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中亚地区出现了令人关注的新变化:美国和俄罗斯都加强了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度。舆论认为,中亚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该地区局势的变化,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美俄都盯着中亚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美国对中亚地区并不是很关注,但今年以来,美国在中亚的活动频繁,不少高层人物先后访问了一些中亚国家。据报道,今年4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问了吉尔吉斯斯坦。报道说,拉姆斯菲尔德访问的目的,是要加强美国与吉国的军事关系,为新上台的吉新政权撑腰,同时进一步推销美式民主,巩固美国在该地区的既得利益。7月25日至27日,拉姆斯菲尔德再次访问吉尔吉斯斯坦,并出访了塔吉克斯坦。拉氏再访吉尔吉斯斯坦的成果是用经济援助换得吉允许美保留马纳斯空军基地,并说服塔吉克斯坦允许美军继续使用该国领空。
8月14日,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出席了吉尔吉斯斯坦新总统巴基耶夫的就职典礼,并与巴基耶夫等吉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进行了磋商。9月下旬,美国副国务卿弗里德对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了访问,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他“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不是对手,美国不是想把俄罗斯从中亚挤走,我们的目的是与中亚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支持这些国家的改革。”10月11日凌晨,美国国务卿赖斯抵达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开始了她担任国务卿以来的首次中亚之行。此后,她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赖斯除了就经济发展、安全、民主等问题与被访问国领导人进行会谈外,还会见了这些国家的民主人士、媒体和企业代表。中亚国家一些媒体认为,赖斯此行表面是加强双边关系,实则是安抚中亚国家,遏制它们近来亲俄疏美的倾向。也有不少报道指出,赖斯之行是为“救火”和“修补篱笆”。专家指出,赖斯此次访问中亚,主要是为了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石油利益和军事基地,着眼于全球反恐的战略大局。过去美国在发展与中亚关系时以军事关系优先,现在美国开始注重加强与这一地区的全方位关系。
面对美国的强大攻势,作为原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自然会作出反应,因为中亚地区国家是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本应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今年以来,俄罗斯转退为进,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全面强化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总统几乎每月会晤一次;乌兹别克斯坦全面改善与俄罗斯关系;吉尔吉斯斯坦总统也首访俄罗斯;塔吉克斯坦表示不会与美国讨论在该国建立美国军事基地的问题。10月6日-7日,中亚合作组织峰会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举行,俄哈乌塔吉5国总统7日宣布了一项历史性决定,将中亚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舆论指出,从近期看,俄罗斯与美国在争夺中亚的较量中暂时居于了领先地位。
美国早就在窥视中亚
中亚不是亚洲最发达的地区,但它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大洲的中心区域,同时中亚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陆上走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亚北靠俄罗斯,东临中国,该地区蕴藏着仅次于中东的油气资源。长期以来,中亚以其重要战略地位及丰富的能源资源磁石般地吸引着世界大国,成为大国的利益交汇处和极易发生碰撞的敏感地区。两个世纪之前,英国和俄罗斯曾在中亚上演过“世纪大角逐”。20世纪初,英国战略学家麦金德有句名言:“谁能统治中亚,谁就可以控制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掌控了整个世界。”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直言不讳地说:“中亚这个地区的‘含义’对美国在地缘战略上十分重要,只因距离太远,美国无法把欧亚大陆这一部分变成主导力量。但美国又不可能不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
苏联解体后,独立后的中亚各国都曾试图振兴经济,且特别期待外援,但中亚国家的转型遇到不少困难。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乘机抬头,新生独立国家却无力合作加以应对,俄罗斯在中亚的作用力又在减弱。在此情况下,外部势力乘虚而入,1993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在德国召开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上倡议,建立北约控制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吸引原苏联国家参加,1994年,乌克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先后加入了这个北约的外围组织(土库曼斯坦后来退出,塔吉克斯坦于2002年2月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中亚地区尤其活跃。1995年4月,北约帮助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3国军队组成了“中亚维和营”。1996年秋,美国将“中亚维和营”空运到美国本土参加联合军事演习。此后,“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每年都要在中亚一两个国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从1997年起,美国等10余国先后在乌、哈、吉3国举行了多次演习。“9·11”事件后,北约直接将军事力量部署在中亚各国和高加索地区。美国对中亚地区的军事影响,从原先军事合作的间接影响,转变为直接的军事存在,其中在乌、吉、塔3国共建立了5个军事基地。在军事影响力确定后,新的目标自然被纳入美国的视野。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琼斯就说过:“我们将继续支持这些国家的民主发展和经济市场化,从而使我们的伙伴们在解决安全问题时具有生命力。”美国的中亚战略基本思路是:利用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在该地区的影响,并夺取俄在这一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安全事务的主导权。
2003年,美国在进行全球战略调整时提出了“新中亚战略”,基本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推销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促进中亚各国经济和政治自由化;二是美军以反恐为名在中亚安营扎寨,强化其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不断加强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三是控制油气资源,中亚和里海地区被称为是“21世纪的能源战略基地”,美国要为石油利益不遗余力;四是争夺中亚地区的主导权,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封堵中国的崛起,实现其北可遏制俄罗斯,东可威慑中国,南可防范伊朗的战略目标,最终确立美在该地区的绝对主导权和影响力。美国的具体做法是在双边框架内对这些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并在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加强对中亚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力推动这些国家的所谓“民主建设”,同时利用在安全领域的双边合作培植亲美人员,削弱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力。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吉独立后借的外债达19亿美元,相当于该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3月,巴黎俱乐部宣布免除吉政府所欠的5.5亿美元债务中的1.24亿美元,其余债务将进行重组,但前提之一是要考察吉社会“民主”、“人权”的发展状况。另外,为了切断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经济联系,尤其在能源发展领域将这些国家带入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美国在中亚各国的能源开发中下了大本钱。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美孚、埃克森等跨国公司获得了哈萨克斯坦储量近10亿吨的田吉兹油田的开采权,哈每年原油产量的40%来自美资控股的油田。大规模的经济存在,决定了美国对这些国家社会发展的发言权。
在美国的强大攻势下,独联体国家先后发生了“颜色革命”,前年是格鲁吉亚“玫瑰革命”,去年是乌克兰“橙色革命”。由格鲁吉亚、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等独联体亲西疏俄国家成立的非正式地区联盟“古阿姆”,一度半死不活,在“彩色革命”后获得新生,其成员国领导人纷纷到独联体邻国“传经”,输出在西方指导下搞“民主化”的经验。独联体国家局势突变使布什在第二任期把推进“民主化”作为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伊斯兰国家和独联体地区首当其冲。这一浪潮很快蔓延到中亚地区,今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郁金香革命”。报道说,在吉政局发展过程中,美国的直接参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年来,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培植、庇护亲美反对派势力,并在吉议会选举前后向他们提供资金帮助和“革命技术”指导。美国出资开办的广播电台、报纸、印刷厂将大量的“公正选举信息”在民间散布。据不完全统计,常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从事“基层民主工作”的美国人有数百人。美国还有近10个非政府组织在活动,有的组织在吉全国设有十几个办事处,从发放贷款、组建公司到提供信息、经营指导等。美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斯蒂芬·扬承认,美为吉反对派提供了500万美元。受美国的影响,5月中旬,乌兹别克斯坦发生了安集延武装骚乱。
舆论指出,如果美国取得在中亚的主导地位,就等于给它在欧亚大陆部署的军事力量安上了“轴承”,不仅可以打通连接扩大了的北约和强化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封阻俄罗斯的南下,打压宗教激进主义势力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从而达到不给俄罗斯重新东山再起的机会、防止欧亚大陆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国、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巩固和扩大美国式“民主自由”的目的。
俄军事分析家瓦伦指出:“美国抢占战略资源,推进中亚民主进程,敦促中亚各国按照美国模式改造国家和社会,为的就是彻底将中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俄要保住自己的势力范围
虽然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控制力日渐减弱,但其传统影响还在。首先,在这一地区仍有大量俄罗斯族居民,在哈萨克斯坦达到30%;在吉尔吉斯斯坦有12.5%,长期形成的俄语文化环境在各国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力。第二,俄罗斯在中亚有军事部署,如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基地。8月8日,俄罗斯《独立报》披露了这一消息:“一支俄军部队秘密南下,进入乌兹别克斯坦,悄悄驻扎在美军汉纳巴德军事基地附近。”《独立报》的文章说,汉纳巴德军事基地曾是原苏联第二大空军基地,其规模仅次于苏军当年在土库曼斯坦的马拉赫空军基地。在吉议会选举前,俄罗斯空军总司令米哈伊洛夫宣布,俄罗斯驻吉坎特空军基地将于2005年增加一倍兵力,并准备拨款10亿卢布加速该基地的设备更新。俄国际问题专家马卡尔金说,“汉纳巴德基地地处中亚要冲,战机从这里飞到印度洋只要3个小时。俄军进入这一基地,不仅有助于俄有效掌控中亚安全局势,抑制伊斯兰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向俄南部边界渗透,而且也有助于俄控制南亚次大陆,对中东实行战略监控,保障俄对里海能源开发和外运的主动权。”马卡尔金指出:“重新在中亚驻军,说明俄正在采取措施,扩大‘势力范围’,抗衡美国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渗透。驻军吉尔吉斯斯坦坎特基地,就是俄罗斯在中亚加强存在的一种方式。”第三,中亚地区与俄罗斯在经济上联系密切,是俄罗斯重要的原料生产地和工业品消费市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外贸总额的30%—40%是对俄贸易。2001年,当美国借“9·11”事件进入中亚国家时,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欧亚天然气联盟”,加强对中亚地区能源开发的控制。2003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签署能源合作协议,大量斥资控股中亚石油天然气开采,并开始深度干预中亚国家之间能源供应不顺的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为保住自己的“后院”,俄罗斯试图在中亚建立一个盟友圈,反击美国的渗透和影响。同时,俄不断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扩大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据莫斯科新闻网透露,俄罗斯将在塔首都杜尚别的郊外新建一个空军基地,俄军将有6000人进驻该基地,这是莫斯科寻求在中亚增强军事存在的最新举措。有报道说,俄不久前宣布将在塔建立一个大型投资项目,还决定简化塔公民赴俄工作的审批程序,因此获准在塔建立军事基地。
中亚国家有自己的考虑
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美国极力试图控制中亚,但中亚毕竟与有“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不同,不存在一触即发的战乱形势,因为除吉尔吉斯斯坦外,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乌兹别克斯坦也比较有序,土库曼斯坦无反对派立锥之地,塔吉克斯坦内战之后人心思定。另外,在中亚国家占压倒优势的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不存在政教合一的气候和土壤。美国的中亚政策基础是推进所谓“民主化”,宣扬“西方民主对中亚是更具吸引力的模式”,这是美国的一相情愿。伊斯兰教是一种基础深厚的传统力量,美国对中亚国家可以做到“分化”,但很难使之“西化”。个别国家政权更迭,不等于美国的意识形态已在中亚扎根。此外,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今年7月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提出,“有必要确定临时使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上述基础设施及在这些国家驻军的最后期限。”这表明了各成员国对美国超出反恐需要的图谋所持的严正立场。这是美军进驻中亚以后第一次遇到外界以书面形式提出的撤军呼吁。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从各自国情出发,对美国军事基地采取了不同做法。吉尔吉斯斯坦当局同意美国继续保留军事基地,着眼于算经济账。乌兹别克斯坦原先与美国关系较好,但因为美国借口其发生骚乱事件而无端干涉其内政,决定要美军撤出在该国的军事基地。总体看,上海合作组织的上述宣言提高了中亚各国与美国交涉的谈判地位。
还有,中亚地区的地缘环境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那样的独联体国家不同,而是靠近中俄两个大国,并且都是内陆国家,这些因素也决定了西方国家在该地区渗透将比在其他独联体国家困难很多。而且中亚国家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但经济结构单一,其主要贸易对象也大多以中俄为主,该地区国家不论任何政府上台都不可能忽视中俄两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另外,2003年底首先在格鲁吉亚爆发的“颜色革命”浪潮渐渐向中亚蔓延,直接威胁到中亚各国现政权的切身利益。如乌兹别克斯坦发生安集延事件后,美国政府不仅冻结了提供给乌的经济援助,美国说服欧盟对乌兹别克斯坦实施军售禁令,禁止向乌政府高官发放入境签证。面对美国打造的国际封锁线,乌兹别克斯坦只能选择在俄罗斯方向进行“突围”。目前中亚其他国家也有求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总统选举将于12月举行,纳扎尔巴耶夫虽然连任的胜算较大,但对美欧支持的反对势力仍要严加防范,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是纳扎尔巴耶夫“增加保险系数”的战略选择;塔吉克斯坦虽一度与俄罗斯关系疏远,但在“颜色革命”的风险面前还是决定回到俄的保护伞下,特别是俄罗斯将流窜至本国境内的塔反对派领袖逮捕并移交塔吉克斯坦,使塔政府感到满意;吉尔吉斯斯坦经历“颜色革命”风浪后,国内局势仍在动荡,经济发展没有起色,民众十分不满,吉前外长称吉尔吉斯斯坦面临“二次革命”的危险,在这种大背景下,吉迫切需要俄的支持来稳定政局并重回正常发展轨道,尤其需要俄居中调解其与邻国乌兹别克斯坦日渐僵冷的双边关系。
中亚问题专家认为,鉴于中亚国家的内部情况和复杂的国际局势,该地区国家为了自己利益,愿在俄美争斗中两面牟利。哈萨克斯坦《实业周报》10月7日就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可以从乌兹别克斯坦撤出军事基地,但并不会离开中亚,与美国搞好关系是中亚各国手中重要的外交牌。大国平衡外交无疑是该地区国家最佳的外交选择。从长远看,中亚国家与美俄间不断变换着组合方式,同时并存、得失交替将是俄美今后在中亚角逐的一个基本特征,为此,中亚地区政治形势的动荡也会是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