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力系统信息自动化管理

来源 :名校·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bi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和电力市场逐渐形成,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者理念和对系统的把握,电力系统的信息管理自动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供电企业已经由原先让上级满意变成了让用户满意上来。电力系统作为国家基础经济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迅速发展,运用信息管理自动化建设对电力企业解决信息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必然。换句话讲,建立并拥有一整套先进的适合于电力系统自身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电力企业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信息化工作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对电力系统信息自动化实现的途径与策略探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电力系统管理的现状分析
  电力行业是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人员素质,直至90年代初,仍处于一般应用水平,其信息化程度与客观需求和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随着国家对其重视程度的提高,时至今日全国大部分省市级电力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已实用化,可以说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应用效果上仍然感觉不是很理想,在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之间发展伤存在着不平衡性。尤其是一些县级电力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开发和应用上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在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回报并不明显。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规范上比较差,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以及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不重视、管理方法不合理等。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过程中其系统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较多的电力企业运用的信息管理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管理模式。其主要作用就是将企业相对孤立、零碎的信息转变并形成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有组织的信息系统,这样一来就彻底解决了信息存放的“冗余”问题,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可以说这个系统在一定的程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从而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但是由于MSI技术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MSI无法适应多变的管理环境。基于MIS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管理信息系统需求的情况下,统(DSS,Decisions Support System)便随之研发出来。二者的区别主要是MSI是实现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而DSS更主要的是针对某一类型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建立模型、挖掘规则等方式,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随着系统的不断运用和相关漏洞的修复,数据仓库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形成。以至于后期的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灯相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基于抄表数据的综合决策支持)。
  二、实现的途径与策略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信息管理电自动化硬件的集成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我们知道,在进行的信息管理目的就是要将各种信息收集过来,然后进行分类、整理、抽取和融合,获取有用的信息,最终为应用服务。所以,对供电企业而言 ,信息融合的主要目标是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融入先进的系统思想,深入配电网管理各个环节,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配电网的数字化运营,并将以更加先进、实用、成熟的服务回报广大用户。为此,有效的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最优化服务的主要手段。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在电力系统管理中实施信息管理自动化呢,笔者对其途径与策略有如下几点思考。
  首先,政策和资金的投入是管理自动化实现的保障。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管理自动化系统也越趋于庞大、复杂,要想能有效的运用必须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进行修正。这其中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不仅如此,一套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使用同样要付出高额的费用。这些都需要得到国家政策上支持和资金上的大力投入。因此,国家支持是保障电力系统管理自动化实现的首要成功要素。
  其次,通过全员对其认识上提高以确保实施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好的管理系统需要管理者的接纳,如果管理者对其有抵触情绪,那么你再好的系统也只是一个摆设。所以,加强对其系统的充分认识,了解其对于提升我们工作效率的好处,从认识上使系统工作人员产生重视的态度。这里面尤其要值得一提的就是相关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对系统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提高全员系统运用知识学习以确保实施的能力。实践证明,在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我们管理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对系统的全员进行相关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促进系统有效运行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新时期的电力系统发展更需要对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掌握。
其他文献
【摘 要】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德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科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 美术教育 德育 自然渗透 课题  教师要德高为范。要改变学生美术课中散漫的习气,首先,应从教师自身做起,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其次,美术教师在课
期刊
【摘 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要善于突破教材限制 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拓展生活价值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子;满足职业需要 开发教材中的专业元素,提高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效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职校语文教学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 生活 教学 策略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服务于生活的,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资源,故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
期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开篇的几句话,说明了人性的光与美好、善良与纯真由幼稚开始,是天性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环境、教育、机遇、时代的影响,人逐渐分化发展成为学者、工人、农民、企业家、领导人等等,甚而罪犯、社会败类、寄生虫、流氓……人生的不同何其大也,简而推之,其中教育是影响人后天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一个国家伟大与否的关键,这是不论人种、国家都概莫能外的!  作为一名多
期刊
节奏感是一种感知能力,人对于声音音响有聚合感知力,从听火车运行发出的声音自然聚合成的一种节奏定式,听到钟表运行而发出的声音形成“嘀嗒”节奏型,都是这种聚合感知力的体现。音乐教育就是要利用人的这种潜能,将其诱发出来并进行训练,发展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鉴赏音乐的洞察力。这就是音乐教学入门,也是理解音乐的基础。  一、节奏与声音  节奏和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两者只有同心协作,相互相成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对学校体育课中体育游戏的作用、游戏选择、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能有效地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健词】 体育游戏 初中体育 作用 注意事项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促进一般发展的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专项密切相关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有效、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是各位同仁所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采取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讨如下:  识字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孩子
期刊
伴随着新刑事诉讼法时代的开启,中国的刑事司法即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使出庭公诉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每一名公诉人必须高度关注和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简易程序面临的诸多挑战  新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进行了重大修改,进一步完善了简易程序,科学配置了检察公诉资源,有利于简易程序中检察功能的发挥,为公诉工作便捷高效开展提供了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刑诉法的修改既给出庭公诉工作提出了
期刊
一、严格备课课程  生本教育模式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  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二、实现学生自身的感悟  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做。学生只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体验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各种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方兴未艾。《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对此情有独钟,“体验”一词先后被表述达16次之多,成为课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体验性学习  何谓体验性学习?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都是自家体贴出来。”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
期刊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背后,对课堂教学规律的遵循,对课堂教学发展趋势的把握,也是不可缺少的。  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观察、多提问,已经成为一些学校课堂改革的着眼点.表面看来差异很大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显示出一些共通之处。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有着如下六大发展趋势:  一、让学生参与课堂  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就得让教师让出课堂。虽然要教师让出课堂,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