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2
【关键词】 静脉输液疼痛 方法 介绍
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基本护理操作,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现将在临床工作中可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介绍如下。
1 心理行为干预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疼痛这一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的发生、发展、预后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密切关系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观察显示,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对其采取心理干预是可行的。疼痛的出现与否、强度如何与机体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近代心理生理学家对慢性疼痛的研究发现,负性情绪直接影响下丘脑的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造成体液、激素、酶类的异常,导致内源性致痛物质增高,抑痛物质降低,使痛阈下降[2]。积极的情绪可减轻疼痛,愉快的情绪则有否认疼痛知觉的趋向。在快乐或满足的情绪下,虽然承受了与忧虑同样的伤害,但是,疼痛的感觉却轻得多,个体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会影响疼痛的感觉程度,当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别的事件时,痛觉可以减轻甚至消失[3]。行为干预就是通过分心法去转移病人注意力,通过放松技术和呼吸调节技术去控制疼痛的感知成分,行为的调节、控制还能反馈影响病人的心理及生理[1],进行心理干预,还要有与病人密切的人际关系,才能取得成功[4],感情上的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的关键,心理行为干预使恐惧等负性情绪得到缓解,使痛阈得到提高。
2 针头直刺,增大进针角度
由于痛觉感受器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密度不同,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敏感度也有所不同。皮肤表面神经末梢密集,对疼痛最敏感[3]。静脉穿刺时,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皮下组织或真皮层内的静脉,因此减轻对表皮的刺激,是达到无痛或减轻疼痛的关键。采用针头直刺,增大进针角度的方法,使针尖通过表皮直接进入静脉,针头与皮肤表面的接触面积变小,进针压强增大,进针速度快,在表皮停留时间短,表皮受损范围小,减轻了病人静脉穿刺时的疼痛。而传统的静脉注射法是针头与皮肤成20°~25°角,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3],针尖要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增加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的刺激,所以疼痛较直刺法明显。同时斜刺时,针尖几乎与静脉壁呈平行状态,穿刺静脉时,静脉易向一侧滑动,会降低穿刺成功率。
3 手握手法
采用手握手法进行静脉穿刺时,护士左手握着病人的手,根据自己选择的穿刺点调节好角度,便于实施穿刺,并且握紧病人四指,可以挤压指端静脉,让血液快速回流至手背静脉网,使血管隆起便于穿刺,病人疼痛轻,甚至患者在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穿刺成功。而传统的握拳进行静脉穿刺时,由于解剖关系,手背低于掌指关节,穿刺时妨碍进针角度,不易受操作者控制,而且掌指关节突出,皮肤紧张,多数静脉处于两骨缝间,不宜下针,这样影响一次成功率。握拳时血管被拉长约1~2 mm,穿刺时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渗漏,增加病人的疼痛。
4 选择尺侧静脉穿刺
因皮肤痛觉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层,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200个,桡侧的痛点多于尺侧,所以穿刺时疼痛明显。
5 灵活调整头皮针角度
因为血管是中空的管道,神经只分布于血管壁,所以只有针尖斜面触到管壁时才会引起痛感。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发现病人疼痛,在排除渗漏的情况下,应调整针头的角度,使针尖斜面处于血管的中间,这样不仅消除了病人的疼痛,还能使静脉输液通畅。
6 连贯式拔针法
在拔针之前由护士撕去胶布,仅留下1条静脉敷贴,由护士看清针眼位置后,将患者自己或其陪护者手指(常用拇指或食指)轻放在准确部位,护士右手持头皮针柄,拔针的瞬间,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协助按压,施加适中的力量[5],连贯式按压方法不但避免了错位按压而引起的皮下出血、淤血致疼痛的现象,同时更是节省了护士直接按压所需花费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61-71
2 赵俊,张立生.疼痛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10-23
3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
4 DP萨库索,RM卡普兰,黄衡云,译.临床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0-77
5 邵小平,裘冬仙.静脉输液拔针后连贯式按压方法减少出血效果研究.上海护理,2007,7(6)
【关键词】 静脉输液疼痛 方法 介绍
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基本护理操作,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现将在临床工作中可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介绍如下。
1 心理行为干预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疼痛这一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的发生、发展、预后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密切关系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观察显示,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对其采取心理干预是可行的。疼痛的出现与否、强度如何与机体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近代心理生理学家对慢性疼痛的研究发现,负性情绪直接影响下丘脑的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造成体液、激素、酶类的异常,导致内源性致痛物质增高,抑痛物质降低,使痛阈下降[2]。积极的情绪可减轻疼痛,愉快的情绪则有否认疼痛知觉的趋向。在快乐或满足的情绪下,虽然承受了与忧虑同样的伤害,但是,疼痛的感觉却轻得多,个体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会影响疼痛的感觉程度,当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别的事件时,痛觉可以减轻甚至消失[3]。行为干预就是通过分心法去转移病人注意力,通过放松技术和呼吸调节技术去控制疼痛的感知成分,行为的调节、控制还能反馈影响病人的心理及生理[1],进行心理干预,还要有与病人密切的人际关系,才能取得成功[4],感情上的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的关键,心理行为干预使恐惧等负性情绪得到缓解,使痛阈得到提高。
2 针头直刺,增大进针角度
由于痛觉感受器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密度不同,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敏感度也有所不同。皮肤表面神经末梢密集,对疼痛最敏感[3]。静脉穿刺时,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皮下组织或真皮层内的静脉,因此减轻对表皮的刺激,是达到无痛或减轻疼痛的关键。采用针头直刺,增大进针角度的方法,使针尖通过表皮直接进入静脉,针头与皮肤表面的接触面积变小,进针压强增大,进针速度快,在表皮停留时间短,表皮受损范围小,减轻了病人静脉穿刺时的疼痛。而传统的静脉注射法是针头与皮肤成20°~25°角,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3],针尖要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增加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的刺激,所以疼痛较直刺法明显。同时斜刺时,针尖几乎与静脉壁呈平行状态,穿刺静脉时,静脉易向一侧滑动,会降低穿刺成功率。
3 手握手法
采用手握手法进行静脉穿刺时,护士左手握着病人的手,根据自己选择的穿刺点调节好角度,便于实施穿刺,并且握紧病人四指,可以挤压指端静脉,让血液快速回流至手背静脉网,使血管隆起便于穿刺,病人疼痛轻,甚至患者在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穿刺成功。而传统的握拳进行静脉穿刺时,由于解剖关系,手背低于掌指关节,穿刺时妨碍进针角度,不易受操作者控制,而且掌指关节突出,皮肤紧张,多数静脉处于两骨缝间,不宜下针,这样影响一次成功率。握拳时血管被拉长约1~2 mm,穿刺时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渗漏,增加病人的疼痛。
4 选择尺侧静脉穿刺
因皮肤痛觉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层,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200个,桡侧的痛点多于尺侧,所以穿刺时疼痛明显。
5 灵活调整头皮针角度
因为血管是中空的管道,神经只分布于血管壁,所以只有针尖斜面触到管壁时才会引起痛感。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发现病人疼痛,在排除渗漏的情况下,应调整针头的角度,使针尖斜面处于血管的中间,这样不仅消除了病人的疼痛,还能使静脉输液通畅。
6 连贯式拔针法
在拔针之前由护士撕去胶布,仅留下1条静脉敷贴,由护士看清针眼位置后,将患者自己或其陪护者手指(常用拇指或食指)轻放在准确部位,护士右手持头皮针柄,拔针的瞬间,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协助按压,施加适中的力量[5],连贯式按压方法不但避免了错位按压而引起的皮下出血、淤血致疼痛的现象,同时更是节省了护士直接按压所需花费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61-71
2 赵俊,张立生.疼痛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10-23
3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
4 DP萨库索,RM卡普兰,黄衡云,译.临床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0-77
5 邵小平,裘冬仙.静脉输液拔针后连贯式按压方法减少出血效果研究.上海护理,20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