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唤起并保持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采用了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新颖有效的练习方式、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兴趣 培养 保持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就必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又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讲授和有目的的培养。这就要教师“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易于疲劳,精神容易分散。据研究表明7—10岁的儿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如何使他们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呢?怎么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呢?怎样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操作活动手脑并用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教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
  为了讲1—10各数的顺序,我让同桌两个学生一人摆小棍,一人摆数字卡片。摆一根小棍,小棍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1的卡片;摆两根,小棍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2的卡片……学生边摆老师边板书。
  “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使学生明确0是起点,在第一根小棍的左边摆数字0。在此基础上,我把板书的小棍图变成了尺子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排列顺序,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学习了数序的知识。
  这节课由于学生动手实践,脑、口、眼、手并用,时间显得很充裕,很轻松地上完了一节课。
  
  (二)练习方式新颖有效
  
  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变为技能,需要反复多练。但重复单调的练习,学生就会厌烦,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根据巴甫洛夫发现的大脑兴奋规律,我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如在组织学生做口算练习时,除了大家常用的视算、听算和对口令外,我还设计了“打手势算”和“悄悄算”两种口算练习方法。
  为了复习巩固“10的组成”和“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为用凑十法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做准备,我上了一节打扑克游戏课。我让大家明白了道理之后,就发给每桌学生一套数字卡片,让两人“打扑克”。大家兴致勃勃,玩得很高兴。他们回家照样做了一套卡片,和爸爸妈妈去打扑克。
  
  (三)游戏活动灵活多变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接力赛、评选优秀邮递员和夺红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做法上稍加改变,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如书上有这样的问题:“下面的题对的画√,错的画×。”我在黑板上贴一幅红十字图画,让学生戴上红袖章,当“数学医院”的医生。这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治病”,为被评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据心理学研究,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了优势的兴奋灶,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利用这一规律,做游戏时,我画一个山头,山头上贴着一面红旗,两名学生从左右两边同时进行口算比赛,优胜者得到红旗。或从左右两边画上楼梯,楼梯顶上蹲着一只老鼠。让两名学生分别戴上黑猫、白猫的头饰,进行口算比赛,看谁先捉到老鼠;在分组进行接力赛时,我在每份题上画了一个跑步姿势的男孩或女孩,以小组为单位,传这份题,一人做一道,哪组先做完并且全对获胜。一面红旗,一个动物的头饰,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都加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人人争先恐后地参加做数学游戏。
  一堂游戏课,调动了全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在玩中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学习竞赛生动有趣
  
  我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搞些竞赛外,还经常搞“速算比赛”、“指得数比赛”和“抢答题比赛”等生动有趣的数学竞赛。如“指得数比赛”,我在黑板上写出所需要的数,请两人上来比赛,老师说题,得几,学生就指黑板上写的几,看谁指得对指得快。为了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我在指定两人到前面参加比赛的同时,把下面的学生也分为两队,人人当裁判员,用“打手势”的方法分别记先指对的次数,最后老师看左右两部分学生打的手势,就知道几比几了。这种比赛,如同进行一场紧张的排球赛,大家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而要当好裁判员,也必须算得快,这样就把两人的活动变为全班学生的活动,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把知识的学习寓于愉快的游戏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因而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课堂上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留家庭作业,使学生感到学习很轻松,大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解题教学中经常注意“小题大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值得引起重视。  关键词:向量 数量积 思维品质 能力    数学解题中的“小题大做”不是贬义词,而是应该提倡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以一道普通的向量题为例加以说明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摘 要: 数学学困生在小学各年级均普遍存在,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使其尽快脱“困”,一直是许多一线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与实践谈谈一些成功的做法。  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 表现 心理特征 转化策略    数学学困生在小学各年级均普遍存在,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据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学习困难生一般约占8—9%。如何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使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为优化教学环境,创造和谐课堂,教师的"教"必须致力于"引导",服务于"学",这样才能
摘 要:本文论述了思维波谷区的意义,并从创设情境、组织讨论、运用直观、鼓励探索等方面对思维波谷区里的数学调控的几种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维波谷 数学调控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思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