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强调了对学生语言建构、审美情趣、文化传承、思维发展的全面培养。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融合新理念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以下主要围绕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教学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2-0062-01
前言语文核心素养是对学生人文修养和语言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实践重视不足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及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语言实践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赋予了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征,强调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传承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语言思维品质发展,以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为基础,创设语言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思维规律,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实现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批判思维、反省思维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潜藏的学习价值,完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例如,教學《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从“居然城市有山林”这一诗句入手,触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初步文章的谋篇布局,感悟景色特点的艺术性,让学生用艺术思维感悟苏州园林建筑特点。同时,教师提问:“你对苏州园林具体感受怎样?”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与景色对话,并组织语言说出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而使学生的感悟思维与艺术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二、构建真实思考空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创新中,要以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创新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提问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深度和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意识,让学生可以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和问题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插叙方式描述赶于勒”“为什么安排船上相遇?”的问题,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词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回答于勒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人,有些学生认为于勒是冷酷、唯利是图的人,还有些学生认为他对哥嫂抱有怀念之情,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让学生在次反思和讨论以上问题,就会发现于勒的价值不该被完全否定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正涵义。
三、尊重个体情感体验,发展学生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实施,是学生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形成阶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发展,揭示语文知识的审美本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审美价值,以引导者的和组织者的身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课文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绪。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表达的审美情感,教师要给予正面评价,促进学生感性审美与自发审美情感意识的充分发展。
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这篇文章是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对景物的描写非常精彩,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能力,教师要依托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审美氛围,让学生在作者描写“百草园”部分,进行仔细的观察、抓住碧绿、光滑、紫红的描述特点,让学生联想百草园的无限审美趣味
促使学生在丰富精彩的意境中,形成美好的审美趣味和理想,深刻感受作者鲁迅童年对自然的热爱和淡泊的精神状态。
四、弘扬传承文化发展,明确学生文化责任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情感的重要责任,初中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主人翁,应当积极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改革中,教师要将多元文化和民族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底蕴,进而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文章中的词句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虽然作者遭贬,但也表达了一种理想的快乐观,特别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两句名言,不仅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还传递了历史优秀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理解和认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持续创新完善语文课内教学形式,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雪琴.语文阅读教学中“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7
[2] 刘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张震.“举一”“举三”皆手段——从一堂课看“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综合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1(05)
[4] 俞明雅,范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科书的限度及实现[J].教育科学研究.2018(07)
[5] 韩雪屏.让语文教科书促进课程建设与深化教学改革——语文教科书编辑理念的不同及其新尝试[J].课程·教材·教法.2011(08)
[6] 夏家发.语文教师如何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5)
关键词: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2-0062-01
前言语文核心素养是对学生人文修养和语言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实践重视不足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及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语言实践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赋予了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征,强调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传承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语言思维品质发展,以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为基础,创设语言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思维规律,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实现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批判思维、反省思维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潜藏的学习价值,完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例如,教學《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从“居然城市有山林”这一诗句入手,触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初步文章的谋篇布局,感悟景色特点的艺术性,让学生用艺术思维感悟苏州园林建筑特点。同时,教师提问:“你对苏州园林具体感受怎样?”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与景色对话,并组织语言说出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而使学生的感悟思维与艺术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二、构建真实思考空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创新中,要以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创新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提问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深度和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意识,让学生可以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和问题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插叙方式描述赶于勒”“为什么安排船上相遇?”的问题,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词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回答于勒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人,有些学生认为于勒是冷酷、唯利是图的人,还有些学生认为他对哥嫂抱有怀念之情,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让学生在次反思和讨论以上问题,就会发现于勒的价值不该被完全否定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正涵义。
三、尊重个体情感体验,发展学生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实施,是学生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形成阶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发展,揭示语文知识的审美本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审美价值,以引导者的和组织者的身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课文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绪。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表达的审美情感,教师要给予正面评价,促进学生感性审美与自发审美情感意识的充分发展。
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这篇文章是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对景物的描写非常精彩,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能力,教师要依托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审美氛围,让学生在作者描写“百草园”部分,进行仔细的观察、抓住碧绿、光滑、紫红的描述特点,让学生联想百草园的无限审美趣味
促使学生在丰富精彩的意境中,形成美好的审美趣味和理想,深刻感受作者鲁迅童年对自然的热爱和淡泊的精神状态。
四、弘扬传承文化发展,明确学生文化责任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情感的重要责任,初中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主人翁,应当积极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改革中,教师要将多元文化和民族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底蕴,进而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文章中的词句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虽然作者遭贬,但也表达了一种理想的快乐观,特别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两句名言,不仅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还传递了历史优秀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理解和认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持续创新完善语文课内教学形式,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雪琴.语文阅读教学中“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7
[2] 刘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张震.“举一”“举三”皆手段——从一堂课看“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综合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1(05)
[4] 俞明雅,范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科书的限度及实现[J].教育科学研究.2018(07)
[5] 韩雪屏.让语文教科书促进课程建设与深化教学改革——语文教科书编辑理念的不同及其新尝试[J].课程·教材·教法.2011(08)
[6] 夏家发.语文教师如何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