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译语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29001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作为一个外来译语,早在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学者们对“美术”概念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作出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日本明治時期留日的中国学者,他们为之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美术;中国;传播;鲁迅
  “美术”这个词汇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从未出现,作为一个舶来之词,直到近代以后才被逐步使用。最初概念范围设定广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在内,后来才专指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追溯词汇来源,最早是在明治四年(1871年),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万国博览会发放的邀请照会中,附有一份德文的展览分类说明,把“美术”作为一个分类并多次出现。日本政府译员将其翻译为日语,运用汉字来标示,到明治五年(1872年),政府发布公告,使“美术”一词在日本各阶层得到认知,由于当时日文中多是汉语词汇,中国学者在日文基础上转译成中文,“美术”词汇开始为中国学界使用。
  明治期间留日的中国学者,是美术概念的传播者,无论是留学进入美术学校专业学习美术的学生,如李叔同、高剑父、陈抱一、汪亚尘、陈之佛、关良等,还是并非专门从事美术类专业的留日学者,如王国维、刘师培、鲁迅以及流亡日本的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在“美术”概念引入中国的道路上推波助澜。同样,鲁迅作为留日学生,也为“美术”词汇的引进和推行作出重大贡献,他对“美术”概念定义,为之后“美术”词汇在中国的普及夯实基础。
  “美术”概念的产生及词汇的运用,在1904年,王国维的文章《红楼梦评论》中已多次出现,成为中国最早使用“美术”词汇之人,但引进之初,“美术”的定义相对模糊,“美术”、“艺术”、“美学”的概念并无明显差异。可以说王国维只是词汇的引入者,刘师培则是这一词汇的开拓者,1907年刘师培赴日本留学,同年便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了三篇专论“美术”的文章:《中国美术学变迁论》、《论美术援地而区》、《论美术与征实之学不同》。相比王国维,刘师培缩小了“美术”所涵盖的范围,将其放在“艺术”的层面上讨论,并把书法、篆刻、金石、碑版归为“美术”一类,“美术”的概念从朦胧中逐渐凸显,而鲁迅将“美术”的定义以文章和演讲的形式系统阐述,以及在译文中也作了详细介绍, “美术”的概念至此走向清晰化,鲁迅是词汇的定义和传播者。
  鲁迅在留学的第二年(1903年),就开始了域外科幻小说的译介活和自然科学著作的编撰,真正开始对“美术”的介绍,是在“弃医从文”思想的建立初期,1906年离开仙台回到东京,从事专门的文艺译著的工作,在《河南》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文章:《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其中在《摩罗诗力说》和《科学史教篇》多次讨论“美术”问题,《摩罗诗力说》提出“文章为美术之一”的观点,确立美术之本质,体现了鲁迅早期的美术观。
  与当今“美术”多存在于视觉文化领域不同,鲁迅将“文章”这个文学性语言融合与其中,强调文章与美术并存,文学与美术同为文艺治国的民族性语言,这是鲁迅对美术概念的最初定义,既王国维词汇的引进,刘师培词汇的分类之后,再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在《科学史教篇》中,鲁迅讨论了“科学与美艺之关系”,将“余裕”这个日语借词列为美学的范畴。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这部翻译著作,正是鲁迅美术观的实践与应用。虽是一部文学小说集,但在版面设计、书籍装帧方面,鲁迅将其视为一件“美术“作品,并把这种以美术的方式展现出的版式、装订设计称之为“余裕”,是《科学史教篇》引进的这一词汇的运用,范围上超越了日语原本的“宽余”、“从容”、“充裕”等含义,呈现在美术相关领域中。
  1912 年,蔡元培邀请鲁迅在内的20余人在北京组织教育部,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曾经为响应蔡元培“美育”的主张,鲁迅在教育部主办的“夏期美术讲习会”上以《美术略论》为题,作系列讲演,这是鲁迅第一次美术专题的讲演,在教育部大礼堂举行,听众最多约三十人,少时竟无一人。虽然从讲演的影响力来看,参加人数甚少,但丝毫没用破坏鲁迅对待演说的认真态度,遗憾的是讲稿已佚,演讲也由于之后的无人参加而告终,而鲁迅对20世纪初期“美术”在中国的传播工作,又大为迈进一步。
  1913年鲁迅所著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是一篇在美术领域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发表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可谓是中国最早对“美术”概念的定义及系统化的分类。同样沿用了《摩罗诗力说》中“文章为美术之一”的观点,与现如今所理解的视觉文化不同,“文章”与“音乐”都视为美术的范畴。同时,鲁迅对“美术馆”、“美术展览会”所陈列艺术作品的不同详细区分,这点上,与当今馆藏艺术品的分类上仍保持一致。“美术”一词经王国维、刘师培的抽象化的美学理解,到具体化的“美术品”的呈现,从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转为一个对象或一种形式的实物存在,“美术”的概念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得以被认知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陈池瑜. 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03.
  [2]董炳月. 鲁迅形影[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12.
  [3]陈振濂.“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J].美术研究,2003.4
  作者简介:
  牛梓蓉,(1990.1—),山西太原人,广西艺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美术史学理论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2000年殷墟花园庄东地M54的发现引起了各方关注,其墓主的身份地位也成为我们了解M54的重要一环。本文旨在对M54发掘报告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M54的墓葬面积,殉人、殉牲情况,墓主骨骼情况,墓主骨骼中元素含量情况,随葬青铜器、玉器情况,铭文考释,出土花椒考证等方面着手;将M54与殷墟M5、郭家庄M160、小屯M18三座已出土的完整墓葬进行对比,对墓主身份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扇子在舞蹈中的应用不仅仅只是作为具有美观性的道具表演,更有着深层意义的表达:塑造不同形象、作为情感信物、寄托情感。因此,扇子在汉族民间舞中成为了特有的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和独具民族审美特征的情感表现模式和具有情感意味的艺术符号。  关键词:起源;表演形式;情感媒介;舞台应用  一、扇子的起源  (一)扇子的起源  扇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最初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
期刊
摘 要: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变迁研究相对来说还属于一个比较新鲜的领域。本篇论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服饰文化为个案,以期为民族服饰文化发展提供实例参考,并使民族服饰文化能够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以至为传统服饰文化如何面向现代化提供可行性资料。  关键词:社会文化变迁;蒙古族传统服饰现状  一、传统蒙古族服饰具有时代的气息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穿着  习惯都有所改变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欧美诸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崛起,清王朝则“强寇侵凌,奸贪当道,悍妇用命,而亿万斯民,沦于水火之中,中华神器,遂有累卵之危”。为救民于水火,则出现不可抗拒的“西学东渐”,然不可避免地带来“西风东渐”。这股“西风”登堂入室,随着带来了西方服饰,并逐渐影响着国民的服饰审美意识。在此时代诞生的中山装,最具有时代气息与政治色彩,并在较长时期成为国家的政治符号和文化
期刊
摘 要:袁世凯在晚晴旧军崩溃,国家孱弱的背景下,编练出了一支近代化的北洋新军。在北洋新军的编练中,袁世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军事制度。北洋新军建立了统一的军事编制;引进了西方化的军队装备及训练方式;制定了严格的选拔军官和招募士兵的标准;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奖惩、抚恤制度和军队纪律;并注重以独特的军事思想教育强化新军的个人色彩。袁世凯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改革,推动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军队和国防事
期刊
摘 要:爨宝子碑书体是用篆隶笔法写就的楷书,外方内圆,最大的特点是用方笔起势、收势,用笔特殊,拙中带巧,字体参差,同字异写,端朴有致,点均呈三角形,有竖、有斜、有横,姿态生动,变化无穷。“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它的艺术价值在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是举足轻重的。爨宝子碑上承两汉隶分之递变,下开隋唐正书之先河,实为楷法之鼻祖。  关键词:爨宝子碑;第一古石;南碑瑰宝  云南地
期刊
摘 要:藏历新年既不是按照公历计算,也不是按照农历计算。藏族有自己新年的算法,通常被称为藏历。藏历新年对于藏民族来说是一个精彩万分的民间艺术宝库,很多民间传统的文化都将在新的一年里进行。该论文通过民俗学和人类社会学、对比法等多角度探讨了藏历新年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意义。  关键词:藏族; 藏历 ;新年  新年是藏族民俗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是民俗文化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民俗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期刊
摘 要:中国在世界国际地位的增强表明其综合国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而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自信,在众多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大学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便成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本文从公民意识这一视角为出发点,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对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出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公民意识;文化自信
期刊
摘 要:魏碑是指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魏碑书法曾经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魏碑作为一种文字(记事文体),为我们考证当时的历史发展、社会背景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资料,另一方面,魏碑作为楷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但使我们可以管窥分析魏晋南北朝人书写时的用筆和结字,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具体的实证。在魏碑的发展历史中,清代对碑学的推崇使碑学在没落了一千余年
期刊
摘 要:新时代下,高校党建工作是加強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环节,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要求日益求精,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学生综合素养教育方面极为重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学生党员干部遴选和学生党员干部培养三方面简要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