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激发;兴趣;观察;多媒体;实验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承担着科学启蒙教学的任务。在我们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让每个学生学好科学,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以及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农村小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激发调动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时一定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 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三、利用农村仅有的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
多媒体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利用丰富的资源化难为易,虚实互补。如在教学《茎和叶》这一课讲到茎的运输功能时,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五、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一项必做的内容,但是现在的小孩子动手能力差,操作时容易产生混乱出错,所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学会动手,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操作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对于实验的有效进行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是实验材料既要充足,而且也要合理。比如,我们学习雨是怎么形成的,做这一实验时,有一组学生由于没有经验,玻璃管被烧干而爆裂,说明学生的实验没有成功,可是教师没有准备多余的材料,那么这一组学生只能看别人做,而不能再次进行实验,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学习。第二是每个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做一遍,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如果没有提前做,在上课时可能就会出现失败而找不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明确实验要求。在实验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步骤、注意事项等,才能让学生在实验时心中有数。在做实验前,教师一定不要让学生急于动手,而是让学生仔细地听,最好是用小黑板出示出来,让学生跟着教师提出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
3.明确小组合作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学会交流,学会分享。
总之,科学课既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在科学课教学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细心与耐心,当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学好科学,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激发;兴趣;观察;多媒体;实验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承担着科学启蒙教学的任务。在我们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让每个学生学好科学,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以及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农村小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激发调动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时一定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 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三、利用农村仅有的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
多媒体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利用丰富的资源化难为易,虚实互补。如在教学《茎和叶》这一课讲到茎的运输功能时,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五、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一项必做的内容,但是现在的小孩子动手能力差,操作时容易产生混乱出错,所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学会动手,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操作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对于实验的有效进行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是实验材料既要充足,而且也要合理。比如,我们学习雨是怎么形成的,做这一实验时,有一组学生由于没有经验,玻璃管被烧干而爆裂,说明学生的实验没有成功,可是教师没有准备多余的材料,那么这一组学生只能看别人做,而不能再次进行实验,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学习。第二是每个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做一遍,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如果没有提前做,在上课时可能就会出现失败而找不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明确实验要求。在实验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步骤、注意事项等,才能让学生在实验时心中有数。在做实验前,教师一定不要让学生急于动手,而是让学生仔细地听,最好是用小黑板出示出来,让学生跟着教师提出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
3.明确小组合作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学会交流,学会分享。
总之,科学课既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在科学课教学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细心与耐心,当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学好科学,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