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挑起了鸦片战争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itrily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起鸦片战争,许多中国人会义愤填膺,清朝中后期,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贩卖到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身体受到伤害,英国还发动了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史。
  然而,鸦片战争的起因真的只是英国人“脑子坏透了”吗?其实,鸦片战争前中英之间的贸易战,给我们提供了战争起因的一种经济视角。
  棉花本来是主打商品
  当时英国主要通过自己的东印度公司来和清朝做贸易,这家公司有详细的进出口贸易的记录,可以给后人提供第一手的素材。
  通过东印度公司的记录,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鸦片并不是英国出口中国的最重要货物,英国的主打商品其实是产自印度殖民地的棉花。比如1820年英国通过广州口岸卖给中国的货物中,棉花总计价值3200多万银元;排在第二位的是毛织品,价值也有3100多万银元;鸦片只有650万银元,只是棉花价值的五分之一而已。
  当时贩卖棉花的利润也非常高,并不比种罂粟生产鸦片后卖给中国的利润低。所以东印度公司即使不贩卖鸦片,也一样可以收支平衡,并不像过去人们所说的,英国不卖鸦片就没有东西可以卖给中国,就没有钱买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了。
  实际上东印度公司在1820年的时候,自身的确不卖鸦片!记录中的鸦片是英国的私人商贩卖给中国的,虽然也算到英国的账上,却并不是东印度公司所为。
  私人商贩闯大祸
  真正大量贩卖鸦片给中国的,正是以英国为首的私人商贩,这其实也和英国的贸易政策的变化有关。
  当时人们对鸦片的毒害作用已经了解,所以即使在英国,也有许多道德人士强烈谴责鸦片贸易。就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出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的义律,也觉得贩卖鸦片这种毒品是一种罪行,是大英帝国的耻辱。
  在这些人士的压力下,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820年之前,名义上不贩卖鸦片,只是通过一些中间商贩销售5000箱以下的鸦片,以避免各国人士的批评。但是在1833年,英国议会做出了一项决议,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独占对华贸易的特权,允许其他公司也介入对华贸易。这本来是英国国内打破东印度公司垄断的一项商业规定,但却对中英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东印度公司经营印度殖民地多年,有充足的棉花货源。那些私人商贩能搞到的棉花货源不多,但却可以在世界上许多鸦片产地搞到鸦片货源,于是他们开始疯狂地向中国倾销鸦片。
  到19世纪20年代末,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就超过了1万箱;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中国的鸦片超过了2万箱。正是这些英国私人商贩肆无忌惮地走私鸦片,让清朝的白银外流,海关还收不到关税,这才引发了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后来英国为了保护这些私人商贩利益而与清朝之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棉纺织业兴盛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记录,鸦片战争前夕输入中国的鸦片不断增加,伴随着输入中国的棉花和毛织品不断减少。比如1833年的记录显示,英国通过广州口岸卖给中国的货物中,棉花总计价值670多万银元,毛织品250多万银元,而输入的鸦片总计价值1100多万银元。
  短短十几年时间,棉花、毛织品的输入价值锐减,鸦片虽然跃居第一主打商品,但是从价值上看,根本不能和1920年棉花或毛织品的输入价值相比,鸦片增加的价值完全不能弥补棉花和毛织品减少的价值。所以,说英国为了倾销鸦片、为了扩大在清朝的市场而打仗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卖给清朝的棉花和毛织品大幅度下降了?是清朝不需要棉花了,还是印度棉花减产了?都不是,那个时期棉花依旧是清朝需要的商品,虽然自己本国也种植棉花,但印度棉花也是重要的补充。印度棉花也没有减产,而是更多地卖给了另一个国家,也就是它的宗主国——英国。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棉纺织工业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是英国本土气温低,光照少,不适合大量种棉花;棉花这种原材料必须靠进口解决,除了从新兴的美国大量进口棉花外,英国从自己的殖民地印度进口的棉花也不断增加。此消彼长之下,能够卖给清朝的棉花自然就减少了。
  而且英国对棉花的大量需求,推高了棉花的价格,这让那些靠倒买倒卖赚钱的英国私人商贩发现,倒卖棉花到清朝的利润下降了,相对来说,倒卖鸦片更赚钱。于是许多私人商贩放弃了倒卖棉花,转而倒卖鸦片到清朝。输入到清朝的鸦片越来越多,大祸就这么酿成了。
  英国对棉花的大量需求改变了中英贸易的格局,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大量涌入清朝,这既不是当时的清朝愿意看到的结果,也不是英国政府或东印度公司蓄意的行为,而是国际贸易中私人商贩追逐利润的结果。
其他文献
对着山谷喊话,会听到重复的回声,持续几秒到几十秒。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光竟然也会有类似回声的返光现象,光的返光能持续几百年!最惊人的是,返光传播速度有时是超光速的!  声音是声波,需要物质来传播,速度很慢;光是电磁波,不需要物质传播,速度极快。但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波,表现有时却很相似。  有音障,也有“光障”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米/秒,当飞行器的速度接近这个速度时,将会逐渐追上自己
期刊
无法破译的炼金术宝典  1912年,美国珍本书商威尔弗里德·伏尼契来到罗马郊区的一座古老别墅,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装满古旧图书的箱子,伏尼契打开箱子一一翻阅,结果被其中一部有着陌生文字和怪异插图的古本手稿吸引了。  手稿内的文字书写非常优美,插图则是先用线条勾勒,然后进行手工上色,显得非常精致美观。如果仅仅是这样,或许还无法引起伏尼契太大的兴趣。然而当他仔细翻看时,却发现手稿的插图内容实在是太怪异了
期刊
最多能承受多大的加速度?  物体在自由落体时的加速度约10m/s^2,这就是重力加速度,符号为g。一般来讲,大多数人都可以承受2个g左右的加速度,而超过2个g,一些人就会开始感到头晕。那么,人体最多能承受多大的加速度呢?  如果要体验3个g以上的加速度带来的感觉,那坐过山车是不错的选择,过山车最大的加速度可以达到5个g。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清醒着体会过山车带来的快感。即使5个g的加速度只持续几秒,
期刊
飞机上提供的餐饮很丰盛,牛排、红酒、鸡肉、柠檬汁等等应有尽有,但还是有乘客抱怨东西难吃,甚至早已习惯的空姐有时也难以忍受。是航空公司提供的东西不新鲜吗?事实上,无论什么食物,只要被端上飞机都会很难吃,这并不是因为航空公司没有尽心尽力,而是因为乘坐飞机的人的味蕾变得麻木了。  飞机上升导致气压的变化和机内的噪声都会使味蕾变得迟钝:飞机上的低压会使人们的三分之一味蕾失效,而令人不愉快的背景噪音也会影响
期刊
古时人们并没有时钟,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鸣声可以算是一种天然的“闹钟”了,但公鸡又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要打鸣呢?是它们自身的打鸣生物钟决定的,还是受到了外界的声音或光的刺激而做出的反应呢?  名古屋大学的研究人员把40只公鸡分成两组,第一组公鸡置于12小时日光灯照射和12小时黑暗的环境中,基本上和日出、日落的时间相匹配;第二组则置于24小时都是黑暗的环境中。  结果显示,第一组公鸡都是在亮灯前
期刊
提起杨白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红色经典歌剧《白毛女》里的女主角喜儿之父。雇农杨白劳为了生存,借了地主黄世仁的高利贷,这驴打滚的债务总也还不完。于是,恶霸地主黄世仁就逼迫杨白劳用女儿的卖身契抵债,走投无路的杨白劳最后自杀身亡。歌剧的结尾,躲进深山的喜儿获得了解放,而高利贷逼死人的黄世仁则被枪毙了。  高利贷从古至今都是与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人痛恨的对象。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就是
期刊
9·11恐怖袭击事件眨眼间已经过去了10多个年头,但是因为那场灾难而失去了亲友的人们,却仍然铭记着那噩梦般的一刻。这次袭击事件是继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历史上第二次对美国造成了重大伤亡的袭击。据官方统计,在这次事件中共有2998人遇难。在和平年代,这样的伤亡数字足以令人感到震惊了。  但是因9·11而死的人真的仅限于此吗?不管人们是否乐意相信,在9·11之后,这些恐怖分子们兵不血刃,便杀死了比袭击
期刊
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王朝都认为出国侨民是“自弃王化”,对他们漠不关心是常态,清朝初年甚至把出国华侨视为“盗贼”、“贱民”,不准他们返回祖国,更遑论保护。不过,到了清朝末年,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朝廷对华侨的态度也积极起来,不但开始谋划着如何保护侨民,甚至还出动了巡洋舰前往排华的国家和地区去施压。晚清政府一向给世界软弱可欺的印象,但是在保护侨民的征途上难得挺直了一次腰板。  华侨势力在墨西哥壮大  晚
期刊
提起德国人,我们都知道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德国人引起的,德国人在我们心中绝对是孔武好战的形象。但一位华裔德国人撰文说他在德国居住20年,都没有看到过德国人打架,真是不可思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法律严格管理的社会  按照我们的一般经验,成年人社会阅历丰富,思想比较成熟,一般不会轻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然而,青少年热血方刚,考虑不周,容易冲动,打架斗殴似乎难以避免,但在德国这种情况也极少发生,这主要得
期刊
为了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及更好的工作待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找工作的地点选择在繁华的市中心。大部分白领上班的公司和自己的住宅之间都要有40分钟以上的车程,再远一点的,甚至要坐上两三个小时的车才能到达。  对人们来说,远距离上下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减少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并且增加了疲惫的感觉。然而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远距离上下班所带来的全部不良影响,事实上,远距离上下班更是给人们的婚姻埋下了安全的隐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