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分析当代女大学生婚姻观的新变化,联系当今社会大背景,剖析当代女大学生婚姻观变迁的缘由,以及女大学生婚姻观的构成要素。尤其对广大女大学生而言,近年来“毕婚”(毕业就结婚)现象愈演愈烈,“闪婚”一族屡见不鲜,这些婚姻现象不可避免地为他们以后普遍的高离婚率埋下隐患,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研究女大学生婚姻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姻观;爱情;事业
一、引 言
如今,年轻一代的女大学生多是诞生在数字媒体时代,在众多的影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上对女大学生的婚姻观有众多评论,但多以负面为主,普遍认为女大学生在面对婚姻时带着很强的功利心。
在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婚姻选择的因素中,家庭条件、收入情况等经济因素占据了主导位置,健康状况、工作潜力等其他因素则退居其次。这种婚姻观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背景、舆论导向有关。大多数女大学生拥有的并不是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婚姻观,因此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她们的婚姻观进行引导。
二、当代女大学生婚姻观分析
1.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更理性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门不当,户不对”增多。郎才女貌一向是主流社会的向往与传统婚姻的模式。传统的婚姻模式讲究门当户对,同样成为模式的还有:男人比女人学历高、工作条件好、收入多,女人比男人年纪小、身材矮、相貌美,双方家庭背景还要接近等等。然而目前,这些模式已逐渐淡化。在此次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53%的人不再对“门当户对”持肯定态度。相反地,在实际择偶过程中,有40%的女大学生注重与配偶是否情投意合,34%看重的是丈夫的个人能力才干,25%的人表示对方的性格是她们着重考虑的因素,而选择看重对方地位与家境的仅占1%。
其次,干得好未必不如嫁得好。有统计数据显示,法国女性白领薪水要比男性低两成,美国这个数字则是一成五。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发展中国家则可想而知。在当今社会,女人要想通过自身能力获得成功的确要比男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这就导致许多女性在对待婚姻时一度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然而通过本次对天津两所高校女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持否定态度,这一比例占被调查者人数的95%,而仅有5%的人对此表示认同。
这一事实表明,目前至少在天津地区不少女大学生已不再盲目追求“嫁得好”,而是开始更多地谋求自身的独立,追求真实的幸福。
2.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自主观更明确
尽管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而成为知识女性一族,但由于受传统影响颇深,她们中仍有不少人在对待婚姻时由父母意愿支配。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女大学生中,遵从父母之命的占49%,接近一半;而另外的51%已不再“唯父母之命是瞻”,她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意愿和喜好来选择婚姻的道路。
3.当代女大学生的婚姻价值观更西化
近年来高校中出现“恋爱闪电化”和“毕婚”一族,究其原因在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给年轻人的婚姻价值观造成了影响。然而本次调查中赞成“闪婚”一族的女大学生仅占全部数量的5%,其余95%的受调查者依然主张“细水长流”的婚姻。这说明多数天津地区女大学生目前尚难以接受“闪婚”和“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姻,相反地,她们非常注重与配偶的感情基础,认为婚姻是她们人生中庄重而神圣的大事,不能够将其视为儿戏,要在感情极其稳健和牢固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婚姻。
4.当代女大学生的家庭地位观更平等化
调查发现,67%的受调查女大学生表示结婚后不愿顺从自己的丈夫;同样,有81%的女生不赞同“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这体现出女大学生已开始摆脱传统“夫为妻纲”观念影响,谋求自身家庭地位提升的趋势。
5.当代女大学生的忠贞观与性取向观念更开放
(1)“从一而终”不再成为绝对的“千古准则”,婚外性行为并非完全不可取。在调查女大学生是否认同女子“从一而终”的观点时,其中44%回答为否,40%回答为不一定,只有16%的受调查表示认同。当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婚后可能会“出轨”发生婚外性行为时,60%的回答为不一定,一位女生甚至还在问题答案的旁边补充道:“这个要看诱惑的大小”。而当问到是否能够容忍丈夫婚后“出轨”的,肯定回答的只有8%。以上说明当代女大学生在忠贞观上已明显变得现实与开放。
(2)婚前性行为已为多数女大学生接受。婚姻与性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婚姻一直是性的唯一合法“通行证”。本次针对女大学生的相关调查发现,仅有1/3的人认为只有结婚时才可以发生性关系,而其余2/3的人均表示婚姻固然意味着性关系的产生,但倘若发生性关系却不一定非要等结婚以后,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性行为完全是可取的,因为发生性行为不仅表现在双方因爱慕而产生,同时还伴有作为人的欲望与激情的释放。
6.当代女大学生的生育观更现实
以往生育观强调生育是为了延续后代,重在突出“继承”性,而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以往:44%的女大学生选择生育的理由是为了增添家庭乐趣,48%的受调查者称生育是为了拥有爱情的结晶,而认为生育是为了延续后代和老有所依的人仅占总体的14%。可见,尽管多数女大学生仍然持生育的观念,但只是形式上的与传统相一致,而实际上早已摒弃了传统的内涵而赋予新时代的意义。
7.当代女大学生婚姻观的特点
基于以上对女大学生婚姻观六个方面的实证考察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女大学生婚姻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体验式恋爱。当问到“你会为了在大学里谈恋爱而降低自己选择要求吗”时,选择“会”的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90.4%,而选择“会”的男生却只占男生总人数的3.8%。也就是说,女生多数并不认为在大学里能找到理想的恋爱对象,但仍觉得有谈恋爱的需要,因此不得不降低自己的选择要求。
(2)择偶观较为理性。虽然女大学生往往急于投入恋爱,但涉及到未来丈夫的选择时,她们却非常理性,甚至有些完美主义。首先,她们注重感情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其次,她们也注重男子的学历,职业、收入等功利性条件。在调查中发现,在择偶中她们首先考虑的是人品的占89.5%,感情其次占79.8%,职业占51.8%,学历占43.2%,外貌占38.5%,幽默占31.9%,金钱占30.7%,其他占5.8%。
(3)性观念呈现矛盾化。根据调查研究,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认为“只要双方相爱就可以”的占35.7%,“只要双方以后结婚就可以”的占28.5%,“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20.9%,“婚前性行为不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的占14.9%。对独身而不禁欲的态度是无所谓的占45.4%,不可以的占28.3%,可以的占26.3%。由此可见,在对待性这个问题上,女大学生的观念一方面受到“从一而终”的传统思想影响,与此同时也受到西方性自由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矛盾性。
三、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婚姻观变迁的因素
1.经济的双重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她们对恋爱和婚姻的选择更少地受制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因而更加自由,更重视感情生活的质量,在恋爱时顾忌较少,对恋爱失败的担心也较少,同时在择偶观上更重视对方的人品和双方的感情基础,而对经济等的考虑下降到次要地位。
2.多元文化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多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女大学生在向往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中国传统爱情的同时,又受西方性解放和个人主义影响,对恋爱和婚姻采取及时行乐的态度。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受到家庭传统、学校教育、同辈影响的作用,而且更多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3.学校婚恋教育的不完善
在高校,由于女生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在渴望爱情的同时,也常伴有一定的困惑。她们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学校爱情观、婚姻观和性教育的匮乏又使她们感到迷茫。尽管很多学校开设了此类课程,但由于授课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形同虚设,以致学生所接受到的这方面教育几近空白。在无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性知识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便把注意力转向其他获取渠道,更容易受到误导。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的婚姻观已经发生了显著地改变。
四、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婚姻观
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经济体制的转变带来的女大学生婚姻、恋爱观的变化。一方面她们承接了80年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中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她们也接受了新时代赋予她们的新观念。她们处于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婚恋观正处于转型时期,表现出了多元化趋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她们对恋爱、婚姻的观念必将逐渐趋向西方潮流。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健康的、理智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存在道德堕落问题。但是大学生中出现的“性开放”、部分同学在婚恋中的拜金主义,甚至甘当“二奶”,说明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辅导。
1.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中对婚恋观的教学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作为民族精英的大学生,他们的婚恋观不应当局限于自身精神与感官的享受,还需要承担起组织美满家庭、延续民族强盛等社会责任。
然而通过调查统计,大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存在排斥抵触情绪。这导致开设这门学科的大学越来越少,也逐渐不为社会所重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试着抛弃传统的上课模式,创造一种为大学生接受欢迎的授课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将授课地点由教室改为活动室,在课上播放大家感兴趣的关于爱情的影片,播放完之后大家可以随意的自由讨论,老师便可以由此了解大学生关于爱情的看法,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婚姻观。大学生们很喜欢心理测验,在课上老师可以多找一些有趣的爱情心理测验和同学互动,这个方法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大学生们的真实想法。现在的80后、90后,通常比较抗拒说教似的教育,只有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才能使开设思想品德课达到教育的目的。
2.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
(1)摆正爱情的位置。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是人生的诗,是花,是美,是喜悦,人生倘若没有爱情,就会苍白乏味,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爱情从属于事业,大学时代正是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应集中精力完成学业,以学业为重,既是为未来的事业做准备,也是为真正的爱情打基础,爱情从属于事业。
(2)学习和培养爱的能力。学习和培养爱的能力。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谈恋爱,首先应了解爱,懂得爱。爱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判断爱的能力。友谊和爱情,都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异性吸引不等于爱情,要划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
拒绝爱的能力。这是指对不愿意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加以谢绝的能力。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利,但要懂得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尊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
发展爱的能力。现实生活中,人们祈求爱、渴望爱,然而愿意学习爱的人却为数极少,人们几乎把所有东西都置于爱之上。学习爱的能力是贯穿一生的任务,也是受益一生的。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走出恋爱的误区。克服恋爱中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心理方面还有较大的可塑空间。提高对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恋爱中失恋是十分自然的现象,恋爱受挫并不说明自身的无能和贫乏,并不影响自身的名誉和地位。
五、结 语
总之,大学生的婚恋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的恋爱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们恋爱的特点也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对大学生恋爱的主体意识给予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恋爱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他们逐步加以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爱情是人生中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从而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走好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钊.90年代“女性散文”的概念界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 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J].哲学研究,1996,(5).
[3] 段雪梅.女权主义法学及其评析[D].山东大学,2006.
[4] 刘心.从新闻报道看女性受众相对缺失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7.
[5] 印大双.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想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
[6] 周文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女性解放[D].中南大学,2007.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姻观;爱情;事业
一、引 言
如今,年轻一代的女大学生多是诞生在数字媒体时代,在众多的影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上对女大学生的婚姻观有众多评论,但多以负面为主,普遍认为女大学生在面对婚姻时带着很强的功利心。
在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婚姻选择的因素中,家庭条件、收入情况等经济因素占据了主导位置,健康状况、工作潜力等其他因素则退居其次。这种婚姻观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背景、舆论导向有关。大多数女大学生拥有的并不是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婚姻观,因此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她们的婚姻观进行引导。
二、当代女大学生婚姻观分析
1.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更理性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门不当,户不对”增多。郎才女貌一向是主流社会的向往与传统婚姻的模式。传统的婚姻模式讲究门当户对,同样成为模式的还有:男人比女人学历高、工作条件好、收入多,女人比男人年纪小、身材矮、相貌美,双方家庭背景还要接近等等。然而目前,这些模式已逐渐淡化。在此次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53%的人不再对“门当户对”持肯定态度。相反地,在实际择偶过程中,有40%的女大学生注重与配偶是否情投意合,34%看重的是丈夫的个人能力才干,25%的人表示对方的性格是她们着重考虑的因素,而选择看重对方地位与家境的仅占1%。
其次,干得好未必不如嫁得好。有统计数据显示,法国女性白领薪水要比男性低两成,美国这个数字则是一成五。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发展中国家则可想而知。在当今社会,女人要想通过自身能力获得成功的确要比男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这就导致许多女性在对待婚姻时一度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然而通过本次对天津两所高校女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持否定态度,这一比例占被调查者人数的95%,而仅有5%的人对此表示认同。
这一事实表明,目前至少在天津地区不少女大学生已不再盲目追求“嫁得好”,而是开始更多地谋求自身的独立,追求真实的幸福。
2.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自主观更明确
尽管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而成为知识女性一族,但由于受传统影响颇深,她们中仍有不少人在对待婚姻时由父母意愿支配。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女大学生中,遵从父母之命的占49%,接近一半;而另外的51%已不再“唯父母之命是瞻”,她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意愿和喜好来选择婚姻的道路。
3.当代女大学生的婚姻价值观更西化
近年来高校中出现“恋爱闪电化”和“毕婚”一族,究其原因在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给年轻人的婚姻价值观造成了影响。然而本次调查中赞成“闪婚”一族的女大学生仅占全部数量的5%,其余95%的受调查者依然主张“细水长流”的婚姻。这说明多数天津地区女大学生目前尚难以接受“闪婚”和“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姻,相反地,她们非常注重与配偶的感情基础,认为婚姻是她们人生中庄重而神圣的大事,不能够将其视为儿戏,要在感情极其稳健和牢固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婚姻。
4.当代女大学生的家庭地位观更平等化
调查发现,67%的受调查女大学生表示结婚后不愿顺从自己的丈夫;同样,有81%的女生不赞同“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这体现出女大学生已开始摆脱传统“夫为妻纲”观念影响,谋求自身家庭地位提升的趋势。
5.当代女大学生的忠贞观与性取向观念更开放
(1)“从一而终”不再成为绝对的“千古准则”,婚外性行为并非完全不可取。在调查女大学生是否认同女子“从一而终”的观点时,其中44%回答为否,40%回答为不一定,只有16%的受调查表示认同。当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婚后可能会“出轨”发生婚外性行为时,60%的回答为不一定,一位女生甚至还在问题答案的旁边补充道:“这个要看诱惑的大小”。而当问到是否能够容忍丈夫婚后“出轨”的,肯定回答的只有8%。以上说明当代女大学生在忠贞观上已明显变得现实与开放。
(2)婚前性行为已为多数女大学生接受。婚姻与性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婚姻一直是性的唯一合法“通行证”。本次针对女大学生的相关调查发现,仅有1/3的人认为只有结婚时才可以发生性关系,而其余2/3的人均表示婚姻固然意味着性关系的产生,但倘若发生性关系却不一定非要等结婚以后,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性行为完全是可取的,因为发生性行为不仅表现在双方因爱慕而产生,同时还伴有作为人的欲望与激情的释放。
6.当代女大学生的生育观更现实
以往生育观强调生育是为了延续后代,重在突出“继承”性,而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以往:44%的女大学生选择生育的理由是为了增添家庭乐趣,48%的受调查者称生育是为了拥有爱情的结晶,而认为生育是为了延续后代和老有所依的人仅占总体的14%。可见,尽管多数女大学生仍然持生育的观念,但只是形式上的与传统相一致,而实际上早已摒弃了传统的内涵而赋予新时代的意义。
7.当代女大学生婚姻观的特点
基于以上对女大学生婚姻观六个方面的实证考察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女大学生婚姻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体验式恋爱。当问到“你会为了在大学里谈恋爱而降低自己选择要求吗”时,选择“会”的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90.4%,而选择“会”的男生却只占男生总人数的3.8%。也就是说,女生多数并不认为在大学里能找到理想的恋爱对象,但仍觉得有谈恋爱的需要,因此不得不降低自己的选择要求。
(2)择偶观较为理性。虽然女大学生往往急于投入恋爱,但涉及到未来丈夫的选择时,她们却非常理性,甚至有些完美主义。首先,她们注重感情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其次,她们也注重男子的学历,职业、收入等功利性条件。在调查中发现,在择偶中她们首先考虑的是人品的占89.5%,感情其次占79.8%,职业占51.8%,学历占43.2%,外貌占38.5%,幽默占31.9%,金钱占30.7%,其他占5.8%。
(3)性观念呈现矛盾化。根据调查研究,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认为“只要双方相爱就可以”的占35.7%,“只要双方以后结婚就可以”的占28.5%,“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20.9%,“婚前性行为不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的占14.9%。对独身而不禁欲的态度是无所谓的占45.4%,不可以的占28.3%,可以的占26.3%。由此可见,在对待性这个问题上,女大学生的观念一方面受到“从一而终”的传统思想影响,与此同时也受到西方性自由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矛盾性。
三、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婚姻观变迁的因素
1.经济的双重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她们对恋爱和婚姻的选择更少地受制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因而更加自由,更重视感情生活的质量,在恋爱时顾忌较少,对恋爱失败的担心也较少,同时在择偶观上更重视对方的人品和双方的感情基础,而对经济等的考虑下降到次要地位。
2.多元文化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多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女大学生在向往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中国传统爱情的同时,又受西方性解放和个人主义影响,对恋爱和婚姻采取及时行乐的态度。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受到家庭传统、学校教育、同辈影响的作用,而且更多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3.学校婚恋教育的不完善
在高校,由于女生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在渴望爱情的同时,也常伴有一定的困惑。她们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学校爱情观、婚姻观和性教育的匮乏又使她们感到迷茫。尽管很多学校开设了此类课程,但由于授课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形同虚设,以致学生所接受到的这方面教育几近空白。在无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性知识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便把注意力转向其他获取渠道,更容易受到误导。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的婚姻观已经发生了显著地改变。
四、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婚姻观
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经济体制的转变带来的女大学生婚姻、恋爱观的变化。一方面她们承接了80年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中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她们也接受了新时代赋予她们的新观念。她们处于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婚恋观正处于转型时期,表现出了多元化趋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她们对恋爱、婚姻的观念必将逐渐趋向西方潮流。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健康的、理智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存在道德堕落问题。但是大学生中出现的“性开放”、部分同学在婚恋中的拜金主义,甚至甘当“二奶”,说明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辅导。
1.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中对婚恋观的教学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作为民族精英的大学生,他们的婚恋观不应当局限于自身精神与感官的享受,还需要承担起组织美满家庭、延续民族强盛等社会责任。
然而通过调查统计,大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存在排斥抵触情绪。这导致开设这门学科的大学越来越少,也逐渐不为社会所重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试着抛弃传统的上课模式,创造一种为大学生接受欢迎的授课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将授课地点由教室改为活动室,在课上播放大家感兴趣的关于爱情的影片,播放完之后大家可以随意的自由讨论,老师便可以由此了解大学生关于爱情的看法,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婚姻观。大学生们很喜欢心理测验,在课上老师可以多找一些有趣的爱情心理测验和同学互动,这个方法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大学生们的真实想法。现在的80后、90后,通常比较抗拒说教似的教育,只有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才能使开设思想品德课达到教育的目的。
2.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
(1)摆正爱情的位置。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是人生的诗,是花,是美,是喜悦,人生倘若没有爱情,就会苍白乏味,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爱情从属于事业,大学时代正是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应集中精力完成学业,以学业为重,既是为未来的事业做准备,也是为真正的爱情打基础,爱情从属于事业。
(2)学习和培养爱的能力。学习和培养爱的能力。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谈恋爱,首先应了解爱,懂得爱。爱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判断爱的能力。友谊和爱情,都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异性吸引不等于爱情,要划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
拒绝爱的能力。这是指对不愿意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加以谢绝的能力。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利,但要懂得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尊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
发展爱的能力。现实生活中,人们祈求爱、渴望爱,然而愿意学习爱的人却为数极少,人们几乎把所有东西都置于爱之上。学习爱的能力是贯穿一生的任务,也是受益一生的。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走出恋爱的误区。克服恋爱中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心理方面还有较大的可塑空间。提高对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恋爱中失恋是十分自然的现象,恋爱受挫并不说明自身的无能和贫乏,并不影响自身的名誉和地位。
五、结 语
总之,大学生的婚恋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的恋爱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们恋爱的特点也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对大学生恋爱的主体意识给予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恋爱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他们逐步加以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爱情是人生中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从而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走好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钊.90年代“女性散文”的概念界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 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J].哲学研究,1996,(5).
[3] 段雪梅.女权主义法学及其评析[D].山东大学,2006.
[4] 刘心.从新闻报道看女性受众相对缺失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7.
[5] 印大双.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想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
[6] 周文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女性解放[D].中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