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Z市担保圈的大量调查材料为基础,从四个圈层逐步剖析了担保圈的生成与演变。研究认为:由于“柠檬市场”效应、道德风险、市场失灵等现象存在,造成了担保关系实质上的无效性。对此,本文从政府、银行、企业、监管等多方面入手,提出化解区域性、系统性担保圈风险的新途径。
关键词:“柠檬市场”效应;市场失灵;担保圈风险;担保无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2-0046-06
一、引言
担保圈是指多家企业通过互相担保或连环担保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以担保关系为资金链条的特殊利益体。近年来,我国频频爆出福建担保圈、新疆担保圈、河北担保圈等引发的区域性债务危机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担保圈涉及银行、企业众多,风险危害严重,对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担保圈风险的成因与内在机理,探索化解担保圈风险的有效途径,从而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诸多学者对担保圈风险成因、防控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陈雄、严思屏(2004)在对新疆担保圈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担保圈危机发生与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证券市场信息不透明、银行贷款制度漏洞、社会审计机构失职等有关。防范担保圈危机在微观上的手段主要是加强企业治理、在社会层面建立完善透明的信用体系与监管审计体系。罗玲、于洋、甄永浩(2007)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差,同时风险过分集中、违约风险高,这给信用担保机构带来很大的担保风险。我国应建立和健全与担保相关的法律体系,实施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等。万良勇、魏明海(2009)对河北担保圈进行研究后发现,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在管理体制上的不协调导致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吴堂保、刘蓉(2012)认为,我国担保法律的不健全、征信系统的不完善客观上造成了担保圈风险多发的局面。吴俊丽(2012)认为,担保风险问题根源于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效率低下,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应以互助式信用担保为基础。本文立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Z市担保圈实际,提出了解决区域性担保圈风险的新思路。
二、Z市担保圈风险典型案例
(一)担保圈风险概述
近年来,Z市企业担保风险逐渐暴露,以某化工企业A、某纺织企业B等为核心的担保圈风险牵涉全市50多家企业、银行融资超过50亿元,风险跨县域、跨地市传递特征突出。因此本文选取担保圈风险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该市担保圈风险始于2012年A企业破产事件。A企业受近年来自身经营不善、过度融资等因素影响,经营风险显现。风险暴露后,异地金融机构对A企业连续抽贷1.6亿元,导致企业资金链迅速收紧,在各家银行的融资陆续出现垫款和逾期,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完全断裂,企业被迫进入破产程序。A企业破产后,与其存在直接担保关系的4家企业总计为其代偿资金3.6亿元,其中B企业、C企业因履行担保责任相继出现资金风险,并波及D、E和F等第二层和第三层担保圈企业,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向外传递(见图1)。
担保圈风险传递层次:第一圈以A为核心。A涉及担保企业8家,被担保额为1.08亿元,对外担保企业11家、担保金额为7.13亿元,其中B、C分别为A担保1.48亿元和2.5亿元。A出险后,B、C分别为其代偿1.38亿元和1.1亿元,代偿后两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出现逾期贷款或垫款,目前不良贷款已达8.29亿元,正在重组过程中。第二圈以B、C为核心。B涉及贷款银行13家,关联企业11家,被担保金额16.27亿元,对外担保金额15.97亿元。B的互保企业E等因履行担保责任资金紧张,账户被冻结,企业被重组后成立新公司,风险状况得以缓解。C共涉及贷款银行16家,关联企业18家,被担保金额4.31亿元,对外担保金额6.34亿元。关联企业Q、D等受影响经营困难,出现逾期和垫款。第三圈以E为核心。E(重组前)被担保企业9家,被担保金额2.38亿元,为12家企业提供担保7.66亿元,其中担保企业G等因履行担保责任资金紧张,账户被冻结,出现逾期贷款和垫款。第四圈以G、H等企业为主。G的关联企业I受其履行担保责任影响经营困难,银行融资开始逾期。I的担保企业H为其代偿1400万元,企业资金链紧张情况加剧,出现逾期贷款和垫款。
从担保圈内企业风险成因看,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会增大实体经济经营压力,是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及房地产、环境治理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要素约束的矛盾加剧,纺织、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面临市场性、政策性风险加大,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模式滞后,个别企业开工率不足,效益下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陷入经营困境。同时银行风险控制要求形成保证担保偏好,企业过度融资、超能力担保严重是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从全市情况看,风险爆发前企业担保贷款占比超过60%,其中上述担保圈内核心企业的担保企业均有10个左右。担保圈内企业关系复杂,涉及银行众多,且担保圈内企业数量、保证关系、保证金额和风险传导途径均处于不断变化中,各个担保圈之间存在着很大交集,处理任何一个结点企业都牵一发动全身,给风险程度的预判和控制带来很大困难。由于担保风险的交叉性和传递性,一旦担保风险在传导的过程中失去控制,风险不断积聚,将出现裂变式的反应,常出现担保圈中单家企业的风险累积传递到多家企业的情况。担保圈风险如处置不当,将衍生成更大的跨地区、跨行业的金融风险,对金融稳定带来较大冲击。
(二)担保圈风险危害性
1. 企业担保代偿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据调查,自2012年以来,Z市共发生企业代偿行为113起,代偿金额8.82亿元。代偿企业出现风险后,企业担保能力下降,对外提供担保能力减弱。随着“担保圈”风险的不断扩大,目前辖内有能力担保的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意愿明显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所加剧。 2. 担保能力下降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一家企业破产,为其提供代偿的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情况,影响这些企业自身的信贷资金安全,同时对外担保企业的信贷安全水平也受到较大影响。据第三季度末对担保圈内10家重点企业监测,目前已有9家出现资金风险,涉及辖内10家金融机构,形成不良贷款13.89亿元,各项垫款4.81亿元,欠息1.17亿元。一旦风险集中爆发,将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3. 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制约区域信贷投放。受此影响,部分银行机构上级行收紧了信贷审批权限,提高了信贷准入门槛。如:下发风险提示,在担保贷款和贸易融资审批中从严把握;提高对地域风险的界定,对出现不良贷款的银行执行更严格的问责制度,对信贷投放、财务开支等方面自主权予以限制;把BZ市列为担保圈风险关注地区,上收授信审批权限。担保圈风险已成为制约该市贷款后续投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4. 跨区域、跨地市风险传递影响地区金融稳定。企业破产引发的相关担保圈企业风险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从实际情况来看,担保企业过度履行贷款代偿义务,不仅危及企业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也影响了对区域整体的信用评级,企业贷款难问题将更加凸显。同时,企业经营困难的不断加剧,直接减少了财政收入,进而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风险跨区域、跨地市传递,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担保圈风险传递渠道及担保无效性分析
(一)Z市担保圈的主要形式
Z市保证类贷款表现为简单互保、连环担保、交叉互保、“金字塔”式担保和家族式担保等多种形式,其中以A、B、C、E为核心分别形成几个较大的担保圈,各个担保圈之间又通过担保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交叉,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网络化的特点。该市担保圈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因融资需求形成的独立法人间的企业担保圈。目前我国《担保法》没有规范债务人、担保人与反担保人的法律关系,对债务人能否为保证人提供反担保的问题缺乏相关规定。因而,在担保行为中,反担保措施往往是借款企业同时为担保企业提供担保。当独立法人之间都存在融资需求的情况下,借款企业与担保企业之间互相提供担保时,担保圈便形成了。该类担保圈的开放性比较强,既存在两家企业的简单互保,也存在3家以上企业间的连环担保和交叉担保等更为复杂的形式。开放式担保的最终结果就是担保圈不断延伸扩大,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吸收到担保圈中来,形成一个因担保而产生且不断延伸扩大的“黑洞”。该类担保圈因其开放性,使得风险监测难度较大,外部风险因素造成的影响更加不确定、不可控。如以A企业为核心的担保圈,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大,担保风险传递的影响力也较大。
2. 子母公司、交叉控股或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人的企业互保圈。该类型担保圈主要由关联企业或子母公司构成,通常表现为集团企业、实际控制人或控股法人之间的相互担保。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担保,提高对外融资能力。此类担保圈多数为封闭的形式,不向外延伸。剔除民间融资等其他融资形式,风险总量可知,但企业风险过多地与个人风险挂靠,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旦因个人因素发生风险,极有可能引发整个担保圈的崩溃。当该类企业的担保圈对外担保呈现半开放的情况时,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风险可控性更低,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进而引发信用风险。如C企业为A代偿后出现风险,造成其参股控制的D、Q等多家互保企业出现资金风险。
3. 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形成的同行业中的交叉性互保。同行业、近似行业或上下游关联行业的中小企业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因受地域条件及企业规模偏小、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等因素限制,产业集群逐渐在银行的融资授信中形成了天然的担保圈。由于多为中小企业,银行在担保条件中通常要求两家以上的企业作为担保或追加自然人作为担保条件,使得该类担保圈兼具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特点并且交叉性特点更加明显。该类担保圈受自身特点的影响,面临的行业风险和市场风险近似,又因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且担保的交叉性明显,因此风险传导的速度更快,可在短时间内波及整个担保圈。
(二)担保圈的形成和风险传递渠道分析
Z市担保圈的形成与地区特殊的产业结构、资源存量等状况紧密相关。
一是受土地资源、房产设备有限等要素制约及企业整体经营效益影响,信用贷款及抵、质押贷款占比不高。该市为老工业城市,多山区、实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企业以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受到较大的限制,厂房设备等又难以满足银行抵押融资需求,因此寻求外部担保成为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普遍选择,久而久之形成企业担保网络错综复杂的局面。据调查,2012年贷款类型中保证、抵押、质押及信用贷款占比分别为55%、24%、11%和10%,保证类贷款占比较高。
二是产业结构中产能过剩行业占比较高,银行因风险控制要求形成担保偏好。化工产业、建材产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产能过剩行业占比较高,受银行授信政策方面的限制,银行不得不在风险控制和信贷操作中对该类行业企业提高担保条件,如要求追加担保企业等,由此造成企业担保范围不断扩大。在具体的担保企业审查中,为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银行又存在放松对企业超额担保审查的行为,从而造成担保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三是银担合作受限制,社会信用体系缺失。该市政策性担保公司较少,受部分担保公司担保风险暴露因素影响,金融机构采取暂停合作或提高门槛等措施,商业性担保公司业务量下滑明显。据调查,目前44家担保公司中仅有10多家公司与银行有业务。在无法取得担保公司信用担保情况下,中小企业只能更多依靠相互之间的担保获得融资。
综合以上案例,担保风险的扩散主要是由于担保企业代偿引发的风险传递。企业代偿行为一方面直接加剧担保企业资金紧张,另一方面企业代偿后经营受到影响,银行贷款更加谨慎,间接加剧了担保企业资金风险。担保风险主要通过以下渠道传递。
1. 市场风险引发的同行业“连环担保”和“简单互保”担保圈风险传递。受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及经济下行影响,企业面临市场风险加大,市场风险对同行业企业间形成的“连环担保”和“简单互保”担保圈影响最为明显。该类担保圈主要由同行业、近似行业或上下游关联行业形成,由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构成,如钢铁制造和钢贸企业、建材业和工贸物流、棉纺企业与服装制造等上下游企业的相互担保。该类担保圈多数为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限制只能形成简单的“连环担保”和“简单互保”,其面临的行业风险和市场风险近似,因此风险传导的速度更快,可在短时间内波及整个担保圈,导致担保圈迅速崩溃。该类型担保圈风险传递的结果最终表现为行业不良贷款的集中上升。 2. 核心企业经营风险暴露引发的“交叉担保”风险传递。在较大规模的担保圈中,通常由几个资信条件较好、资金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构成担保圈中的核心部分,并由此向下衍生,属于典型的交叉担保形式。核心企业间的关系是整个担保圈架构的基础,一旦核心企业出现风险,造成核心担保圈断裂,将导致担保圈中的风险快速向下传递,并最终对整个担保圈形成冲击。如该市A企业2012年资金链出现风险,导致C、B等多家担保圈中的核心企业出现风险。目前各金融机构对该担保圈核心企业整体的授信都在压缩,导致整个担保圈授信规模明显下降,企业相继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
3. 道德风险引发的“金字塔式”或“家族式”担保圈风险传递。道德风险引发的担保圈风险通常针对的是“金字塔式”或“家族式”的担保圈。该类企业的风险过多地与母公司或个人风险挂靠,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旦母公司或个人发生风险,极有可能引发整个担保圈的崩溃。该类担保圈的道德风险极易引发信用风险。如C企业涉及的多家企业存在关联担保,核心企业出现风险后,其控制的多家关联担保的企业贷款随之形成风险。
(三)担保圈企业担保无效性分析
1. 过度担保下的企业集体不理性导致担保实际无效。经济学的基本设定“理性人”都是自私的,会理性地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有利自身的行动或选择。但将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每个人的理性反而可能导致集体不理性。现实中,企业出于自身扩大负债更多融资的目的,往往与其他企业互相担保、超能力担保。Z市中小企业之间过度担保现象非常普遍,根据金融机构提供的重点担保企业财务数据,有31家企业所有者权益不能够覆盖企业对外提供担保金额,超能力担保比例达到24.8%。将担保圈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多家企业超额担保反而抵消了担保的实质效力。一旦出现风险,超能力担保部分将无法依约履行,大大增加了担保圈的风险程度。企业对外担保构成企业的或有负债,一旦出现代偿,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引发多个企业之间、多个金融机构之间的连锁反应,容易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2.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同行业担保弱化了担保效力。为同行业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是基于获得相关利益为目的。同业企业之间的资本相互渗入或互相担保,有利于各种合作的深入,将两者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会给双方都带来好处。例如企业提供担保时可从对方获得一定的担保费或可获得对方担保,进而节约融资成本。但同地区、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使得担保效力大大下降。同行业企业容易同时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影响,如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工业增长和节能降耗、要素约束等。当负债企业出现偿还困难时,为其担保企业由于处于同一行业也会受到影响,大大削弱了担保圈抵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往往随着行业周期性波动而引发周期性风险。
3.“柠檬市场”效应导致担保圈内高风险企业集聚。“柠檬市场”效应是指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卖方比买方占有更多的信息,买方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只能以市场平均价格估算产品价值,导致相对价值较高的商品被挤出市场,而劣质商品充斥市场的现象。在信贷市场上,优质企业往往可以通过自身信用或者通过资产抵押获得贷款,只有小企业或者高风险企业才积极寻求担保贷款,并且为了获得更多担保会积极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长此以往,担保圈内充斥着高风险企业,失去应有的信用保障效用,反而成为一条高风险导火索。这些高风险企业在低利润的情况下仍然积极寻求相互担保贷款,嵌入到担保链条中,成为了企业担保圈中最薄弱的环节,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使得整个担保圈担保失效。
4. 道德风险导致关联企业相互担保无效。处在同一实际控制人下、同一母公司控制下或者相互持股的关联企业之间容易形成牢固的担保圈。在担保圈不出问题时不会被察觉,而且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企业运作团体。因为它实质上发挥了互为补充调剂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团体内部资金运营效率。但关联企业相互担保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同一控制下企业之间资金更容易随意划拨,向银行报送财务信息可信度值得怀疑。即使承贷企业或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关联企业内部交易或与外部中介机构勾结的形式伪造粉饰财务报表,延缓风险的暴露时间,加大风险损失的程度。本担保圈案例中,C与D为关联企业,均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在C为A等代偿发生风险之后,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并未起到任何保障作用,实质上为无效担保。
5. 担保圈风险爆发后因市场失灵难以自我修复。在企业担保贷款市场中,某家企业风险暴露后,在代偿企业没有足够偿债能力的情况下,风险将会沿着担保链条扩散开来。从银行信贷管理的实际来看,如果风险企业被大型优质企业提供担保,一旦被担保企业出现风险,银行往往难以依法有效追偿。若由财务状况较差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则其担保承诺往往不能兑现。在这种情形下,仅靠市场本身的力量并不能实现担保圈的自我修复。本担保圈案例中,A企业风险暴露之后,迅速牵连到互保企业B、C等。此时若无政府介入重组,担保圈内风险将会继续蔓延,整个担保圈难以进行自我修复。
四、担保圈风险化解措施探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担保实质上是银行与企业在构建信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均衡博弈,而担保圈则是不同担保关系在多重博弈下形成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担保圈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形式上的有效行为,其实际的担保效力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破解担保圈风险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善企业内外融资环境的客观要素,改变多方博弈的基础条件,从而构建新的均衡关系。在新的均衡关系中,企业担保链能够有效拆分,能够切实阻断担保风险的传递途径,从而真正让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下结合Z市实际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构建政府主导的新型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有效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能够对担保关系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从而能够弱化担保风险,减少担保风险传递引发的不确定性。由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政府主导便成为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建设的主要形式。目前机制建设的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的集合式担保,即由政府出资成立风险补偿基金,组成企业担保资金池,池内企业缴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企业间再相互提供有限责任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有效分担风险。二是大力发展具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为企业授信承担担保责任。三是充分发挥商业性担保公司的有效补充作用。应继续加大商业担保公司监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公司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商业性担保公司的作用。通过构建新型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二)完善信息共享和披露机制,切实增强担保有效性
从理论上看,在博弈方的信息实现完全共享和透明的情况下,违约行为会在多次博弈后被驱除,理性经济人完全可以选择通过信用的方式进行交易。实际当中,担保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是银企间信息不透明状况下双方博弈的一种自然选择。在博弈过程中,信息透明度和融资担保需求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因此,完善信息共享和披露机制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融资过程中对担保的需求,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担保圈风险的形成和扩散。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一是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实现银行间对担保企业信息的共享,加强对担保链、担保圈企业的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提示,有效防范恶意担保、过度担保,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信用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企业风险信息的共享;二是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作用,通过各类联席会议及时共享和披露相关信息;三是建立强制性和常态化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披露信息,并加强信息披露的审计与监督。
(三)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高企业自有融资能力
当前企业担保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自有融资能力不足而形成被动担保。通过金融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自有融资能力,解决企业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具体来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创新抵、质押形式,有效提高抵、质押融资占比,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储等动产抵、质押形式;二是推进直接融资,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消除企业融资带来的信用风险。从现阶段来看,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化是实现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在加速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机构还要进一步完善资产价值评估体系,逐步适应由授信人向债券销售中间商的角色转变。
(四)增强企业科学管理能力,提高银行风险控制水平
切实更新理念,加快人才引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担保风险防范体系。主动加强与政府、银行部门沟通,及时掌握国家产业、信贷政策,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完善的担保风险防范体系,增强守信意识,杜绝超能力担保及过度负债引发的资金链断裂风险。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扩大抵质押范围,降低和转移担保圈贷款风险,积极发展银团贷款,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大对传统的“流而不动”的流动资金保证贷款调整力度,转变为对应物流、现金流的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产品,控制担保圈风险。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拓宽成长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企业债、集合票据等新兴融资工具的推广应用,努力拓宽成长性企业的融资渠道。对出现风险的企业,要认真分析原因,妥善处置,不能单方贸然抽贷,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形成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吴俊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方向与政府角色[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3).
[2]万良勇,魏明海.金融生态、利益输送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基于河北担保圈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5).
[3]周春梅,陈文曲.论公司担保之可行性及其限制:兼论我国公司担保制度之缺失与完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1).
[4]王健,潘健.欠发达地区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以四川凉山州为例[J].西南金融,2009,(11).
[5]孙伟凤.浅议上市公司担保风险的控制[J].当代经济,2008,(6).
[6]罗玲,于洋,甄永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5).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XY,SJ)
关键词:“柠檬市场”效应;市场失灵;担保圈风险;担保无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2-0046-06
一、引言
担保圈是指多家企业通过互相担保或连环担保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以担保关系为资金链条的特殊利益体。近年来,我国频频爆出福建担保圈、新疆担保圈、河北担保圈等引发的区域性债务危机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担保圈涉及银行、企业众多,风险危害严重,对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担保圈风险的成因与内在机理,探索化解担保圈风险的有效途径,从而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诸多学者对担保圈风险成因、防控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陈雄、严思屏(2004)在对新疆担保圈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担保圈危机发生与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证券市场信息不透明、银行贷款制度漏洞、社会审计机构失职等有关。防范担保圈危机在微观上的手段主要是加强企业治理、在社会层面建立完善透明的信用体系与监管审计体系。罗玲、于洋、甄永浩(2007)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差,同时风险过分集中、违约风险高,这给信用担保机构带来很大的担保风险。我国应建立和健全与担保相关的法律体系,实施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等。万良勇、魏明海(2009)对河北担保圈进行研究后发现,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在管理体制上的不协调导致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吴堂保、刘蓉(2012)认为,我国担保法律的不健全、征信系统的不完善客观上造成了担保圈风险多发的局面。吴俊丽(2012)认为,担保风险问题根源于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效率低下,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应以互助式信用担保为基础。本文立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Z市担保圈实际,提出了解决区域性担保圈风险的新思路。
二、Z市担保圈风险典型案例
(一)担保圈风险概述
近年来,Z市企业担保风险逐渐暴露,以某化工企业A、某纺织企业B等为核心的担保圈风险牵涉全市50多家企业、银行融资超过50亿元,风险跨县域、跨地市传递特征突出。因此本文选取担保圈风险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该市担保圈风险始于2012年A企业破产事件。A企业受近年来自身经营不善、过度融资等因素影响,经营风险显现。风险暴露后,异地金融机构对A企业连续抽贷1.6亿元,导致企业资金链迅速收紧,在各家银行的融资陆续出现垫款和逾期,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完全断裂,企业被迫进入破产程序。A企业破产后,与其存在直接担保关系的4家企业总计为其代偿资金3.6亿元,其中B企业、C企业因履行担保责任相继出现资金风险,并波及D、E和F等第二层和第三层担保圈企业,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向外传递(见图1)。
担保圈风险传递层次:第一圈以A为核心。A涉及担保企业8家,被担保额为1.08亿元,对外担保企业11家、担保金额为7.13亿元,其中B、C分别为A担保1.48亿元和2.5亿元。A出险后,B、C分别为其代偿1.38亿元和1.1亿元,代偿后两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出现逾期贷款或垫款,目前不良贷款已达8.29亿元,正在重组过程中。第二圈以B、C为核心。B涉及贷款银行13家,关联企业11家,被担保金额16.27亿元,对外担保金额15.97亿元。B的互保企业E等因履行担保责任资金紧张,账户被冻结,企业被重组后成立新公司,风险状况得以缓解。C共涉及贷款银行16家,关联企业18家,被担保金额4.31亿元,对外担保金额6.34亿元。关联企业Q、D等受影响经营困难,出现逾期和垫款。第三圈以E为核心。E(重组前)被担保企业9家,被担保金额2.38亿元,为12家企业提供担保7.66亿元,其中担保企业G等因履行担保责任资金紧张,账户被冻结,出现逾期贷款和垫款。第四圈以G、H等企业为主。G的关联企业I受其履行担保责任影响经营困难,银行融资开始逾期。I的担保企业H为其代偿1400万元,企业资金链紧张情况加剧,出现逾期贷款和垫款。
从担保圈内企业风险成因看,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会增大实体经济经营压力,是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及房地产、环境治理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要素约束的矛盾加剧,纺织、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面临市场性、政策性风险加大,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模式滞后,个别企业开工率不足,效益下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陷入经营困境。同时银行风险控制要求形成保证担保偏好,企业过度融资、超能力担保严重是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从全市情况看,风险爆发前企业担保贷款占比超过60%,其中上述担保圈内核心企业的担保企业均有10个左右。担保圈内企业关系复杂,涉及银行众多,且担保圈内企业数量、保证关系、保证金额和风险传导途径均处于不断变化中,各个担保圈之间存在着很大交集,处理任何一个结点企业都牵一发动全身,给风险程度的预判和控制带来很大困难。由于担保风险的交叉性和传递性,一旦担保风险在传导的过程中失去控制,风险不断积聚,将出现裂变式的反应,常出现担保圈中单家企业的风险累积传递到多家企业的情况。担保圈风险如处置不当,将衍生成更大的跨地区、跨行业的金融风险,对金融稳定带来较大冲击。
(二)担保圈风险危害性
1. 企业担保代偿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据调查,自2012年以来,Z市共发生企业代偿行为113起,代偿金额8.82亿元。代偿企业出现风险后,企业担保能力下降,对外提供担保能力减弱。随着“担保圈”风险的不断扩大,目前辖内有能力担保的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意愿明显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所加剧。 2. 担保能力下降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一家企业破产,为其提供代偿的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情况,影响这些企业自身的信贷资金安全,同时对外担保企业的信贷安全水平也受到较大影响。据第三季度末对担保圈内10家重点企业监测,目前已有9家出现资金风险,涉及辖内10家金融机构,形成不良贷款13.89亿元,各项垫款4.81亿元,欠息1.17亿元。一旦风险集中爆发,将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3. 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制约区域信贷投放。受此影响,部分银行机构上级行收紧了信贷审批权限,提高了信贷准入门槛。如:下发风险提示,在担保贷款和贸易融资审批中从严把握;提高对地域风险的界定,对出现不良贷款的银行执行更严格的问责制度,对信贷投放、财务开支等方面自主权予以限制;把BZ市列为担保圈风险关注地区,上收授信审批权限。担保圈风险已成为制约该市贷款后续投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4. 跨区域、跨地市风险传递影响地区金融稳定。企业破产引发的相关担保圈企业风险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从实际情况来看,担保企业过度履行贷款代偿义务,不仅危及企业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也影响了对区域整体的信用评级,企业贷款难问题将更加凸显。同时,企业经营困难的不断加剧,直接减少了财政收入,进而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风险跨区域、跨地市传递,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担保圈风险传递渠道及担保无效性分析
(一)Z市担保圈的主要形式
Z市保证类贷款表现为简单互保、连环担保、交叉互保、“金字塔”式担保和家族式担保等多种形式,其中以A、B、C、E为核心分别形成几个较大的担保圈,各个担保圈之间又通过担保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交叉,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网络化的特点。该市担保圈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因融资需求形成的独立法人间的企业担保圈。目前我国《担保法》没有规范债务人、担保人与反担保人的法律关系,对债务人能否为保证人提供反担保的问题缺乏相关规定。因而,在担保行为中,反担保措施往往是借款企业同时为担保企业提供担保。当独立法人之间都存在融资需求的情况下,借款企业与担保企业之间互相提供担保时,担保圈便形成了。该类担保圈的开放性比较强,既存在两家企业的简单互保,也存在3家以上企业间的连环担保和交叉担保等更为复杂的形式。开放式担保的最终结果就是担保圈不断延伸扩大,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吸收到担保圈中来,形成一个因担保而产生且不断延伸扩大的“黑洞”。该类担保圈因其开放性,使得风险监测难度较大,外部风险因素造成的影响更加不确定、不可控。如以A企业为核心的担保圈,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大,担保风险传递的影响力也较大。
2. 子母公司、交叉控股或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人的企业互保圈。该类型担保圈主要由关联企业或子母公司构成,通常表现为集团企业、实际控制人或控股法人之间的相互担保。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担保,提高对外融资能力。此类担保圈多数为封闭的形式,不向外延伸。剔除民间融资等其他融资形式,风险总量可知,但企业风险过多地与个人风险挂靠,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旦因个人因素发生风险,极有可能引发整个担保圈的崩溃。当该类企业的担保圈对外担保呈现半开放的情况时,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风险可控性更低,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进而引发信用风险。如C企业为A代偿后出现风险,造成其参股控制的D、Q等多家互保企业出现资金风险。
3. 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形成的同行业中的交叉性互保。同行业、近似行业或上下游关联行业的中小企业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因受地域条件及企业规模偏小、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等因素限制,产业集群逐渐在银行的融资授信中形成了天然的担保圈。由于多为中小企业,银行在担保条件中通常要求两家以上的企业作为担保或追加自然人作为担保条件,使得该类担保圈兼具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特点并且交叉性特点更加明显。该类担保圈受自身特点的影响,面临的行业风险和市场风险近似,又因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且担保的交叉性明显,因此风险传导的速度更快,可在短时间内波及整个担保圈。
(二)担保圈的形成和风险传递渠道分析
Z市担保圈的形成与地区特殊的产业结构、资源存量等状况紧密相关。
一是受土地资源、房产设备有限等要素制约及企业整体经营效益影响,信用贷款及抵、质押贷款占比不高。该市为老工业城市,多山区、实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企业以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受到较大的限制,厂房设备等又难以满足银行抵押融资需求,因此寻求外部担保成为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普遍选择,久而久之形成企业担保网络错综复杂的局面。据调查,2012年贷款类型中保证、抵押、质押及信用贷款占比分别为55%、24%、11%和10%,保证类贷款占比较高。
二是产业结构中产能过剩行业占比较高,银行因风险控制要求形成担保偏好。化工产业、建材产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产能过剩行业占比较高,受银行授信政策方面的限制,银行不得不在风险控制和信贷操作中对该类行业企业提高担保条件,如要求追加担保企业等,由此造成企业担保范围不断扩大。在具体的担保企业审查中,为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银行又存在放松对企业超额担保审查的行为,从而造成担保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三是银担合作受限制,社会信用体系缺失。该市政策性担保公司较少,受部分担保公司担保风险暴露因素影响,金融机构采取暂停合作或提高门槛等措施,商业性担保公司业务量下滑明显。据调查,目前44家担保公司中仅有10多家公司与银行有业务。在无法取得担保公司信用担保情况下,中小企业只能更多依靠相互之间的担保获得融资。
综合以上案例,担保风险的扩散主要是由于担保企业代偿引发的风险传递。企业代偿行为一方面直接加剧担保企业资金紧张,另一方面企业代偿后经营受到影响,银行贷款更加谨慎,间接加剧了担保企业资金风险。担保风险主要通过以下渠道传递。
1. 市场风险引发的同行业“连环担保”和“简单互保”担保圈风险传递。受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及经济下行影响,企业面临市场风险加大,市场风险对同行业企业间形成的“连环担保”和“简单互保”担保圈影响最为明显。该类担保圈主要由同行业、近似行业或上下游关联行业形成,由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构成,如钢铁制造和钢贸企业、建材业和工贸物流、棉纺企业与服装制造等上下游企业的相互担保。该类担保圈多数为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限制只能形成简单的“连环担保”和“简单互保”,其面临的行业风险和市场风险近似,因此风险传导的速度更快,可在短时间内波及整个担保圈,导致担保圈迅速崩溃。该类型担保圈风险传递的结果最终表现为行业不良贷款的集中上升。 2. 核心企业经营风险暴露引发的“交叉担保”风险传递。在较大规模的担保圈中,通常由几个资信条件较好、资金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构成担保圈中的核心部分,并由此向下衍生,属于典型的交叉担保形式。核心企业间的关系是整个担保圈架构的基础,一旦核心企业出现风险,造成核心担保圈断裂,将导致担保圈中的风险快速向下传递,并最终对整个担保圈形成冲击。如该市A企业2012年资金链出现风险,导致C、B等多家担保圈中的核心企业出现风险。目前各金融机构对该担保圈核心企业整体的授信都在压缩,导致整个担保圈授信规模明显下降,企业相继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
3. 道德风险引发的“金字塔式”或“家族式”担保圈风险传递。道德风险引发的担保圈风险通常针对的是“金字塔式”或“家族式”的担保圈。该类企业的风险过多地与母公司或个人风险挂靠,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旦母公司或个人发生风险,极有可能引发整个担保圈的崩溃。该类担保圈的道德风险极易引发信用风险。如C企业涉及的多家企业存在关联担保,核心企业出现风险后,其控制的多家关联担保的企业贷款随之形成风险。
(三)担保圈企业担保无效性分析
1. 过度担保下的企业集体不理性导致担保实际无效。经济学的基本设定“理性人”都是自私的,会理性地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有利自身的行动或选择。但将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每个人的理性反而可能导致集体不理性。现实中,企业出于自身扩大负债更多融资的目的,往往与其他企业互相担保、超能力担保。Z市中小企业之间过度担保现象非常普遍,根据金融机构提供的重点担保企业财务数据,有31家企业所有者权益不能够覆盖企业对外提供担保金额,超能力担保比例达到24.8%。将担保圈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多家企业超额担保反而抵消了担保的实质效力。一旦出现风险,超能力担保部分将无法依约履行,大大增加了担保圈的风险程度。企业对外担保构成企业的或有负债,一旦出现代偿,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引发多个企业之间、多个金融机构之间的连锁反应,容易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2.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同行业担保弱化了担保效力。为同行业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是基于获得相关利益为目的。同业企业之间的资本相互渗入或互相担保,有利于各种合作的深入,将两者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会给双方都带来好处。例如企业提供担保时可从对方获得一定的担保费或可获得对方担保,进而节约融资成本。但同地区、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使得担保效力大大下降。同行业企业容易同时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影响,如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工业增长和节能降耗、要素约束等。当负债企业出现偿还困难时,为其担保企业由于处于同一行业也会受到影响,大大削弱了担保圈抵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往往随着行业周期性波动而引发周期性风险。
3.“柠檬市场”效应导致担保圈内高风险企业集聚。“柠檬市场”效应是指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卖方比买方占有更多的信息,买方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只能以市场平均价格估算产品价值,导致相对价值较高的商品被挤出市场,而劣质商品充斥市场的现象。在信贷市场上,优质企业往往可以通过自身信用或者通过资产抵押获得贷款,只有小企业或者高风险企业才积极寻求担保贷款,并且为了获得更多担保会积极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长此以往,担保圈内充斥着高风险企业,失去应有的信用保障效用,反而成为一条高风险导火索。这些高风险企业在低利润的情况下仍然积极寻求相互担保贷款,嵌入到担保链条中,成为了企业担保圈中最薄弱的环节,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使得整个担保圈担保失效。
4. 道德风险导致关联企业相互担保无效。处在同一实际控制人下、同一母公司控制下或者相互持股的关联企业之间容易形成牢固的担保圈。在担保圈不出问题时不会被察觉,而且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企业运作团体。因为它实质上发挥了互为补充调剂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团体内部资金运营效率。但关联企业相互担保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同一控制下企业之间资金更容易随意划拨,向银行报送财务信息可信度值得怀疑。即使承贷企业或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关联企业内部交易或与外部中介机构勾结的形式伪造粉饰财务报表,延缓风险的暴露时间,加大风险损失的程度。本担保圈案例中,C与D为关联企业,均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在C为A等代偿发生风险之后,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并未起到任何保障作用,实质上为无效担保。
5. 担保圈风险爆发后因市场失灵难以自我修复。在企业担保贷款市场中,某家企业风险暴露后,在代偿企业没有足够偿债能力的情况下,风险将会沿着担保链条扩散开来。从银行信贷管理的实际来看,如果风险企业被大型优质企业提供担保,一旦被担保企业出现风险,银行往往难以依法有效追偿。若由财务状况较差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则其担保承诺往往不能兑现。在这种情形下,仅靠市场本身的力量并不能实现担保圈的自我修复。本担保圈案例中,A企业风险暴露之后,迅速牵连到互保企业B、C等。此时若无政府介入重组,担保圈内风险将会继续蔓延,整个担保圈难以进行自我修复。
四、担保圈风险化解措施探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担保实质上是银行与企业在构建信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均衡博弈,而担保圈则是不同担保关系在多重博弈下形成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担保圈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形式上的有效行为,其实际的担保效力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破解担保圈风险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善企业内外融资环境的客观要素,改变多方博弈的基础条件,从而构建新的均衡关系。在新的均衡关系中,企业担保链能够有效拆分,能够切实阻断担保风险的传递途径,从而真正让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下结合Z市实际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构建政府主导的新型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有效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能够对担保关系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从而能够弱化担保风险,减少担保风险传递引发的不确定性。由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政府主导便成为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建设的主要形式。目前机制建设的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的集合式担保,即由政府出资成立风险补偿基金,组成企业担保资金池,池内企业缴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企业间再相互提供有限责任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有效分担风险。二是大力发展具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为企业授信承担担保责任。三是充分发挥商业性担保公司的有效补充作用。应继续加大商业担保公司监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公司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商业性担保公司的作用。通过构建新型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二)完善信息共享和披露机制,切实增强担保有效性
从理论上看,在博弈方的信息实现完全共享和透明的情况下,违约行为会在多次博弈后被驱除,理性经济人完全可以选择通过信用的方式进行交易。实际当中,担保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是银企间信息不透明状况下双方博弈的一种自然选择。在博弈过程中,信息透明度和融资担保需求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因此,完善信息共享和披露机制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融资过程中对担保的需求,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担保圈风险的形成和扩散。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一是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实现银行间对担保企业信息的共享,加强对担保链、担保圈企业的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提示,有效防范恶意担保、过度担保,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信用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企业风险信息的共享;二是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作用,通过各类联席会议及时共享和披露相关信息;三是建立强制性和常态化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披露信息,并加强信息披露的审计与监督。
(三)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高企业自有融资能力
当前企业担保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自有融资能力不足而形成被动担保。通过金融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自有融资能力,解决企业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具体来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创新抵、质押形式,有效提高抵、质押融资占比,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储等动产抵、质押形式;二是推进直接融资,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消除企业融资带来的信用风险。从现阶段来看,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化是实现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在加速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机构还要进一步完善资产价值评估体系,逐步适应由授信人向债券销售中间商的角色转变。
(四)增强企业科学管理能力,提高银行风险控制水平
切实更新理念,加快人才引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担保风险防范体系。主动加强与政府、银行部门沟通,及时掌握国家产业、信贷政策,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完善的担保风险防范体系,增强守信意识,杜绝超能力担保及过度负债引发的资金链断裂风险。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扩大抵质押范围,降低和转移担保圈贷款风险,积极发展银团贷款,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大对传统的“流而不动”的流动资金保证贷款调整力度,转变为对应物流、现金流的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产品,控制担保圈风险。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拓宽成长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企业债、集合票据等新兴融资工具的推广应用,努力拓宽成长性企业的融资渠道。对出现风险的企业,要认真分析原因,妥善处置,不能单方贸然抽贷,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形成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吴俊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方向与政府角色[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3).
[2]万良勇,魏明海.金融生态、利益输送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基于河北担保圈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5).
[3]周春梅,陈文曲.论公司担保之可行性及其限制:兼论我国公司担保制度之缺失与完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1).
[4]王健,潘健.欠发达地区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以四川凉山州为例[J].西南金融,2009,(11).
[5]孙伟凤.浅议上市公司担保风险的控制[J].当代经济,2008,(6).
[6]罗玲,于洋,甄永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5).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XY,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