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体育,来自于我国的古代民间,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发明,是人们在日常的娱乐和锻炼方式。说道传统体育,包括的类型很多,有武术、射箭、太极拳、八段锦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现代,传统体育中的很多已经不再适应于当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但是其对身心发展的益处却没有被忽略,并仍然发挥着作用。
一、传统体育在高中阶段的应用现状
当下,在我国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节省出更多学习的时间,都将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进行了压缩,导致学生的实际运动时间并没有多少;其次在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上,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了易于集中管理,方便集体活动的跑步和体操等方式。这种形式能节约时间,并能将学生进行集中管理,省时省力,但是没有办法顾及个别学生的体质,容易导致学生身体出现状况,影响对体育运动的看法和情绪;另一方面这种集体运动形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上的兴趣发挥。
除了集中式的跑步,学生最多的体育锻炼时间就是体育课了,但是在当下我国各高中学校,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课堂内容丰富性不够。因此,当下高中的体育运动对学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
二、传统体育在影响高中生身心健康上的优势
传统体育例如武术、太极拳等,是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优秀体育项目,他们之所以能以完整的并且广为接受的形式保留至今,是因为他们本身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他们可以是一项体育项目,也可以是一个游戏形式,在锻炼过程中多了趣味性,不像跑步举重等的枯燥和单一性。其次是其功能作用的诱惑性,中国很躲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防守的效果,可以防身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作用,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体育最吸引人的地方。
其次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传统体育更加讲究方法和策略,因此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经常会融入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敏捷思维和正确看待事物的方式。
三、利用传统体育影响高中生身心健康的策略
1.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前文我们说到,传统体育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其互动性强,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要从正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要发挥传统体育这种沟通上的优势。教师在组织体育锻炼中,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锻炼,并在娱乐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状态。
寓教于乐的传统体育活动,包括踢毽子,跳绳,丢沙包等。这些传统的体育锻炼形式,是集体锻炼的主要方式,并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对于参与的人和旁观者都是一种享受。首先在参与的人的方面,这些传统体育形式需要参与的人分组,并且每一组的人都要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项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协调和配和,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意识,让学生在集体中锻炼自己正确的思想品质。同时,娱乐性的运动让学生对锻炼更加向往,态度上更加积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2.加强传统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力
运动本身是一项十分考验毅力的体育锻炼形式。当下,我国的青少年体质日趋下降,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耐力、速度等都显得越来越差,这也与当下我国各高中学校在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上的失衡有关,长此以往,我国的国民素质就算再高,也填补不了国民体质弱的短板。因此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这里的加强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行学校要挖掘多种传統体育锻炼方式,通过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减少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的枯燥干和疲惫感,同时通过多样化的体育锻炼,让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更具有选择的自由空间,也能减少学生的运动的抵触心理,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并通过长期的锻炼安排,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纵向上,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在实践安排上,要加大传统体育锻炼的时间比重,在管理力度上,要设置学校体育锻炼评判标准,避免学生偷懒。加大时间上的比重和设置体育锻炼评判标准,其目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一个理念,这就是体育锻炼和学习知识同样重要,健康的身体和智慧的头脑要并驾齐驱。其次要让学生在大量的锻炼中去磨练意志,培养耐力,从而具有坚强的个性。
结语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寻找传统体育与现代教育、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传统体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并通过观看与传统体育有关的纪录片,电影等,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认识境界,让学生怀着崇敬之心,真诚地热切地想要靠近传统体育。
【参考文献】
[1] 李小雄.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性策略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6):130-131.
[2] 熊怡妮.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OL]. 当代体育科技,2015(33).
[3] 任海. 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重塑[J]. 体育与科学,2011,32(4):1-4.
[4] 胡浩. 当代中国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与重塑[J]. 体育与科学,2017,38(3):19-23.
[5] 岳保柱. 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53-457.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
一、传统体育在高中阶段的应用现状
当下,在我国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节省出更多学习的时间,都将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进行了压缩,导致学生的实际运动时间并没有多少;其次在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上,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了易于集中管理,方便集体活动的跑步和体操等方式。这种形式能节约时间,并能将学生进行集中管理,省时省力,但是没有办法顾及个别学生的体质,容易导致学生身体出现状况,影响对体育运动的看法和情绪;另一方面这种集体运动形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上的兴趣发挥。
除了集中式的跑步,学生最多的体育锻炼时间就是体育课了,但是在当下我国各高中学校,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课堂内容丰富性不够。因此,当下高中的体育运动对学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
二、传统体育在影响高中生身心健康上的优势
传统体育例如武术、太极拳等,是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优秀体育项目,他们之所以能以完整的并且广为接受的形式保留至今,是因为他们本身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他们可以是一项体育项目,也可以是一个游戏形式,在锻炼过程中多了趣味性,不像跑步举重等的枯燥和单一性。其次是其功能作用的诱惑性,中国很躲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防守的效果,可以防身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作用,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体育最吸引人的地方。
其次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传统体育更加讲究方法和策略,因此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经常会融入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敏捷思维和正确看待事物的方式。
三、利用传统体育影响高中生身心健康的策略
1.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前文我们说到,传统体育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其互动性强,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要从正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要发挥传统体育这种沟通上的优势。教师在组织体育锻炼中,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锻炼,并在娱乐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状态。
寓教于乐的传统体育活动,包括踢毽子,跳绳,丢沙包等。这些传统的体育锻炼形式,是集体锻炼的主要方式,并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对于参与的人和旁观者都是一种享受。首先在参与的人的方面,这些传统体育形式需要参与的人分组,并且每一组的人都要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项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协调和配和,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意识,让学生在集体中锻炼自己正确的思想品质。同时,娱乐性的运动让学生对锻炼更加向往,态度上更加积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2.加强传统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力
运动本身是一项十分考验毅力的体育锻炼形式。当下,我国的青少年体质日趋下降,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耐力、速度等都显得越来越差,这也与当下我国各高中学校在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上的失衡有关,长此以往,我国的国民素质就算再高,也填补不了国民体质弱的短板。因此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这里的加强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行学校要挖掘多种传統体育锻炼方式,通过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减少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的枯燥干和疲惫感,同时通过多样化的体育锻炼,让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更具有选择的自由空间,也能减少学生的运动的抵触心理,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并通过长期的锻炼安排,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纵向上,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在实践安排上,要加大传统体育锻炼的时间比重,在管理力度上,要设置学校体育锻炼评判标准,避免学生偷懒。加大时间上的比重和设置体育锻炼评判标准,其目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一个理念,这就是体育锻炼和学习知识同样重要,健康的身体和智慧的头脑要并驾齐驱。其次要让学生在大量的锻炼中去磨练意志,培养耐力,从而具有坚强的个性。
结语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寻找传统体育与现代教育、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传统体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并通过观看与传统体育有关的纪录片,电影等,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认识境界,让学生怀着崇敬之心,真诚地热切地想要靠近传统体育。
【参考文献】
[1] 李小雄.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性策略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6):130-131.
[2] 熊怡妮.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OL]. 当代体育科技,2015(33).
[3] 任海. 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重塑[J]. 体育与科学,2011,32(4):1-4.
[4] 胡浩. 当代中国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与重塑[J]. 体育与科学,2017,38(3):19-23.
[5] 岳保柱. 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53-457.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