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不容忽视。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本文着眼于校园氛围,探讨其对青少年行为的预测和影响。积极的学校气氛作为一个保护因素,可以有效预测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他们一天中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所以,学校作为学生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影响因素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层面上的客观社会情境,另一方面是学生个人层面上感知到的社会心理情境,有社会生态学理论说明,个体层面感知到的社会心理情境与客观社会情境相比,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有更深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从对青少年的发展研究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校园氛围这个影响因素更加关注。
一、核心概念及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校园氛围(school climate)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外的研究者就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但一直到目前,如何准确定义校园氛围,还是没有明确的说法。Haynes等人认为,校园氛围是指学校内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尤其是稳定性,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办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1]。Cohen等人认为,校园氛围是青少年校园生活的水平和性质,以学生、家长和教师等校内人员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包括校园规范、价值观、人际关系、教学实践以及特有的组织结构。 Freiberg和Stein对校园氛围的定义比较抽象,他们将校园氛围定义为一个学校的中心和灵魂,它决定了学生、老师以及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的态度,好的校园氛围引领他们热爱学校,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Hoy等人认为,校园氛围是一种环境特征,只能被校内人员所感知,并可以对学校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影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核心概念
由于之前的大部分研究更側重于教学氛围和人际关系,而本篇文章将视角定为青少年,所以我们在这里引用Hoy和Haynes的定义,即校园氛围是在学校中被组织成员所感知到的、影响其思想行为的、相对稳定且持久的环境特征。我们所说的积极的校园氛围,是一个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鼓励、充满温暖和包容的环境,在这样的校园环境里,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和爱护,同学之间能建立深厚的情感,同时青少年能对学校产生积极的情感联结,能负向预测学生的一系列内外化问题,有效避免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对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
二、校园氛围的相关研究
根据布朗分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最里层的微观系统是个体社会互动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观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被纳入这个系统中来。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学校氛围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直接被学生们所感知,校园氛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校园氛围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消极的氛围会使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做出不良甚至越轨行为,比如吸烟、打架,而学生的问题行为也会影响校园氛围,使学校环境变得更加消极。
(一)校园氛围与学生内外化问题
组织行为学的一项实证研究证明,积极和谐的组内气氛可以有效缓解成员们的压力,使他们减少焦虑情绪,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劳动产出,提升企业收益。学校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积极的学校氛围可以使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得到健康的发展。研究发现,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显著调节青少年的不良情绪以及各种内化问题,比如可以减轻青少年的抑郁倾向。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活在好的校园氛围中,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普遍较高,心理状态也更加健康。同时,还有研究发现,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当校园氛围比较消极时,学生群体更易发生欺凌以及打架行为,青少年也会结交更多不良同伴,出现更多不良的外化问题。Hernawati等人在印度尼西亚的一项研究表明,校园氛围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负面情绪尤其是愤怒特质,当学生感知到的校园氛围比较积极时,可以降低他们的愤怒倾向[3]。
(二)校园氛围与亲子亲和
研究证明,亲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沟通和正确的父母管教方式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形成儿童的低自尊且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功能发展。研究人员发现,攻击行为与亲子关系间的作用是双向的,亲子亲和能够显著调节青少年的攻击态度,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此外,青少年的攻击倾向也会反向影响亲子关系。Richard和Glenn的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沟通负向预测青少年越轨行为;Hartos和Pa等人的研究表明,亲子亲和与十四至十五岁的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校园氛围对欺凌的影响
一些横向研究发现,学校氛围与个人和学校层面的网络欺凌行为显著相关。同时,Wong等人发现对学校有较高归属感的青少年,或者那些在使用互联网时受到老师监控的学生,不太可能在网络上欺负他人。国外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学校氛围显著地预测了六个月内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
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积极学校氛围下的青少年较少会在网络上欺负他人。尽管网络欺凌行为通常发生在学校环境之外,校园管理者通常认为学校对网络欺凌行为并不需要负责任,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学校氛围可以显著减少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主要假设是,在积极的学校环境中,网络欺凌受害者更愿意向老师讲述他们的经历。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即网络欺凌行为与消极的学校气氛有关,处于气氛更积极学校里的受害者更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
三、对策与展望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关心爱护,与学生平等沟通,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支持,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并且教师应及时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还需要解决学生在网络空间欺负他人的问题。
其次,作为学生,应该与同学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在同伴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鼓励,而不是嘲笑。在面对校园欺凌时要勇敢站出来反对,而不是做个冷漠的旁观者。
最后,我们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主性需求,让青少年在面临问题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逃避问题,不让内外化问题影响到自己的人格发展。
综上所述,以往虽有大量关于校园氛围的影响因素以及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机制的分析研究,但在家庭、学校以及同伴关系的共同影响研究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尽量弥补这一缺陷,以达到良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雪,王艳辉,李董平,等.校园氛围与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05):541-551.
[2]李董平,何丹,陈武,等.校园氛围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5,38(04):896-904.
[3]宋星怡.校园氛围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和亲子沟通的多重中介作用[D].湖北大学,2018.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他们一天中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所以,学校作为学生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影响因素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层面上的客观社会情境,另一方面是学生个人层面上感知到的社会心理情境,有社会生态学理论说明,个体层面感知到的社会心理情境与客观社会情境相比,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有更深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从对青少年的发展研究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校园氛围这个影响因素更加关注。
一、核心概念及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校园氛围(school climate)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外的研究者就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但一直到目前,如何准确定义校园氛围,还是没有明确的说法。Haynes等人认为,校园氛围是指学校内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尤其是稳定性,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办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1]。Cohen等人认为,校园氛围是青少年校园生活的水平和性质,以学生、家长和教师等校内人员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包括校园规范、价值观、人际关系、教学实践以及特有的组织结构。 Freiberg和Stein对校园氛围的定义比较抽象,他们将校园氛围定义为一个学校的中心和灵魂,它决定了学生、老师以及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的态度,好的校园氛围引领他们热爱学校,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Hoy等人认为,校园氛围是一种环境特征,只能被校内人员所感知,并可以对学校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影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核心概念
由于之前的大部分研究更側重于教学氛围和人际关系,而本篇文章将视角定为青少年,所以我们在这里引用Hoy和Haynes的定义,即校园氛围是在学校中被组织成员所感知到的、影响其思想行为的、相对稳定且持久的环境特征。我们所说的积极的校园氛围,是一个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鼓励、充满温暖和包容的环境,在这样的校园环境里,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和爱护,同学之间能建立深厚的情感,同时青少年能对学校产生积极的情感联结,能负向预测学生的一系列内外化问题,有效避免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对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
二、校园氛围的相关研究
根据布朗分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最里层的微观系统是个体社会互动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观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被纳入这个系统中来。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学校氛围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直接被学生们所感知,校园氛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校园氛围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消极的氛围会使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做出不良甚至越轨行为,比如吸烟、打架,而学生的问题行为也会影响校园氛围,使学校环境变得更加消极。
(一)校园氛围与学生内外化问题
组织行为学的一项实证研究证明,积极和谐的组内气氛可以有效缓解成员们的压力,使他们减少焦虑情绪,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劳动产出,提升企业收益。学校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积极的学校氛围可以使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得到健康的发展。研究发现,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显著调节青少年的不良情绪以及各种内化问题,比如可以减轻青少年的抑郁倾向。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活在好的校园氛围中,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普遍较高,心理状态也更加健康。同时,还有研究发现,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当校园氛围比较消极时,学生群体更易发生欺凌以及打架行为,青少年也会结交更多不良同伴,出现更多不良的外化问题。Hernawati等人在印度尼西亚的一项研究表明,校园氛围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负面情绪尤其是愤怒特质,当学生感知到的校园氛围比较积极时,可以降低他们的愤怒倾向[3]。
(二)校园氛围与亲子亲和
研究证明,亲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沟通和正确的父母管教方式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形成儿童的低自尊且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功能发展。研究人员发现,攻击行为与亲子关系间的作用是双向的,亲子亲和能够显著调节青少年的攻击态度,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此外,青少年的攻击倾向也会反向影响亲子关系。Richard和Glenn的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沟通负向预测青少年越轨行为;Hartos和Pa等人的研究表明,亲子亲和与十四至十五岁的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校园氛围对欺凌的影响
一些横向研究发现,学校氛围与个人和学校层面的网络欺凌行为显著相关。同时,Wong等人发现对学校有较高归属感的青少年,或者那些在使用互联网时受到老师监控的学生,不太可能在网络上欺负他人。国外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学校氛围显著地预测了六个月内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
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积极学校氛围下的青少年较少会在网络上欺负他人。尽管网络欺凌行为通常发生在学校环境之外,校园管理者通常认为学校对网络欺凌行为并不需要负责任,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学校氛围可以显著减少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主要假设是,在积极的学校环境中,网络欺凌受害者更愿意向老师讲述他们的经历。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即网络欺凌行为与消极的学校气氛有关,处于气氛更积极学校里的受害者更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
三、对策与展望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关心爱护,与学生平等沟通,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支持,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并且教师应及时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还需要解决学生在网络空间欺负他人的问题。
其次,作为学生,应该与同学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在同伴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鼓励,而不是嘲笑。在面对校园欺凌时要勇敢站出来反对,而不是做个冷漠的旁观者。
最后,我们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主性需求,让青少年在面临问题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逃避问题,不让内外化问题影响到自己的人格发展。
综上所述,以往虽有大量关于校园氛围的影响因素以及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机制的分析研究,但在家庭、学校以及同伴关系的共同影响研究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尽量弥补这一缺陷,以达到良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雪,王艳辉,李董平,等.校园氛围与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05):541-551.
[2]李董平,何丹,陈武,等.校园氛围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5,38(04):896-904.
[3]宋星怡.校园氛围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和亲子沟通的多重中介作用[D].湖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