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永恒的斗争的化身,
是原子时代青年的英雄。
他欢愉的瞬间少有而珍贵,
既是男孩,又是男人;既温柔又暴烈,既纤细又顽强。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性感模式:
用带着几分邪气的危险眼神挑逗镜头,诱惑世界。
今天,他的样子反复地被印在各种地方:Levi’s的牛仔裤,zippo打火机……
和玛莉莲·梦露、猫王、可口可乐及Levi’s牛仔裤一并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50年代的美国,新一代的青年在物质富裕与精神空虚间迷失,怀疑父辈的传统观念与道德信条,酝酿着长大成人的裂变,等待着“叛乱”的爆发——他们需要一位新的文化偶像来充当代言人。而加里·格兰特太优雅,亨弗莱·鲍嘉太沧桑,贾利·库柏、约翰·韦恩这些一身正气的好莱坞古典英雄只适合中产阶级的父母去膜拜。
于是他们的青春坐标上出现了闪闪红星一般的光辉人物,一位只活了24个年头的年轻人——詹姆斯·迪恩。无论他在电影中怎样救赎自己的灵魂,始终是以孤单的身影去对抗眼前的一切。而哪怕在剧中眯着眼睛叼根香烟笑得一脸的褶子,也无损他那张年轻英俊的脸。他颓废的表情惹人怜爱,神经质的举止让人疯狂。安迪·沃霍尔说“詹姆斯·迪恩一共拍了三部电影,《伊甸园之东》、《无因的反叛》和《巨人》。不过,即使他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依旧是50年代最伟大的男明星。”
你得承认,这就是偶像。
小标:俄狄浦斯的忧伤
詹姆斯·迪恩8岁时,母亲患上了癌症。这导致他的一生都在寻找母亲的替代者,从亲戚、老师,到情人,甚至电影中的角色。但这种缺失永远无法填补。其实没人知道他的母亲究竟什么样,或许他的爱和痛苦已经完全将那模糊的记忆美化,也或许他爱的不过是一个自己虚构的人。无论如何,迪恩感到自己被世界遗弃。
他顶着一头蓬松的乱发,叼着香烟,穿着牛仔裤、夹克、T恤衫,拖着犹疑而茫然的步子走进了好莱坞,以一股近乎粗野的原始力量击中了彷徨的青年敏感的神经。
初到好莱坞时,迪恩随身携带着一把枪,不拍片的时候就不与人说话,常常一个人呆在化妆室里。而到他最后一部电影《巨人》时,他还是会悄悄避开人群,在半夜独自开着吉普去捉野兔——好莱坞浮华的名利场距离他很远。
事实上从未有一个地方能让迪恩产生归属感,也没有谁能与他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人们说他是双性恋,流连于同性恋酒吧,把自己放纵在性与酒精的狂欢中。可即便如此,他的眼中依旧流露着落寞,经常突然陷入沉思,旁若无人地凝神冥想。或许只有表演是他唯一的发泄方式,他把内心深处的悲凉彻底融入到角色中。所以银幕上他那孤独的眼神像是无家可归的孩子,令人心碎。
小标:惺惺相惜的好莱坞疯子
迪恩一直想亲近马龙·白兰度,真诚地希望得到友谊。他打过几次电话,有时候白兰度会简单地和他聊几句,有时候就干脆打开录答机,听着迪恩在电话那头紧张地留下口讯,不说话,也不回电。敏感的迪恩受到了伤害,白兰度也察觉到这一点,但他始终保持着距离。
在一次晚会上,白兰度看到这个男孩冲进来,像个疯子一样把夹克脱下揉上一团扔在地上,白兰度觉得有些恼火,他把迪恩拉到一边狠狠教训了一通,最后将一位心理医生的联系方式塞给了迪恩。
或许迪恩比白兰度更忠实于自我,死亡把他铸造为传奇,而活下来的白兰度却最多只能成为经典。
白兰度后来回忆与迪恩见面的情景:“那个年轻人站在花花世界的门槛上不知所措”,如今这两位好莱坞最有力量的叛逆者都已然离世,在天国里,他们大概也会惺惺相惜。
拍摄《巨人》时,伊丽莎白·泰勒已是好莱坞万众瞩目的女皇。刚开拍时,她嫉妒迪恩无法掩盖的光彩抢尽了自己的风头,抱怨他常常为了施展“方法派表演”而擅自中断排练,觉得这个野小子冷酷粗鲁,极其自私。
他们排演了一遍又一遍,但迪恩还是表情僵硬。突然,他停了下来,走出几步,在众目睽睽之下拉开裤子撒尿。没人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当人们目瞪口呆时,他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平静地说:“好了,开拍吧!”这一次他们顺利通过了。
据迪恩后来解释,当时他实在太紧张以至于难以释放潜意识中的能量。就在那一刻他认为自己如果能做出那样的举动,也有勇气在摄影机前完成任何表演。而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鲁莽行为勾起了泰勒的好奇心,她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这个异端分子。
隨着拍摄的进行,泰勒和迪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吃晚饭时会坐在一起,甚至在晚上神秘地消失。泰勒还送了一只小猫给迪恩。后来她承认两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友谊:他们曾经聊天到半夜,听迪恩讲述他的过去,他的母亲。但是第二天,迪恩又会变得非常冷淡,甚至有意躲避——他害怕暴露自己。这让泰勒感到不可理喻。
小标:终于自弃的痞子
所以詹姆斯·迪恩总是激起旁人极端的感情:与之有过交往的人,不是狂热地迷恋和崇拜他,就是强烈地痛恨与诅咒他。《伊甸园之东》的女主角朱蒂·哈里斯说他像汤姆·索亚一般顽皮可爱;丹尼斯·霍珀对他怀着无比景仰,“他领先那个时代20年”;而在导演尼古拉斯·雷眼中,他的能力“不能够与过去或现在的任何演员相比较”。但对于伊利亚·卡赞和乔治·史蒂文森来说,与迪恩一起拍片的经历简直是一场噩梦,史蒂文森甚至咬牙切齿地发誓永远不会再让迪恩演出他导的电影。迪恩从还是藉藉无名的龙套演员开始,关于他粗暴无礼、脾气古怪的指责就没有停止过。
迪恩知道好莱坞需要一个坏小子,无论他怎么使坏也都总能像被溺爱的孩子般得到宽恕,所以他肆无忌惮地放任,刻意强化自己的不羁形象,游戏般捉弄为他痴迷的公众。但他讨厌被人摆布,当电影公司为了制造花边新闻安排女明星故作亲昵地陪伴他出席晚会时,他感到局促不安,根本无法挤出一点微笑。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游走中,他越来越失落。
这便不奇怪为什么传言说他有潜在的死亡冲动,因为一直以来他都太寂寞,太绝望。迪恩曾经对好友丹尼斯·霍珀说想当导演,那样就可以躲到幕后,不用像傀儡一样被人操控,梦想还来不及实现,迪恩却在死神面前败下阵来,迷恋赛车的迪恩在保时捷的疯狂中车毁人亡。
“只有在这时候我才感到自己是完整的。”迪恩迷恋速度,在加速过程中他能够找回自我。不是依靠技术取胜,而是凭着一股拿生命赌博的冒险精神去挑战死亡。1955年9月30日,他终于挣脱一切羁绊,驾驶一辆保时捷直接冲向了死神。
他曾经很喜欢引用一句电影台词:“生亦放纵,死亦匆匆,唯留青春遗容。”这次他真的如愿以偿:死亡,是他这一生中最成功的演出,青春被永恒定格,生命被升华为一个不老的传说。
小标:风继续吹
迪恩只活了24岁,然后驾着他的保时捷与一辆福特轿车亲密接触,撒手而去。他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Dream as if you’ll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ll die today(把生命当成永恒来幻想,把今天当成末日来过)。迪恩是在用他身后巨大的空缺提示了自己的存在。当年跟着他愤世嫉俗的那一代青年早已老去,而詹姆斯·迪恩,时光没能风蚀他英俊的脸,。或许是拒绝结束叛逆,固执地对抗着成人世界。青春物语会在每一代人身上反复重演,于是他也伴着一代代人走过年少轻狂的飞扬岁月。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有一期关于上个世纪100位人物的专题,詹姆斯·迪恩名列其中,该评论以逝去的女星玛莉莲·梦露为切入点:“从女演员到偶像,到授权使用的商标,只有猫王和詹姆斯·迪恩在市场份额上能跟她竞争。”
今天,迪恩的样子反复地被印在各种地方:Levi’s的牛仔裤,zippo打火机……一切便于崇拜和收藏的地方。连老牌的Eagles(老鹰乐队)也把他写成了歌曲。电影,照片,乃至真实中的詹姆斯·迪恩不可变更,所以这个青年反叛象征的符号,至今和玛莉莲·梦露、猫王、可口可乐及Levi’s牛仔裤一并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迪恩对亚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香港的著名导演张彻和岳枫就喜欢在自己的武打片中让演员王羽(《独臂刀》)和张翼(《夺魂铃》)去模仿詹姆斯·迪恩的气质和神态,只不过传承在中国侠客身上的更多的是孤独和忧郁。张彻更多次表示美国的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迪恩是自己最喜欢的两位男演员。之后香港的陈百强和张国荣也是詹姆斯·迪恩的忠实影迷,张国荣出演了由王家卫导演的向上个世纪50年代致敬的电影《阿飞正传》(和詹姆斯·迪恩的电影同名),并唯一一次夺得香港金像奖影帝。他曾说如果能挑选,他会选择上个世纪50年代,和詹姆斯·迪恩生活在一个时空。
詹姆斯·迪恩以反叛奏响了一个时代的序曲,当那个时代结束后,他仍然是屹立不倒的偶像。
是原子时代青年的英雄。
他欢愉的瞬间少有而珍贵,
既是男孩,又是男人;既温柔又暴烈,既纤细又顽强。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性感模式:
用带着几分邪气的危险眼神挑逗镜头,诱惑世界。
今天,他的样子反复地被印在各种地方:Levi’s的牛仔裤,zippo打火机……
和玛莉莲·梦露、猫王、可口可乐及Levi’s牛仔裤一并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50年代的美国,新一代的青年在物质富裕与精神空虚间迷失,怀疑父辈的传统观念与道德信条,酝酿着长大成人的裂变,等待着“叛乱”的爆发——他们需要一位新的文化偶像来充当代言人。而加里·格兰特太优雅,亨弗莱·鲍嘉太沧桑,贾利·库柏、约翰·韦恩这些一身正气的好莱坞古典英雄只适合中产阶级的父母去膜拜。
于是他们的青春坐标上出现了闪闪红星一般的光辉人物,一位只活了24个年头的年轻人——詹姆斯·迪恩。无论他在电影中怎样救赎自己的灵魂,始终是以孤单的身影去对抗眼前的一切。而哪怕在剧中眯着眼睛叼根香烟笑得一脸的褶子,也无损他那张年轻英俊的脸。他颓废的表情惹人怜爱,神经质的举止让人疯狂。安迪·沃霍尔说“詹姆斯·迪恩一共拍了三部电影,《伊甸园之东》、《无因的反叛》和《巨人》。不过,即使他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依旧是50年代最伟大的男明星。”
你得承认,这就是偶像。
小标:俄狄浦斯的忧伤
詹姆斯·迪恩8岁时,母亲患上了癌症。这导致他的一生都在寻找母亲的替代者,从亲戚、老师,到情人,甚至电影中的角色。但这种缺失永远无法填补。其实没人知道他的母亲究竟什么样,或许他的爱和痛苦已经完全将那模糊的记忆美化,也或许他爱的不过是一个自己虚构的人。无论如何,迪恩感到自己被世界遗弃。
他顶着一头蓬松的乱发,叼着香烟,穿着牛仔裤、夹克、T恤衫,拖着犹疑而茫然的步子走进了好莱坞,以一股近乎粗野的原始力量击中了彷徨的青年敏感的神经。
初到好莱坞时,迪恩随身携带着一把枪,不拍片的时候就不与人说话,常常一个人呆在化妆室里。而到他最后一部电影《巨人》时,他还是会悄悄避开人群,在半夜独自开着吉普去捉野兔——好莱坞浮华的名利场距离他很远。
事实上从未有一个地方能让迪恩产生归属感,也没有谁能与他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人们说他是双性恋,流连于同性恋酒吧,把自己放纵在性与酒精的狂欢中。可即便如此,他的眼中依旧流露着落寞,经常突然陷入沉思,旁若无人地凝神冥想。或许只有表演是他唯一的发泄方式,他把内心深处的悲凉彻底融入到角色中。所以银幕上他那孤独的眼神像是无家可归的孩子,令人心碎。
小标:惺惺相惜的好莱坞疯子
迪恩一直想亲近马龙·白兰度,真诚地希望得到友谊。他打过几次电话,有时候白兰度会简单地和他聊几句,有时候就干脆打开录答机,听着迪恩在电话那头紧张地留下口讯,不说话,也不回电。敏感的迪恩受到了伤害,白兰度也察觉到这一点,但他始终保持着距离。
在一次晚会上,白兰度看到这个男孩冲进来,像个疯子一样把夹克脱下揉上一团扔在地上,白兰度觉得有些恼火,他把迪恩拉到一边狠狠教训了一通,最后将一位心理医生的联系方式塞给了迪恩。
或许迪恩比白兰度更忠实于自我,死亡把他铸造为传奇,而活下来的白兰度却最多只能成为经典。
白兰度后来回忆与迪恩见面的情景:“那个年轻人站在花花世界的门槛上不知所措”,如今这两位好莱坞最有力量的叛逆者都已然离世,在天国里,他们大概也会惺惺相惜。
拍摄《巨人》时,伊丽莎白·泰勒已是好莱坞万众瞩目的女皇。刚开拍时,她嫉妒迪恩无法掩盖的光彩抢尽了自己的风头,抱怨他常常为了施展“方法派表演”而擅自中断排练,觉得这个野小子冷酷粗鲁,极其自私。
他们排演了一遍又一遍,但迪恩还是表情僵硬。突然,他停了下来,走出几步,在众目睽睽之下拉开裤子撒尿。没人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当人们目瞪口呆时,他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平静地说:“好了,开拍吧!”这一次他们顺利通过了。
据迪恩后来解释,当时他实在太紧张以至于难以释放潜意识中的能量。就在那一刻他认为自己如果能做出那样的举动,也有勇气在摄影机前完成任何表演。而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鲁莽行为勾起了泰勒的好奇心,她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这个异端分子。
隨着拍摄的进行,泰勒和迪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吃晚饭时会坐在一起,甚至在晚上神秘地消失。泰勒还送了一只小猫给迪恩。后来她承认两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友谊:他们曾经聊天到半夜,听迪恩讲述他的过去,他的母亲。但是第二天,迪恩又会变得非常冷淡,甚至有意躲避——他害怕暴露自己。这让泰勒感到不可理喻。
小标:终于自弃的痞子
所以詹姆斯·迪恩总是激起旁人极端的感情:与之有过交往的人,不是狂热地迷恋和崇拜他,就是强烈地痛恨与诅咒他。《伊甸园之东》的女主角朱蒂·哈里斯说他像汤姆·索亚一般顽皮可爱;丹尼斯·霍珀对他怀着无比景仰,“他领先那个时代20年”;而在导演尼古拉斯·雷眼中,他的能力“不能够与过去或现在的任何演员相比较”。但对于伊利亚·卡赞和乔治·史蒂文森来说,与迪恩一起拍片的经历简直是一场噩梦,史蒂文森甚至咬牙切齿地发誓永远不会再让迪恩演出他导的电影。迪恩从还是藉藉无名的龙套演员开始,关于他粗暴无礼、脾气古怪的指责就没有停止过。
迪恩知道好莱坞需要一个坏小子,无论他怎么使坏也都总能像被溺爱的孩子般得到宽恕,所以他肆无忌惮地放任,刻意强化自己的不羁形象,游戏般捉弄为他痴迷的公众。但他讨厌被人摆布,当电影公司为了制造花边新闻安排女明星故作亲昵地陪伴他出席晚会时,他感到局促不安,根本无法挤出一点微笑。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游走中,他越来越失落。
这便不奇怪为什么传言说他有潜在的死亡冲动,因为一直以来他都太寂寞,太绝望。迪恩曾经对好友丹尼斯·霍珀说想当导演,那样就可以躲到幕后,不用像傀儡一样被人操控,梦想还来不及实现,迪恩却在死神面前败下阵来,迷恋赛车的迪恩在保时捷的疯狂中车毁人亡。
“只有在这时候我才感到自己是完整的。”迪恩迷恋速度,在加速过程中他能够找回自我。不是依靠技术取胜,而是凭着一股拿生命赌博的冒险精神去挑战死亡。1955年9月30日,他终于挣脱一切羁绊,驾驶一辆保时捷直接冲向了死神。
他曾经很喜欢引用一句电影台词:“生亦放纵,死亦匆匆,唯留青春遗容。”这次他真的如愿以偿:死亡,是他这一生中最成功的演出,青春被永恒定格,生命被升华为一个不老的传说。
小标:风继续吹
迪恩只活了24岁,然后驾着他的保时捷与一辆福特轿车亲密接触,撒手而去。他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Dream as if you’ll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ll die today(把生命当成永恒来幻想,把今天当成末日来过)。迪恩是在用他身后巨大的空缺提示了自己的存在。当年跟着他愤世嫉俗的那一代青年早已老去,而詹姆斯·迪恩,时光没能风蚀他英俊的脸,。或许是拒绝结束叛逆,固执地对抗着成人世界。青春物语会在每一代人身上反复重演,于是他也伴着一代代人走过年少轻狂的飞扬岁月。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有一期关于上个世纪100位人物的专题,詹姆斯·迪恩名列其中,该评论以逝去的女星玛莉莲·梦露为切入点:“从女演员到偶像,到授权使用的商标,只有猫王和詹姆斯·迪恩在市场份额上能跟她竞争。”
今天,迪恩的样子反复地被印在各种地方:Levi’s的牛仔裤,zippo打火机……一切便于崇拜和收藏的地方。连老牌的Eagles(老鹰乐队)也把他写成了歌曲。电影,照片,乃至真实中的詹姆斯·迪恩不可变更,所以这个青年反叛象征的符号,至今和玛莉莲·梦露、猫王、可口可乐及Levi’s牛仔裤一并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迪恩对亚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香港的著名导演张彻和岳枫就喜欢在自己的武打片中让演员王羽(《独臂刀》)和张翼(《夺魂铃》)去模仿詹姆斯·迪恩的气质和神态,只不过传承在中国侠客身上的更多的是孤独和忧郁。张彻更多次表示美国的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迪恩是自己最喜欢的两位男演员。之后香港的陈百强和张国荣也是詹姆斯·迪恩的忠实影迷,张国荣出演了由王家卫导演的向上个世纪50年代致敬的电影《阿飞正传》(和詹姆斯·迪恩的电影同名),并唯一一次夺得香港金像奖影帝。他曾说如果能挑选,他会选择上个世纪50年代,和詹姆斯·迪恩生活在一个时空。
詹姆斯·迪恩以反叛奏响了一个时代的序曲,当那个时代结束后,他仍然是屹立不倒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