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都是内涵深刻,极具教育性和思想性,是渗透学生情感教育的典范之作。
  一、一“言”一“语”抒诗情
  1.绘画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绘画,可以凭借形象引发想象,帮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诗里,柳条依依,绿阴悠悠,交织成了一幅瑰丽的春景图。教学中,我运用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体会诗中有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绘成图画。一会儿工夫,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春景图立刻呈现出来,学生们胸中禁不住进发出一股对春天的赞美之声。
  2.品乐悟情。由于条件的限制,古诗教学往往不能进行实景实物观赏。此时,教师可借助音乐等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架起遐想的桥梁,燃起智慧的火花,唤起情感的共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可选用与这首古诗诗意相协调的乐曲《送别》,学生目视其文,耳悦其声,边看图片边凝神细听,似乎看到了李白的小舟渐渐远离桃花潭,而汪伦却久久伫立在江边,离愁别绪完全融合在了水天一色之间。
  二、一“词”一“句”悟诗情
  精妙绝伦的名词佳句常常是古诗文中点睛传神之笔。它们寄深意于一瞬,寓丰富于单纯,词炼意赅,句凝理深,给人以新的生活启迪。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耐人咀嚼,让人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这是诗人渴望光明前途的心声,也是学生面对艰难险阻时需要的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一“读”一“比”明诗情
  1.朗读激情。“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起始阶段的自由读,深入学习阶段的边读边思,学完全诗后的抒情诵读等等。教师还要动之以情,以教师的情牵动学生的情,使他们随同诗人进入或欢欣或伤悲的情景中。如教学汉乐府诗《江南》。我用欢乐明快的音调给学生范读,充分表现采莲少女的活泼愉快,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渲染,激起浓厚的情趣。再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诗中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我就设置这样的情境:现在你就是诗人,请问你真的是在钓鱼吗?在体验角色感情诵读中,学生会渐渐地体会到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孤寂之情。
  2.比较明情。古诗虽非出自一人之手,但诗中对情感的表达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这些内容进行重组,通过比较阅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这两首古诗虽然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送别情景,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送别角度却是不一样的。
  《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送别的对象是元二,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别董大》也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通过比较,由此一步步地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处,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情景下送别的细微不同之处,情感教育的目标也就悄然达成了。
  四、一“思”一“探”学诗情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古诗本身内在的思想性,启发学生以文悟道,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如描写粮食来之不易的《悯农》,歌颂母爱伟大的《游子吟》等等。
  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大部分没有农田耕作和家务劳动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甚至连吃饭的米饭从何而来都不知道,平时吃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让学生体验农民的辛劳,从而教育他们珍惜劳动果实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教学李绅的《悯农》时,借助了网络媒体,先出现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顶烈日冒酷暑,戴斗笠披蓑衣,播种、插秧、除草、施肥……最后把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如此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的画面,无须教师过多的解释,学生便会深深地体会到米饭来之不易,无形中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之后,我又播放出另一段联系校园内外学生的生活实际剪辑成的录像:早晨淘米时,一粒粒白白的大米随水冲进了水沟;中午就餐时,剩菜剩饭随地可见;下午放学后,践踏草坪抄近路……“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这样的行为对不对?”教师适时旁敲侧击。“假如这个小朋友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也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这样有效追问,就把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宿迁市泗阳县双语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能,也是体现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十分迫切、必要的任务,千万不可冷落“口语交际”教学。  一、重话题选择,贴学生零距离  选择合适的话题是口语交际的前提。好的话题,有助于营建真实的交际情景,激活真正的交际需要,从而推进真诚的交际过程。教师应树
本文对招商银行支行服务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文章提出了零售银行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指出了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理论进行客户价值分析,研究了银行分支机构服务营销策略的意义;对客户
怎样才能掌握好习作评语的技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紧扣“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方面,做出了富有层次性、阶梯性的宏观和微观的规定:第一学段着重练习写话,要有内容,语句完整、连贯;第二学段着重练习写片段,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第三学段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习作,要有中心,有条理,达到小学阶段的要求。那么,教师的评语也要体现出相应的阶段性,对这一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要严格把
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在和临界值比较时有时不等号不一致,造成学生在学习时记忆发生混淆.为此笔者把两种检验与临界值的比较用绝对值将其统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相比全国旅游的发展,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有着丰富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古老的历史文明,旅游经济有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写日记,坚持天天写日记呢?对此,我动了不少脑筋。  一、用批注给以鼓励,激发学生的热情  鼓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你翻阅一下我们班学生的日记,会发现教师绝不是简单浏览一遍,打上个等级就算了。而是逐句赏读,细心批注,留下中肯评价。对日记中的动人之处,我会全部勾画出来,在旁边写上“精彩”“生动”“传神”“富于感染力
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多渠道地引导学生,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习作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反映多彩的生活。  一、引导学生学观察  生活是习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习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习
目前中国的主题公园总体发展速度十分快速,类型繁多,种类齐全,分布区域集中相对集中,已经成为了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的补充资源。但是,大多数主题公园都存在收入单一,盈利不高甚至亏损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在2010年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加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并进而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大饭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