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林祥教授和郑昀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學》,作为顾之川先生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之一,于2018年6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构建了语文美育理论的新框架,是语文美育研究进入成熟阶段乃至语文美育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在学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历来有着重视美育的传统。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特别是“乐”教,就蕴含着美育的内容;春秋时期的孔子教学“六经”,也蕴含着美育的因素。近代以来,美育研究成为专门的学术领域。1903年,王国维在引进西方美育思想的基础上,发表《论教育之宗旨》,首先提出了“美育”的主张。他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在他的推动下,“美育”开始纳入国家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多次强调美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总目标。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并要求:“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改变美育薄弱局面”。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美育。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教育是开展美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审美鉴赏与创造”纳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体现了美育在语文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徐林祥教授、郑昀博士的《语文美育学》一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学理上有了新的推进。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实施美育,语文教育界的历代先贤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当代语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智慧。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语文美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论著、论文提出的真知灼见丰富了语文美育的理论,推动了语文美育的实践。从新时代语文美育的发展需要来看,以往的研究尚存不少有待改进、完善、拓展之处,尤其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出发,构建语文美育学的理论框架,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课题。徐林祥教授、郑昀博士的《语文美育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新著《语文美育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与以往语文美育研究著作不同,本书不再是简单地用语文教学案例来诠释美学理论,而是真正将语文美育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进行研究,根据语文美育自身的特征,尝试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建构语文美育学的理论基础。为此,本书从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等层面,力求系统地建构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其二,与以往语文美育研究著作关于语文美育任务的界定相比,本书不再局限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重新确立了语文美育的目的任务,明确提出了将审美意识的重建作为语文美育的首要任务,并提出应当从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文化修养、高尚的人生态度等维度重建审美意识。其三,与以往语文美育研究著作关于审美对象的论述相比,本书不再简单套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分类方式,而是立足语文学科自身,将语文本身的美和语文教学的美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审美对象,全面考察语文美育学科诸问题,涉及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审美环境,以及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等方面。因此可以说,《语文美育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语文美育研究进入学理成熟的新阶段,可以预见,中国语文美育学由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语文教育方向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语文美育学》可以提供以下三方面的帮助。
首先,本书提供了大量高品位的案例,对语文教师的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工匠精神,在工作实践中精益求精,本书提供的案例均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实例,反映着语文研究者或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学科或语文教育的深刻理解,对语文教师研究课程、解读教材、设计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案例集中体现着科学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对语文教师提升工作实践能力具有举一反三的价值。例如,本书第四章第四节公开了海外新发现的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的47种结尾,完全由本书作者根据英文原文翻译而来,为读者拓展学术视野、深入研究文本、开发教学资源做出了示范。
其次,本书为语文教师正确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学理帮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语文课程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汉语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虽然可能具有朦胧的特征,但终究可以言喻。语文美育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对语言形式的把握中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通过学理框架,帮助语文教师认识语言美、文字美、文章美、文学美,并且将语文美的静态分析转化为审美化教学行为,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互动中实现审美对象的动态生成。
最后,本书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师的语文美育理论素养。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名熟练的教学操作工、教学技术员,而且要有扎实的理论修养,如此方能使日常教学更加自觉,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丰富发展中国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普通教育学的理论和学科教学论的基础理论,还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视野,能将语文学科的理论与教育教学的理论融合起来,形成适应新时代语文课程发展的专业素养。本书注重学科交叉,深入挖掘当代中国语文学科体系中新兴的文本解读学、广义修辞学等理论,建构了语文美育学的理论框架,为语文教师理论修养的培育提供了支架。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徐林祥教授、郑昀博士的《语文美育学》一书的问世,为语文教育界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探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供了理论框架。广大语文教师和其他语文教育工作者,广大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值得从《语文美育学》一书中认识语文美育的基本规律,树立语文美育的基本观点,掌握语文美育的基本方法,并为推动语文美育研究实现新的发展而不懈追求。
中国历来有着重视美育的传统。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特别是“乐”教,就蕴含着美育的内容;春秋时期的孔子教学“六经”,也蕴含着美育的因素。近代以来,美育研究成为专门的学术领域。1903年,王国维在引进西方美育思想的基础上,发表《论教育之宗旨》,首先提出了“美育”的主张。他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在他的推动下,“美育”开始纳入国家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多次强调美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总目标。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并要求:“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改变美育薄弱局面”。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美育。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教育是开展美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审美鉴赏与创造”纳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体现了美育在语文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徐林祥教授、郑昀博士的《语文美育学》一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学理上有了新的推进。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实施美育,语文教育界的历代先贤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当代语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智慧。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语文美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论著、论文提出的真知灼见丰富了语文美育的理论,推动了语文美育的实践。从新时代语文美育的发展需要来看,以往的研究尚存不少有待改进、完善、拓展之处,尤其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出发,构建语文美育学的理论框架,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课题。徐林祥教授、郑昀博士的《语文美育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新著《语文美育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与以往语文美育研究著作不同,本书不再是简单地用语文教学案例来诠释美学理论,而是真正将语文美育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进行研究,根据语文美育自身的特征,尝试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建构语文美育学的理论基础。为此,本书从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等层面,力求系统地建构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其二,与以往语文美育研究著作关于语文美育任务的界定相比,本书不再局限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重新确立了语文美育的目的任务,明确提出了将审美意识的重建作为语文美育的首要任务,并提出应当从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文化修养、高尚的人生态度等维度重建审美意识。其三,与以往语文美育研究著作关于审美对象的论述相比,本书不再简单套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分类方式,而是立足语文学科自身,将语文本身的美和语文教学的美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审美对象,全面考察语文美育学科诸问题,涉及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审美环境,以及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等方面。因此可以说,《语文美育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语文美育研究进入学理成熟的新阶段,可以预见,中国语文美育学由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语文教育方向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语文美育学》可以提供以下三方面的帮助。
首先,本书提供了大量高品位的案例,对语文教师的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工匠精神,在工作实践中精益求精,本书提供的案例均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实例,反映着语文研究者或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学科或语文教育的深刻理解,对语文教师研究课程、解读教材、设计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案例集中体现着科学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对语文教师提升工作实践能力具有举一反三的价值。例如,本书第四章第四节公开了海外新发现的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的47种结尾,完全由本书作者根据英文原文翻译而来,为读者拓展学术视野、深入研究文本、开发教学资源做出了示范。
其次,本书为语文教师正确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学理帮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语文课程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汉语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虽然可能具有朦胧的特征,但终究可以言喻。语文美育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对语言形式的把握中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通过学理框架,帮助语文教师认识语言美、文字美、文章美、文学美,并且将语文美的静态分析转化为审美化教学行为,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互动中实现审美对象的动态生成。
最后,本书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师的语文美育理论素养。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名熟练的教学操作工、教学技术员,而且要有扎实的理论修养,如此方能使日常教学更加自觉,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丰富发展中国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普通教育学的理论和学科教学论的基础理论,还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视野,能将语文学科的理论与教育教学的理论融合起来,形成适应新时代语文课程发展的专业素养。本书注重学科交叉,深入挖掘当代中国语文学科体系中新兴的文本解读学、广义修辞学等理论,建构了语文美育学的理论框架,为语文教师理论修养的培育提供了支架。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徐林祥教授、郑昀博士的《语文美育学》一书的问世,为语文教育界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探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供了理论框架。广大语文教师和其他语文教育工作者,广大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值得从《语文美育学》一书中认识语文美育的基本规律,树立语文美育的基本观点,掌握语文美育的基本方法,并为推动语文美育研究实现新的发展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