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思维活动,不是简单重复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内心思想情感的自然流淌和宣泄。今年的六年级期末测试作文题依然秉持这个理念,要求学生“写一件发生在你和爸爸(也可以是妈妈、爷爷和奶奶)之间的事,先想好中心意思,再把事情写具体,注意适当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题目自定。”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写亲身经历,以检验他们表达情感和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然而,尽管命题如此宽泛,学生还是觉得力不从心,一个个面色凝重,迟迟不落笔。一些学生殚精竭虑地搜罗大脑里与写作主题相关的优秀作文、精彩片段,然后一股脑儿拼凑到自己的文章里。而大部分人依然采取保守态度,老生常谈,要么写夜里发烧了,爸爸(妈妈)背“我”去医院,要么回忆父母教“我”学骑自行车(玩滑板)……翻阅了整个年级的试卷,我们发现学生的童年生活几乎千篇一律,语言表达毫无生气。
怎样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变得轻松、愉快,让他们的作文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反思语文教学行为,力争有所作为。
一、激发兴趣,向儿童的心灵靠近
作文指导应该以人为本,要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使学生由畏惧写作转变为通过写作宣泄情感、释放情绪,让写作从任务变成学生的精神需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
1.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约束
六年级学生刚进入青春期,特别渴望独立,向往自由。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为他们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给他们自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主观察,丰富生活体验。而且要尽量给每个人汇报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兴趣的人和事物,抒发真实感受或见解,以我手写我心,自由徜徉于文字的海洋。
2.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
“任何一个学生将来当上总统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学生身上蕴藏的潜力。一旦我们发现了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也就会开始发现自己的潜力。”因此,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真诚地赞美他们,挖掘每个人身上潜在的写作天赋,帮助他们树立写作自信,从而使他们能锐意进取,尽情发挥写作才情。
二、阅读经典作品,在语言的海洋遨游
所谓“厚积而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才能丰富语言积淀,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
1.阅读课内经典美文
“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语言生动,意蕴优美,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首选对象。学习课文时,除了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本内容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积累其中个性化的语言,模仿并借鉴课文中的表达方式,用课内经典美文为写作导航,让课内阅读与作文形成良性互动。
2.博览中外经典名著
写作,“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着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除了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博览中外经典名著。可以每周推荐一篇文质兼美的课外美文,声情并茂地介绍它的主要内容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憧憬和阅读热情,锻炼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也可以每个月推荐学生阅读一部中外名著,鼓励学生及时记下好词好句,并记录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与体验,培养他们积累的好习惯。还可以经常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共读一本好书,让家长共同参与阅读指导和评价,密切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实现家校共育。
三、读写迁移,往学习的深处漫溯
“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这是语言表达的“临帖”,也是联结“读”和“写”的桥梁。只有把语言知识溶解在读写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和吸收。
1.点面结合,发现规律
六上《开国大典》是一篇纪实性报道,作者有条理地介绍了会场、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场面,展现了开国大典的壮观。在讲解典礼场面时,教师要紧扣“作者是怎样把当时的场景写具体的”这个话题展开探究。学生很快发现:这段话主要写了毛主席和群众的活动。描写毛主席是“点”,写群众的动作、语言等表现是“面”。此段描写典礼场面,既抓住了“点”,又展现了“面”,这种写法叫作“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人物写“点”,多个角度写“面”,这样描写,使场面具体、鲜活、生动感人。
2.迁移运用,掌握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品鉴了语言片段后,接着要开展读写迁移活动,及时巩固学到的方法和技能。当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秋季运动会接力比赛的视频,让他们观察画面,搜寻印象深刻的“点”和“面”,具体说说运动员当时的表现,然后运用“点面结合、抓典型写点,多角度写面”的方法记录这个精彩瞬间。在读写迁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将“点”“面”结合起来的写作技巧,提升了写作能力。
四、留心生活,向着语用的高地进发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上好语文课,还要關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感受自然,自由倾吐内心的想法、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学会以我手写我心。
学了《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后,我又带领学生阅读了林清玄的《如果麦子没有考验》《桃花心木》。这4篇文章温婉澄明,借物喻理,散发着无穷的文学魅力、哲学魅力。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引导他们谈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形势空前严峻。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白衣战士纷纷请战一线,人民解放军部队勇往直前,各行各业自觉服务支持抗疫,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针对此事,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聚焦抗疫主题,用文字记录英雄事迹、凡人善举,传播正能量,为打赢这场战“役”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写作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事。打开童心,将语言训练融入快乐的学习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渐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文字的世界自由遨游,秀出真我风采。
然而,尽管命题如此宽泛,学生还是觉得力不从心,一个个面色凝重,迟迟不落笔。一些学生殚精竭虑地搜罗大脑里与写作主题相关的优秀作文、精彩片段,然后一股脑儿拼凑到自己的文章里。而大部分人依然采取保守态度,老生常谈,要么写夜里发烧了,爸爸(妈妈)背“我”去医院,要么回忆父母教“我”学骑自行车(玩滑板)……翻阅了整个年级的试卷,我们发现学生的童年生活几乎千篇一律,语言表达毫无生气。
怎样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变得轻松、愉快,让他们的作文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反思语文教学行为,力争有所作为。
一、激发兴趣,向儿童的心灵靠近
作文指导应该以人为本,要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使学生由畏惧写作转变为通过写作宣泄情感、释放情绪,让写作从任务变成学生的精神需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
1.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约束
六年级学生刚进入青春期,特别渴望独立,向往自由。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为他们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给他们自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主观察,丰富生活体验。而且要尽量给每个人汇报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兴趣的人和事物,抒发真实感受或见解,以我手写我心,自由徜徉于文字的海洋。
2.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
“任何一个学生将来当上总统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学生身上蕴藏的潜力。一旦我们发现了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也就会开始发现自己的潜力。”因此,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真诚地赞美他们,挖掘每个人身上潜在的写作天赋,帮助他们树立写作自信,从而使他们能锐意进取,尽情发挥写作才情。
二、阅读经典作品,在语言的海洋遨游
所谓“厚积而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才能丰富语言积淀,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
1.阅读课内经典美文
“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语言生动,意蕴优美,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首选对象。学习课文时,除了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本内容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积累其中个性化的语言,模仿并借鉴课文中的表达方式,用课内经典美文为写作导航,让课内阅读与作文形成良性互动。
2.博览中外经典名著
写作,“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着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除了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博览中外经典名著。可以每周推荐一篇文质兼美的课外美文,声情并茂地介绍它的主要内容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憧憬和阅读热情,锻炼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也可以每个月推荐学生阅读一部中外名著,鼓励学生及时记下好词好句,并记录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与体验,培养他们积累的好习惯。还可以经常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共读一本好书,让家长共同参与阅读指导和评价,密切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实现家校共育。
三、读写迁移,往学习的深处漫溯
“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这是语言表达的“临帖”,也是联结“读”和“写”的桥梁。只有把语言知识溶解在读写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和吸收。
1.点面结合,发现规律
六上《开国大典》是一篇纪实性报道,作者有条理地介绍了会场、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场面,展现了开国大典的壮观。在讲解典礼场面时,教师要紧扣“作者是怎样把当时的场景写具体的”这个话题展开探究。学生很快发现:这段话主要写了毛主席和群众的活动。描写毛主席是“点”,写群众的动作、语言等表现是“面”。此段描写典礼场面,既抓住了“点”,又展现了“面”,这种写法叫作“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人物写“点”,多个角度写“面”,这样描写,使场面具体、鲜活、生动感人。
2.迁移运用,掌握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品鉴了语言片段后,接着要开展读写迁移活动,及时巩固学到的方法和技能。当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秋季运动会接力比赛的视频,让他们观察画面,搜寻印象深刻的“点”和“面”,具体说说运动员当时的表现,然后运用“点面结合、抓典型写点,多角度写面”的方法记录这个精彩瞬间。在读写迁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将“点”“面”结合起来的写作技巧,提升了写作能力。
四、留心生活,向着语用的高地进发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上好语文课,还要關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感受自然,自由倾吐内心的想法、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学会以我手写我心。
学了《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后,我又带领学生阅读了林清玄的《如果麦子没有考验》《桃花心木》。这4篇文章温婉澄明,借物喻理,散发着无穷的文学魅力、哲学魅力。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引导他们谈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形势空前严峻。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白衣战士纷纷请战一线,人民解放军部队勇往直前,各行各业自觉服务支持抗疫,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针对此事,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聚焦抗疫主题,用文字记录英雄事迹、凡人善举,传播正能量,为打赢这场战“役”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写作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事。打开童心,将语言训练融入快乐的学习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渐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文字的世界自由遨游,秀出真我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