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传统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无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完全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思维定式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向权威挑战。做到教学气氛要民主化,教学环境要宽松化,师生才能共创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才能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标新立异难免伴随幼稚和错误,教师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应该用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敢想、多想。因为只有敢于标新立异,才能突破思维定式的不良影响,才会有创新。例如,在上《愚公移山》这课时,我让学生讨论愚公这个人物,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学习愚公精神,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愚公移山既费时又费力,非常愚蠢,他完全可以采取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2.传统手段结合现代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阶段由于设备电气化、教材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兴趣不可代替的一种手段。语文课文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会更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在讲授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这一课时,我曾经组织学生观看《居里夫人》的录像,在形象生动的影视面前让学生走入居里夫妇的生活。当看到居里夫妇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从几十吨沥青中提炼出0.1克镭时,学生们眼中涌现出喜悦的泪花;老年的居里夫人在领取诺贝尔奖时,她的讲话中体现出的对科学的执著,对名利处之淡然的态度,震撼了所有在场的学生,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3.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实现预期目标的具体形象且富于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以插图为依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皇帝、大臣、骗子、百姓等人的不同举止、神态中看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从中激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皇帝是否知道自己没穿衣服?画面上的两个骗子为什么鼻子特别长?为什么小孩最先说真话……随着问题的一一解答,学生们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了他们对皇帝的耻笑和对小孩的敬佩之情。这样大家在课堂上学得有兴趣,理解得也透彻,并能生动活泼地思考,主动地发现,从中培养创新意识。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联系教材,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路开阔,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创造的欲望也强。看到一件物体,学生能描绘物体的外形、功用;面对一幅画,他们能用生动的语言完整地描述画面,充分合理地加以想象……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思维才会活跃,想象力才能得到发展。例如:我在教学《木兰诗》时,让学生课堂上想象木兰十年的从军生活的内容,有的学生讲述木兰在沙场上与敌人英勇搏斗的事迹,有的讲述木兰与战友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学生们经过一番深入思考,凭借自己的想象,对花木兰这一千古传颂的形象更加喜爱。
二、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容量不大,形式也过于简单,难以兼顾众多学生的个性特长,不可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因而不可避免具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延伸到课外,通过知识竞赛、黑板报评比、诗歌朗诵、课前五分钟演讲、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予以补充,做到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为目的。
1.小品表演。很多学生具备各种特长,通常情况下他们并没有表现的机会。而作为教师,就应该去挖掘他们的天赋,给他们提供展示特长的舞台。在讲授《晏子故事两则》一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排练小品《晏子使楚》,几个男生分别扮演晏子、楚王、囚犯、大臣等人,学生们自己定角色、写台词,想象一些夸张但合理的故事情节,教师适当地给予指导,结果这几位男生的表演非常精彩,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好评。给学生这样的表演机会,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2.讲故事比赛。初中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更喜欢讲故事。讲故事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最好方式之一。学生事先会收集相关的资料,再结合自己合理的想象加以发挥,配以绘声绘色的讲述。这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之一,活动课上,有的不仅故事情节讲得生动,甚至还配以夸张的眼神、滑稽的动作,惹来全班同学的阵阵笑声。
责任编辑:王 江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思维定式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向权威挑战。做到教学气氛要民主化,教学环境要宽松化,师生才能共创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才能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标新立异难免伴随幼稚和错误,教师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应该用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敢想、多想。因为只有敢于标新立异,才能突破思维定式的不良影响,才会有创新。例如,在上《愚公移山》这课时,我让学生讨论愚公这个人物,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学习愚公精神,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愚公移山既费时又费力,非常愚蠢,他完全可以采取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2.传统手段结合现代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阶段由于设备电气化、教材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兴趣不可代替的一种手段。语文课文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会更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在讲授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这一课时,我曾经组织学生观看《居里夫人》的录像,在形象生动的影视面前让学生走入居里夫妇的生活。当看到居里夫妇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从几十吨沥青中提炼出0.1克镭时,学生们眼中涌现出喜悦的泪花;老年的居里夫人在领取诺贝尔奖时,她的讲话中体现出的对科学的执著,对名利处之淡然的态度,震撼了所有在场的学生,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3.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实现预期目标的具体形象且富于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以插图为依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皇帝、大臣、骗子、百姓等人的不同举止、神态中看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从中激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皇帝是否知道自己没穿衣服?画面上的两个骗子为什么鼻子特别长?为什么小孩最先说真话……随着问题的一一解答,学生们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了他们对皇帝的耻笑和对小孩的敬佩之情。这样大家在课堂上学得有兴趣,理解得也透彻,并能生动活泼地思考,主动地发现,从中培养创新意识。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联系教材,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路开阔,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创造的欲望也强。看到一件物体,学生能描绘物体的外形、功用;面对一幅画,他们能用生动的语言完整地描述画面,充分合理地加以想象……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思维才会活跃,想象力才能得到发展。例如:我在教学《木兰诗》时,让学生课堂上想象木兰十年的从军生活的内容,有的学生讲述木兰在沙场上与敌人英勇搏斗的事迹,有的讲述木兰与战友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学生们经过一番深入思考,凭借自己的想象,对花木兰这一千古传颂的形象更加喜爱。
二、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容量不大,形式也过于简单,难以兼顾众多学生的个性特长,不可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因而不可避免具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延伸到课外,通过知识竞赛、黑板报评比、诗歌朗诵、课前五分钟演讲、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予以补充,做到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为目的。
1.小品表演。很多学生具备各种特长,通常情况下他们并没有表现的机会。而作为教师,就应该去挖掘他们的天赋,给他们提供展示特长的舞台。在讲授《晏子故事两则》一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排练小品《晏子使楚》,几个男生分别扮演晏子、楚王、囚犯、大臣等人,学生们自己定角色、写台词,想象一些夸张但合理的故事情节,教师适当地给予指导,结果这几位男生的表演非常精彩,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好评。给学生这样的表演机会,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2.讲故事比赛。初中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更喜欢讲故事。讲故事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最好方式之一。学生事先会收集相关的资料,再结合自己合理的想象加以发挥,配以绘声绘色的讲述。这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之一,活动课上,有的不仅故事情节讲得生动,甚至还配以夸张的眼神、滑稽的动作,惹来全班同学的阵阵笑声。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