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出版产业联盟曙光乍现?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融风暴下,华文出版业者更应该吸取教训,有所警觉。华文出版联盟如果能整合各地的资源,就可以节省成本,这样对各方的利益都有好处。而且每一华文板块的业者对当地市场更加熟悉和了解,如果每一华文板块都有权威能做事,华文出版联盟组织就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目前世界出版市场有英文出版市场、日文出版市场,作为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中文,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华文出版市场。两岸三地乃至华文六大板块,均存在简繁体字、市场整合、政策等等诸多问题。
  在金融风暴情况下,几块华文出版资源,发挥各地资源,以便节省成本,在两岸关系不断改善过程中,华文出版联盟是否能应时而生?
  许多接受采访的华文出版业者认为,设立这样的一个机构是很不错的构想,但能否实践那将是一段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远流出版公司王荣文董事长认为,“对台湾业者来说,目前做好自己应尽的本份,就是对华文出版联盟产生发挥到最大的推动力。”
  台北书展基金会林载爵董事长则认为目前华文出版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组织,而是组织太多。“这些东西对华文出版的影响都不大,并不是说成立联盟就会对华文出版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忙。说到底要回归到市场。”“如果市场和制度这两个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成立再多的联盟也没有意义。”
  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曾协泰副总裁也表示华文出版联盟这样的构想不错,但是进行起来很难,尤其是现在这样的敏感时期,“现在大家事业都比较困难,都在各自继续专注于做好自己,保住自己原有的市场,想着不要让自己受太大损失。如果是合作的话,那可能还是局部的,原来和谁合作比较好,还是倾向于与谁继续保持合作。”
  新加坡大众书局周曾锷主席认为所谓“联盟”涉及到复杂的体制问题,绝对需要有一位能够高瞻远瞩的领头人。这个人要有能力,有实力推动这个理念,还需要有实体作为核心来支持联盟的运作。诸多的因素让这个构想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但周曾锷主席同时也提出他觉得可以立即着手操作的可行方法。“我认为两岸三地的出版界应当进行深度和多元化的跨地域合作,将市场、内容、出版人才和理念充分发挥,这样才能达到多赢的局面。就大众集团来说,由于在两岸三地都有多年的营运经验,对当地的市场就非常的了解,从自身发展来看,集合两岸三地的零售网络,销售通路和出版优势一直是大众集团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成功的首要因素之一。
  美国华文出版协会刘冰会长很早就认为华文出版业者应该联合起来。他觉得在金融风暴下,华文出版业者更应该吸取教训,有所警觉。他觉得华文出版联盟如果能整合各地的资源,就可以节省成本,这样对各方的利益都有好处。而且每一华文板块的业者对当地市场更加熟悉和了解,如果每一华文板块都有权威能做事,华文出版联盟组织就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刘冰会长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要成立此联盟,一定要由大陆出版组织来牵头,然后找各地华文板块出版界的代表来谈。说到对这个机构的具体构想,刘冰会长以美国汉语读物为例,他指出:“目前在美国很需要汉语读物,但是适合美国的汉语读物在大陆没有,台湾也没有,因为这两地的出版者觉得这类书太浅,不适合两地市场的需要。可是这类读物却非常适合美国市场的需要,但如果这个事情由美国出版社来做,也不合适,一方面他们资金有限,另一方面人力有限。而大陆目前出版的汉语读物,因为不了解美国市场,在美国的销售情况并不好。”“如果有这样一个联盟或者机构,我们就可以把对市场的了解情况告诉出版社,然后由出版社来编,我们来卖。”“几地的华文板块出版业者可以定期来开会,分成编辑、出版、发行、物流等等的小组,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分享资源。当然要做这样的事情,并不容易,因为必须要很客观的来做,不能为了各自华文板块的利益。这个机构不是赚钱的机构,需要大家把资源拿出来共享,而后才能共享市场,共同来推广华文出版,让它在世界地球村中有更大的影响力。”
  宏文馆杨文轩总编则表示成立联盟的条件在目前的情况是不成熟的,还没有到呼之欲出的地步。“我觉得各地出版本身的差异还是蛮大的,大家并不处在一个水平线上,而且各有一些问题。硬是要把几地凑合在一起,参差不齐,对西方出版业来说也很难有怎样的影响。只有等几个华文出版板块都强大了,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在一起变得更加强大。”
  杨文轩总编以韩国出版界这几年的发展为例,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韩国出版界的主题意识比较强,所以他们在做出版的时候有一种亚洲的眼光,而不仅仅局限于韩国本身,而相比之下台湾业者就没有这样的心态。“他们的本土意识太强了,缺乏世界的眼光,我觉得这是限制台湾出版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因素。在我看来,在华文出版板块中,台湾是最有创造力的;香港太小;新加坡的出版更英国化,很难在华文出版有支撑。就大陆来说,是有市场有人才,但是缺乏好的机制。所以,华文出版遇到的问题很多。如果台湾业者能调整好心态,先从两地更深层次的合作开始,或许会有更大的作为。”
  如何共同开发华文出版市场,其实早已纳入三地乃至四地出版业者的出版版图中。当然,市场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条件的不成熟并不代表各地板块的华文出版者要继续单打独斗。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可行的合作,是身为华文出版业者该认真思索并实践着的问题。
其他文献
在华文文学圈里,写作字数赶得上柏杨的作家不多。不管是论读者群的广布:横跨两岸三地,欧亚四洲;还是论单本书出版量,如《丑陋的中国人》、《异域》等创下的销售数字,都少有作者能打破他的纪录。如果说“柏杨书”特殊之处是“以量取胜”,它代表两个含意:一是他的书“种类特多”,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各类都有;二是他笔底生产的“畅销书比例特高”,某些书在不同年代能吸引不同阶级职业的读者群来捧场,不只畅销一时,还能持
期刊
从什么时候起,看很多事情都像行在吴越小城里巷的长廊,偶尔转过脸去看廊下细细的水滴或低头看廊地上折转的光阴——发现自己成为一个不太容易激动的人。也许能循借着文字组合,慢慢找到内心需索的光亮,许多事情就可以从容的去接近和理解,不必急迫。如此的心态,拿来解读诗词也是有益的,情雅成诗,爱淡成词,如无潋滟坦白的心思,是无法走进古人留在书册中的幻境的。凡心所向,皆是虚妄。从梦中的花园走出时,我仍是我自己——一
期刊
一.书展的种类    每年全世界的国际书展从1月的埃及开罗书展到11月底的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书展,成为各地出版人从事交易与交流的主要场所。每一处书展因为地缘、传统与营运目标而呈现不同的功能与面貌。纯粹以版权交易为主的书展包括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波隆那书展等,以销售为主的书展如曼谷国际书展、香港书展等,以同一语系出版人的交流与推广阅读活动为主的书展则如莱比锡书展。台北国际书展则融合了交流、销售与阅
期刊
至2009年3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通航、通商、通邮(俗称“大三通”)正好3个月。交往20年的两岸书业人士认为,“大三通”的实现,为两岸书业合作带来更为直接的便利。1月8日,2009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香两岸》杂志社、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和台湾数位出版联盟主办,由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2009年两岸出版交流
期刊
2007年早些时候,我去西班牙,搭乘的是芬兰航空公司的班机,经赫尔辛基转机,飞马德里。从赫尔辛基起飞后,我一时无聊,看屏幕上的飞行地图,忽然想起应该找找冰岛在哪里。因为我要出一位冰岛作家的小说。   这个人叫阿诺德·英德里达松(Arnaldur Indrieason)。 我是因为他获得2005年度英国犯罪推理小说最高奖金匕首奖而注意到他,在网上找到他的冰岛出版社艾达(Edda),写信去问。果然,负
期刊
编辑平台  5月15日下午,出版创新前沿论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数字化转型在深圳文博会上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主办,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和出版参考杂志协办,论坛邀请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数字出版精英共话数字出版前沿问题,寻找数字出版发展的解决方案。他们有的从政策着手,有的从案例出发,有的回顾过往,有的畅想未来,给大家献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数字出版盛宴。为了及时报道业界信息
期刊
编辑平台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西方出版产业了解到东方华文世界瑰宝,有所变化和契机。本刊专访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业者,分别从出版、进出口、发行、物流、印刷、纸业、版权等行业做个别分析,实质上华文出版产业在世界出版产业中还不是“火车头”,因为华文板块迄今还是分片,各在自已板块出版领域力求自保和稳定发展,尤其是台湾市场已变成跨越的包袱,衰退到需要其它华文板块来照顾,在两岸三地,我们警觉到区域内若达
期刊
不知道是先有悦读还是先有炒作,阅读现如今已经被冠之以悦读了,出版界10年前从来没有遇到的出版现象之一是经过短短几年发展,目前有一些相当令人眼红的图书出版系列,譬如以“起点”、“幻剑”为基地的网络文学读物,以《赢在中国》节目为发轫的成功创业类图书出版物,以《百家讲坛》等为基础的历史图书出版物,以上三类图书有个共同特点,都根基于受众最广泛的媒体,讲坛类图书也是一种当前影响最广泛的图书出版模式。  20
期刊
以前只有财经专业人士才会看的经济类图书,现在却受到普通读者的青睐和热捧,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所以今年出版社推出的经济类图书在总结性、类比历史、深度剖析方面下足工夫,力求帮助读者了解全球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    一.大陆方面    1.经济类图书热销  由于大陆自改革开放之后,首次遭遇到金融风暴的袭击,导致全国范围内经济大幅波动,股市持续走低,物价连续上涨,使得人们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格外关
期刊
“一年里面,中国出版业基本上要参加至少38个国际书展”,一位担任地方出版发行集团的主管这样表示。这会不会太夸张呢?一点也不。原先书展就是各出版社大展身手的好时机,又加上文化创新产业的推动,跨界的书展,尤其国际书展更成为国家文化营销、产业学习观摩的展示平台。因此,几乎所有的出版工作者都将书展视为产业重要活动,某些书展甚至让出版人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前往参展与观摩。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丰富的图书品种,
期刊