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民族地区的中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牧区的藏族学生,进入中学后在新环境里不仅要闯过语言关、生活关,更要闯过学习关。尤其是从牧区过来的学生,入学时的数学起点大多数相当低,有的连小学最基本的四则混合运算都不能熟练掌握,而且不善于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寻找解题思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较低。虽然学习认真、肯吃苦,但学习效率较低,甚至有些人认为数学太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引导民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值得我们这些数学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创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言、敢于批评争论,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让周围环境成为学生灵感的激发场所,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朋友。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都有好奇、好新鲜、爱发问、爱表现自己、爱争论问题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活跃学习气氛。对学生表扬多、指责少;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及时肯定,使之不断增强学习信心;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也善意而中肯地指出,引导他们自觉地改正。平时,学生的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我都注意在课堂上及时提出来,开展讨论,然后进行评讲,既鼓励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又提高了寻找简捷解题思路的能力。在复习课中,我也尽可能选择一些与课本上不同形式的例题,既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因而产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以情动人,培养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爱是教育的前提,爱生是教师的天职。不爱学生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好学生呢?在民族学校,大多数民族学生一般都惧怕数学,觉得难以理解,認识不到它的价值和作用,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自然影响到他们数学素质的提高。有些学生年龄小,远离父母,加上牧区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产生自卑感。因此,本人经常在他们自习课时到教室指导他们,答疑解难;午休有空时到寝室了解他们的冷暖和疾病,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课余时间与他们一起玩耍、谈心。以真情温暖学生,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爱戴。与此同时,针对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心态,让他们认识到不管是在农、牧区还是在今后的生活中都需要数学、离不开数学,了解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解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逐步启发了他们想学、自觉地学数学的愿望。
三、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程度悬殊,这在中学数学科内表现尤为突出。为了在教学中既以大纲、课本为统一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到中等学生的实际,还要解决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分组。按照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把他们分为好、中、差三组,然后根据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在练习题的评析中,对层次差的小组,在指出他们缺点的同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和表现出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提问时的简单题要更多地照顾到层次差的小组,让他们多一些答题机会。对中等以上的学生,在要求他们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让他们课外去思考、回答。长此以往,学生们一定会满怀信心地面对数学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从小受教育的环境条件不同,不少民族学生因数学基础差,数学学习上的“级差”自卑感使不少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极大的压力,在数学学习中常常畏首畏尾,严重缺乏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另外,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重基础教学,而在创新教育方面比较薄弱。民族学生的创造欲被压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发挥,从而直接影响民族地区中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质量难以大面积提高。因此,以开放题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是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之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思维训练, 又要打破教材常规模式,设计具有适当难度和探索创新因素的数学问题(作课堂学习或课后作业) ,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思考的空间。对既能用通法或常规方法又能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加以鼓励和赞扬,倡导学生在有坚实基础的前提下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一、创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言、敢于批评争论,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让周围环境成为学生灵感的激发场所,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朋友。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都有好奇、好新鲜、爱发问、爱表现自己、爱争论问题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活跃学习气氛。对学生表扬多、指责少;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及时肯定,使之不断增强学习信心;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也善意而中肯地指出,引导他们自觉地改正。平时,学生的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我都注意在课堂上及时提出来,开展讨论,然后进行评讲,既鼓励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又提高了寻找简捷解题思路的能力。在复习课中,我也尽可能选择一些与课本上不同形式的例题,既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因而产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以情动人,培养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爱是教育的前提,爱生是教师的天职。不爱学生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好学生呢?在民族学校,大多数民族学生一般都惧怕数学,觉得难以理解,認识不到它的价值和作用,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自然影响到他们数学素质的提高。有些学生年龄小,远离父母,加上牧区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产生自卑感。因此,本人经常在他们自习课时到教室指导他们,答疑解难;午休有空时到寝室了解他们的冷暖和疾病,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课余时间与他们一起玩耍、谈心。以真情温暖学生,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爱戴。与此同时,针对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心态,让他们认识到不管是在农、牧区还是在今后的生活中都需要数学、离不开数学,了解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解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逐步启发了他们想学、自觉地学数学的愿望。
三、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程度悬殊,这在中学数学科内表现尤为突出。为了在教学中既以大纲、课本为统一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到中等学生的实际,还要解决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分组。按照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把他们分为好、中、差三组,然后根据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在练习题的评析中,对层次差的小组,在指出他们缺点的同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和表现出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提问时的简单题要更多地照顾到层次差的小组,让他们多一些答题机会。对中等以上的学生,在要求他们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让他们课外去思考、回答。长此以往,学生们一定会满怀信心地面对数学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从小受教育的环境条件不同,不少民族学生因数学基础差,数学学习上的“级差”自卑感使不少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极大的压力,在数学学习中常常畏首畏尾,严重缺乏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另外,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重基础教学,而在创新教育方面比较薄弱。民族学生的创造欲被压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发挥,从而直接影响民族地区中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质量难以大面积提高。因此,以开放题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是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之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思维训练, 又要打破教材常规模式,设计具有适当难度和探索创新因素的数学问题(作课堂学习或课后作业) ,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思考的空间。对既能用通法或常规方法又能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加以鼓励和赞扬,倡导学生在有坚实基础的前提下敢于创新、善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