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雨天,珍妮抱着大提琴在候车。刚彩排完的她,穿着英式保守校服,浑身湿漉漉的。几分狼狈,几分无奈,也有几分萝莉初长成的青涩诱惑。而情场老手的男人开着靓车,嗅到了这个小萝莉。他要摇下车窗,露出一张无公害的脸。
“任何常识都不会建议你去坐一个陌生男人的车。但是我也是个音乐爱好者,不忍心看到你的大提琴这样被雨淋到。我建议你,把大提琴放到我的后座,然后你跟着我的车一起走。”
珍妮被逗得一笑。老男人欲擒故纵的火候焖得刚刚好。
在车上,珍妮用法语称赞了他的车。似乎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时尚舒适的小车,涉世未深的漂亮女孩,温文儒雅的有钱男人,一场互探底细的谈话。如果说老男人是醉翁之意的话,那么遇到这个与自己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有钱男之后,珍妮已经是意乱情迷了。
或许16岁是一个可以足够成熟去堕入爱河,足够独立去做出影响以后人生的决定,同时又是在困难前滞留不前的年纪。而16岁的珍妮活泼开朗,聪明得有点咄咄逼人。生长在一个阴沉古板的中产家庭,所有的刻苦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考上牛津大学的英语系。作为预科班的种子选手,她一直做得挺优秀。
珍妮的父母形象很是刻薄,他们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很实际,也很物质。他们对16岁的女儿珍妮,灌输体制内的教育,只为了考大学,只为考牛津大学,否则一切都是无意义。一切对上大学无意义的事都是无意义的,付出的努力必须有回报,否则就是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要女儿学大提琴,就是为面试牛津时增加才艺印象分,但不能当主业。听法国歌是在浪费学习时间,必须禁止。
而拉丁文是珍妮考上牛津的最大绊脚石。当面对一份还不够资格被牛津录取的拉丁文试卷时,气急败坏的父亲对她吼到:“也许一切都是在浪费钱财。花费三年练提琴,这完全是花钱打水漂。也许说不定在明天晚宴舞会上,她可以钓到一个律师。生活之美在于,你不用花费钱去买任何东西。说不定有这样一个男人,身上是一棵源源不断的摇钱树,上帝知道你需要一个这样的男人!”
在她父母看来, 牛津教育的重点就是,这是一条通向晚宴舞会的昂贵途径。面对如此功利得甚至有点势利的父母,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女怎么可能不被一个有钱男人所吸引。即使她能从容谈定如简爱一样,拒绝老男人的诱惑。她的父母也会把她推向这个花花世界。因为麻雀变凤凰后,也许会带动满树的繁花绿叶。可哪知,这花花世界的背后是金鱼叔叔的陷阱,凤凰也不过是只披了彩毛的小麻雀。千算万算的如意算盘怎么也算不过老男人的五指山。
他带着穿着时尚的她,出入马场、巴黎游乐场,去高级餐馆用餐。他为她展开了一个她从没接触过的光鲜世界,她在这里也乐而忘返,不能自己。与之相对应的是,她也送给了他自己的第一次。
在见识到老男人的享乐生活后,珍妮开始对自己的成长教育产生了质疑。
“这个愚蠢的国家本身就枯燥,缺乏生气,缺乏色彩,缺乏乐趣。我现在要么也枯燥无味下去要么去嫁个犹太人,去巴黎罗马,听爵士乐,在高级餐厅享受美食,享受生活。教育已不足以满足我们了。”
毫无疑问珍妮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她在被灌输的教育中摇摆不定,有钱男人的出现不过是一条导火线,他只是引爆了珍妮对教育的潜在质疑。考上一流大学,学富五车,到最后是为什么?“那些拉丁文,那些文章,学来有什么意义呢?你为什么不直接让我去夜店流连,那可以省去麻烦,我还可以会有乐趣可言。”“如果你一无所知,大卫也不会喜欢你了。”在父母身上,珍妮看到的是教育的实用主义。如果教育不可以带来黄金屋之类金光灿灿的东西,还不如扔到垃圾桶。“霍斯特夫人,也许有一天有个人会想知道这一切的意义所在,而你需要告诉我们。”珍妮也试图从老师身上寻找教育的意义所在,可是她看到的是“塔斯布小姐,你聪明漂亮,又是剑桥大学毕业,但最后还不只是在批改学生错漏百出的文章?”似乎不论接受多么优异的教育,最后给生活带来的还是一摊死水。
如果接受教育只是为了以后的一份俸禄,但是却要经营辛苦和枯燥乏味。如果教育意味着失去享受生活,无法听美妙的音乐,出入高级餐厅,那么还需要教育吗?及时行乐的生活诱惑之大,已经把教育的真正目的撞击得支离破碎。
可是正如珍妮所说的,生活没有捷径可走。当已经答应求婚的她,无意中在老男人的车柜看到的信封署名,打破了她攀龙附凤的愿望,信封上赫然写着:“高德曼夫妇”。
他是个已婚男人。
此后,珍妮试图找到蒸发了的老男人,她来到他家,看到他的妻子和他的小儿子。妻子望着珍妮,“天啊,你还是一个小孩子。”
不知所措的珍妮无言以对,等来的是更大的炸弹,“她们一切都不知道。以前就有个人来破坏过家庭的。”
珍妮落荒而逃。
有人说,《成长教育》的结局不够深刻,因为在最后珍妮还是考上了牛津。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局是否流于肤浅并不重要,最少在质疑中成长起来的教育,比其他任何时候都真实。【责编/九月】
“任何常识都不会建议你去坐一个陌生男人的车。但是我也是个音乐爱好者,不忍心看到你的大提琴这样被雨淋到。我建议你,把大提琴放到我的后座,然后你跟着我的车一起走。”
珍妮被逗得一笑。老男人欲擒故纵的火候焖得刚刚好。
在车上,珍妮用法语称赞了他的车。似乎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时尚舒适的小车,涉世未深的漂亮女孩,温文儒雅的有钱男人,一场互探底细的谈话。如果说老男人是醉翁之意的话,那么遇到这个与自己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有钱男之后,珍妮已经是意乱情迷了。
或许16岁是一个可以足够成熟去堕入爱河,足够独立去做出影响以后人生的决定,同时又是在困难前滞留不前的年纪。而16岁的珍妮活泼开朗,聪明得有点咄咄逼人。生长在一个阴沉古板的中产家庭,所有的刻苦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考上牛津大学的英语系。作为预科班的种子选手,她一直做得挺优秀。
珍妮的父母形象很是刻薄,他们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很实际,也很物质。他们对16岁的女儿珍妮,灌输体制内的教育,只为了考大学,只为考牛津大学,否则一切都是无意义。一切对上大学无意义的事都是无意义的,付出的努力必须有回报,否则就是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要女儿学大提琴,就是为面试牛津时增加才艺印象分,但不能当主业。听法国歌是在浪费学习时间,必须禁止。
而拉丁文是珍妮考上牛津的最大绊脚石。当面对一份还不够资格被牛津录取的拉丁文试卷时,气急败坏的父亲对她吼到:“也许一切都是在浪费钱财。花费三年练提琴,这完全是花钱打水漂。也许说不定在明天晚宴舞会上,她可以钓到一个律师。生活之美在于,你不用花费钱去买任何东西。说不定有这样一个男人,身上是一棵源源不断的摇钱树,上帝知道你需要一个这样的男人!”
在她父母看来, 牛津教育的重点就是,这是一条通向晚宴舞会的昂贵途径。面对如此功利得甚至有点势利的父母,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女怎么可能不被一个有钱男人所吸引。即使她能从容谈定如简爱一样,拒绝老男人的诱惑。她的父母也会把她推向这个花花世界。因为麻雀变凤凰后,也许会带动满树的繁花绿叶。可哪知,这花花世界的背后是金鱼叔叔的陷阱,凤凰也不过是只披了彩毛的小麻雀。千算万算的如意算盘怎么也算不过老男人的五指山。
他带着穿着时尚的她,出入马场、巴黎游乐场,去高级餐馆用餐。他为她展开了一个她从没接触过的光鲜世界,她在这里也乐而忘返,不能自己。与之相对应的是,她也送给了他自己的第一次。
在见识到老男人的享乐生活后,珍妮开始对自己的成长教育产生了质疑。
“这个愚蠢的国家本身就枯燥,缺乏生气,缺乏色彩,缺乏乐趣。我现在要么也枯燥无味下去要么去嫁个犹太人,去巴黎罗马,听爵士乐,在高级餐厅享受美食,享受生活。教育已不足以满足我们了。”
毫无疑问珍妮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她在被灌输的教育中摇摆不定,有钱男人的出现不过是一条导火线,他只是引爆了珍妮对教育的潜在质疑。考上一流大学,学富五车,到最后是为什么?“那些拉丁文,那些文章,学来有什么意义呢?你为什么不直接让我去夜店流连,那可以省去麻烦,我还可以会有乐趣可言。”“如果你一无所知,大卫也不会喜欢你了。”在父母身上,珍妮看到的是教育的实用主义。如果教育不可以带来黄金屋之类金光灿灿的东西,还不如扔到垃圾桶。“霍斯特夫人,也许有一天有个人会想知道这一切的意义所在,而你需要告诉我们。”珍妮也试图从老师身上寻找教育的意义所在,可是她看到的是“塔斯布小姐,你聪明漂亮,又是剑桥大学毕业,但最后还不只是在批改学生错漏百出的文章?”似乎不论接受多么优异的教育,最后给生活带来的还是一摊死水。
如果接受教育只是为了以后的一份俸禄,但是却要经营辛苦和枯燥乏味。如果教育意味着失去享受生活,无法听美妙的音乐,出入高级餐厅,那么还需要教育吗?及时行乐的生活诱惑之大,已经把教育的真正目的撞击得支离破碎。
可是正如珍妮所说的,生活没有捷径可走。当已经答应求婚的她,无意中在老男人的车柜看到的信封署名,打破了她攀龙附凤的愿望,信封上赫然写着:“高德曼夫妇”。
他是个已婚男人。
此后,珍妮试图找到蒸发了的老男人,她来到他家,看到他的妻子和他的小儿子。妻子望着珍妮,“天啊,你还是一个小孩子。”
不知所措的珍妮无言以对,等来的是更大的炸弹,“她们一切都不知道。以前就有个人来破坏过家庭的。”
珍妮落荒而逃。
有人说,《成长教育》的结局不够深刻,因为在最后珍妮还是考上了牛津。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局是否流于肤浅并不重要,最少在质疑中成长起来的教育,比其他任何时候都真实。【责编/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