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意趣——徐乐乐绘画精品展”有感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yyy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想了解绘画的人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你怎么欣赏一幅绘画?”老实说这个司题看似简单,其实海了去嘞,以我目前对艺术和艺术史的认识,我深感无力回答这个问题。那我平时是如何欣赏一幅绘画的呢?一般分两步:一是第一眼的感觉;二是“思维出窍”,假装自己不存在的环顾审视。第一眼的感觉是我与之发生的关系,品评其独特之处,即为我的审美意识:“思维出窍”即否定自身的存在,逻辑上思考、情感上审视其作品存在的形式和意义,即是我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享受。
  有句话说:“古画画意不画情,今画画情不画意”,看似合乎当下中国画的常态,但不尽全然,当下中国画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之一徐乐乐的画作便有不合之处。徐乐乐的画作给人感觉富有文人意趣,笔墨线条灵逸,画面鲜活风趣,有古意浓情、有欢喜高格、有辛辣讽谏,当下与之绘艺相衡的艺术家实属不多见。在她笔下的艺术形象,完全找不到刻意追求的写实状态,好似每一根线条落在纸上都是为取悦欣赏者而为,但其实是她自己的绘事乐哉,第一欣赏者何尝不是她自己呢?在当下,她个人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审美情趣常常被人临写模仿,从她的画作中,追求古风意趣是看得出来的,也是她一些作品的主要风格,但这種风格也不尽然一味求古,也有自己的风格偏向和融会创新,不全只是模仿古人的古风意趣。
  文艺风格的演变,常有“以复古代更新”一说,怎么講呢?“复古”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艺现象,不仅在艺术史中有,大范畴的文化史也是经常出现的,所以辨明这个“以复古代更新”的概念对于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以及风格的演变是尤为重要的。回顾文学史和艺术史不难发现很多革新是通过“复古”实现的,如中国绘画史中元代初期赵孟頫对“复古”的倡导和推动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试拿他的画作与之生时所推崇的古代画作相比较,俨然可见,他所追求的并不是某个古代画家或某个古代画派的再现模仿,而是一种更广泛的“古意”,即是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对“古”的认识和追求,既然不尽然相同,其所谓的“复古”则悄然变为革新。提倡复古者并非是要全然不变的恢复、再现真实的古代,而是把将来折射为过去,通过对某种遗失意象的回忆、追溯和融合实现一种当代的艺术理想。
  追古风、求意趣,立新格。不知道艺术家徐乐乐有没有这种“以复古代更新”的艺术理想,但我们从她的作品中是能感觉到这种“以复古代更新”艺术理想的影子。此刻再“思维出窍”否定自身存在环顾审视她的绘画,撇开艺术史的经验,试想艺术家在艺木创作时,她是否会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古风意趣,会悄然变为时代风格、面貌革新的信号或标识,再去看她的作品时,其所谓的古风意趣,便显得更为有意味,也更为独特。
其他文献
艺术家是孤独的创造者。为了独辟蹊径的创造,艺术家需要尽量减少尘间凡事的纠葛,适度地远离现实生活。尽管当下有很多艺术家主张以艺术介入社会,但在这些行动之前,艺术家要经过漫长的观察期,以旁观者的姿态有距离地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相对减少了与这个世界“形而下”的交互后,艺术家需要更多的“形而上”的资源来帮助他们了解世界。于是,对很多艺术家来说,阅读成了他们获取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有效途径。  不同的艺术家的阅
期刊
对生命终极的哲学追问究竟有多少种形式?阿拉里奥画廊北京空间今年首个影像群展取名为—“向死而生”,试图解开人们心中的这个疑惑。“向死而生”即“向死亡的存在”,揭示了人生并非是从“活着”走向“死亡”的线性发展过程。死亡始终是以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一直、并确定性地栖居于我们的生命之中。空间整个展厅布置犹如一个个独立的剧院,观众在步入展厅后即进入到艺术家所营造的不同的叙事当中。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是艺术家基于对
期刊
看书是件很私人的事,如同吃东西、听音乐、旅行,自己的需要只有自己知道,每个时候的需要还都不一样,回答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总是很困难,因为每个时期不一样,加个“最”字都太严重了;推荐别人看什么书也是个难事,每个人症状不一样,用药也不会相同。  出门除了钱,如果把要带的东西减到最少,那其实可以带本书。在我眼里,走路和读书是可以相伴的事,都很抽象,加分又不打扰,也都对身体好。有时带的书和路途上的遭遇有点吻合
期刊
黄笃:库奈里斯先生1936年出生于希腊著名的比利埃夫斯港,1956年移居罗马,并进入罗马美术学院学习。1960年在罗马的一家画廊做了第一次个展。如果关注一下西方现代艺术史,就会发现他有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那就是他于1969年在罗马直接将12匹马牵入画廊,并拴在画廊中—这是艺术史中一件难以避开的经典作品。  库奈里斯被认为是与博伊斯同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库奈里斯几乎
期刊
关于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  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位于北京华贸中心,紧邻大型购物中心新光天地,是繁华CBD中远离尘嚣的“应许之地”。  酒店拥有305间客房,包括38间套房和61间丽思卡尔顿行政客房。房间选用了柔和的装修风格,使客人体验到温馨的入住感受。  酒店共拥有6家餐厅及酒吧,包括巴罗洛意大利餐厅,玉中餐厅,香溢全天候餐厅,丽思卡尔顿酒吧,大堂吧和大卫杜夫会所。  客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世界各地的
期刊
1973年生于河北大名。199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刘进安教授。现任教于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当代山水画的理论与创作研究。  主要展览  2004年,“‘多重语言’现代永墨作品展”。  2006年,“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  2007年,“2007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期刊
1975年,出生于北京。  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张立辰、郭怡孮、金鴻钧、许继庄、赵宁安等诸位先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展览:  2017年,“阮晓晖花乌画作品展”(亨嘉堂,北京)。  2016年,“七零七零当代中国画八零后艺术家提名展”(中国政协文史馆,北京);  “山水有相逢——学院派先锋艺术家作品展”(天都首郡,黄山);  “两岸四地——艺术家作品联展
期刊
1903年5月8日,塔希提岛,除了临终时几个土著陪在身边之外,几乎无人注意到高更之死,但是这个塔希提小岛、这场平凡的故去,却把高更推向了后世的绝代传奇。  高更死在法国本土几千公里之外,太平洋法属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对高更的死,也许只有马丁主教小有留心,他几天后给教长汇报时写道:最近小岛上没有重大事件值得一提,除了有个名叫保罗·高更的人骤然死亡,他是知名画家,但也是上帝和一切道德的敌人。  死去之
期刊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C.G.荣格  前几日,微信朋友圈里刷爆“主要看气质”,我自是不明就里,可这句话看多,竟也生出几分玩味。  气质大概是心理,素养的外在投射,或是某种风骨。且不是一日养成,心智慢慢成熟后,所学见闻,世事沉浮,生活浸淫犹如投向我们内心湖泊的一块块击石,待得涟漪荡尽时,复又恢复平静,形成的一层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无处可得,但却实实在在的东西。它
期刊
吴可  原名吴军。两山水居、问松草堂、含烟草堂主人。1969年生于上海。  个展:  2014年,“吴可山水画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2015年,“苍山润水——吴可山水画精品展”(浙江美术馆,杭州)。  2017年,“丹青的诗意”(巴黎国家工业宫,法国);  “别样山水”(伦敦艺术大学,英国)。  群展:  2013年,“石禅·吴可扇面精品展”(宜兴鉴藏艺术馆,宜兴);  “花甲一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