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头脑中还只有一个“玩”字,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玩铅笔,一会儿玩橡皮擦,甚至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玩具。一节课往往要组织强调很多次,才能上完。可我们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强调孩子要坐端正,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处于被动学习中,这样也就大大降低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那我们如何才能有效上好低段数学课呢?
一、 精彩开端,倾力激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了上好一堂低段数学课的首要前提。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情感中,使学生产生好奇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比长短》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将两枝长度不同的铅笔笔尖朝上(短的那枝反而高出一点),另一端握在手中,然后问学生“这两枝铅笔长度怎样?”大部分学生都坚定地认为高出的那枝铅笔长,还有个别学生眼光里充满疑惑,可能在猜测老师的用意。当我的手松开,两枝铅笔的另一端露出时,学生恍然大悟。我笑着问学生“怎么会上当的?”孩子们争着说“两枝铅笔的另一头没有对齐。”于是我追问“那你们认为两样东西比长短时应该怎样?”孩子们已经很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将两个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才能比出长短,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接下来学生运用自己获得的比较长短的方法进行练习,不断地取得成功,并且因为体验到成功,而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又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6——10的认识》---“分一分”中,示图、提问:“有6根小棒,要分成两堆,你准备怎样分?”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按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在这样的合作互动中,个别懒动脑子和懒动手的学生也主动参与起来,投身到“分小棒”的活动中……
二、 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我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让我的数学课堂鲜活起来。用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替代枯燥的例题;只要学生能动手操作发现的,绝不灌输;能让学生模仿演练的例题或练习,一定先演后练。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10以内的连加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课堂练习本进了课堂,举行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本得了20颗星的5名同学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本得16颗星的3名同学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最后让得到13颗星的同学也到讲台上站在第三排,每人奖勵一颗小星星,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多少名同学得到老师的奖励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解法。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加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这样生活化的设计在我的课堂教学里随处可见,如教学“比一比”,“0”的认识,“分类“等等。
三、恰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低段数学课的催化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恰当的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作业累计获得10个小苹果获得奖励一个小本子;累计发言100次获得金话筒称号奖励等等。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四、人人争当小老师,从小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年级学生特别对老师崇拜,言听计从,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领导别人,这就是人的表现欲和领导欲的真实写照。因此,做为老师应给学生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不要约束他们。例如在一年级的复习课中,对“10以内数的加法表”的复习,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于是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轮流当“老师”,通过一问一答,复习旧知识。比如:我有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同桌之间互相批改作业,看哪个小老师又快又准确;有时对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问一答的复习,通过小组内的问答式学习,可以使成绩差的同学增多练习机会,在听、练中学会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寓学习于游戏中,如小老师问:“2+6=”学生答:“2+6=8”老师问:“为什么2+6=8?”学生答:“因为2和6组成8,所以2+6=8”,小老师再问:“2+6=8,6是什么数?2、8呢?”,这样让大家都有机会争当小老师了。
总之,要上好低段数学课,还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备课,敢于直面学生的学习特点、勤于反思、勇于探索实践,不断积累,从而发现总结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孩子的终身数学学习奠基!
一、 精彩开端,倾力激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了上好一堂低段数学课的首要前提。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情感中,使学生产生好奇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比长短》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将两枝长度不同的铅笔笔尖朝上(短的那枝反而高出一点),另一端握在手中,然后问学生“这两枝铅笔长度怎样?”大部分学生都坚定地认为高出的那枝铅笔长,还有个别学生眼光里充满疑惑,可能在猜测老师的用意。当我的手松开,两枝铅笔的另一端露出时,学生恍然大悟。我笑着问学生“怎么会上当的?”孩子们争着说“两枝铅笔的另一头没有对齐。”于是我追问“那你们认为两样东西比长短时应该怎样?”孩子们已经很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将两个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才能比出长短,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接下来学生运用自己获得的比较长短的方法进行练习,不断地取得成功,并且因为体验到成功,而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又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6——10的认识》---“分一分”中,示图、提问:“有6根小棒,要分成两堆,你准备怎样分?”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按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在这样的合作互动中,个别懒动脑子和懒动手的学生也主动参与起来,投身到“分小棒”的活动中……
二、 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我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让我的数学课堂鲜活起来。用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替代枯燥的例题;只要学生能动手操作发现的,绝不灌输;能让学生模仿演练的例题或练习,一定先演后练。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10以内的连加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课堂练习本进了课堂,举行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本得了20颗星的5名同学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本得16颗星的3名同学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最后让得到13颗星的同学也到讲台上站在第三排,每人奖勵一颗小星星,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多少名同学得到老师的奖励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解法。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加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这样生活化的设计在我的课堂教学里随处可见,如教学“比一比”,“0”的认识,“分类“等等。
三、恰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低段数学课的催化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恰当的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作业累计获得10个小苹果获得奖励一个小本子;累计发言100次获得金话筒称号奖励等等。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四、人人争当小老师,从小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年级学生特别对老师崇拜,言听计从,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领导别人,这就是人的表现欲和领导欲的真实写照。因此,做为老师应给学生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不要约束他们。例如在一年级的复习课中,对“10以内数的加法表”的复习,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于是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轮流当“老师”,通过一问一答,复习旧知识。比如:我有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同桌之间互相批改作业,看哪个小老师又快又准确;有时对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问一答的复习,通过小组内的问答式学习,可以使成绩差的同学增多练习机会,在听、练中学会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寓学习于游戏中,如小老师问:“2+6=”学生答:“2+6=8”老师问:“为什么2+6=8?”学生答:“因为2和6组成8,所以2+6=8”,小老师再问:“2+6=8,6是什么数?2、8呢?”,这样让大家都有机会争当小老师了。
总之,要上好低段数学课,还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备课,敢于直面学生的学习特点、勤于反思、勇于探索实践,不断积累,从而发现总结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孩子的终身数学学习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