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认知能力、积极情感、社会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中班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着交往对象有限、交往方式单一、交往策略简单等问题。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创设条件鼓励异性同伴交往、帮助幼儿运用合理的交往方式、教给幼儿多种交往策略以及引导幼儿形成积极交往行为等解决中班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
随着身心发展与幼儿园生活经验的积累,中班幼儿已经有了明显的同伴交往行为,在同伴交往中,幼儿获得了集体生活的幸福感,扩大了视野,交流了感受和情感,积累了最初的人际交流经验。但是,中班幼儿毕竟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初期,交往的方式以及在交往过程中处理同伴关系的策略都非常稚嫩,需要教师和家长利用尽可能的机会,帮助幼儿扩大交往范围,指导幼儿交往行为,积累交往经验,培养其同伴交往能力。
一、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交往对象有限
中班幼儿在交往对象上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同性交往多于异性交往。4、5岁的幼儿获得了对性别的恒常性认识,他们对性别的认知也反应到他们的交往行为和与交往对象的选择,他们一旦把某件事情看成是女孩或男孩专属的,那么在选择同伴交往时大部分会选择同性交往而避免异性交往。
(二)交往方式单一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交往方式有多种,但是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正处于感知运动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每个幼儿都想同伴分享玩具或别的东西给自己,可他们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自己要先学会分享,同伴才愿意分享东西给自己。所以中班幼儿往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只会使用单一的交往方式,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现在的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家里他們往往都是小霸王,没有什么是得不到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会运用良好的交往方式与同伴交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言语协商和应对攻击占大多数,然而却不会考虑还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交往策略简单
幼儿的同伴交往中,交往策略运用的恰当会更受同伴的欢迎。根据幼儿的受欢迎程度我们可以分为四类:受欢迎幼儿、被拒绝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和一般型幼儿。受欢迎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较多;被拒绝型的幼儿掌握和使用的策略也较多,但与受欢迎幼儿不同的是,其策略的有效性较差,友好性过低;被忽视性型幼儿使用策略是较少的,主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均较差,而突出的、较多的使用退缩性、依赖性策略;一般型幼儿在使用策略上均处于中间水平。而中班幼儿属于被拒绝型的幼儿占大多数,即使他们运用了较多的策略,但从总体来看交往策略还是很简单,常常用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来解决问题。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受到同伴的拒绝的概率较高。
二、中班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出现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包括幼儿先天的素质和心理自身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一)幼儿自身的影响
在适应了一年小班的集体生活后,中班幼儿游戏能力和水平都有所发展,对同伴交往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他们已不再满足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但是中班的幼儿并没有掌握太多的交往技能,而且从心理特征来看,中班幼儿无法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几乎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意识之中常常认为自己所想就是他人所想,自己所感就是他人所感,因此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以己推人,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家庭方面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表现的行为都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结构、情感气氛、父母的教养模式都会对儿童的个性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状况。中班的幼儿不管是在身体上的发展还是心理上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幼儿父母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关注不够,在同伴交往机会创造上,能力指导上,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开展同伴交往,来满足幼儿同伴交往需求。
(三)托幼机构的影响
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就是幼儿园,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客观而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教师的素质有明显的差异,部分幼儿园以家长的需求为导向,不重视幼儿全面均衡的发展,忽视在集体教育生活情景里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三、解决中班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对策
(一)扩大交往对象的范围
要培养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关键是要创设一定的条件来促进同伴之间的异性交往。在学校,老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异性同伴交往的机会。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特地将座位进行男女混合搭配,这样可以增进异性同伴之间的交往;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与异性交往。同时家长方面也要给幼儿创设和异性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家长在平时可以让幼儿多邀请好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同时也允许幼儿到别人家去做客,多给幼儿提供与同伴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多接触社会,鼓励幼儿不断适应新环境,增加幼儿不断与人交往的机会。
(二)帮助幼儿运用合理的交往方式
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迈进了与同伴间相互平等交往的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幼儿能在这个集体中快乐的生活的前提是是否懂得运用合理的方式与同伴交往,中班的幼儿能够初步的明辨是非,但还不完全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引导者。特别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任由其发展,要教给幼儿明确的同伴交往行为规则。
(三)教给幼儿多种交往策略
中班的幼儿有着较强的模仿力,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或者游戏,如:幼儿排队拥挤干扰了他人,玩游戏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别人等等,让幼儿看后自己进行思考、讨论,怎样做才是最受欢迎的好孩子。幼儿也可以自己表演,亲身体验其中的思想矛盾过程,从中领悟不同的交往策略。教师也要积极回应幼儿的想法,以榜样示范让幼儿学会多种交往策略与同伴更好的交往,这种比用教师的身份直接教给他们怎么办要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0).
[2]冯晓霞.学前儿童与成人交往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
[3]吴晗睿.幼儿教师对幼儿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08).
[4]章珍.如何正确干预幼儿同伴冲突——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03).
[5]常娟娟.幼儿冲突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6).
作者简介:陈璐,襄阳市实验幼儿园教师,保教主任。
关键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
随着身心发展与幼儿园生活经验的积累,中班幼儿已经有了明显的同伴交往行为,在同伴交往中,幼儿获得了集体生活的幸福感,扩大了视野,交流了感受和情感,积累了最初的人际交流经验。但是,中班幼儿毕竟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初期,交往的方式以及在交往过程中处理同伴关系的策略都非常稚嫩,需要教师和家长利用尽可能的机会,帮助幼儿扩大交往范围,指导幼儿交往行为,积累交往经验,培养其同伴交往能力。
一、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交往对象有限
中班幼儿在交往对象上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同性交往多于异性交往。4、5岁的幼儿获得了对性别的恒常性认识,他们对性别的认知也反应到他们的交往行为和与交往对象的选择,他们一旦把某件事情看成是女孩或男孩专属的,那么在选择同伴交往时大部分会选择同性交往而避免异性交往。
(二)交往方式单一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交往方式有多种,但是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正处于感知运动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每个幼儿都想同伴分享玩具或别的东西给自己,可他们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自己要先学会分享,同伴才愿意分享东西给自己。所以中班幼儿往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只会使用单一的交往方式,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现在的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家里他們往往都是小霸王,没有什么是得不到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会运用良好的交往方式与同伴交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言语协商和应对攻击占大多数,然而却不会考虑还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交往策略简单
幼儿的同伴交往中,交往策略运用的恰当会更受同伴的欢迎。根据幼儿的受欢迎程度我们可以分为四类:受欢迎幼儿、被拒绝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和一般型幼儿。受欢迎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较多;被拒绝型的幼儿掌握和使用的策略也较多,但与受欢迎幼儿不同的是,其策略的有效性较差,友好性过低;被忽视性型幼儿使用策略是较少的,主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均较差,而突出的、较多的使用退缩性、依赖性策略;一般型幼儿在使用策略上均处于中间水平。而中班幼儿属于被拒绝型的幼儿占大多数,即使他们运用了较多的策略,但从总体来看交往策略还是很简单,常常用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来解决问题。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受到同伴的拒绝的概率较高。
二、中班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出现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包括幼儿先天的素质和心理自身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一)幼儿自身的影响
在适应了一年小班的集体生活后,中班幼儿游戏能力和水平都有所发展,对同伴交往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他们已不再满足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但是中班的幼儿并没有掌握太多的交往技能,而且从心理特征来看,中班幼儿无法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几乎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意识之中常常认为自己所想就是他人所想,自己所感就是他人所感,因此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以己推人,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家庭方面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表现的行为都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结构、情感气氛、父母的教养模式都会对儿童的个性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状况。中班的幼儿不管是在身体上的发展还是心理上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幼儿父母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关注不够,在同伴交往机会创造上,能力指导上,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开展同伴交往,来满足幼儿同伴交往需求。
(三)托幼机构的影响
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就是幼儿园,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客观而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教师的素质有明显的差异,部分幼儿园以家长的需求为导向,不重视幼儿全面均衡的发展,忽视在集体教育生活情景里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三、解决中班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对策
(一)扩大交往对象的范围
要培养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关键是要创设一定的条件来促进同伴之间的异性交往。在学校,老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异性同伴交往的机会。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特地将座位进行男女混合搭配,这样可以增进异性同伴之间的交往;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与异性交往。同时家长方面也要给幼儿创设和异性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家长在平时可以让幼儿多邀请好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同时也允许幼儿到别人家去做客,多给幼儿提供与同伴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多接触社会,鼓励幼儿不断适应新环境,增加幼儿不断与人交往的机会。
(二)帮助幼儿运用合理的交往方式
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迈进了与同伴间相互平等交往的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幼儿能在这个集体中快乐的生活的前提是是否懂得运用合理的方式与同伴交往,中班的幼儿能够初步的明辨是非,但还不完全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引导者。特别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任由其发展,要教给幼儿明确的同伴交往行为规则。
(三)教给幼儿多种交往策略
中班的幼儿有着较强的模仿力,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或者游戏,如:幼儿排队拥挤干扰了他人,玩游戏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别人等等,让幼儿看后自己进行思考、讨论,怎样做才是最受欢迎的好孩子。幼儿也可以自己表演,亲身体验其中的思想矛盾过程,从中领悟不同的交往策略。教师也要积极回应幼儿的想法,以榜样示范让幼儿学会多种交往策略与同伴更好的交往,这种比用教师的身份直接教给他们怎么办要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0).
[2]冯晓霞.学前儿童与成人交往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
[3]吴晗睿.幼儿教师对幼儿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08).
[4]章珍.如何正确干预幼儿同伴冲突——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03).
[5]常娟娟.幼儿冲突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6).
作者简介:陈璐,襄阳市实验幼儿园教师,保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