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课程改革进行梳理。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865年,1855年具
期刊
新一轮课改后的新教材(以人教版为例) 绝大多数地区已使用了4年~5年,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少数人(特别是教辅资料或考题的编写者)在新教材更新的内容上未引起高度注意,时有把旧教材中一些缺乏科学性的摒弃了的说法或表述形式编入教辅资料或联考试题中,有少数教者甚至带到课堂上,这不仅影响了新教材对学科知识构建目标的落实,也为学生的高考带来不确定因素。下面列举几例。  1.催化剂作用及定义的表述更新  在旧教材中
期刊
中学化学计量概念是化学学习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的基石,是定量研究的保证,支撑着学科的科学性发展。计量概念教学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计量概念本身,比如表达式、计算方法等,而忽视计量概念本身的内涵,学生只能简单地参考公式、套用公式,导致基于概念的变式练习或深层次理解的角度进行考查时,学生答题几近“全军覆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碰到计算类的填空等题目时,直接放弃,非常可惜。可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国家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在实践中,分析自己所面对的教学现状,包括学生需求,教师个人能力以及学校的硬件设施等,确定目标,选择
期刊
一、人类使用食盐的历史  食盐的制作与使用起源于中国,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开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现在推断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之间的时期开始煮盐,到了20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  二、食盐的组成及
期刊
随着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实行,教师各尽其能,纷纷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化学教学都有不同的理解,长期实践中都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导致现在教学理念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一种。“任务驱动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将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编写在任务中,使得教学目的明确又符合学生特点,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有
期刊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空气的组成、水的净化(过滤、吸附、蒸发、蒸馏等操作)、水的电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木炭还原氧化铜、可燃物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金属锈蚀的条件、浓硫酸的稀释、酸的性质、碱的性质、pH的测定等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实验内容,它既能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又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现列举几例,供学生在复习时参考。  
期刊
在环保的大环境下,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化学环境考题在其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中考化学考试的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环保意识的考查,切实地做到了将环保意识寓于化学教学之中,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本文将通过与课本知识的链接对中考化学环境考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1.绿色化学  绿色意识是其指导,绿色化学的最终目标是杜绝化学污染源,从而保证生产过程以及末端的污染排放都
期刊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演示实验尤其重要。一个设计合理、成功的演示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改进完善教材中的实验,使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是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  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个探究实验,教材第12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