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老舍兼有作家与编辑的双重身份,主持编撰了不少著名刊物,并在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有的编辑理论。老舍的编辑理论不仅受到了时代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倾注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在创作的时候,老舍通过手中之笔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在编辑刊物的时候,他延续了这些理念,使编辑工作更为人性化,刊物内容更为突出。即使是在今天,老舍的编辑理论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 键 词】老舍;编辑理论;现实指导;现代小说
【作者单位】戴文雄,汉江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汉江师范学院2014年校级课题(2014C04)。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1.016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众多作家除了坚持写作及授课,从事编辑出版活动也成为他们的重要工作,老舍就是积极从事编辑工作的作家之一[1]。他曾经主编或者参与编辑过多本刊物,包括《南开季刊》、《齐大月刊》(后改名为《齐大季刊》)、《青岛民报》副刊《避暑录话》、《抗到底》等。在编辑各种刊物的过程中,老舍形成了风格鲜明且较为完整的编辑理论。从今天的研究来看,老舍的编辑理论既有传统要素,又与自身观点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融合,有着更为突出的编辑精神与编辑原则。由于时代影响,老舍不仅将编辑文化刊物作为抒发文学观点、展现文学作品的阵地,还将爱国忧民的崇高精神注入其中,所进行的创新策划既开创了近现代史别具一格的编辑特色,又反映了老舍作为文化人的理想抱负。在老舍看来,编辑出版活动不只是与文化创作有关,同时还应经世致用,成为文化救国的途径之一,这对今天的编辑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民本为怀、倾情与爱的编辑精神
编辑出版是一种能够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传递文学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文化知识的影响范围得到扩充,文化精神的力量也得以显现。在多灾多难的民族抗争史上,不少文化工作者以编辑出版为最佳途径,传播当时的先进理念,为洗涤蒙昧打开了新的途径。因此,各种文学论争以及文化活动也不断出现,进行文学创作、讲学治学、开展编辑出版活动是不少近现代作家的主要事务。老舍秉承中国传统的编辑出版理念,发扬民本为怀的编辑精神,在编辑事业中倾注抱负与情怀,使其编辑的刊物与国家人民一道经风历雨,在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领悟老舍的编辑理论,首先就要对老舍的民本精神有所了解。老舍的编辑理论不仅是当时现实环境酝酿的重要成果,也可以视为今天编辑出版活动的重要借鉴。
1930年7月,老舍受邀筹备《齐大月刊》,10月该刊正式出版。老舍在亲自撰写的《发刊词》中表示:“我们的态度,不是以这小小刊物来满足自己,也不是炫示学校的成绩……我们只能说:我们像一群小学童,事事要问个明白,想到的便愿发表……忠实的读书,大胆的发表,如果能引起一些研究与批评的兴趣,也就足以抵得住‘不善藏拙’之诮了。”[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齐大月刊》这份刊物的办刊原则,老舍没有将这份刊物视为某一人或者学校的私有物品,而是倾注了真正的情怀,希望这份刊物能够成为大家大胆讨论时事问题的基地。老舍在实际编辑的过程中也较为注重文艺作品、科学著述以及译品的刊发,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围。他的编辑目光长远,希望这本刊物利用那些贴近实际、反映民情的原创文艺作品以及翻译文章表达更多的人文情怀。由此,他策划编辑了不少现代小说,这些作品一改陈旧之风,形式上借助西方手法,更为灵活丰富,内容上以反映现实居多,符合读者期待和社会宣传的需要。
在老舍参与编辑的《青岛民报》副刊《避暑录话》中,同样也透露出这种编辑精神。老舍没有将纯学术刊物的编辑作为主要方向,而是从当时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现代小说普遍关注民众状况与国家命运这一现状出发,在编辑过程中以刊物内容来表达编辑的民本关怀。在编辑《齐大月刊》的时候,虽然有着“文艺作品不得过月刊页数四分之一”的明确规定,但老舍还是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想办法扩大新文艺作品所占比重。在编辑策划的过程中,老舍也将民生疾苦这一重要理念融入其中,使刊物不仅具备了基本要素,更成为人文情怀的重要抒发载体。
二、人文教化、义不容辞的编辑良知
编辑文化刊物不仅是为了实现文化人的价值,更是为了凸显文化人的良好素养。老舍认为,文艺作品有着自身的生命力,编辑应该顺应这一特征,展现文艺作品的宏观作用。由于社会动乱以及各种思潮的涌入,人文教化事业慢慢衰落。1938年,老舍应邀主编《抗战画刊》,曾在第11期发表画评《连环图画》,将图画和文字的宣传力量进行比较,认为前者胜于后者,原因在于大众缺乏文化知识,即使作品写得很通俗也起不了太大作用。但老舍希望通过在编辑工作上融入更多的人文教化因素,为改善这一现状做出努力。他在1938年9月发表的论文《释“通俗”》中提出:“艺术既久与民众无缘,今也欲事宣传,写新文,画新画,则老百姓不懂,故不能不求通俗。”[2]文艺作品需要承担起人文教化的责任,宣传积极思想,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西方进步思想,引导民众辨是非、明善恶。老舍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文艺作品的人文教化功能,竭力提高文艺作品的数量,不管是“文章入伍”还是“文章下乡”,老舍始终希望这些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能够对中國民众形成正确的引导,实现刊物编辑者的文人良知。
在对现代小说进行策划的过程中,老舍秉承自身的编辑良知,以义不容辞的态度选取符合形势、利国利民的现代小说进行编辑,向广大民众传递正确观念。他致力于启发民智,将编辑工作看作实现侠义抱负的途径。1935年3月,他在杂文《大智若愚》中表示,救世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忘掉自己以及自己的生命,否则很难做到这一点。老舍在《齐大月刊》上发表的早期短篇小说作品《五九》,刻画了一个专为外国人服务的中国男子,该男子崇洋媚外,通过欺负同胞来获得外国人的赏识,反映了老舍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忧患意识。1938年5月,老舍与其他32人共同组成了报刊编委会,7月9日发表了小说《敌与友》,虚构了张村与李村这两大村落之间的故事。这两个村落虽然隔河而居,却有世仇未了。抗战爆发后,李村村长的儿子与张村村长的儿子在前线结为好友,共赴国难,并分别写信回去劝告亲友,两个村庄最终化敌为友,共同反抗侵略。通过这篇小说,老舍表达了全民族联合抗战的愿望,同时也通过小说劝导民众,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所有人都应该放下私人恩怨,共同组织起来参与抗战。1949年回国后,老舍更是提出了“必须为人民服务”的编辑出版理念。由此可以看出,老舍所策划的现代小说,主题上符合实际需要,表达了文化工作者教化民众、义不容辞参与社会正义运动的崇高理想,同时以更为通俗的形式写作,呈现鲜明的特征。 三、文化救国、经世致用的基本原则
近现代史上,不少作家都将文化力量作为救国的途径之一。例如鲁迅曾经在日本仙台学医,后来因医人不如医国之故放弃学医,集毕生精力投入文化创作,用手中的笔震慑祸国殃民之徒,唤醒麻木的民众。老舍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也发扬了文化救国的重要主张。1937年12月,老舍应冯玉祥之邀开始参加《抗到底》杂志的筹备工作,内容上偏重于抗战救国与通俗文艺的倡导,题材不拘一格。在救国存亡的重要时期,老舍通过编辑文艺作品,鼓舞军民士气,号召抗战到底,充分发挥了文字与文学的力量,将文化人武装起来。
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老舍可谓真正做到了经世致用。在他看来,文学刊物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关注社会以及民眾需要,从现实出发进行编辑,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才更有意义,现代小说更需要进行创新策划,描摹世情,道出心声。1939年8月,老舍在《抗到底》的第25期发表了《通俗文艺的技巧》,明确指出“通俗文艺在文艺的本质上,实在尽着宣传与教育的责任”[2]。文艺作品有着自身的责任,而非顺手拈来,刊物编辑也需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抗日战争之前,老舍主持编辑的刊物刊登了不少反映国民心理、抨击封建思想与殖民主义的作品,而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老舍所编辑的刊物内容大多为与抗战相关的文艺作品,表达出来的情绪积极乐观,提振人心和士气,反映了老舍将编辑理念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融合的重要思想。
四、融入创新、内涵深刻的出版策划
1.在筹划出版中实现编辑的社会抱负
老舍在筹划出版的过程中以实现社会抱负为目的,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民族命运的忧患成为其编辑刊物的重要方向,个人的社会抱负通过编辑出版活动得以实现。1938年1月,老舍参与了《抗战画刊》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不少具有社会抱负的作品,痛斥侵略者是禽兽,呼唤有血性的人们挺起腰来扫除禽兽。在编辑《抗战文艺》的时候,老舍发表了《会务报告》一文,认为前线军人与后方民众缺乏振奋人心的读物,希望文艺界人士能够多作快作,甚至是集体创作,喊出了一个文化者以笔报国的心声。在长期的编辑出版实践中,老舍借助出版物的影响力,对社会问题以及民众关心的事情进行了集中讨论,通过作品的编辑传达正确导向。同时,老舍还认为作者应该团结一致,以更为通俗的形式进行创作,向大众传递更多的正面信息,形成重要的宣传阵地。为此,老舍在编辑活动中积极更新现代小说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在1938年《抗战文艺》创刊号发表了一篇小说《人同此心》,主要描写三个愿意为国捐躯的大学生计划杀死站岗的日本兵,连靠替人缝补为生的老婆婆都主动帮忙,最后计划虽然没有成功,但激起了城中更多热血志士的决心。老舍认为,作者的文艺作品“内容要适合民众军士的生活与心理”,在形式上则要求“戏能上台,歌能上板,故事能上口”,达到借助编辑出版扩大宣传的重要初衷,从而实现编辑的个人抱负[2]。
2.从创作体验来完成与作者的沟通
在编辑活动中,作者与出版者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二者必须具有一致的美学理念与价值目标。老舍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既是编辑者又是作者,通过身份的转换,老舍获得了一定的创作体验,知道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怀,与作者在具体细节方面有更多的沟通,双方才能够在出版质量上达成更多默契。老舍提倡编辑要尊重作品原貌,除了删除修改不太干净的地方,编辑应尽可能维持作品原来的风格,不能扭曲作者的思想观念。这一编辑思想对现代编辑工作有重要的启示:编辑不了解作者,就无法体验作者在创作时思维与情感上的变化;编辑脱离文学创作,不仅缺乏对作品的独到见识,评判标准模糊化,也不利于与作者进行沟通。
3.在评判标准中注入写文做人的道理
如今,编辑与作者在多数情况下是相互分离的,特别是写作门槛的降低,人人都可以创作文章,编辑鲜少进行文学创作,缺乏真实的文学体验。老舍兼有编辑与作家的双重身份,既是编辑型作家又是作家型编辑。在进行文艺创作时,老舍注入了做人的道理,展现了文人对国家前途以及民众命运的忧心挂念;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老舍参考写文做人的道理,以作家的创作标准和编辑的目光为刊物编辑的评判标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编辑风格。在创作标准上,老舍主张针砭时弊、代民立言、引导正义,并将这些理念与编辑这一工作相结合,使刊物有了更多的活力。老舍这种双重叠加的评判标准显然更具优势。
五、结语
通过多年的创作体验和编辑感悟,老舍形成了创新的编辑理念,现代小说的策划出版更是他践行编辑理念的重要途径。老舍将民生关怀、文化救国融入编辑出版活动中,将编辑工作与个人抱负进行衔接,其所编撰的刊物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当前,传统出版行业的编辑工作遇到了各种问题,编辑既要配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转换编辑方式,又要创新现有的编辑理论。老舍的编辑理念对当前的编辑工作有着重要启示,编辑应摒弃那些无病呻吟的作品,挖掘人文情怀与高尚情操兼具的优秀作品,实现编辑出版的社会价值与编辑个人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蒋芝芸. 老舍的编辑风格及贡献探微[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1).
[2]张桂兴. 老舍资料考释(上)[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关 键 词】老舍;编辑理论;现实指导;现代小说
【作者单位】戴文雄,汉江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汉江师范学院2014年校级课题(2014C04)。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1.016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众多作家除了坚持写作及授课,从事编辑出版活动也成为他们的重要工作,老舍就是积极从事编辑工作的作家之一[1]。他曾经主编或者参与编辑过多本刊物,包括《南开季刊》、《齐大月刊》(后改名为《齐大季刊》)、《青岛民报》副刊《避暑录话》、《抗到底》等。在编辑各种刊物的过程中,老舍形成了风格鲜明且较为完整的编辑理论。从今天的研究来看,老舍的编辑理论既有传统要素,又与自身观点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融合,有着更为突出的编辑精神与编辑原则。由于时代影响,老舍不仅将编辑文化刊物作为抒发文学观点、展现文学作品的阵地,还将爱国忧民的崇高精神注入其中,所进行的创新策划既开创了近现代史别具一格的编辑特色,又反映了老舍作为文化人的理想抱负。在老舍看来,编辑出版活动不只是与文化创作有关,同时还应经世致用,成为文化救国的途径之一,这对今天的编辑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民本为怀、倾情与爱的编辑精神
编辑出版是一种能够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传递文学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文化知识的影响范围得到扩充,文化精神的力量也得以显现。在多灾多难的民族抗争史上,不少文化工作者以编辑出版为最佳途径,传播当时的先进理念,为洗涤蒙昧打开了新的途径。因此,各种文学论争以及文化活动也不断出现,进行文学创作、讲学治学、开展编辑出版活动是不少近现代作家的主要事务。老舍秉承中国传统的编辑出版理念,发扬民本为怀的编辑精神,在编辑事业中倾注抱负与情怀,使其编辑的刊物与国家人民一道经风历雨,在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领悟老舍的编辑理论,首先就要对老舍的民本精神有所了解。老舍的编辑理论不仅是当时现实环境酝酿的重要成果,也可以视为今天编辑出版活动的重要借鉴。
1930年7月,老舍受邀筹备《齐大月刊》,10月该刊正式出版。老舍在亲自撰写的《发刊词》中表示:“我们的态度,不是以这小小刊物来满足自己,也不是炫示学校的成绩……我们只能说:我们像一群小学童,事事要问个明白,想到的便愿发表……忠实的读书,大胆的发表,如果能引起一些研究与批评的兴趣,也就足以抵得住‘不善藏拙’之诮了。”[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齐大月刊》这份刊物的办刊原则,老舍没有将这份刊物视为某一人或者学校的私有物品,而是倾注了真正的情怀,希望这份刊物能够成为大家大胆讨论时事问题的基地。老舍在实际编辑的过程中也较为注重文艺作品、科学著述以及译品的刊发,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围。他的编辑目光长远,希望这本刊物利用那些贴近实际、反映民情的原创文艺作品以及翻译文章表达更多的人文情怀。由此,他策划编辑了不少现代小说,这些作品一改陈旧之风,形式上借助西方手法,更为灵活丰富,内容上以反映现实居多,符合读者期待和社会宣传的需要。
在老舍参与编辑的《青岛民报》副刊《避暑录话》中,同样也透露出这种编辑精神。老舍没有将纯学术刊物的编辑作为主要方向,而是从当时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现代小说普遍关注民众状况与国家命运这一现状出发,在编辑过程中以刊物内容来表达编辑的民本关怀。在编辑《齐大月刊》的时候,虽然有着“文艺作品不得过月刊页数四分之一”的明确规定,但老舍还是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想办法扩大新文艺作品所占比重。在编辑策划的过程中,老舍也将民生疾苦这一重要理念融入其中,使刊物不仅具备了基本要素,更成为人文情怀的重要抒发载体。
二、人文教化、义不容辞的编辑良知
编辑文化刊物不仅是为了实现文化人的价值,更是为了凸显文化人的良好素养。老舍认为,文艺作品有着自身的生命力,编辑应该顺应这一特征,展现文艺作品的宏观作用。由于社会动乱以及各种思潮的涌入,人文教化事业慢慢衰落。1938年,老舍应邀主编《抗战画刊》,曾在第11期发表画评《连环图画》,将图画和文字的宣传力量进行比较,认为前者胜于后者,原因在于大众缺乏文化知识,即使作品写得很通俗也起不了太大作用。但老舍希望通过在编辑工作上融入更多的人文教化因素,为改善这一现状做出努力。他在1938年9月发表的论文《释“通俗”》中提出:“艺术既久与民众无缘,今也欲事宣传,写新文,画新画,则老百姓不懂,故不能不求通俗。”[2]文艺作品需要承担起人文教化的责任,宣传积极思想,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西方进步思想,引导民众辨是非、明善恶。老舍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文艺作品的人文教化功能,竭力提高文艺作品的数量,不管是“文章入伍”还是“文章下乡”,老舍始终希望这些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能够对中國民众形成正确的引导,实现刊物编辑者的文人良知。
在对现代小说进行策划的过程中,老舍秉承自身的编辑良知,以义不容辞的态度选取符合形势、利国利民的现代小说进行编辑,向广大民众传递正确观念。他致力于启发民智,将编辑工作看作实现侠义抱负的途径。1935年3月,他在杂文《大智若愚》中表示,救世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忘掉自己以及自己的生命,否则很难做到这一点。老舍在《齐大月刊》上发表的早期短篇小说作品《五九》,刻画了一个专为外国人服务的中国男子,该男子崇洋媚外,通过欺负同胞来获得外国人的赏识,反映了老舍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忧患意识。1938年5月,老舍与其他32人共同组成了报刊编委会,7月9日发表了小说《敌与友》,虚构了张村与李村这两大村落之间的故事。这两个村落虽然隔河而居,却有世仇未了。抗战爆发后,李村村长的儿子与张村村长的儿子在前线结为好友,共赴国难,并分别写信回去劝告亲友,两个村庄最终化敌为友,共同反抗侵略。通过这篇小说,老舍表达了全民族联合抗战的愿望,同时也通过小说劝导民众,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所有人都应该放下私人恩怨,共同组织起来参与抗战。1949年回国后,老舍更是提出了“必须为人民服务”的编辑出版理念。由此可以看出,老舍所策划的现代小说,主题上符合实际需要,表达了文化工作者教化民众、义不容辞参与社会正义运动的崇高理想,同时以更为通俗的形式写作,呈现鲜明的特征。 三、文化救国、经世致用的基本原则
近现代史上,不少作家都将文化力量作为救国的途径之一。例如鲁迅曾经在日本仙台学医,后来因医人不如医国之故放弃学医,集毕生精力投入文化创作,用手中的笔震慑祸国殃民之徒,唤醒麻木的民众。老舍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也发扬了文化救国的重要主张。1937年12月,老舍应冯玉祥之邀开始参加《抗到底》杂志的筹备工作,内容上偏重于抗战救国与通俗文艺的倡导,题材不拘一格。在救国存亡的重要时期,老舍通过编辑文艺作品,鼓舞军民士气,号召抗战到底,充分发挥了文字与文学的力量,将文化人武装起来。
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老舍可谓真正做到了经世致用。在他看来,文学刊物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关注社会以及民眾需要,从现实出发进行编辑,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才更有意义,现代小说更需要进行创新策划,描摹世情,道出心声。1939年8月,老舍在《抗到底》的第25期发表了《通俗文艺的技巧》,明确指出“通俗文艺在文艺的本质上,实在尽着宣传与教育的责任”[2]。文艺作品有着自身的责任,而非顺手拈来,刊物编辑也需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抗日战争之前,老舍主持编辑的刊物刊登了不少反映国民心理、抨击封建思想与殖民主义的作品,而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老舍所编辑的刊物内容大多为与抗战相关的文艺作品,表达出来的情绪积极乐观,提振人心和士气,反映了老舍将编辑理念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融合的重要思想。
四、融入创新、内涵深刻的出版策划
1.在筹划出版中实现编辑的社会抱负
老舍在筹划出版的过程中以实现社会抱负为目的,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民族命运的忧患成为其编辑刊物的重要方向,个人的社会抱负通过编辑出版活动得以实现。1938年1月,老舍参与了《抗战画刊》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不少具有社会抱负的作品,痛斥侵略者是禽兽,呼唤有血性的人们挺起腰来扫除禽兽。在编辑《抗战文艺》的时候,老舍发表了《会务报告》一文,认为前线军人与后方民众缺乏振奋人心的读物,希望文艺界人士能够多作快作,甚至是集体创作,喊出了一个文化者以笔报国的心声。在长期的编辑出版实践中,老舍借助出版物的影响力,对社会问题以及民众关心的事情进行了集中讨论,通过作品的编辑传达正确导向。同时,老舍还认为作者应该团结一致,以更为通俗的形式进行创作,向大众传递更多的正面信息,形成重要的宣传阵地。为此,老舍在编辑活动中积极更新现代小说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在1938年《抗战文艺》创刊号发表了一篇小说《人同此心》,主要描写三个愿意为国捐躯的大学生计划杀死站岗的日本兵,连靠替人缝补为生的老婆婆都主动帮忙,最后计划虽然没有成功,但激起了城中更多热血志士的决心。老舍认为,作者的文艺作品“内容要适合民众军士的生活与心理”,在形式上则要求“戏能上台,歌能上板,故事能上口”,达到借助编辑出版扩大宣传的重要初衷,从而实现编辑的个人抱负[2]。
2.从创作体验来完成与作者的沟通
在编辑活动中,作者与出版者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二者必须具有一致的美学理念与价值目标。老舍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既是编辑者又是作者,通过身份的转换,老舍获得了一定的创作体验,知道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怀,与作者在具体细节方面有更多的沟通,双方才能够在出版质量上达成更多默契。老舍提倡编辑要尊重作品原貌,除了删除修改不太干净的地方,编辑应尽可能维持作品原来的风格,不能扭曲作者的思想观念。这一编辑思想对现代编辑工作有重要的启示:编辑不了解作者,就无法体验作者在创作时思维与情感上的变化;编辑脱离文学创作,不仅缺乏对作品的独到见识,评判标准模糊化,也不利于与作者进行沟通。
3.在评判标准中注入写文做人的道理
如今,编辑与作者在多数情况下是相互分离的,特别是写作门槛的降低,人人都可以创作文章,编辑鲜少进行文学创作,缺乏真实的文学体验。老舍兼有编辑与作家的双重身份,既是编辑型作家又是作家型编辑。在进行文艺创作时,老舍注入了做人的道理,展现了文人对国家前途以及民众命运的忧心挂念;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老舍参考写文做人的道理,以作家的创作标准和编辑的目光为刊物编辑的评判标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编辑风格。在创作标准上,老舍主张针砭时弊、代民立言、引导正义,并将这些理念与编辑这一工作相结合,使刊物有了更多的活力。老舍这种双重叠加的评判标准显然更具优势。
五、结语
通过多年的创作体验和编辑感悟,老舍形成了创新的编辑理念,现代小说的策划出版更是他践行编辑理念的重要途径。老舍将民生关怀、文化救国融入编辑出版活动中,将编辑工作与个人抱负进行衔接,其所编撰的刊物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当前,传统出版行业的编辑工作遇到了各种问题,编辑既要配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转换编辑方式,又要创新现有的编辑理论。老舍的编辑理念对当前的编辑工作有着重要启示,编辑应摒弃那些无病呻吟的作品,挖掘人文情怀与高尚情操兼具的优秀作品,实现编辑出版的社会价值与编辑个人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蒋芝芸. 老舍的编辑风格及贡献探微[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1).
[2]张桂兴. 老舍资料考释(上)[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