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是社会的镜像,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进步,色彩词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有的色彩词稍纵即逝,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有的色彩词经受了岁月的洗涤,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传递着千年的文明,连接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并在现代汉语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不同时代的基本色彩词以各种方式出现,并保留了它当时的词汇特点和文化意蕴。现在,成语将这些色彩词的原生态呈现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成语,了解色彩词在成语中的面貌,分析其特点。
我们选择了《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缩印本)和《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从中查找带有色彩词的成语。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在成语中各个色彩词的出现非常不均衡,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成语中表现出来的厚“青”薄“蓝”,出现“青” 的成语数量上要远远多于出现“蓝”的成语。
一、“青”出现的成语有56个:
朱阁青楼 直上青云 雨过天青 纡青拖紫 万古长青 拖紫垂青 拖青纡紫 司马青衫 水绿山青 水碧山青 取青媲白 青云直上 青云万里 青蝇染白 青蝇吊客 青蝇点素 青鞋布袜 青天霹雳 青天白日 青史名留 青史留名 青史流芳 青史传名 青山绿水 青钱万选 青面獠牙 青梅竹马 青黄不接 青红皂白 青过于蓝 青灯黄卷 青出于蓝 七青八黄 平地青云 平步青云 名垂青史 名标青史 妙手丹青 绿水青山 炉火纯青 黄卷青灯 红粉青楼 红粉青蛾 俯拾青紫 掇青拾紫 抽青配白 布袜青鞋 碧水青山 碧海青天 鼻青眼肿 半青半黄 白发青衫 白璧青蝇 青州从事 不问青红皂白 不分青红皂白
青 《说文》:“青,东方色也。从生丹。”朱骏声认为:“青字当从生井声,从生犹从木,草木始生,其色同青,故从生,丹者井之变,非丹也。”汉《释名》:“青,生也,像物之生时色也。”
青的本义是一种矿物(共生的孔雀石和蓝铜矿)颜料,由于这种共生矿中孔雀石(绿)和蓝铜矿(蓝)的成分没有固定的比例,于是矿石或呈蓝绿色,或呈绿蓝色,色相不稳定。
在“青”出现的成语中,只有“青州从事”中的青州是地名,其余的55个都表示颜色。在古代,青可以指绿色、蓝色、黑色。
草木之绿: 一般来说“青”表示绿色是来形容自然景物,如“山青水绿”。
晴天之蓝:主要指染织物,如“司马青衫”;还可以形容天色,如“雨过天青”。
靛青之黑:中古以后,青也指黑色,但是运用范围有限,主要形容头发眼睛,约元明以后在口语中也可以指染织物的颜色,如青衣。
这种“黑色”,实际上是一种深蓝近乎于黑的颜色。在民间染坊中,用蓝靛染白布,第一次下缸染出的布色俗称“月白”,将“月白布”下缸再染,染出的是“毛蓝”(深蓝色),将“毛蓝布”下缸再染,得到的就是“青布”,乍看是黑色,但就日光细审,则可见其蓝色本相,所以,准确地说,“青”应是蓝而深得近乎于黑的一种颜色。
现代人在了解成语意思时首先要弄明白青所指的颜色不同,如:青出于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蓝,蓝草,可做染料。成语表层意思是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更深。后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个成语中的“青”指的就是这种由蓝草加工成靛蓝以后再进行浸染而染出的颜色。
在成语中,涉及到“青”的文化含义的有17个。“纡青拖紫、拖紫垂青”比喻高官或显贵。“白发青衫”中“青衫”是无功名者的服饰。
二、有“蓝”出现的成语有9个:
蓝田生玉 蓝田出玉 青出于蓝 青过于蓝 衣衫蓝缕 衣冠蓝缕 筚路蓝缕 荜露蓝缕 荜路蓝缕
蓝《说文》:“蓝,染青草也。”郑玄:“蓝,染草也。”蓝初指蓝草是一种染料,后转化为色彩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蓝的释义为:“像晴天天空的颜色。”在蓝出现的成语“蓝田生玉”和“蓝田出玉”中,蓝田指的是陕西省蓝田县。在荜露蓝缕、荜路蓝缕、衣衫蓝缕和衣冠蓝缕中,蓝缕意指破烂。
跟颜色有关的成语是“青出于蓝” 和“青过于蓝”,蓝指的是可以做染料的蓝草。
据姚小平考证:“在汉代,‘蓝’偶尔已有颜色意义,但它成为专指蓝色的基本色彩词是唐代以来的事。”①虽然在古代文献中,蓝作为色彩词出现过,甚至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也有蓝的身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然而,在成语系统中,有“蓝”的成语很少见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蓝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蓝色也是现代人比较喜欢的颜色。然而今人说“蓝天白云”,古人曰“青天白日” 。蓝天与青天相比,虽指同一样事物,同样是一望无际的天空,古今同样的颜色,蓝天给现代人带来的是平静和安详,而青天还可以指明辨是非的清官。蓝却没有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
现代人喜欢“蓝”,古人更喜欢“青”。成语中指蓝色多用“青”,古人的厚“青”薄“蓝”在成语中显而易见。在古代,青既指绿色,又指蓝色,还指黑色。从词汇系统来说,古代“青” 词义所指的颜色包括现代词汇系统中“绿”和“蓝”的颜色。后来,“绿”先从“青”中分离出来,青专指“蓝”色。为什么古人“蓝绿”不分,统称为“青”呢?
我们尝试从色彩学角度和眼睛生理结构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色彩学角度来说,蓝绿在光谱上是相邻的,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光谱的颜色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所以人们对色彩的划分不是针对某一个确定点,而是对以这个点为核心的大致波长范围的概括。颜色的划分中心区域可以界限分明,边缘部分则界限模糊,所以在两种颜色的过渡领域的混合色,兼有左右两色的特点,说它属于两者其一,是可以的。以“蓝”为例,从色彩学角度上,以波长470(nm)为核心的450-480(nm)波长区域被概括为蓝,在这两个端点上色彩区别是明显的,前者偏紫,后者偏绿。蓝绿在光谱上是逐渐过渡的,在某个区域是不易区分的。所以蓝和绿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眼睛生理结构发展研究表明,古代中国人可能分不清蓝绿两色,所以笼统地用一个词“青”来表示,也是有可能的。从生理上看,眼睛的生理结构可能影响颜色的选择和辨别。体质人类学研究了不同民族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认为:“某种生物因素可能与颜色用语的多寡有关,眼睛颜色越深(色素越多)的民族,其单色词的数量越少,这也许是因为他们辨别光谱暗色的一端(蓝——绿)更为困难的缘故。最近的统计研究结果表明,要揭示单色词数量上的差异,文化的和生物的解释都不可缺少。”②如此说来,汉民族的眼睛颜色是黑色的,那么在区分蓝、绿两色时,生理上不占优势,两色辨别能力差,用色彩词指称时较为笼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同为黑眼睛的日本人,他们在古代,用“青”表示了从白到黑范围内的很多颜色,其中,主要是蓝、绿及靛蓝(由蓝和紫混合而成),还可以指紫、灰色等,有时甚至可指黑、白色。据潘峰考证:在《尔雅》时期,先民们“黑”色和“绿”色是没有分开的,以至于“黑、绿、红”三个颜色词可以通用。③所以,从眼睛发展来看,古人是有可能辨识不清蓝绿,而统称“青”的。后来,随着眼睛生理结构的发展,人们对蓝、绿比较容易区分,所以在词汇上便有对应的色彩词出现,而词义范围较大的“青”便逐渐缩小了词义范围,并逐渐地被其他的色彩词代替。
注释:
①姚小平.古代汉民族的颜色观念[J].百科知识,1985,(6).
②转引自梁一儒,户晓辉,宫成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0.
③潘峰.《尔雅》时期汉语色彩词汇的特征[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0(3):28.
(韩秋菊,山东省潍坊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不同时代的基本色彩词以各种方式出现,并保留了它当时的词汇特点和文化意蕴。现在,成语将这些色彩词的原生态呈现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成语,了解色彩词在成语中的面貌,分析其特点。
我们选择了《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缩印本)和《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从中查找带有色彩词的成语。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在成语中各个色彩词的出现非常不均衡,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成语中表现出来的厚“青”薄“蓝”,出现“青” 的成语数量上要远远多于出现“蓝”的成语。
一、“青”出现的成语有56个:
朱阁青楼 直上青云 雨过天青 纡青拖紫 万古长青 拖紫垂青 拖青纡紫 司马青衫 水绿山青 水碧山青 取青媲白 青云直上 青云万里 青蝇染白 青蝇吊客 青蝇点素 青鞋布袜 青天霹雳 青天白日 青史名留 青史留名 青史流芳 青史传名 青山绿水 青钱万选 青面獠牙 青梅竹马 青黄不接 青红皂白 青过于蓝 青灯黄卷 青出于蓝 七青八黄 平地青云 平步青云 名垂青史 名标青史 妙手丹青 绿水青山 炉火纯青 黄卷青灯 红粉青楼 红粉青蛾 俯拾青紫 掇青拾紫 抽青配白 布袜青鞋 碧水青山 碧海青天 鼻青眼肿 半青半黄 白发青衫 白璧青蝇 青州从事 不问青红皂白 不分青红皂白
青 《说文》:“青,东方色也。从生丹。”朱骏声认为:“青字当从生井声,从生犹从木,草木始生,其色同青,故从生,丹者井之变,非丹也。”汉《释名》:“青,生也,像物之生时色也。”
青的本义是一种矿物(共生的孔雀石和蓝铜矿)颜料,由于这种共生矿中孔雀石(绿)和蓝铜矿(蓝)的成分没有固定的比例,于是矿石或呈蓝绿色,或呈绿蓝色,色相不稳定。
在“青”出现的成语中,只有“青州从事”中的青州是地名,其余的55个都表示颜色。在古代,青可以指绿色、蓝色、黑色。
草木之绿: 一般来说“青”表示绿色是来形容自然景物,如“山青水绿”。
晴天之蓝:主要指染织物,如“司马青衫”;还可以形容天色,如“雨过天青”。
靛青之黑:中古以后,青也指黑色,但是运用范围有限,主要形容头发眼睛,约元明以后在口语中也可以指染织物的颜色,如青衣。
这种“黑色”,实际上是一种深蓝近乎于黑的颜色。在民间染坊中,用蓝靛染白布,第一次下缸染出的布色俗称“月白”,将“月白布”下缸再染,染出的是“毛蓝”(深蓝色),将“毛蓝布”下缸再染,得到的就是“青布”,乍看是黑色,但就日光细审,则可见其蓝色本相,所以,准确地说,“青”应是蓝而深得近乎于黑的一种颜色。
现代人在了解成语意思时首先要弄明白青所指的颜色不同,如:青出于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蓝,蓝草,可做染料。成语表层意思是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更深。后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个成语中的“青”指的就是这种由蓝草加工成靛蓝以后再进行浸染而染出的颜色。
在成语中,涉及到“青”的文化含义的有17个。“纡青拖紫、拖紫垂青”比喻高官或显贵。“白发青衫”中“青衫”是无功名者的服饰。
二、有“蓝”出现的成语有9个:
蓝田生玉 蓝田出玉 青出于蓝 青过于蓝 衣衫蓝缕 衣冠蓝缕 筚路蓝缕 荜露蓝缕 荜路蓝缕
蓝《说文》:“蓝,染青草也。”郑玄:“蓝,染草也。”蓝初指蓝草是一种染料,后转化为色彩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蓝的释义为:“像晴天天空的颜色。”在蓝出现的成语“蓝田生玉”和“蓝田出玉”中,蓝田指的是陕西省蓝田县。在荜露蓝缕、荜路蓝缕、衣衫蓝缕和衣冠蓝缕中,蓝缕意指破烂。
跟颜色有关的成语是“青出于蓝” 和“青过于蓝”,蓝指的是可以做染料的蓝草。
据姚小平考证:“在汉代,‘蓝’偶尔已有颜色意义,但它成为专指蓝色的基本色彩词是唐代以来的事。”①虽然在古代文献中,蓝作为色彩词出现过,甚至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也有蓝的身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然而,在成语系统中,有“蓝”的成语很少见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蓝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蓝色也是现代人比较喜欢的颜色。然而今人说“蓝天白云”,古人曰“青天白日” 。蓝天与青天相比,虽指同一样事物,同样是一望无际的天空,古今同样的颜色,蓝天给现代人带来的是平静和安详,而青天还可以指明辨是非的清官。蓝却没有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
现代人喜欢“蓝”,古人更喜欢“青”。成语中指蓝色多用“青”,古人的厚“青”薄“蓝”在成语中显而易见。在古代,青既指绿色,又指蓝色,还指黑色。从词汇系统来说,古代“青” 词义所指的颜色包括现代词汇系统中“绿”和“蓝”的颜色。后来,“绿”先从“青”中分离出来,青专指“蓝”色。为什么古人“蓝绿”不分,统称为“青”呢?
我们尝试从色彩学角度和眼睛生理结构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色彩学角度来说,蓝绿在光谱上是相邻的,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光谱的颜色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所以人们对色彩的划分不是针对某一个确定点,而是对以这个点为核心的大致波长范围的概括。颜色的划分中心区域可以界限分明,边缘部分则界限模糊,所以在两种颜色的过渡领域的混合色,兼有左右两色的特点,说它属于两者其一,是可以的。以“蓝”为例,从色彩学角度上,以波长470(nm)为核心的450-480(nm)波长区域被概括为蓝,在这两个端点上色彩区别是明显的,前者偏紫,后者偏绿。蓝绿在光谱上是逐渐过渡的,在某个区域是不易区分的。所以蓝和绿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眼睛生理结构发展研究表明,古代中国人可能分不清蓝绿两色,所以笼统地用一个词“青”来表示,也是有可能的。从生理上看,眼睛的生理结构可能影响颜色的选择和辨别。体质人类学研究了不同民族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认为:“某种生物因素可能与颜色用语的多寡有关,眼睛颜色越深(色素越多)的民族,其单色词的数量越少,这也许是因为他们辨别光谱暗色的一端(蓝——绿)更为困难的缘故。最近的统计研究结果表明,要揭示单色词数量上的差异,文化的和生物的解释都不可缺少。”②如此说来,汉民族的眼睛颜色是黑色的,那么在区分蓝、绿两色时,生理上不占优势,两色辨别能力差,用色彩词指称时较为笼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同为黑眼睛的日本人,他们在古代,用“青”表示了从白到黑范围内的很多颜色,其中,主要是蓝、绿及靛蓝(由蓝和紫混合而成),还可以指紫、灰色等,有时甚至可指黑、白色。据潘峰考证:在《尔雅》时期,先民们“黑”色和“绿”色是没有分开的,以至于“黑、绿、红”三个颜色词可以通用。③所以,从眼睛发展来看,古人是有可能辨识不清蓝绿,而统称“青”的。后来,随着眼睛生理结构的发展,人们对蓝、绿比较容易区分,所以在词汇上便有对应的色彩词出现,而词义范围较大的“青”便逐渐缩小了词义范围,并逐渐地被其他的色彩词代替。
注释:
①姚小平.古代汉民族的颜色观念[J].百科知识,1985,(6).
②转引自梁一儒,户晓辉,宫成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0.
③潘峰.《尔雅》时期汉语色彩词汇的特征[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0(3):28.
(韩秋菊,山东省潍坊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