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开拓、变革、创新是一切事物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同样,人类的进步、民族的昌盛、国家的繁荣、行业的发展也都离不开创新,因为离开创新,一切事物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今的时代,又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就意味着一些适应旧时代的东西将逐步丧失自己的生存空间,失去自己存在的价值,而适应新时代的东西,也必将在创新中应运而生。
基于上述的理论思考,在时代迁移、社会变革、产业升级、饮食转型、竞争加剧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必将成为餐饮业的中心议题。下面就中国餐饮业的创新必然、创新原则、创新体系和创新对策四方面加以探讨。
一、中国餐饮业的创新必然
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餐饮业创新的历史必然性:
(一)社会变革需要创新:由“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这可从两方面说明:
一是,知识经济将引发全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狩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从21世纪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其中,特别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中叶的技术革命,分别使人类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逐步地解放出来。高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包括餐饮业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并将引起社会价值观念、产业结构、分配理论、管理科学、营销策略、资本构成、饮食方式、生活节奏等一系列的深刻而全面的变革。这就要求餐饮业要不断改变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东西而加以创新。
二是,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一些高新技术在餐饮业的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管理、市场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由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市场的推动作用和调节作用明显上升。基于上述的内外两种原因,将会推动餐饮业更快的发展。创新是餐饮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守业必衰,创新必兴”是时代的逻辑。惟有全面创新才是中国餐饮业的惟一选择和必经之路。
(二)行业提升需创新:由“服务业”“服务产业”
社会,是由各行各业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行业的社会地位是由它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肩负的社会责任大小来决定。餐饮业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入,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时代,餐饮业只为社会少数人服务,是附属社会的服务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也进一步细化,表现在人们饮食上,社会上的许多企事业单位实行饮食服务社会化;家庭饮食也日益更多地依赖社会供给。这样一来,将逐步形成饮食生产由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分离出来,實行专业化生产,形成饮食产业(饮食产业是从原料的生产和初步加工、供销渠道、营养研究、销售供应,合成为配套运转的集团或企业),饮食生产的社会化将主要由餐饮业来担任。饮食社会化也要靠饮食产业化来实现。餐饮业由“服务业”向“服务产业”的转化,是历史性的、产业性的升级。这一重大的变革和产业升级,向餐饮业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要求餐饮业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三)饮食转型需要创新:由“生存型饮食”“健康型饮食”
人们对饮食的需求,是一个层次性的、递进的需求体系。在消费水平或生活水平较低阶段,即解决温饱时期,人们的饮食需求主要体现在数量和感性方面,即以热能为中心的生存型方面;在消费水平或生活水平较高阶段,即解决小康时期,人们的饮食需求,主要体现在内在质量方面,即以营养为中心的健康型饮食。
这种由数量到质量;由感性到理性;由盲目到自觉;由生存型饮食到健康型饮食的转变,是饮食历史和饮食文化发展的飞跃,是历史性的进步,是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16世纪、18世纪、20世纪中叶饮食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饮食革命。这次饮食革命的深度和广度超越已往任何一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使人们对饮食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更理性化,不仅注意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而且还注意饮食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更加注意饮食的安全性、科学性、经济性。面对这场饮食转型的深刻革命,对传统式的中国餐饮业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更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餐饮发展需要创新:由“传统餐饮”“现代餐饮”
餐饮业同其他事物一样,向前发展是不依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定势。由以手工操作、单店经营、经验式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餐饮,向以手工机械生产、连续经营、科学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餐饮的转化,是中国餐饮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形态。
传统餐饮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经过现代社会的渗透和改造,但其思想观念的保守性、生产方式的作坊性、企业规模的狭小性、经营管理的经验性、产品质量的表层性、人才培养的师徒性等等,无不是自然经济的历史印迹。这些劣根都是与现代餐饮的生产要素智能化、资产投入无形化、餐饮市场国际化、企业决策知识化、生产组织集团化、经济发展持续化等各项要求相悖不一。因此,餐饮创新是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发展的必然举措和客观要求。
二、中国餐饮业的创新原则
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新事物的创造,是对现有东西的超越。无论是否定、创造和超越,都不是任意的、随机的、主观的,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原则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不可逾越的规范。
概括起来,中国餐饮业的创新要遵循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独特性四项原则。
(一)餐饮创新的科学性原则
所谓创新的科学性原则,是指创新应当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而不能违背科学规律。因为,创新是以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为基础,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运动规律的更深入的把握和能动的作用。因此,科学性应成为创造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样,中国餐饮的创新,无论是餐饮产品创新、餐饮管理创新,还是餐饮市场创新,都必须相应遵循各自学科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否则,违反客观规律的“创新”是盲目之举。
(二)餐饮创新的先进性原则
所谓创新的先进性原则,是指创新不仅要反映时代意识和满足时代要求,而且要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因为创新是一种对传统认识的超越,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新事物的创造。创新的目的,是推进餐饮业的前进、发展。只有先进的东西,才有创新价值。因此,先进性应成为餐饮创新另一基本原则。那些反映旧意识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创新、饮食菜点创新等,都不是真正意识上的创新,最多算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运作策略而已。
(三)餐饮创新的适用性原则
所谓创新的适用性原则,是指餐饮创新的成果,不论是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必须具备有适用性、可应用性。创新的适用性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要为消费者所接受;二是,创新要为餐饮企业所接受。因为,餐饮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意市场供需双方即买卖双方的各自需求。因此,适用性应成为餐饮创新又一个基本原则。
缺乏适用性的创新,是背离创新宗旨或创造原则的无用“创新”。如有的菜肴创新名称,消费者听起来或看起来不知何物;有的在烹饪大赛中荣获金奖、银奖的创新菜点,好看不好吃或好吃不卫生而被消费者拒绝;有的工序繁杂,工时过长或原料浪费过多,成本增加而被企业拒绝经营,造成获奖产品不上桌,“金奖”不赚钱,银奖“不收银”的现象。这些无为“创新”应当加以避免。
(四)餐饮创新的独特性原则
所谓创新的独特性原则,是指餐饮创新要保持中华饮食的基本特点。因为,没有个性的事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也正如一般人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因此,独特性原则应成为餐饮创新又一不可忽视的原则。
应当指出,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时代,在国内的各种菜系之间,国际的各种流派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或趋势。但是,保持餐饮个性更是必要的,因为消费者需要个性,经营者也需要个性,民族更需要个性。保持个性或坚持餐饮创新的独特性是一个重要原则。为此,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的创新方针,既要避免“复古”,又要防止“西化”或“异化”。这在中外发展史上,是有这方面教训的。(未完待续)
基于上述的理论思考,在时代迁移、社会变革、产业升级、饮食转型、竞争加剧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必将成为餐饮业的中心议题。下面就中国餐饮业的创新必然、创新原则、创新体系和创新对策四方面加以探讨。
一、中国餐饮业的创新必然
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餐饮业创新的历史必然性:
(一)社会变革需要创新:由“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这可从两方面说明:
一是,知识经济将引发全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狩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从21世纪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其中,特别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中叶的技术革命,分别使人类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逐步地解放出来。高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包括餐饮业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并将引起社会价值观念、产业结构、分配理论、管理科学、营销策略、资本构成、饮食方式、生活节奏等一系列的深刻而全面的变革。这就要求餐饮业要不断改变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东西而加以创新。
二是,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一些高新技术在餐饮业的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管理、市场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由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市场的推动作用和调节作用明显上升。基于上述的内外两种原因,将会推动餐饮业更快的发展。创新是餐饮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守业必衰,创新必兴”是时代的逻辑。惟有全面创新才是中国餐饮业的惟一选择和必经之路。
(二)行业提升需创新:由“服务业”“服务产业”
社会,是由各行各业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行业的社会地位是由它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肩负的社会责任大小来决定。餐饮业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入,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时代,餐饮业只为社会少数人服务,是附属社会的服务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也进一步细化,表现在人们饮食上,社会上的许多企事业单位实行饮食服务社会化;家庭饮食也日益更多地依赖社会供给。这样一来,将逐步形成饮食生产由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分离出来,實行专业化生产,形成饮食产业(饮食产业是从原料的生产和初步加工、供销渠道、营养研究、销售供应,合成为配套运转的集团或企业),饮食生产的社会化将主要由餐饮业来担任。饮食社会化也要靠饮食产业化来实现。餐饮业由“服务业”向“服务产业”的转化,是历史性的、产业性的升级。这一重大的变革和产业升级,向餐饮业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要求餐饮业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三)饮食转型需要创新:由“生存型饮食”“健康型饮食”
人们对饮食的需求,是一个层次性的、递进的需求体系。在消费水平或生活水平较低阶段,即解决温饱时期,人们的饮食需求主要体现在数量和感性方面,即以热能为中心的生存型方面;在消费水平或生活水平较高阶段,即解决小康时期,人们的饮食需求,主要体现在内在质量方面,即以营养为中心的健康型饮食。
这种由数量到质量;由感性到理性;由盲目到自觉;由生存型饮食到健康型饮食的转变,是饮食历史和饮食文化发展的飞跃,是历史性的进步,是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16世纪、18世纪、20世纪中叶饮食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饮食革命。这次饮食革命的深度和广度超越已往任何一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使人们对饮食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更理性化,不仅注意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而且还注意饮食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更加注意饮食的安全性、科学性、经济性。面对这场饮食转型的深刻革命,对传统式的中国餐饮业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更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餐饮发展需要创新:由“传统餐饮”“现代餐饮”
餐饮业同其他事物一样,向前发展是不依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定势。由以手工操作、单店经营、经验式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餐饮,向以手工机械生产、连续经营、科学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餐饮的转化,是中国餐饮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形态。
传统餐饮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经过现代社会的渗透和改造,但其思想观念的保守性、生产方式的作坊性、企业规模的狭小性、经营管理的经验性、产品质量的表层性、人才培养的师徒性等等,无不是自然经济的历史印迹。这些劣根都是与现代餐饮的生产要素智能化、资产投入无形化、餐饮市场国际化、企业决策知识化、生产组织集团化、经济发展持续化等各项要求相悖不一。因此,餐饮创新是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发展的必然举措和客观要求。
二、中国餐饮业的创新原则
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新事物的创造,是对现有东西的超越。无论是否定、创造和超越,都不是任意的、随机的、主观的,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原则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不可逾越的规范。
概括起来,中国餐饮业的创新要遵循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独特性四项原则。
(一)餐饮创新的科学性原则
所谓创新的科学性原则,是指创新应当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而不能违背科学规律。因为,创新是以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为基础,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运动规律的更深入的把握和能动的作用。因此,科学性应成为创造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样,中国餐饮的创新,无论是餐饮产品创新、餐饮管理创新,还是餐饮市场创新,都必须相应遵循各自学科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否则,违反客观规律的“创新”是盲目之举。
(二)餐饮创新的先进性原则
所谓创新的先进性原则,是指创新不仅要反映时代意识和满足时代要求,而且要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因为创新是一种对传统认识的超越,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新事物的创造。创新的目的,是推进餐饮业的前进、发展。只有先进的东西,才有创新价值。因此,先进性应成为餐饮创新另一基本原则。那些反映旧意识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创新、饮食菜点创新等,都不是真正意识上的创新,最多算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运作策略而已。
(三)餐饮创新的适用性原则
所谓创新的适用性原则,是指餐饮创新的成果,不论是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必须具备有适用性、可应用性。创新的适用性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要为消费者所接受;二是,创新要为餐饮企业所接受。因为,餐饮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意市场供需双方即买卖双方的各自需求。因此,适用性应成为餐饮创新又一个基本原则。
缺乏适用性的创新,是背离创新宗旨或创造原则的无用“创新”。如有的菜肴创新名称,消费者听起来或看起来不知何物;有的在烹饪大赛中荣获金奖、银奖的创新菜点,好看不好吃或好吃不卫生而被消费者拒绝;有的工序繁杂,工时过长或原料浪费过多,成本增加而被企业拒绝经营,造成获奖产品不上桌,“金奖”不赚钱,银奖“不收银”的现象。这些无为“创新”应当加以避免。
(四)餐饮创新的独特性原则
所谓创新的独特性原则,是指餐饮创新要保持中华饮食的基本特点。因为,没有个性的事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也正如一般人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因此,独特性原则应成为餐饮创新又一不可忽视的原则。
应当指出,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时代,在国内的各种菜系之间,国际的各种流派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或趋势。但是,保持餐饮个性更是必要的,因为消费者需要个性,经营者也需要个性,民族更需要个性。保持个性或坚持餐饮创新的独特性是一个重要原则。为此,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的创新方针,既要避免“复古”,又要防止“西化”或“异化”。这在中外发展史上,是有这方面教训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