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前所未有,但是,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却并未随之提高,指责声不断,教育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当然,也难怪公众诟病,目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依然沉重,教育收费问题也时不时见诸报端,怎能让公众满意?于是,大家困惑了,教育究竟怎么了?教育应该是什么,教育应该怎么办,教育的方向在哪里?一些教育专家和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身后,试图通过寻求教育的原点把握教育的本质,解决教育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但结果大多语焉不详,让人一头雾水。探寻教育原点,厘清教育本质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关于教育原点的探寻
1.1原点释义:所谓原点就是出发的地方。
例: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可以将原点理解为最初开始的地方。
1.2教育的原点
(1)从时间上看教育原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人类,同时就有了教育。
(2)从教育内容看教育原点:在古籍中有很多人类早期教育的记载。据《韩非子·五蠹》所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这反映了原始人类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和火的用途,对于火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教育活动,长辈们在日常用火的过程中,依靠教育活动把这些道理和知识教给下一代。
渔猎也是原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尸子》载:“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民农作的教育也相应产生,古籍对此记载颇多。《白虎通》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通过文献我们可以得知,这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生存和生活的技能。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早期人类群居生活,生产中有分工有协作,必然要求氏族成员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在生活中老人受到尊重和供养,在生产分工中老人承担的任务是教育小孩。《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庠”后来成为学校的名称之一,证明学校是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演进而来的。除了生产技能的传授,还有人性的教育和知识的传授。
由此可见,最初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培养技能、培养德行、传承知识。
(3)从教育动机和目的看教育原点。最初的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实施的,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从事生产和融入社会生活,饱含着施教者的殷殷期盼和人类繁衍生存的现实需求,这正是爱与责任的集中体现。
(4)从教育手段和方法看教育原点:这一时期,生产力十分落后,文字尚未产生,教育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来实现,技能传授主要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进行。
通过以上表述,我们不难把握教育原点的几个关键词,首先,教育是为了生存和生活,为了生活地更好。直指教育的本质目的,即实现受教育者人生的幸福。其次,教育更多地通过生产实践过程和生活实际进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第三,教育重视技能传授和知识传承,但也重视德行的培养,如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学会协作等,即人性的培养。第四,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多。可以说,这时的教育虽然手段和方法单一,文明程度很低,人性与兽性正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但教育的使命已经完备,即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
2 关于当前教育的一点思考
通过对教育原点的探寻,对照目前的教育现实,教育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首先,教育偏离了自己的本质属性,即培养人、发展人和成就人。把教育异化为了知识占有量的比拼和考试技能技巧的较量,忽视了人自身的需求和发展。其次,教育逐渐脱离了生活现实,变成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封闭训练,通过教育将人变成了不事稼穑,不闻世事的书呆子,高分低能成为优等生的突出特征,这和国家提倡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第三,教育忽视了对美好人性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造成了许多学生对知识和学校的厌弃,甚至人格的分裂和人性的扭曲。第四,教育不能与时俱进,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知识经济时代,仍然单一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和再现,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那么,如何矫正教育的方向,回归教育的本真呢?
(1)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纲要》是国家战略,是国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的战略谋划、远景描绘,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确实招招命中了教育现实问题的要害。所以教育不是规划本身的问题,是实施过程中出了问题。
(2)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符合社会对教育的期盼,可是,十多年来素质教育却推进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传统文化及封建社会1300多年科举制度的影响,使得人们将考高分上大学当成了改变社会地位,改变经济境况,追求幸福人生的唯一通道,致使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第二,社会竞争激烈,行业收入差距大,社会贫富悬殊,迫使家长为了孩子的幸福不断追求高分、名校、学历。第三,教育改革滞后。由于家长对高分名校的追求,导致许多学校担心成绩下滑,不敢放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仍然占据学校的主流地位,形成“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尴尬局面。第四,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一些通过升学率和高分获得名利的教师、一些奋战在补习班的高考名师,一些通过教辅资料赚得盆满钵满的书商们,不愿素质教育实施断了自己的财路,形成了一个反对的阵营。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推进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学校要按要求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高校招生要有更多的方式方法,家长要改变追求高分不计其余的短视行为。这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的任务。
(3)改变试卷本身。提到应试教育,大家就习惯于将矛头对准考试。有人甚至断言,不改变考试招生方式,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进。但放眼全球,不管何种意识形态的国家,考试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的基本功能是进行水平测试与甄别选拔,没有了考试,如何确定哪些学生具备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能力和潜力?显然,问题不在考试本身,而在于试卷设置。目前,无论哪一级考试的试卷,都注重知识的考察和答题能力的测试,这种考试迎合了应试的教育方式,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取得高分,而《纲要》倡导的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从考查,有志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难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只有通过试卷本身的改变,让传统的教育方式無法取得高分,自然就会让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精研考试方式不如精研试卷题目。
(4)改变评价方式。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意识到,通过成绩和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只能助推应试教育。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了单一的成绩评价,力图通过多元评价引导学校走上素质教育之路,但家长却不认同,仍然看重学校的成绩和升学率。出现评价的双重标准,家长认成绩,教育行政部门看综合。个别教育部门领导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校评价重成绩的传统,致使一些校长感叹:“有了成绩,什么都不用说;没有成绩,说什么都没用。”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根本上改变评价理念,不断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媒体逐渐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成才观。只有这样才能给学校减负,学校没有了成绩的压力,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才能真正减轻,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放下包袱,阔步前行。
总之,目前教育正经历一个新旧理念冲撞,新旧力量角力,新旧模式并存,赞誉与指责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特殊时期,相信通过对教育原点的探寻,会让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把握教育本质,走上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努力实现《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du.com/
[2]http://www.baidu.com/
[3]《中国教育史》
[4]《中国教育史》
1 关于教育原点的探寻
1.1原点释义:所谓原点就是出发的地方。
例: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可以将原点理解为最初开始的地方。
1.2教育的原点
(1)从时间上看教育原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人类,同时就有了教育。
(2)从教育内容看教育原点:在古籍中有很多人类早期教育的记载。据《韩非子·五蠹》所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这反映了原始人类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和火的用途,对于火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教育活动,长辈们在日常用火的过程中,依靠教育活动把这些道理和知识教给下一代。
渔猎也是原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尸子》载:“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民农作的教育也相应产生,古籍对此记载颇多。《白虎通》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通过文献我们可以得知,这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生存和生活的技能。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早期人类群居生活,生产中有分工有协作,必然要求氏族成员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在生活中老人受到尊重和供养,在生产分工中老人承担的任务是教育小孩。《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庠”后来成为学校的名称之一,证明学校是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演进而来的。除了生产技能的传授,还有人性的教育和知识的传授。
由此可见,最初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培养技能、培养德行、传承知识。
(3)从教育动机和目的看教育原点。最初的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实施的,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从事生产和融入社会生活,饱含着施教者的殷殷期盼和人类繁衍生存的现实需求,这正是爱与责任的集中体现。
(4)从教育手段和方法看教育原点:这一时期,生产力十分落后,文字尚未产生,教育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来实现,技能传授主要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进行。
通过以上表述,我们不难把握教育原点的几个关键词,首先,教育是为了生存和生活,为了生活地更好。直指教育的本质目的,即实现受教育者人生的幸福。其次,教育更多地通过生产实践过程和生活实际进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第三,教育重视技能传授和知识传承,但也重视德行的培养,如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学会协作等,即人性的培养。第四,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多。可以说,这时的教育虽然手段和方法单一,文明程度很低,人性与兽性正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但教育的使命已经完备,即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
2 关于当前教育的一点思考
通过对教育原点的探寻,对照目前的教育现实,教育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首先,教育偏离了自己的本质属性,即培养人、发展人和成就人。把教育异化为了知识占有量的比拼和考试技能技巧的较量,忽视了人自身的需求和发展。其次,教育逐渐脱离了生活现实,变成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封闭训练,通过教育将人变成了不事稼穑,不闻世事的书呆子,高分低能成为优等生的突出特征,这和国家提倡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第三,教育忽视了对美好人性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造成了许多学生对知识和学校的厌弃,甚至人格的分裂和人性的扭曲。第四,教育不能与时俱进,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知识经济时代,仍然单一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和再现,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那么,如何矫正教育的方向,回归教育的本真呢?
(1)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纲要》是国家战略,是国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的战略谋划、远景描绘,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确实招招命中了教育现实问题的要害。所以教育不是规划本身的问题,是实施过程中出了问题。
(2)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符合社会对教育的期盼,可是,十多年来素质教育却推进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传统文化及封建社会1300多年科举制度的影响,使得人们将考高分上大学当成了改变社会地位,改变经济境况,追求幸福人生的唯一通道,致使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第二,社会竞争激烈,行业收入差距大,社会贫富悬殊,迫使家长为了孩子的幸福不断追求高分、名校、学历。第三,教育改革滞后。由于家长对高分名校的追求,导致许多学校担心成绩下滑,不敢放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仍然占据学校的主流地位,形成“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尴尬局面。第四,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一些通过升学率和高分获得名利的教师、一些奋战在补习班的高考名师,一些通过教辅资料赚得盆满钵满的书商们,不愿素质教育实施断了自己的财路,形成了一个反对的阵营。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推进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学校要按要求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高校招生要有更多的方式方法,家长要改变追求高分不计其余的短视行为。这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的任务。
(3)改变试卷本身。提到应试教育,大家就习惯于将矛头对准考试。有人甚至断言,不改变考试招生方式,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进。但放眼全球,不管何种意识形态的国家,考试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的基本功能是进行水平测试与甄别选拔,没有了考试,如何确定哪些学生具备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能力和潜力?显然,问题不在考试本身,而在于试卷设置。目前,无论哪一级考试的试卷,都注重知识的考察和答题能力的测试,这种考试迎合了应试的教育方式,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取得高分,而《纲要》倡导的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从考查,有志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难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只有通过试卷本身的改变,让传统的教育方式無法取得高分,自然就会让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精研考试方式不如精研试卷题目。
(4)改变评价方式。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意识到,通过成绩和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只能助推应试教育。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了单一的成绩评价,力图通过多元评价引导学校走上素质教育之路,但家长却不认同,仍然看重学校的成绩和升学率。出现评价的双重标准,家长认成绩,教育行政部门看综合。个别教育部门领导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校评价重成绩的传统,致使一些校长感叹:“有了成绩,什么都不用说;没有成绩,说什么都没用。”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根本上改变评价理念,不断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媒体逐渐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成才观。只有这样才能给学校减负,学校没有了成绩的压力,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才能真正减轻,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放下包袱,阔步前行。
总之,目前教育正经历一个新旧理念冲撞,新旧力量角力,新旧模式并存,赞誉与指责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特殊时期,相信通过对教育原点的探寻,会让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把握教育本质,走上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努力实现《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du.com/
[2]http://www.baidu.com/
[3]《中国教育史》
[4]《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